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拉图的构造性证明与算法实现

简介: 学生综合应用DFS、欧拉图定理的构造性证明、图的建模、并查集,编程解决给出的问题。

欧拉图的构造性证明与算法实现

1. 实验教学与指导

结合DFS,对于欧拉图定理进行构造性证明,证明过程就是算法实现过程。

定义(欧拉图): 如果在图G中具有一条包含G中所有边的闭链,则称它为欧拉闭链,简称为欧拉链,称G为欧拉图。

定理: G是连通图,则G是欧拉图当且仅当G的所有节点都是偶节点。

证明:如果图G是欧拉图,则在G中有一条包含G中所有边的闭链(欧拉链)x1 x2 … xm,且x1= xm。如xi在序列x1 x2 … xm中出现k次,1£i£m-1,则d(xi)=2k。所以 G的所有节点都是偶节点。

图G是连通图且每个节点都是偶节点,可以用DFS在图G中搜索出一条闭链C。如果C不是欧拉链,则在C中必有一个节点vk,其度数大于在C中vk连接的边的数目,就用DFS从vk开始搜索一条边不在C中的闭链C’。如果CÈC’=G,则CÈC’是欧拉链;否则同理,在CÈC’中必有一个节点vk’,其度数大于在CÈC’中vk’连接的边的数目,再用DFS从vk’开始搜索一条边不在CÈC’中的闭链C”,加入到CÈC’中;以此类推,直到获得欧拉链。

显然,必要性的证明过程也是获得欧拉链的算法。

图的建模

图论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结构,由此产生的数学模型几乎适合于所有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只要这个领域研究的主题是“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

建立图模型的首要问题是:在图中,什么为节点(对象)?什么为边(对象之间的关系)?

如果以直观的做法,珠子为节点,珠子串接的可能为边,则建立的图无法将问题的内容表达完全。例如,有3颗珠子(red | green),(red | white)和(red | red),则在图中可以给出回路(green | red)(red | white)(red | red),得到的图不符合题意,不能表示“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

设图G(V, E),每种颜色对应一个节点,V={ v1, v2, ……, vm },每颗珠子对应一条边,若有珠子(c1, c2), 就有无向边{vc1, vc2}。收集的珠子是否能够串连成项链的问题就转化为在图G中是否存在欧拉链的问题。

2. 实验原理及方案

每种颜色代表一个节点,每颗珠子代表一条无向边,以此构成图G(V, E)。试题要求判别这个无向图是否为欧拉图。算法如下:

在输入测试用例的同时构造图G;计算每个节点的度数;对于一条边的两个节点,合并节点所在的并查集;找出序号值最小的节点s;

按照顺序搜索每个节点所在并查集的根:若存在两个节点分属不同的并查集,则说明图G是不连通图,欧拉链不存在;否则,

按照顺序分析每个节点的度:若存在度数为奇数的节点,则判定欧拉链不存在,无法连成项链;否则,

从s出发,通过DFS寻找欧拉链。

3. 前导实验理论:并查集及图的连通

在现实中,存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关系,定义如下:

定义1(划分,块).  S是任意一个集合。SiÍSSi¹Æi=1,2,…, n。如果S1ÈS2È……ÈSn=S,并且SiSj=Æi,j=1, 2, …, ni¹j),则称p={S1, S2, …, Sn}S的一个划分,其中每个Si称为划分p的一个

由于这类问题主要涉及对集合的合并和查找,因此也称p={S1, S2, …, Sn}为并查集。

并查集维护互不相交的集合S1, S2, …, Sn,每个集合Si都有一个特殊元素rep[Si],称为集合Si的代表元。并查集支持如下三种操作:

1.make_set(x):加入一个含单元素的集合{x}到并查集p={S1, S2, …, Sn}中,则rep[{x}]=x。注意x不能被包含在任何一个Si中, 因为在p中任何两个集合都是不相交的。初始时,对每个元素x执行一次make_set(x)。

2.join(x, y):把xy所在的集合SxSy合并,也就是说,从p中删除SxSy,并加入SxSy

3.set_find(x):返回x所在集合Sx的代表元rep[Sx]。

并查集的存储结构一般采用树结构,每个集合用一棵树表示, 集合中的每个元素表示为树中的一个节点,根为集合的代表元(如图1)。

1

每个节点p设一个指针set[p],记录它所在树的根节点序号。如果set[p]<0,则表明p为根节点。初始时,为每一个元素建立一个集合,即set[x]=-11≤xn)。

对于查找操作,我们采用边查找边路径压缩的办法,在查找过程的同时,也减少树的深度。例如在图2(a)所示的集合中,查找元素y2所在集合的代表元,就从y2出发,沿路径y2-y3-y1-x1查找到x1,并依次将路径上的y2y3y1set指针设为x1,如图2(b)

2

边查找边路径压缩的算法如下:

首先,从节点x出发,沿set指针查找节点x所在树的根节点fset[f]<0)。然后进行路径压缩,将xf的路径上经过的每个节点的set指针都指向f。查找过程如下:

int set_find(intp) // 查找p所在集合的代表元,用路径压缩优化

{

if (set[p]<0)

return p;

return set[p]=set_find(set[p]);

}

合并操作只需将两棵树的根节点相连即可。例如,将x所在的集合(树根fx)并入y所在的集合(树根fy),即以fx为根的子树上根节点的set指针指向fy,如图3

3

合并的算法如下:

计算x元素所在并查集的树根fxy元素所在并查集的树根fy。如果fx==fy,则说明元素x和元素y在同一并查集中;否则将x所在的集合并入y所在的集合,也就是将fxset指针设为fy

void join(intp, int q) // p所在的集合并入q所在的集合

{

p=set_find(p);

q=set_find(q);

if (p!=q)

set[p]=q;

}

路径压缩是在查找过程中进行,而不在合并过程中进行,因为合并需要查找待合并的两个集合的根节点,路径压缩实际上就是减少查找中树的深度,从而减少查找的时间消耗。

判断图的连通性,可以用BFSDFSWarshell算法等,也可以通过并查集判断图的连通性:根据图的边给出节点集合的划分。一条边关联的两个点是相连的,就被划分到同一个集合中。初始时,图中每个节点构成一个集合。然后,依次输入边;如果输入的边所关联的两个节点是在同一个集合中,则这两个节点已经是连通的;如果输入的边所关联的两个节点是在两个不同集合中,则这两个集合中的节点至少可以通过该边连通,就将这两个集合进行合并。重复以上过程,就可得到节点集合的划分。如果所有节点在一个集合中,则图是连通图;否则,图不连通,而节点集合的每个划分是一个连通分支。

实验链接:https://developer.aliyun.com/adc/scenario/05a6a8a0d4be4385ad03d79ad3a21115

相关文章
|
7月前
|
算法
代码随想录算法训练营第十八天 | 力扣 513. 找树左下角的值、112. 路径总和、113. 路径总和 II、106. 从中序与后序遍历序列构造二叉树、105. 从前序与中序遍历序列构造二叉树
代码随想录算法训练营第十八天 | 力扣 513. 找树左下角的值、112. 路径总和、113. 路径总和 II、106. 从中序与后序遍历序列构造二叉树、105. 从前序与中序遍历序列构造二叉树
35 0
|
8月前
|
算法 测试技术 C#
C++前缀和算法:构造乘积矩阵
C++前缀和算法:构造乘积矩阵
|
10月前
|
存储 算法
算法训练Day18|● 513.找树左下角的值● 112. 路径总和 113.路径总和ii● 106.从中序与后序遍历序列构造二叉树 105.从前序与中序遍历序列构造二叉树
算法训练Day18|● 513.找树左下角的值● 112. 路径总和 113.路径总和ii● 106.从中序与后序遍历序列构造二叉树 105.从前序与中序遍历序列构造二叉树
|
12月前
|
算法 容器
【算法入门&二叉树】从先中后序的遍历到用中后序列构造二叉树|如何抵挡递归法该死的魅力(下
【算法入门&二叉树】从先中后序的遍历到用中后序列构造二叉树|如何抵挡递归法该死的魅力
62 0
|
12月前
|
算法 UED 容器
【算法入门&二叉树】从先中后序的遍历到用中后序列构造二叉树|如何抵挡递归法该死的魅力(上)
【算法入门&二叉树】从先中后序的遍历到用中后序列构造二叉树|如何抵挡递归法该死的魅力
87 0
|
12月前
|
存储 算法
dfs构造N叉树面试算法题
dfs构造N叉树面试算法题
79 0
|
存储 算法 索引
LeetCode算法小抄--二叉树的各种构造
LeetCode算法小抄--二叉树的各种构造
|
编解码 算法
m基于整数序列的QC-LDPC的稀疏校验矩阵构造算法性能对比matlab仿真,对比差分序列,PEG,Mackey等
m基于整数序列的QC-LDPC的稀疏校验矩阵构造算法性能对比matlab仿真,对比差分序列,PEG,Mackey等
103 0
|
编解码 算法
m基于大衍数无高阶环稀疏校验矩阵H构造算法和RMP消息传递的QC-LDPC性能matlab仿真
m基于大衍数无高阶环稀疏校验矩阵H构造算法和RMP消息传递的QC-LDPC性能matlab仿真
113 0
|
算法 Python
python与算法:python构造整数列表的方法总结并且计算构造效率
python与算法:python构造整数列表的方法总结并且计算构造效率
102 0
python与算法:python构造整数列表的方法总结并且计算构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