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演进式设计

简介: 重新审视演进式设计

说起来,所谓Evolutionary Design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早在2004年,Martin Fowler在文章Is Design Dead中就深刻地比较了计划式设计与演进式设计,至今阅读这篇文章,对于理解敏捷和演进式设计依旧振聋发聩。我在文章设计恰如其分的架构中中,也算得上是旁征博引地阐述了诸多与演进式设计相关的理念,例如Neal Ford提出的Emergent Design,George Fairbanks提出的Risk Driven Design,以及Minimal planned design。

然而,有多少人在遵循着Evolutionary Design的理念进行着架构的规划与设计呢?如果说,架构过程确定无疑地需要不断地演进,但该如何演进,如何更好地演进,依旧是一个巨大的谜题。

Neal Ford提出的诸如发现模式、重构、测试驱动开发等方法,更多地还是停留在微观架构的层面。而在多数的架构设计过程中,更多地是基于质量属性,前瞻地去选择架构风格(抑或架构模式),并参照一些最佳实践结合自己的场景去驱动出物理架构与逻辑架构。若完全寄情于Last Responsible Time,期待着通过对架构重构让已有软件系统焕然一新,毕竟代价太大,对架构师的能力也要求太高。

正如Martin Fowler对架构的定义:

架构是重要的事物,无论它是什么。架构是以后很难更改的内容。

既然很难更改,我们为何不能一蹴而就?然而,Neal Ford又告诉我们: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于是之,我们并不能以无知的未来妆点当下,否则会导致设计过度,甚至南辕北辙。虽然一路向北,终究能返归南方,可惜路漫漫其修远兮,没有人愿意等待,也不值得等待。

在Agile China 2013年,我在ThoughtWorks的同事Scott Shaw与贾阳联袂演出了一台戏,戏名唤作Evolving Architecture For Change,以一个真实案例阐释我们如何演进客户系统的架构。演讲从Evolving Path、Technical Enables与Culture Enables三个方面全面细致地介绍了架构的演进之路。概而言之,用到的方法与理念包括:

  • 通过Bounded Context识别Domain Service

  • 基于RESTful的Micro Service架构
  • 自动化的Consumer Driven Contract Test
  • 自动化部署与部署流水线(Deployement Pipeline)
  • 组建特性团队(Feature Team)
  • 重视交流,将架构师视为Facilitator,通过可视化手段引导设计

演进之前的架构是一个简单分割的分布式架构,Front End面向客户的用户,而Office End则面向业务人员和系统管理者。整个系统的模块边界非常模糊,集成复杂,代码库庞大而混乱,存在大量重复代码。

image.png

采用上述方法对系统架构进行演进,最终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基于RESTful的围绕Domain Service为中心的类微服务架构:

0a2653c851af460fa595bd959398a8f1.png

然而,严格意义上讲,这个案例的架构演进属于针对已有系统(或遗留系统)架构进行重构的范畴,而非从头开始搭建架构的演进式设计。

最近读到Joshua Kerievsky的文章Evolutionary Design,他提倡架构设计从Primitive Whole开始,勿求功能做到最深最全,而是以“广度优先”的算法思想在最初的设计中覆盖整个系统的全部组成部分。如题图所示的吉他设计。

image.png

迭代1设计的吉他根本不可用,但基本的组成元素已经初具模型,虽然它不能工作,但任何人看到这个模型,也不会认为它是小提琴或者二胡。

如此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提前发现团队协作与组件集成的风险。因为前期迭代的功能铺得极广,就像八爪鱼一般延伸到了系统的每一枝节(这些枝节却没有一片树叶),虽然极度粗糙简陋,但团队已经可以开始协作开发,系统的集成点也被提前发现了。

协作问题是管理风险,集成问题是技术风险,二者都是导致软件开发延期的主要魁首。虽然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但这一步迈得扎实,迈得稳当,之后就可以以更加稳健步伐前进,庶几实现“较少修改”的架构。

我发现这个阶段是引入Alistair Cockburn六边形架构(Hexagonal Architecture)的最佳时期。

image.png

运用六边形架构可以有效地识别系统关注点,从架构层面(全局视角)设计,暂时可以不考虑实现细节。六边形架构这种内外分离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把系统的核心领域与边界外的基础设施隔离开,从而形成一种独立于框架,易于测试,与外部代理、UI以及数据库无关的应用架构(符合Robert Martin提出的Clean Architecture)。与演进式设计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识别集成点,以更广而非更深地视角俯瞰系统架构。

演进式设计是一种理念,它曾经颠覆过传统笨拙的计划式设计,如今,它依旧焕发着生命力,但我们不能以静止的眼光去看待它,而应该尝试着引入一些新的方法、框架乃至技术——于是,演进式设计这旧瓶就能装着新酒,既散发出酽酽的酒香又不至于浓洌得熏人欲醉!

相关文章
|
7月前
|
存储 SQL 关系型数据库
如何设计可落地的重构技术方案——理论篇
如何设计可落地的重构技术方案——理论篇
126 0
|
1月前
|
人工智能 量子技术 云计算
拥抱不确定性:技术演进中的适应性思维
在技术的不断迭代与演进中,不确定性是一个常驻的因素。本文通过探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特征,强调适应性思维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策略以促进个人和组织在面对技术变革时的心理和技术准备。文章基于实际案例分析,阐述了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技术领域中保持灵活性和竞争力,并给出了对未来技术趋势预判的见解。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数据挖掘
拥抱变化:技术演进中的适应性思维
【2月更文挑战第28天】 在快速迭代的科技时代,适应性思维成为区分卓越与平庸的重要分水岭。本文通过探讨技术创新背后的心理模式,阐述了如何在不断的技术变革中保持个人的专业竞争力。文章不仅分析了适应性思维的重要性,还提供了实用策略,帮助读者构建起一套应对未知挑战的思维框架。
|
7月前
|
存储 NoSQL 关系型数据库
重构之道:揭秘大规模系统重构的经验与挑战
重构之道:揭秘大规模系统重构的经验与挑战
163 2
|
1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人工智能
【思维模型】拥抱复杂性(第 1 部分)
【思维模型】拥抱复杂性(第 1 部分)
|
1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思维模式】拥抱复杂性(第 2 部分数据)
【思维模式】拥抱复杂性(第 2 部分数据)
|
数据采集 存储 编解码
在架构师的角度去看大型网站架构面临的挑战:技术架构的基本思路
技术架构的基本思路 技术架构既要清晰地划分功能模块或子系统,又要对整个网站系统的技术逻辑有清晰的认知。庞大的技术架构确实会让人望而却步,架构设计也变得无从入手。 如果把一个庞大的技术架构分成独立的几部分,然后再逐一深入的话,那么一个庞大的技术架构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
敏捷开发 架构师 项目管理
架构师才能看懂的大型网站架构面临的挑战:业务架构的基本思路
业务架构的基本思路 大型网站系统有很多功能,一次性明确所有的功能需求并设计出一个庞大的业务架构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在项目前期,难免会忽视一些琐碎功能,而随着开发的进行,也会有很多新的想法产生,基本上不会存在完全按照最初的业务架构设计完成的软件产品。因此,业务架构不仅要做到“规整功能模块,厘清产品业务逻辑”,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有规划性地应对项目过程中的需求变更”。
|
存储 监控 安全
【组装式架构设计】“有机”架构思维的探寻-交付那些事
软件架构本身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或命题,但历经过往种种,开始有些思考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在此整理出来,和大家一道探寻,这是一篇关于“类比”的探寻。
512 0
【组装式架构设计】“有机”架构思维的探寻-交付那些事
|
敏捷开发 存储 Kubernetes
关于架构的认知
很多领域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整合能力,程序员也不例外,相信很多猿友们在接收项目或者任务的时候,总会被要求给出一份详细的技术方案或者设计思路,这毫无疑问需要我们输出大量的构思“图纸”,就像建筑行业的设计图纸一样。
175 0
关于架构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