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健康长期“三高”:实现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的关键要素

简介: 大家想必都知道在人类健康领域,我们常常警惕“三高”带来的风险,三高是一个不健康的意思,而在数字化世界中,恰恰相反,系统的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代表着系统的健康和卓越运行,是一个健康的概念。作为开发者怎么能让我们开发的系统保证长期“三高”,那么本文就来简单讨论一下如何让系统长期维持理想的“三高”标准,以及“三高”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的真实性,并探索一下在技术负责人角色中使用“三高”来评价系统开发工作的可行性等内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前言

大家想必都知道在人类健康领域,我们常常警惕“三高”带来的风险,三高是一个不健康的意思,而在数字化世界中,恰恰相反,系统的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代表着系统的健康和卓越运行,是一个健康的概念。作为开发者怎么能让我们开发的系统保证长期“三高”,那么本文就来简单讨论一下如何让系统长期维持理想的“三高”标准,以及“三高”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的真实性,并探索一下在技术负责人角色中使用“三高”来评价系统开发工作的可行性等内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image.png

让系统长期维持理想的“三高”标准

作为一名开发者,我个人觉得要让系统长期维持理想的“三高”标准,就应该从设计、资源管理、监控等三个领域入手,三管齐下,才能做到整体把控。具体来详细讲讲这三个领域改如何做。

1、设计阶段的优化

个人觉得在系统设计阶段,以下几个关键要素对于实现系统的“三高”至关重要:

  • 合理的架构设计:我觉得系统架构的合理设计需要考虑性能、可用性和稳定性方面的需求,包括负载均衡、容错机制、缓存策略等,这是至关重要的。
  • 高效的算法和数据结构:还要选择合适的算法和数据结构,优化关键业务逻辑的性能,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这是重中之重。
  • 可扩展性考量:个人觉得设计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系统架构,能够灵活应对业务增长和用户量增加的挑战,方便后期业务拓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2、资源管理和优化

    我觉得系统的资源管理和优化对于保持系统的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
  • 性能优化:因为通过代码优化、数据库索引优化、缓存技术等手段,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
  • 负载均衡和弹性扩展:还有就是合理分布负载,确保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和负载情况,动态调整系统的资源配置和扩展策略。
  • 容错和故障恢复:以及设计容错机制,包括备份、冗余、监控和自动化故障恢复等,从而确保系统在面对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行。

    3、 持续监控和优化

    我觉得系统的健康状态需要持续监控和优化,这样才能确保长期维持理想的“三高”标准,比如:
  • 实时监控和警报:需要建立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系统的性能、可用性和稳定性,并设置警报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提前预警是非常有必要的,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 容量规划和预测:通过对系统负载和性能数据的分析,进行容量规划和预测,及时调整系统资源以满足业务需求,要有前瞻意识。
  • 持续优化:根据监控数据和用户的反馈,持续进行系统性能优化和功能改进,不断提高系统的“三高”水平,保持一个持续优化的节奏很重要。

在实际业务场景中“三高”是真实存在的吗?

作为开发者,个人觉得在实际业务场景中,实现完美的“三高”标准可能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通过系统设计和优化,可以接近甚至达到这个目标。比如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目标和指导原则,旨在提供用户体验良好、高效可靠的服务。虽然完全消除性能瓶颈、避免故障和停机时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资源管理和持续优化,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系统的“三高”。

尤其是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结合实际情况,可能会存在一些权衡和取舍。根据业务需求和资源限制,可能需要在性能、可用性和稳定性之间做出折中,比如在某些场景下可能更注重可用性和稳定性,而对性能要求稍低一些;而在一些高并发、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下,则可能更注重性能,对可用性和稳定性要求也更高。所以我觉得真实业务场景中“三高”并不会完全存在,但是我们可以把“三高”作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技术负责人选择用“三高”评价系统开发工作的可行性

作为一个技术负责人,结合自己8年的开发经历,我觉得使用“三高”来评价系统开发工作是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可以总结归纳3个方面,具体如下所示:

  • 明确目标和标准:我们可以将“三高”作为评价标准,可以明确系统开发工作的目标和期望,团队成员知道需要关注性能、可用性和稳定性,并将其纳入设计、开发和测试的流程中。
  • 综合性能评估:借助通过“三高”评价,可以对系统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估,避免过于侧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而且绩效评估和奖励机制也可以与“三高”标准相匹配,以鼓励团队成员积极推动系统的全面发展。
  • 持续改进:还有就是使用“三高”评价标准可以促使技术团队持续改进系统的性能、可用性和稳定性,团队可以通过监控、用户反馈和技术创新等手段,不断优化系统,提升用户体验和业务价值。
    但是,除了上面的三个方面之外,个人觉得技术负责人需要在使用“三高”评价系统开发工作时保持客观和公正,还需要考虑到实际业务需求、资源限制和团队能力,需要合理权衡并制定合适的目标和指标,找到适合自己团队的方式才是最正确的事情。

    image.png

结束语

通过上文关于系统健康长期“三高”:实现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的关键要素的分享,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实现系统的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是数字化世界中系统健康和卓越运行的关键要素,以及通过设计优化、资源管理和持续优化,可以让系统长期维持理想的“三高”标准。需要着重说明一点,那就是在实际业务场景中,虽然可能存在一些权衡和取舍,但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可以接近甚至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就是如果你作为技术负责人,建议你选择用“三高”来评价系统开发工作,因为这是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可以明确目标、综合评估系统表现,并促进持续改进。本期的话题就讨论到这里,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交流,咱们下期再见!

相关文章
|
8月前
|
数据库 SQL 存储
使用合理的架构保障服务的韧性
【6月更文挑战第14天】 该文介绍了软件韧性的概念和目标,强调了主从模式在确保业务连续性中的作用。主从模式通过全同步、半同步和异步技术保证数据一致性和系统可用性。这种模式常用于读写分离,缓解数据库负载,是保障业务韧性的常见策略。
138 0
使用合理的架构保障服务的韧性
|
Cloud Native 新能源 Java
充换电企业开迈斯低成本提升线上应用稳定性的最佳实践
充换电企业开迈斯低成本提升线上应用稳定性的最佳实践
398 13
|
运维 监控 容灾
建设强大系统:提升高可用、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秘诀
建设强大系统:提升高可用、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秘诀
1324 0
|
消息中间件 监控 Java
系统稳定性保障设计总结和思考
系统稳定性保障设计总结和思考
578 0
【架构质量】可靠性系列#1:可靠性与韧性
【架构质量】可靠性系列#1:可靠性与韧性
|
负载均衡 API 数据库
【韧性架构设计】软件韧性:从意外中恢复的 7 个必备因素
【韧性架构设计】软件韧性:从意外中恢复的 7 个必备因素
|
存储 设计模式 监控
浅谈系统实现层面稳定性保障
浅谈系统实现层面稳定性保障
浅谈系统实现层面稳定性保障
|
存储 缓存 运维
高可用互联网系统稳定性建设实践指南
自己以及带领团队曾经负责较多不同的互联网服务系统,如几十万应用数&亿级流量的云计算平台、年营收将近千亿的广告系统、亿级用户千万级日活的用户系统、亿级交易额的交易系统、算法在线离线工程系统等相关系统或子系统,整体而言无重大故障,达到定级故障数也很少,线上稳定性保障在一个不错的水位上。阶段性总结下我自己从团队技术负责人视角做好稳定性建设的实践性思考和简要思路,为感兴趣的技术同学提供一个实践指南。 我的团队稳定性建设思路包括了3大技术要素:良好的系统架构和实现、完备的团队研发运维流程机制、技术同学良好意识和能力,以及1个业务要素:良好的研发项目管理。
高可用互联网系统稳定性建设实践指南
|
存储 缓存 监控
3+1保障:高可用系统稳定性是如何炼成的?
影响系统稳定性的架构设计有哪些?一个可持续保障的研发运维流程机制是怎样的?如何培养团队技术人员的意识和能力?本文作者以团队技术负责人的视角,从三大技术要素和一个业务要素,分享在稳定性建设上的实践性思考和简要思路。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3+1保障:高可用系统稳定性是如何炼成的?
|
JSON 缓存 监控
系统的稳定性建设
 静儿来面试新美大这个部门的时候,HR跟我说我们是最核心的部门,没有之一。我以为这是句夸张的招人用的玩笑。结果来了发现,额,这句话是很公正客观的。现在上上下下组成了一支牛人团队,请来了其他部门很多资深高手进行封闭开发,确保我们系统的稳定性。   选择一份工作,必然要考虑的是:我们是做基础设施的,还是做平台的,还是做核心链路的。业务方面讲究领域驱动,各个领域目标也不同。   基础设施最重要的指标是稳定性、性能、扩展性。平台讲究多业务,通用性,人效。所谓人效就是我这个平台有些自动化的东西不能满足需求,需要靠手工来完成,这样开发人员的人效就低。如果一个平台需要输入的东西很多,而且还需要多步骤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