系统健康长期“三高”:实现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的关键要素

简介: 大家想必都知道在人类健康领域,我们常常警惕“三高”带来的风险,三高是一个不健康的意思,而在数字化世界中,恰恰相反,系统的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代表着系统的健康和卓越运行,是一个健康的概念。作为开发者怎么能让我们开发的系统保证长期“三高”,那么本文就来简单讨论一下如何让系统长期维持理想的“三高”标准,以及“三高”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的真实性,并探索一下在技术负责人角色中使用“三高”来评价系统开发工作的可行性等内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前言

大家想必都知道在人类健康领域,我们常常警惕“三高”带来的风险,三高是一个不健康的意思,而在数字化世界中,恰恰相反,系统的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代表着系统的健康和卓越运行,是一个健康的概念。作为开发者怎么能让我们开发的系统保证长期“三高”,那么本文就来简单讨论一下如何让系统长期维持理想的“三高”标准,以及“三高”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的真实性,并探索一下在技术负责人角色中使用“三高”来评价系统开发工作的可行性等内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image.png

让系统长期维持理想的“三高”标准

作为一名开发者,我个人觉得要让系统长期维持理想的“三高”标准,就应该从设计、资源管理、监控等三个领域入手,三管齐下,才能做到整体把控。具体来详细讲讲这三个领域改如何做。

1、设计阶段的优化

个人觉得在系统设计阶段,以下几个关键要素对于实现系统的“三高”至关重要:

  • 合理的架构设计:我觉得系统架构的合理设计需要考虑性能、可用性和稳定性方面的需求,包括负载均衡、容错机制、缓存策略等,这是至关重要的。
  • 高效的算法和数据结构:还要选择合适的算法和数据结构,优化关键业务逻辑的性能,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这是重中之重。
  • 可扩展性考量:个人觉得设计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系统架构,能够灵活应对业务增长和用户量增加的挑战,方便后期业务拓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2、资源管理和优化

    我觉得系统的资源管理和优化对于保持系统的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
  • 性能优化:因为通过代码优化、数据库索引优化、缓存技术等手段,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
  • 负载均衡和弹性扩展:还有就是合理分布负载,确保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和负载情况,动态调整系统的资源配置和扩展策略。
  • 容错和故障恢复:以及设计容错机制,包括备份、冗余、监控和自动化故障恢复等,从而确保系统在面对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行。

    3、 持续监控和优化

    我觉得系统的健康状态需要持续监控和优化,这样才能确保长期维持理想的“三高”标准,比如:
  • 实时监控和警报:需要建立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系统的性能、可用性和稳定性,并设置警报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提前预警是非常有必要的,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 容量规划和预测:通过对系统负载和性能数据的分析,进行容量规划和预测,及时调整系统资源以满足业务需求,要有前瞻意识。
  • 持续优化:根据监控数据和用户的反馈,持续进行系统性能优化和功能改进,不断提高系统的“三高”水平,保持一个持续优化的节奏很重要。

在实际业务场景中“三高”是真实存在的吗?

作为开发者,个人觉得在实际业务场景中,实现完美的“三高”标准可能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通过系统设计和优化,可以接近甚至达到这个目标。比如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目标和指导原则,旨在提供用户体验良好、高效可靠的服务。虽然完全消除性能瓶颈、避免故障和停机时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资源管理和持续优化,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系统的“三高”。

尤其是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结合实际情况,可能会存在一些权衡和取舍。根据业务需求和资源限制,可能需要在性能、可用性和稳定性之间做出折中,比如在某些场景下可能更注重可用性和稳定性,而对性能要求稍低一些;而在一些高并发、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下,则可能更注重性能,对可用性和稳定性要求也更高。所以我觉得真实业务场景中“三高”并不会完全存在,但是我们可以把“三高”作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技术负责人选择用“三高”评价系统开发工作的可行性

作为一个技术负责人,结合自己8年的开发经历,我觉得使用“三高”来评价系统开发工作是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可以总结归纳3个方面,具体如下所示:

  • 明确目标和标准:我们可以将“三高”作为评价标准,可以明确系统开发工作的目标和期望,团队成员知道需要关注性能、可用性和稳定性,并将其纳入设计、开发和测试的流程中。
  • 综合性能评估:借助通过“三高”评价,可以对系统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估,避免过于侧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而且绩效评估和奖励机制也可以与“三高”标准相匹配,以鼓励团队成员积极推动系统的全面发展。
  • 持续改进:还有就是使用“三高”评价标准可以促使技术团队持续改进系统的性能、可用性和稳定性,团队可以通过监控、用户反馈和技术创新等手段,不断优化系统,提升用户体验和业务价值。
    但是,除了上面的三个方面之外,个人觉得技术负责人需要在使用“三高”评价系统开发工作时保持客观和公正,还需要考虑到实际业务需求、资源限制和团队能力,需要合理权衡并制定合适的目标和指标,找到适合自己团队的方式才是最正确的事情。

    image.png

结束语

通过上文关于系统健康长期“三高”:实现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的关键要素的分享,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实现系统的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是数字化世界中系统健康和卓越运行的关键要素,以及通过设计优化、资源管理和持续优化,可以让系统长期维持理想的“三高”标准。需要着重说明一点,那就是在实际业务场景中,虽然可能存在一些权衡和取舍,但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可以接近甚至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就是如果你作为技术负责人,建议你选择用“三高”来评价系统开发工作,因为这是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可以明确目标、综合评估系统表现,并促进持续改进。本期的话题就讨论到这里,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交流,咱们下期再见!

相关文章
|
存储 大数据
亚信AISWare DataOS大数据中台套件介绍03——dataos开发目录配置
DataOS是一款汇总大部分大数据套件的企业型中台,可以满足企业大部分对大数据存储、计算、稽核的需求。但是平台使用体检并不好,所以有条件还是推荐使用阿里云的大数据组件
1026 0
|
缓存 负载均衡 算法
“软件系统三高问题”高并发、高性能、高可用系统设计经验
​ 总的来说解决三高问题核心就是 “分字诀” 业务分层、系统分级、服务分布、数据库分库/表、动静分离、同步拆分成异步、单线程分解成多线程、原数据缓存分离、分流等等。。。。 直观的表述就是:从前端用的CDN、动静分离,到后台服务拆分成微服务、分布式、负载均衡、缓存、池化、多线程、IO、分库表、搜索引擎等等。都是强调一个“分”字。
4086 0
“软件系统三高问题”高并发、高性能、高可用系统设计经验
|
10月前
|
存储 架构师 容灾
阿里云基础设施高可用最佳实践沙龙深圳站圆满举办!
2024年11月28日,阿里云在深圳东海朗廷酒店举办了“构建云上高可用数据中心:从原子能力到场景架构的实战之旅”高可用最佳实践沙龙。活动邀请了多位阿里云专家,分享了高可用数据中心的构建方法、应用场景及最佳实践,吸引了众多企业CTO、架构师和技术从业者参与。通过互动交流,与会者深入了解了阿里云的高可用解决方案,并期待未来合作。
|
11月前
|
SQL 人工智能 DataWorks
DataWorks:新一代 Data+AI 数据开发与数据治理平台演进
本文介绍了阿里云 DataWorks 在 DA 数智大会 2024 上的最新进展,包括新一代智能数据开发平台 DataWorks Data Studio、全新升级的 DataWorks Copilot 智能助手、数据资产治理、全面云原生转型以及更开放的开发者体验。这些更新旨在提升数据开发和治理的效率,助力企业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和智能化转型。
2379 7
|
缓存 运维 监控
成为工程师 - 如何提升系统稳定性(1)
成为工程师 - 如何提升系统稳定性(1)
|
11月前
|
数据采集 分布式计算 大数据
数据治理之道:大数据平台的搭建与数据质量管理
【10月更文挑战第27天】在数字化时代,数据治理对于确保数据资产的保值增值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大数据平台的搭建和数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及实践方法。大数据平台应包括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等功能,常用工具如Hadoop、Apache Spark和Flink。数据质量管理则涉及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通过建立数据质量评估和监控体系,确保数据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企业应设立数据治理委员会,投资相关工具和技术,提升数据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388 2
|
运维 监控 容灾
建设强大系统:提升高可用、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秘诀
建设强大系统:提升高可用、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秘诀
1699 0
|
12月前
|
运维 监控 安全
构建高效运维体系的策略与实践
【10月更文挑战第7天】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构建高效的运维体系。从明确定义目标、优化流程、引入自动化工具、建立监控机制到提升团队能力,我们将全面解析高效运维体系的构建步骤和关键要素。通过具体策略和成功案例的分享,帮助运维团队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故障发生,并持续改进运维质量。
332 0
|
存储 消息中间件 运维
高可用架构和系统设计思想
本文从研发规范层面、应用服务层面、存储层面、产品层面、运维部署层面、异常应急层面这六大层面去剖析一个高可用的系统需要有哪些关键的设计和考虑
|
存储 分布式计算 安全
大数据存储技术(2)—— 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
大数据存储技术(2)—— 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
198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