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性能优化实战-极客课程笔记(1)

简介: Linux性能优化实战-极客课程笔记(1)

01 | 基础篇: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平均负载”?


平均负载是指单位时间内,系统处于可运行状态和不可中断状态的平均进程数,也就是平均活跃进程数,它和 CPU 使用率并没有直接关系。


可运行状态的进程,是指正在使用 CPU 或者正在等待 CPU 的进程,也就是我们常用 ps 命令看到的,处于 R 状态(Running 或 Runnable)的进程。


不可中断状态的进程则是正处于内核态关键流程中的进程,并且这些流程是不可打断的,比如最常见的是等待硬件设备的 I/O 响应,也就是我们在 ps 命令中看到的 D 状态(Uninterruptible Sleep,也称为 Disk Sleep)的进程。


不可中断状态实际上是系统对进程和硬件设备的一种保护机制。

平均负载的理解。平均负载提供了一个快速查看系统整体性能的手段,反映了整体的负载情况。但只看平均负载本身,我们并不能直接发现,到底是哪里出现了瓶颈。所以,在理解平均负载时,也要注意:平均负载高有可能是 CPU 密集型进程导致的;平均负载高并不一定代表 CPU 使用率高,还有可能是 I/O 更繁忙了;当发现负载高的时候,你可以使用 mpstat、pidstat 等工具,辅助分析负载的来源。


1. iowait无法升高的问题,是因为案例中stress使用的是 sync() 系统调用,它的作用是刷新缓冲区内存到磁盘中。对于新安装的虚拟机,缓冲区可能比较小,无法产生大的IO压力,这样大部分就都是系统调用的消耗了。所以,你会看到只有系统CPU使用率升高。解决方法是使用stress的下一代stress-ng,它支持更丰富的选项,比如 stress-ng -i 1 --hdd 1 --timeout 600(--hdd表示读写临时文件)。


2. pidstat输出中没有%wait的问题,是因为CentOS默认的sysstat稍微有点老,源码或者RPM升级到11.5.5版本以后就可以看到了。而Ubuntu的包一般都比较新,没有这个问题。


3. mpstat无法观测的问题,案例中是等待5秒后输出1次结果就停止了,更好的做法是持续监控一段时间,比如持续观测20次:mpstat -P ALL 5 20。


建议用top和ps或者lsof来分析


02 | 基础篇:经常说的 CPU 上下文切换是什么意思?(上)


进程在竞争 CPU 的时候并没有真正运行,为什么还会导致系统的负载升高呢?看到今天的主题,你应该已经猜到了,CPU 上下文切换就是罪魁祸首。


CPU 上下文切换,就是先把前一个任务的 CPU 上下文(也就是 CPU 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保存起来,然后加载新任务的上下文到这些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最后再跳转到程序计数器所指的新位置,运行新任务。 CPU 上下文切换,就是先把前一个任务的 CPU 上下文(也就是 CPU 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保存起来,然后加载新任务的上下文到这些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最后再跳转到程序计数器所指的新位置,运行新任务。


CPU 的上下文切换就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场景,也就是进程上下文切换、线程上下文切换以及中断上下文切换。


进程上下文切换


从用户态到内核态的转变,需要通过系统调用来完成

一次系统调用的过程,其实是发生了两次 CPU 上下文切换。

系统调用过程中,并不会涉及到虚拟内存等进程用户态的资源,也不会切换进程


进程上下文切换,是指从一个进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运行

而系统调用过程中一直是同一个进程在运行。


线程上下文切换

线程是调度的基本单位,而进程则是资源拥有的基本单位

但同进程内的线程切换,要比多进程间的切换消耗更少的资源,而这,也正是多线程代替多进程的一个优势。 但同进程内的线程切换,要比多进程间的切换消耗更少的资源,而这,也正是多线程代替多进程的一个优势。


中断上下文切换

中断上下文,其实只包括内核态中断服务程序执行所必需的状态,包括 CPU 寄存器、内核堆栈、硬件中断参数等。

对同一个 CPU 来说,中断处理比进程拥有更高的优先级, ,所以中断上下文切换并不会与进程上下文切换同时发生。同样道理,由于中断会打断正常进程的调度和执行,所以大部分中断处理程序都短小精悍,以便尽可能快的执行结束。

但过多的上下文切换,会把 CPU 时间消耗在寄存器、内核栈以及虚拟内存等数据的保存和恢复上,从而缩短进程真正运行的时间,导致系统的整体性能大幅下降。


03 | 基础篇:经常说的 CPU 上下文切换是什么意思?(下)


vmstat 是一个常用的系统性能分析工具,主要用来分析系统的内存使用情况,也常用来分析 CPU 上下文切换和中断的次数。

# 每隔5秒输出1组数据
$ vmstat 5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st
 0  0      0 7005360  91564 818900    0    0     0     0   25   33  0  0 100  0  0

cs(context switch)是每秒上下文切换的次数。


in(interrupt)则是每秒中断的次数。


r(Running or Runnable)是就绪队列的长度,也就是正在运行和等待 CPU 的进程数。


b(Blocked)则是处于不可中断睡眠状态的进程数。

# 每隔5秒输出1组数据
$ pidstat -w 5
Linux 4.15.0 (ubuntu)  09/23/18  _x86_64_  (2 CPU)
08:18:26      UID       PID   cswch/s nvcswch/s  Command
08:18:31        0         1      0.20      0.00  systemd
08:18:31        0         8      5.40      0.00  rcu_sched
...

一个是 cswch ,表示每秒自愿上下文切换(voluntary context switches)的次数,另一个则是 nvcswch ,表示每秒非自愿上下文切换(non voluntary context switches)的次数。


所谓自愿上下文切换,是指进程无法获取所需资源,导致的上下文切换。比如说, I/O、内存等系统资源不足时,就会发生自愿上下文切换。而非自愿上下文切换,则是指进程由于时间片已到等原因,被系统强制调度,进而发生的上下文切换。比如说,大量进程都在争抢 CPU 时,就容易发生非自愿上下文切换。


操作和分析

下面的案例基于 Ubuntu 18.04,当然,其他的 Linux 系统同样适用。我使用的案例环境如下所示:机器配置:2 CPU,8GB 内存预先安装 sysbench 和 sysstat 包,如 apt install sysbench sysstat正式操作开始前,你需要打开三个终端,登录到同一台 Linux 机器中,并安装好上面提到的两个软件包。包的安装,可以先 Google 一下自行解决,如果仍然有问题的,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情况。

首先,在第一个终端里运行 sysbench ,模拟系统多线程调度的瓶颈:

# 以10个线程运行5分钟的基准测试,模拟多线程切换的问题
$ sysbench --threads=10 --max-time=300 threads run

接着,在第二个终端运行 vmstat ,观察上下文切换情况:

# 每隔1秒输出1组数据(需要Ctrl+C才结束)
$ vmstat 1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st 6 0 0 6487428 118240 1292772 0 0 0 0 9019 1398830 16 84 0 0 0 8 0 0 6487428 118240 1292772 0 0 0 0 10191 1392312 16 84 0 0 0

你应该可以发现,cs 列的上下文切换次数从之前的 35 骤然上升到了 139 万。同时,注意观察其他几个指标:


r 列:就绪队列的长度已经到了 8,远远超过了系统 CPU 的个数 2,所以肯定会有大量的 CPU 竞争。


us(user)和 sy(system)列:这两列的 CPU 使用率加起来上升到了 100%,其中系统 CPU 使用率,也就是 sy 列高达 84%,说明 CPU 主要是被内核占用了。in 列:中断次数也上升到了 1 万左右,说明中断处理也是个潜在的问题。综合这几个指标,我们可以知道,系统的就绪队列过长,也就是正在运行和等待 CPU 的进程数过多,导致了大量的上下文切换,而上下文切换又导致了系统 CPU 的占用率升高。


我们继续分析,在第三个终端再用 pidstat 来看一下, CPU 和进程上下文切换的情况:

# 每隔1秒输出1组数据(需要 Ctrl+C 才结束)
# -w参数表示输出进程切换指标,而-u参数则表示输出CPU使用指标
$ pidstat -w -u 1
08:06:33      UID       PID    %usr %system  %guest   %wait    %CPU   CPU  Command
08:06:34        0     10488   30.00  100.00    0.00    0.00  100.00     0  sysbench
08:06:34        0     26326    0.00    1.00    0.00    0.00    1.00     0  kworker/u4:2
08:06:33      UID       PID   cswch/s nvcswch/s  Command
08:06:34        0         8     11.00      0.00  rcu_sched
08:06:34        0        16      1.00      0.00  ksoftirqd/1
08:06:34        0       471      1.00      0.00  hv_balloon
08:06:34        0      1230      1.00      0.00  iscsid
08:06:34        0      4089      1.00      0.00  kworker/1:5
08:06:34        0      4333      1.00      0.00  kworker/0:3
08:06:34        0     10499      1.00    224.00  pidstat
08:06:34        0     26326    236.00      0.00  kworker/u4:2
08:06:34     1000     26784    223.00      0.00  sshd

从 pidstat 的输出你可以发现,CPU 使用率的升高果然是 sysbench 导致的,它的 CPU 使用率已经达到了 100%。但上下文切换则是来自其他进程,包括非自愿上下文切换频率最高的 pidstat ,以及自愿上下文切换频率最高的内核线程 kworker 和 sshd。

# 每隔1秒输出一组数据(需要 Ctrl+C 才结束)
# -wt 参数表示输出线程的上下文切换指标
$ pidstat -wt 1
08:14:05      UID      TGID       TID   cswch/s nvcswch/s  Command
...
08:14:05        0     10551         -      6.00      0.00  sysbench
08:14:05        0         -     10551      6.00      0.00  |__sysbench
08:14:05        0         -     10552  18911.00 103740.00  |__sysbench
08:14:05        0         -     10553  18915.00 100955.00  |__sysbench
08:14:05        0         -     10554  18827.00 103954.00  |__sysbench
...

现在你就能看到了,虽然 sysbench 进程(也就是主线程)的上下文切换次数看起来并不多,但它的子线程的上下文切换次数却有很多。看来,上下文切换罪魁祸首,还是过多的 sysbench 线程。


从 /proc/interrupts 这个只读文件中读取。/proc 实际上是 Linux 的一个虚拟文件系统,用于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之间的通信。/proc/interrupts 就是这种通信机制的一部分,提供了一个只读的中断使用情况。


所以,这里的中断升高还是因为过多任务的调度问题,跟前面上下文切换次数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我们还是在第三个终端里, Ctrl+C 停止刚才的 pidstat 命令,然后运行下面的命令,观察中断的变化情况:

# -d 参数表示高亮显示变化的区域
$ watch -d cat /proc/interrupts
           CPU0       CPU1
...
RES:    2450431    5279697   Rescheduling interrupts
...

观察一段时间,你可以发现,变化速度最快的是重调度中断(RES),这个中断类型表示,唤醒空闲状态的 CPU 来调度新的任务运行。这是多处理器系统(SMP)中,调度器用来分散任务到不同 CPU 的机制,通常也被称为处理器间中断(Inter-Processor Interrupts,IPI)。


所以,这里的中断升高还是因为过多任务的调度问题,跟前面上下文切换次数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这个数值其实取决于系统本身的 CPU 性能。在我看来,如果系统的上下文切换次数比较稳定,那么从数百到一万以内,都应该算是正常的。但当上下文切换次数超过一万次,或者切换次数出现数量级的增长时,就很可能已经出现了性能问题。


这时,你还需要根据上下文切换的类型,再做具体分析。比方说:

自愿上下文切换变多了,说明进程都在等待资源,有可能发生了 I/O 等其他问题;


非自愿上下文切换变多了,说明进程都在被强制调度,也就是都在争抢 CPU,说明 CPU 的确成了瓶颈;


中断次数变多了,说明 CPU 被中断处理程序占用,还需要通过查看 /proc/interrupts 文件来分析具体的中断类型。


我通过一个 sysbench 的案例,给你讲了上下文切换问题的分析思路。碰到上下文切换次数过多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 vmstat 、 pidstat 和 /proc/interrupts 等工具,来辅助排查性能问题的根源。


系统负载 : uptime ( watch -d uptime)看三个阶段平均负载

系统整体情况 : mpstat (mpstat -p ALL 3) 查看 每个cpu当前的整体状况,可以重点看用户态、内核态、以及io等待三个参数

系统整体的平均上下文切换情况 : vmstat (vmstat 3) 可以重点看 r (进行或等待进行的进程)、b (不可中断进程/io进程) 、in (中断次数) 、cs(上下文切换次数)


查看详细的上下文切换情况 : pidstat (pidstat -w(进程切换指标)/-u(cpu使用指标)/-wt(线程上下文切换指标)) 注意看是自愿上下文切换、还是被动上下文切换


io使用情况 : iostat

模拟场景工具 :

stress : 模拟进程 、 io

sysbench : 模拟线程数


04 | 基础篇:某个应用的CPU使用率居然达到100%,我该怎么办?


CPU 使用率是单位时间内 CPU 使用情况的统计,以百分比的方式展示


为了维护 CPU 时间,Linux 通过事先定义的节拍率(内核中表示为 HZ),触发时间中断,并使用全局变量 Jiffies 记录了开机以来的节拍数。每发生一次时间中断,Jiffies 的值就加 1。

比如在我的系统中,节拍率设置成了 250,也就是每秒钟触发 250 次时间中断。

$ grep 'CONFIG_HZ=' /boot/config-$(uname -r)
CONFIG_HZ=250

正因为节拍率 HZ 是内核选项,所以用户空间程序并不能直接访问。为了方便用户空间程序,内核还提供了一个用户空间节拍率 USER_HZ,它总是固定为 100,也就是 1/100 秒。这样,用户空间程序并不需要关心内核中 HZ 被设置成了多少,因为它看到的总是固定值 USER_HZ。


Linux 通过 /proc 虚拟文件系统,向用户空间提供了系统内部状态的信息,而 /proc/stat 提供的就是系统的 CPU 和任务统计信息。比方说,如果你只关注 CPU 的话,可以执行下面的命令:

# 只保留各个CPU的数据
$ cat /proc/stat | grep ^cpu
cpu  280580 7407 286084 172900810 83602 0 583 0 0 0
cpu0 144745 4181 176701 86423902 52076 0 301 0 0 0
cpu1 135834 3226 109383 86476907 31525 0 282 0 0 0

第 一列表示的是 CPU 编号,如 cpu0、cpu1 ,而第一行没有编号的 cpu ,表示的是所有 CPU 的累加。其他列则表示不同场景下 CPU 的累加节拍数,它的单位是 USER_HZ,也就是 10 ms(1/100 秒),所以这其实就是不同场景下的 CPU 时间。


user(通常缩写为 us),代表用户态 CPU 时间。注意,它不包括下面的 nice 时间,但包括了 guest 时间。


nice(通常缩写为 ni),代表低优先级用户态 CPU 时间,也就是进程的 nice 值被调整为 1-19 之间时的 CPU 时间。这里注意,nice 可取值范围是 -20 到 19,数值越大,优先级反而越低。


system(通常缩写为 sys),代表内核态 CPU 时间。


idle(通常缩写为 id),代表空闲时间。注意,它不包括等待 I/O 的时间(iowait)。iowait(通常缩写为 wa),代表等待 I/O 的 CPU 时间。irq(通常缩写为 hi),代表处理硬中断的 CPU 时间。

softirq(通常缩写为 si),代表处理软中断的 CPU 时间。steal(通常缩写为 st),代表当系统运行在虚拟机中的时候,被其他虚拟机占用的 CPU 时间。


guest(通常缩写为 guest),代表通过虚拟化运行其他操作系统的时间,也就是运行虚拟机的 CPU 时间。


guest_nice(通常缩写为 gnice),代表以低优先级运行虚拟机的时间。


CPU 使用率,就是除了空闲时间外的其他时间占总 CPU 时间的百分比,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image.png

为了计算 CPU 使用率,性能工具一般都会取间隔一段时间(比如 3 秒)的两次值,作差后,再计算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 CPU 使用率,即


image.png

性能分析工具给出的都是间隔一段时间的平均 CPU 使用率,所以要注意间隔时间的设置,特别是用多个工具对比分析时,你一定要保证它们用的是相同的间隔时间。


top 默认使用 3 秒时间间隔,而 ps 使用的却是进程的整个生命周期。

# 默认每3秒刷新一次
$ top
top - 11:58:59 up 9 days, 22:47,  1 user,  load average: 0.03, 0.02, 0.00
Tasks: 123 total,   1 running,  72 sleeping,   0 stopped,   0 zombie
%Cpu(s):  0.3 us,  0.3 sy,  0.0 ni, 99.3 id,  0.0 wa,  0.0 hi,  0.0 si,  0.0 st
KiB Mem :  8169348 total,  5606884 free,   334640 used,  2227824 buff/cache
KiB Swap:        0 total,        0 free,        0 used.  7497908 avail Mem
  PID USER      PR  NI    VIRT    RES    SHR S  %CPU %MEM     TIME+ COMMAND
    1 root      20   0   78088   9288   6696 S   0.0  0.1   0:16.83 systemd
    2 root      20   0       0      0      0 S   0.0  0.0   0:00.05 kthreadd
    4 root       0 -20       0      0      0 I   0.0  0.0   0:00.00 kworker/0:0H
...

这个输出结果中,第三行 %Cpu 就是系统的 CPU 使用率,具体每一列的含义上一节都讲过,只是把 CPU 时间变换成了 CPU 使用率,我就不再重复讲了。不过需要注意,top 默认显示的是所有 CPU 的平均值,这个时候你只需要按下数字 1 ,就可以切换到每个 CPU 的使用率了。


继续往下看,空白行之后是进程的实时信息,每个进程都有一个 %CPU 列,表示进程的 CPU 使用率。它是用户态和内核态 CPU 使用率的总和,包括进程用户空间使用的 CPU、通过系统调用执行的内核空间 CPU 、以及在就绪队列等待运行的 CPU。在虚拟化环境中,它还包括了运行虚拟机占用的 CPU。


top 并没有细分进程的用户态 CPU 和内核态 CPU 。


pidstat 它正是一个专门分析每个进程 CPU 使用情况的工具。

# 每隔1秒输出一组数据,共输出5组
$ pidstat 1 5
15:56:02      UID       PID    %usr %system  %guest   %wait    %CPU   CPU  Command
15:56:03        0     15006    0.00    0.99    0.00    0.00    0.99     1  dockerd
...
Average:      UID       PID    %usr %system  %guest   %wait    %CPU   CPU  Command
Average:        0     15006    0.00    0.99    0.00    0.00    0.99     -  dockerd

用户态 CPU 使用率 (%usr);内核态 CPU 使用率(%system);运行虚拟机 CPU 使用率(%guest);等待 CPU 使用率(%wait);以及总的 CPU 使用率(%CPU)。最后的 Average 部分,还计算了 5 组数据的平均值。


CPU 使用率过高怎么办?


通过 top、ps、pidstat 等工具,你能够轻松找到 CPU 使用率较高(比如 100% )的进程。接下来,你可能又想知道,占用 CPU 的到底是代码里的哪个函数呢?找到它,你才能更高效、更针对性地进行优化。 该是 GDB(The GNU Project Debugger), 这个功能强大的程序调试利器。的确,GDB 在调试程序错误方面很强大。但是,我又要来“挑刺”了。请你记住,GDB 并不适合在性能分析的早期应用。


第一种常见用法是 perf top,类似于 top,它能够实时显示占用 CPU 时钟最多的函数或者指令,因此可以用来查找热点函数,使用界面如下所示:

$ perf top
Samples: 833  of event 'cpu-clock', Event count (approx.): 97742399
Overhead  Shared Object       Symbol
   7.28%  perf                [.] 0x00000000001f78a4
   4.72%  [kernel]            [k] vsnprintf
   4.32%  [kernel]            [k] module_get_kallsym
   3.65%  [kernel]            [k] _raw_spin_unlock_irqrestore
...

输出结果中,第一行包含三个数据,分别是采样数(Samples)、事件类型(event)和事件总数量(Event count)。比如这个例子中,perf 总共采集了 833 个 CPU 时钟事件,而总事件数则为 97742399。


采样数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如果采样数过少(比如只有十几个),那下面的排序和百分比就没什么实际参考价值了。


第一列 Overhead ,是该符号的性能事件在所有采样中的比例,用百分比来表示。.


第二列 Shared ,是该函数或指令所在的动态共享对象(Dynamic Shared Object),如内核、进程名、动态链接库名、内核模块名等。


第三列 Object ,是动态共享对象的类型。比如 [.] 表示用户空间的可执行程序、或者动态链接库,而 [k] 则表示内核空间。

最后一列 Symbol 是符号名,也就是函数名。当函数名未知时,用十六进制的地址来表示。


还是以上面的输出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占用 CPU 时钟最多的是 perf 工具自身,不过它的比例也只有 7.28%,说明系统并没有 CPU 性能问题。 perf top 的使用你应该很清楚了吧。


接着再来看第二种常见用法,也就是 perf record 和 perf report。 perf top 虽然实时展示了系统的性能信息,但它的缺点是并不保存数据,也就无法用于离线或者后续的分析。而 perf record 则提供了保存数据的功能,保存后的数据,需要你用 perf report 解析展示。

$ perf record # 按Ctrl+C终止采样
[ perf record: Woken up 1 times to write data ]
[ perf record: Captured and wrote 0.452 MB perf.data (6093 samples) ]
$ perf report # 展示类似于perf top的报告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还经常为 perf top 和 perf record 加上 -g 参数,开启调用关系的采样,方便我们根据调用链来分析性能问题。

案例


怎么从系统的资源使用问题出发,分析出瓶颈所在的应用、以及瓶颈在应用中的大概位置。


首先,在第一个终端执行下面的命令来运行 Nginx 和 PHP 应用:

$ docker run --name nginx -p 10000:80 -itd feisky/nginx
$ docker run --name phpfpm -itd --network container:nginx feisky/php-fpm

然后,在第二个终端使用 curl 访问 http://[VM1 的 IP]:10000,确认 Nginx 已正常启动。你应该可以看到 It works! 的响应。

# 192.168.0.10是第一台虚拟机的IP地址
$ curl http://192.168.0.10:10000/
It works!

接着,我们来测试一下这个 Nginx 服务的性能。在第二个终端运行下面的 ab 命令:

# 并发10个请求测试Nginx性能,总共测试100个请求
$ ab -c 10 -n 100 http://192.168.0.10:10000/
This is ApacheBench, Version 2.3 <$Revision: 1706008 $>
Copyright 1996 Adam Twiss, Zeus Technology Ltd, 
...
Requests per second:    11.63 [#/sec] (mean)
Time per request:       859.942 [ms] (mean)
...

从 ab 的输出结果我们可以看到,Nginx 能承受的每秒平均请求数只有 11.63。你一定在吐槽,这也太差了吧。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我们用 top 和 pidstat 再来观察下。这次,我们在第二个终端,将测试的请求总数增加到 10000。这样当你在第一个终端使用性能分析工具时, Nginx 的压力还是继续。


继续在第二个终端,运行 ab 命令:

$ ab -c 10 -n 10000 http://192.168.0.10:10000/

接着,回到第一个终端运行 top 命令,并按下数字 1 ,切换到每个 CPU 的使用率:

$ top
...
%Cpu0  : 98.7 us,  1.3 sy,  0.0 ni,  0.0 id,  0.0 wa,  0.0 hi,  0.0 si,  0.0 st
%Cpu1  : 99.3 us,  0.7 sy,  0.0 ni,  0.0 id,  0.0 wa,  0.0 hi,  0.0 si,  0.0 st
...
  PID USER      PR  NI    VIRT    RES    SHR S  %CPU %MEM     TIME+ COMMAND
21514 daemon    20   0  336696  16384   8712 R  41.9  0.2   0:06.00 php-fpm
21513 daemon    20   0  336696  13244   5572 R  40.2  0.2   0:06.08 php-fpm
21515 daemon    20   0  336696  16384   8712 R  40.2  0.2   0:05.67 php-fpm
21512 daemon    20   0  336696  13244   5572 R  39.9  0.2   0:05.87 php-fpm
21516 daemon    20   0  336696  16384   8712 R  35.9  0.2   0:05.61 php-fpm

这里可以看到,系统中有几个 php-fpm 进程的 CPU 使用率加起来接近 200%;而每个 CPU 的用户使用率(us)也已经超过了 98%,接近饱和。这样,我们就可以确认,正是用户空间的 php-fpm 进程,导致 CPU 使用率骤升。


那再往下走,怎么知道是 php-fpm 的哪个函数导致了 CPU 使用率升高呢?我们来用 perf 分析一下。在第一个终端运行下面的 perf 命令:

# -g开启调用关系分析,-p指定php-fpm的进程号21515
$ perf top -g -p 21515

按方向键切换到 php-fpm,再按下回车键展开 php-fpm 的调用关系,你会发现,调用关系最终到了 sqrt 和 add_function。看来,我们需要从这两个函数入手了。

01ebd755782e4c909dad0843d3544acf.jpeg

我们拷贝出 Nginx 应用的源码,看看是不是调用了这两个函数:

# 从容器phpfpm中将PHP源码拷贝出来
$ docker cp phpfpm:/app .
# 使用grep查找函数调用
$ grep sqrt -r app/ #找到了sqrt调用
app/index.php:  $x += sqrt($x);
$ grep add_function -r app/ #没找到add_function调用,这其实是PHP内置函数

OK,原来只有 sqrt 函数在 app/index.php 文件中调用了。那最后一步,我们就该看看这个文件的源码了:

$ cat app/index.php
<?php
// test only.
$x = 0.0001;
for ($i = 0; $i <= 1000000; $i++) {
  $x += sqrt($x);
}
echo "It works!"

呀,有没有发现问题在哪里呢?我想你要笑话我了,居然犯了一个这么傻的错误,测试代码没删就直接发布应用了。为了方便你验证优化后的效果,我把修复后的应用也打包成了一个 Docker 镜像,你可以在第一个终端中执行下面的命令来运行它:

# 停止原来的应用
$ docker rm -f nginx phpfpm
# 运行优化后的应用
$ docker run --name nginx -p 10000:80 -itd feisky/nginx:cpu-fix
$ docker run --name phpfpm -itd --network container:nginx feisky/php-fpm:cpu-fix

接着,到第二个终端来验证一下修复后的效果。首先 Ctrl+C 停止之前的 ab 命令后,再运行下面的命令: .

$ ab -c 10 -n 10000 http://10.240.0.5:10000/
...
Complete requests:      10000
Failed requests:        0
Total transferred:      1720000 bytes
HTML transferred:       90000 bytes
Requests per second:    2237.04 [#/sec] (mean)
Time per request:       4.470 [ms] (mean)
Time per request:       0.447 [ms] (mean, across all concurrent requests)
Transfer rate:          375.75 [Kbytes/sec] received
...

从这里你可以发现,现在每秒的平均请求数,已经从原来的 11 变成了 2237。你看,就是这么很傻的一个小问题,却会极大的影响性能,并且查找起来也并不容易吧。当然,找到问题后,解决方法就简单多了,删除测试代码就可以了。


小结


CPU 使用率是最直观和最常用的系统性能指标,更是我们在排查性能问题时,通常会关注的第一个指标。所以我们更要熟悉它的含义,尤其要弄清楚用户(%user)、Nice(%nice)、系统(%system) 、等待 I/O(%iowait) 、中断(%irq)以及软中断(%softirq)这几种不同 CPU 的使用率。比如说:用户 CPU 和 Nice CPU 高,说明用户态进程占用了较多的 CPU,所以应该着重排查进程的性能问题。系统 CPU 高,说明内核态占用了较多的 CPU,所以应该着重排查内核线程或者系统调用的性能问题。I/O 等待 CPU 高,说明等待 I/O 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应该着重排查系统存储是不是出现了 I/O 问题。软中断和硬中断高,说明软中断或硬中断的处理程序占用了较多的 CPU,所以应该着重排查内核中的中断服务程序。碰到 CPU 使用率升高的问题,你可以借助 top、pidstat 等工具,确认引发 CPU 性能问题的来源;再使用 perf 等工具,排查出引起性能问题的具体函数。

目录
相关文章
|
1月前
|
Ubuntu Linux Python
Tkinter错误笔记(一):tkinter.Button在linux下出现乱码
在Linux系统中,使用Tkinter库时可能会遇到中文显示乱码的问题,这通常是由于字体支持问题导致的,可以通过更换支持中文的字体来解决。
128 0
Tkinter错误笔记(一):tkinter.Button在linux下出现乱码
|
22天前
|
存储 缓存 监控
|
1月前
|
Linux API 开发工具
FFmpeg开发笔记(五十九)Linux编译ijkplayer的Android平台so库
ijkplayer是由B站研发的移动端播放器,基于FFmpeg 3.4,支持Android和iOS。其源码托管于GitHub,截至2024年9月15日,获得了3.24万星标和0.81万分支,尽管已停止更新6年。本文档介绍了如何在Linux环境下编译ijkplayer的so库,以便在较新的开发环境中使用。首先需安装编译工具并调整/tmp分区大小,接着下载并安装Android SDK和NDK,最后下载ijkplayer源码并编译。详细步骤包括环境准备、工具安装及库编译等。更多FFmpeg开发知识可参考相关书籍。
86 0
FFmpeg开发笔记(五十九)Linux编译ijkplayer的Android平台so库
|
2月前
|
监控 Linux Shell
30 个实用的 Linux 命令贴与技巧,提升你的效率(附实战案例)
本文介绍了30个实用的Linux命令及其应用场景,帮助你提升命令行操作效率。涵盖返回目录、重新执行命令、查看磁盘使用情况、查找文件、进程管理、网络状态监控、定时任务设置等功能,适合各水平的Linux用户学习和参考。
|
3月前
|
Unix Linux 开发工具
linux笔记 diff及patch的制作与使用
这篇文章是关于Linux系统中使用`diff`命令生成补丁文件以及使用`patch`命令应用这些补丁的详细教程和实战案例。
92 2
linux笔记 diff及patch的制作与使用
|
3月前
|
Linux 文件存储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Linux用户组管理实战:创建、管理与删除的全面指南
在 Linux 系统中,用户组管理是实现权限控制和资源共享的关键。本文档详细介绍如何创建用户组、管理用户组成员及查看与删除用户组。首先,通过 `groupadd` 命令创建新用户组,并在 `/etc/group` 文件中记录。接着,利用 `usermod` 和 `gpasswd` 命令来添加或删除用户组成员,其中 `gpasswd` 提供更灵活的管理方式。最后,使用 `getent` 或直接读取 `/etc/group` 查看用户组信息,并通过 `groupdel` 删除空用户组。这些操作有助于高效管理和保护系统资源。
313 4
|
3月前
|
缓存 监控 Linux
在Linux中,如何进行系统性能优化?
在Linux中,如何进行系统性能优化?
|
3月前
|
数据采集 Linux
Linux源码阅读笔记20-PCI设备驱动详解
Linux源码阅读笔记20-PCI设备驱动详解
|
3月前
|
Ubuntu Linux Shell
【linux】PetaLinux 2024.1安装笔记
【linux】PetaLinux 2024.1安装笔记
228 0
|
监控 关系型数据库 应用服务中间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