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向上调整建堆和向下调整建堆的天壤之别以及堆排序算法

简介: 【数据结构】向上调整建堆和向下调整建堆的天壤之别以及堆排序算法

向上调整


void AdjustUp(HPDataType* a, int child)
{
  int parent = (child - 1) / 2;
  while (child > 0)
  {
  if (a[child] > a[parent])
  { 
    Swap(&a[child], &a[parent]);
    child = parent;
    parent = (child - 1) / 2;
  }
  else
  {
    break;
  }
  }
}


向上调整建堆


for (int i = 1; i < n; i++)
  {
  AdjustUp(a, i);
  }


向下调整


void AdjustDown(HPDataType* a, int n, int parent)
{
  int child = parent * 2 + 1;
  while (child < n)
  {
  if (child+1< n && a[child + 1] > a[child])
  {
    child++;
  }
  if (a[child] > a[parent])
  {
    Swap(&a[child], &a[parent]);
    parent = child;
    child = parent * 2 + 1;
  }
  else
  {
    break;
  }
  }
}


向下调整建堆


for (int i = (n - 1 - 1) / 2; i >= 0; i--)
  {
  AdjustDown(a, n, i);
  }

两种方法的天壤之别


这两个建堆方法看似相同,实际却有着天壤之别。


具体的数值我们可以计算一下。


5b07bca2e537f08a8b624f29c0e9231d_a74c71e6b20a44deb928156e00f396c1.png


如图,二叉树的第h层有2^(h-1)个节点。


向下调整建堆最坏的情况就是每个节点都需要调整。


第一层有1个节点,最坏的情况是每个节点向下移动n-1层,次数就是1*(n-1)次。


第二层有2个节点,最坏的情况是每个节点向下移动n-2层,次数就是2*(n-2)次。


以此类推。。。


第n-2层有2^(n-3)个节点,最坏的情况是每个节点向下移动两层,次数就是2^(n-3)次.


第n-1层有2^(n-2)个节点,最坏的情况是每个节点向下移动一层,次数就是2^(n-2)次。


总共的计算次数就是f(h)=2^0*(n-1)+2^1*(n-2)+……+2^(h-3)*2+2*(n-2)*1次


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用错位相减法计算出来。


最后得到的结果F(h)= 2^h -1 - h。


假设树的节点有N个。


那么根据公式,2 ^ h - 1= N。


把表达式往N上凑。


就得到F(N) = N - log(N+1)。


向下调整建堆的时间复杂度也就得出来了,log(N+1)的大小基本可忽略。


所以向下调整的时间复杂度是o(N)左右。


再来看向上调整建堆。


向上调整就没有这么优秀了。


c42256662d5bda9431a6d49cade49d72_247ce2bdfa4c454a8d49fda5bc1f5b9c.png


假设树的高度是h,二叉树的最后一层就占了一半的节点。


我们仍旧按最坏的情况来算。


最后一层的每个节点都需要向上调整h-1次,光最后一层调整的次数就已经有2^(h-1)*(h-1)次了。


光看这一层可以看出差距。


上一条讲的向下调整的特点是节点多的层级调整的次数少,是少乘多。


而现在讲的向上调整恰恰相反。


节点多的层级调整的次数多,是多乘多,这就造成了时间复杂度的巨大差异。


同样来计算一下。


假设高度为h。


F(h)=2^1*1+2^2*2+……+2^(h-2)*h-2+2^(h-1)*(h-1)


同样使用错位相减,解得F(h) = 2^h * (h-2) + 2


因为 N = 2^h-1。


我们将F(h)换成关于N的式子,F(N) = (N+1) * (log(N+1) -2 ) + 2 。  


同样是忽略掉不重要的数据,它的时间复杂度大概是O(N*logN)。它的量级比向下调整大了很多。


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建堆一般是用向下调整。


总结一下


建堆——向下调整建堆——时间复杂度:O(N)


建堆——向上调整建堆——时间复杂度:O(N*logN)


时间复杂度上向下调整建堆优秀很多,我们建堆一般就使用它。


堆排序


void HeapSort(int* a, int n)
{
  //向下调整建堆
  for (int i = (n - 1 - 1) / 2; i >= 0; i--)
  {
  AdjustDown(a, n, i);
  }
//向下排序
  while (end>0)
  {
  Swap(&a[0], &a[end]);
  AdjustDown(a,end, 0);
  --end;
  }
}


将待排序序列构造成一个大堆

此时,整个序列的最大值就是堆顶的根节点。

将其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此时末尾就为最大值。

然后将剩余n-1个元素重新构造成一个堆,这样会得到n个元素的次小值。如此反复执行,便能得到一个有序序列了。

可以看到在构建大顶堆的过程中,元素的个数逐渐减少,最后就得到一个有序序列了

向下排序和上面向上调整建堆很像,时间复杂度都可以认为是O(N*logN)。

ef4abeaed633d48e0c556e7a70e68ad0_0e9669fdbbf11039dcbdc2fb4390ab97.jpeg


相关文章
|
19天前
|
存储 算法 Java
散列表的数据结构以及对象在JVM堆中的存储过程
本文介绍了散列表的基本概念及其在JVM中的应用,详细讲解了散列表的结构、对象存储过程、Hashtable的扩容机制及与HashMap的区别。通过实例和图解,帮助读者理解散列表的工作原理和优化策略。
29 1
散列表的数据结构以及对象在JVM堆中的存储过程
|
1月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算法
数据结构与算法细节篇之最短路径问题:Dijkstra和Floyd算法详细描述,java语言实现。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Dijkstra和Floyd算法,这两种算法分别用于解决单源和多源最短路径问题,并且提供了Java语言的实现代码。
73 3
数据结构与算法细节篇之最短路径问题:Dijkstra和Floyd算法详细描述,java语言实现。
|
21天前
|
存储 搜索推荐 算法
【数据结构】树型结构详解 + 堆的实现(c语言)(附源码)
本文介绍了树和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及结构,重点讲解了堆这一重要的数据结构。堆是一种特殊的完全二叉树,常用于实现优先队列和高效的排序算法(如堆排序)。文章详细描述了堆的性质、存储方式及其实现方法,包括插入、删除和取堆顶数据等操作的具体实现。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堆的原理和应用。
60 16
|
1月前
|
缓存 算法 Java
JVM知识体系学习六:JVM垃圾是什么、GC常用垃圾清除算法、堆内存逻辑分区、栈上分配、对象何时进入老年代、有关老年代新生代的两个问题、常见的垃圾回收器、CMS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Java虚拟机(JVM)中的垃圾回收机制,包括垃圾的定义、垃圾回收算法、堆内存的逻辑分区、对象的内存分配和回收过程,以及不同垃圾回收器的工作原理和参数设置。
68 4
JVM知识体系学习六:JVM垃圾是什么、GC常用垃圾清除算法、堆内存逻辑分区、栈上分配、对象何时进入老年代、有关老年代新生代的两个问题、常见的垃圾回收器、CMS
|
1月前
|
存储 算法 Java
Set接口及其主要实现类(如HashSet、TreeSet)如何通过特定数据结构和算法确保元素唯一性
Java Set因其“无重复”特性在集合框架中独树一帜。本文解析了Set接口及其主要实现类(如HashSet、TreeSet)如何通过特定数据结构和算法确保元素唯一性,并提供了最佳实践建议,包括选择合适的Set实现类和正确实现自定义对象的hashCode()与equals()方法。
35 4
|
1月前
|
存储 JavaScript 前端开发
为什么基础数据类型存放在栈中,而引用数据类型存放在堆中?
为什么基础数据类型存放在栈中,而引用数据类型存放在堆中?
71 1
|
1月前
|
算法 搜索推荐
数据结构与算法学习十八:堆排序
这篇文章介绍了堆排序是一种通过构建堆数据结构来实现的高效排序算法,具有平均和最坏时间复杂度为O(nlogn)的特点。
73 0
数据结构与算法学习十八:堆排序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搜索推荐 算法
探索数据结构:初入算法之经典排序算法
探索数据结构:初入算法之经典排序算法
|
1月前
|
存储 算法
探索数据结构:分支的世界之二叉树与堆
探索数据结构:分支的世界之二叉树与堆
|
1月前
|
算法 Java 索引
数据结构与算法学习十五:常用查找算法介绍,线性排序、二分查找(折半查找)算法、差值查找算法、斐波那契(黄金分割法)查找算法
四种常用的查找算法:顺序查找、二分查找(折半查找)、插值查找和斐波那契查找,并提供了Java语言的实现代码和测试结果。
21 0
下一篇
无影云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