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SVM算法原理

简介: 机器学习SVM算法原理

1 定义输入数据

假设给定一个特征空间上的训练集为:

T={(x_1, y_1),(x_2,y_2)…,(x_N,y_N)}T={(x1,y1),(x2,y2)…,(x**N,y**N)}

x_i \in R^n, y_i \in {+1, -1}, i=1,2,…,N.x**iR**n,y**i∈{+1,−1},i=1,2,…,N.

其中,(xi,yi)称为样本点。

  • xi为第i个实例(样本),

yi为的xi标记:

当yi=1时,为xi正例

当yi=-1时,为xi负例

至于为什么正负用(-1,1)表示呢?


其实这里没有太多原理,就是一个标记,你也可以用(2,-3)来标记。只是为了方便,y_i/y_j=y_iy_jyi*/*yj*=y**i∗y**j的过程中刚好可以相等,便于之后的计算。)

2 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

给定了上面提出的线性可分训练数据集,通过间隔最大化得到分离超平面为 :y(x)=w^T\Phi(x)+by(x)=w**TΦ(x)+b

相应的分类决策函数为: f(x)=sign(w^T\Phi(x)+b)f(x)=sig**n(w**TΦ(x)+b)

以上决策函数就称为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

这里解释一下这个东东。

这是某个确定的特征空间转换函数,它的作用是将x映射到更高的维度,它有一个以后我们经常会见到的专有称号**”核函数“**。

比如我们看到的特征有2个: x1,x2,组成最先见到的线性函数可以是: 但也许这两个特征并不能很好地描述数据,于是我们进行维度的转化,变成了:w_1x_1+w_2x_2+w_3x_1x_2+w_4x_12+w_5x_22w1x1+w2x2+w3x1x2+w4x12+w5x22. 于是我们多了三个特征。而这个就是笼统地描述x的映射的。 最简单直接的就是:

以上就是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的模型表达式。我们要去求出这样一个模型,或者说这样一个超平面y(x),它能够最优地分离两个集合。

其实也就是我们要去求一组参数(w,b),使其构建的超平面函数能够最优地分离两个集合。

如下就是一个最优超平面:

又比如说这样:

阴影部分是一个“过渡带”,“过渡带”的边界是集合中离超平面最近的样本点落在的地方。

3 SVM的计算过程与算法步骤

3.1 推导目标函数

我们知道了支持向量机是个什么东西了。现在我们要去寻找这个支持向量机,也就是寻找一个最优的超平面。


于是我们要建立一个目标函数。那么如何建立呢?


再来看一下我们的超平面表达式: y(x)=w^T\Phi(x)+by(x)=w**TΦ(x)+b


为了方便我们让:\Phi(x)=xΦ(x)=x


则在样本空间中,划分超平面可通过如下线性方程来描述:w^Tx+b=0wTx+b=0

  • 我们知道为法向量,决定了超平面的方向;
  • b为位移项,决定了超平面和原点之间的距离。
  • 显然,划分超平面可被法向量w和位移b确定,我们把其记为(w,b).

样本空间中任意点x到超平面(w,b)的距离可写成

假设超平面(w, b)能将训练样本正确分类,即对于

  • 若yi=+1,则有;
  • 若yi=-1,则有


如图所示,距离超平面最近的几个训练样本点使上式等号成立,他们被称为“支持向量",

两个异类支持向量到超平面的距离之和为:

它被称为“”间隔“”。

欲找到具有最大间隔的划分超平面,也就是要找到能满足下式中约束的参数w和b,使得 r 最大。

即:


显然,为了最大化间隔,仅需要最大化,这等价于最小化。于是上式可以重写为:

这就是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型。

拓展:什么是 ||w||?

3.2 目标函数的求解

到这一步,终于把目标函数给建立起来了。

那么下一步自然是去求目标函数的最优值.

因为目标函数带有一个约束条件,所以我们可以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

3.2.1 朗格朗日乘子法

啥是拉格朗日乘子法呢?

拉格朗日乘子法 (Lagrange multipliers)是一种寻找多元函数在一组约束下的极值的方法.

通过引入拉格朗日乘子,可将有 d 个变量与 k 个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转化为具有 d + k 个变量的无约束优化问题求解。

经过朗格朗日乘子法,我们可以把目标函数转换为:

然后我们令:

容易验证,当某个约束条件不满足时,例如,那么显然有 θ(w) = ∞ (只要令 αi = ∞ 即可)。而当所有约束条件都满足时,则有 ,亦即最初要 最小化的量。

因此,在要求约束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最小化 ,实际上等价于直接最小化 θ(w)(当然, 这里也有约束条件, 就是 α i ≥ 0, i = 1, …, n),因为如果约束条件没有得 到满足, θ(w) 会等于无穷大,自然不会是我们所要求的最小值。

具体写出来,目标函数变成了:

这里用 p* 表示这个问题的最优值,且和最初的问题是等价的。如果直接求解,那么一上来便得面对 w 和 b 两个参数,而 α i 又是不等式约束,这个求解过程不好做。

此时,我们可以借助对偶问题进行求解。

3.2.2 对偶问题

因为我们在上面求解的过程中,直接求解 w 和 b 两个参数不方便,所以想办法转换为对偶问题。

我们要将其转换为对偶问题,变成极大极小值问题:


参考资料: https://wenku.baidu.com/view/7bf9453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5.html

如何获取对偶函数?

  • 首先我们对原目标函数的w和b分别求导:
  • 原目标函数:
  • 对w求偏导:
  • 对b求偏导:
  • 然后将以上w和b的求导函数重新代入原目标函数的w和b中,得到的就是原函数的对偶函数:

  • 这个对偶函数其实求的是:中的minL(w,b)min**L(w,b)部分(因为对w,b求了偏导)。
  • 于是现在要求的是这个函数的极大值max(a),写成公式就是:

  • 好了,现在我们只需要对上式求出极大值α,然后将α代入w求偏导的那个公式:

  • 从而求出w.
  • 将w代入超平面的表达式,计算b值;
  • 现在的w,b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最优超平面的参数。

3.2.3 整体流程确定

我们用数学表达式来说明上面的过程:

  • 1)首先是求的极大值。即

注意有两个约束条件。

  • 对目标函数添加负号,转换成求极小值:

  • 2)计算上面式子的极值求出 α*;
  • 3)α* 代入,计算w,b

  • 4)求得超平面:

  • 5)求得分类决策函数:

4 举例

给定3个数据点:正例点x1=(3,3),x2=(4,3),负例点x3=(1,1),求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 三个点画出来:

  1. 首先确定目标函数

  1. 求得目标函数的极值
  • 原式:
  • 把数据代入:
  • 由于:
  • 化简可得:

对α1,α2 求偏导并令其为0,易知s(α1, α2)在点(1.5, -1)处取极值。

而该点不满足条件α2 >= 0,所以,最小值在边界上达到。

当α1=0 时,最小值s(0,\frac{2}{13})=-\frac{2}{13}=-0.1538s(0,132)=−132=−0.1538

当α2=0 时,最小值s(\frac{1}{4},0)=-\frac{1}{4}=-0.25s(41,0)=−41=−0.25

于是,s(α1, α2)在α1=1/4 , α2=0时达到最小,此时:\alpha_3 = \alpha_1+\alpha_2 = \frac{1}{4}α3=α1+α2=41

  1. 将求得的极值代入从而求得最优参数w,b
  • 对应的点x1, x3就是支持向量机
  • 代入公式:
  • 将α结果代入求解:



选择α的一个支持向量的正分量αj>0进行计算

  • 平面方程为:0.5x_1+0.5x_2-2=00.5x1+0.5x2−2=0
  1. 因此得到分离超平面为: 0.5x_1+0.5x_2-2=00.5x1+0.5x2−2=0
  2. 得到分离决策函数为:f(x)=sign(0.5x_1+0.5x_2-2)f(x)=sig**n(0.5x1+0.5x2−2)


ps:参考的另一种计算方式: https://blog.csdn.net/zhizhjiaodelaoshu/article/details/97112073

5 小结

  • SVM中目标函数
  • SVM中目标函数的求解过程
  • 1)首先是求的极大值。即:

注意有两个约束条件。

  • 对目标函数添加符号,转换成求极小值:

  • 2)计算上面式子的极值求出α*;
  • 3)将α*代入,计算w,b

  • 4)求得超平面:

  • 5)求得分类决策函数:

目录
相关文章
|
12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算法篇】K-近邻算法
K近邻(KNN)是一种基于“物以类聚”思想的监督学习算法,通过计算样本间距离,选取最近K个邻居投票决定类别。支持多种距离度量,如欧式、曼哈顿、余弦相似度等,适用于分类与回归任务。结合Scikit-learn可高效实现,需合理选择K值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常用于鸢尾花分类等经典案例。(238字)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自动驾驶
277 0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搜索推荐
从零开始构建图注意力网络:GAT算法原理与数值实现详解
本文详细解析了图注意力网络(GAT)的算法原理和实现过程。GAT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解决了图卷积网络(GCN)中所有邻居节点贡献相等的局限性,让模型能够自动学习不同邻居的重要性权重。
252 0
从零开始构建图注意力网络:GAT算法原理与数值实现详解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文件存储
神经架构搜索NAS详解:三种核心算法原理与Python实战代码
神经架构搜索(NAS)正被广泛应用于大模型及语言/视觉模型设计,如LangVision-LoRA-NAS、Jet-Nemotron等。本文回顾NAS核心技术,解析其自动化设计原理,探讨强化学习、进化算法与梯度方法的应用与差异,揭示NAS在大模型时代的潜力与挑战。
540 6
神经架构搜索NAS详解:三种核心算法原理与Python实战代码
|
2月前
|
传感器 算法 定位技术
KF,EKF,IEKF 算法的基本原理并构建推导出四轮前驱自主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和观测模型(Matlab代码实现)
KF,EKF,IEKF 算法的基本原理并构建推导出四轮前驱自主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和观测模型(Matlab代码实现)
|
2月前
|
算法
离散粒子群算法(DPSO)的原理与MATLAB实现
离散粒子群算法(DPSO)的原理与MATLAB实现
128 0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编解码
AI视觉新突破:多角度理解3D世界的算法原理全解析
多视角条件扩散算法通过多张图片输入生成高质量3D模型,克服了单图建模背面细节缺失的问题。该技术模拟人类多角度观察方式,结合跨视图注意力机制与一致性损失优化,大幅提升几何精度与纹理保真度,成为AI 3D生成的重要突破。
286 0
|
3月前
|
算法 区块链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加密算法:深度解析Ed25519原理
在 Solana 开发过程中,我一直对 Ed25519 加密算法 如何生成公钥、签名以及验证签名的机制感到困惑。为了弄清这一点,我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终于对其流程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在此记录实现过程,方便日后查阅。
307 1
|
4月前
|
消息中间件 存储 缓存
zk基础—1.一致性原理和算法
本文详细介绍了分布式系统的特点、理论及一致性算法。首先分析了分布式系统的五大特点:分布性、对等性、并发性、缺乏全局时钟和故障随时发生。接着探讨了分布式系统理论,包括CAP理论(一致性、可用性、分区容错性)和BASE理论(基本可用、软状态、最终一致性)。文中还深入讲解了两阶段提交(2PC)与三阶段提交(3PC)协议,以及Paxos算法的推导过程和核心思想,强调了其在ZooKeeper中的应用。最后简述了ZAB算法,指出其通过改编的两阶段提交协议确保节点间数据一致性,并在Leader故障时快速恢复服务。这些内容为理解分布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
4月前
|
存储 算法 安全
Java中的对称加密算法的原理与实现
本文详细解析了Java中三种常用对称加密算法(AES、DES、3DES)的实现原理及应用。对称加密使用相同密钥进行加解密,适合数据安全传输与存储。AES作为现代标准,支持128/192/256位密钥,安全性高;DES采用56位密钥,现已不够安全;3DES通过三重加密增强安全性,但性能较低。文章提供了各算法的具体Java代码示例,便于快速上手实现加密解密操作,帮助用户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加密方案保护数据安全。
381 58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