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vi 编辑器
- 4.1 操作模式
- 5. 用户和用户组
- 5.1 用户组
- 6. 用户操作
- 7. 用户命令
- 8. 附录
- 8.1 系统启动
4. vi 编辑器
- VI visual interface
- 可视化接口
- 类似与windows中的记事本
- vim支持多级撤销
- 跨平台
- 语法高亮
- 支持图形界面
4.1 操作模式
- :w 保存
- :q 退出
- :! 强制保存
- :ls 列出所有的文件
- :n 下一个
- :N 上一个
- :15 跳转到指定行
- /xxx 从光标位置开始向后搜索 xxx 字符串
- ?xxx 从光标位置开始向前搜索
5. 用户和用户组
- 使用操作系统的人都是用户
- 用户组是具有相同系统权限的一组用户
5.1 用户组
5.1.1 /etc/group
- /etc/group 存储当前系统中所有用户组信息
- group❌123:abc,def
- 组名称:组密码占位符:组编号:组中用户名列表
- root 组编号为0
- 1-499系统预留的编号 预留给安装的软件和服务的
- 用户手动创建的用户组从500开始
- 组密码占位符都是x
5.1.2 /etc/gshadow
- 存放当前系统中用户组的密码信息
- 和group中的记录一一对应
- Group: * : :abc
- 组名称 组密码 组管理者 组中用户名
5.1.3 /etc/passwd
- 存储当前系统中所有用户的信息
- user❌123:456:xxxxx:/home/user:/bin/bash
- 用户名:密码占位符:用户编号: 用户注释信息:用户主目录:shell类型
5.1.4 /etc/shadow
- 存放当前系统中所有用户的密码信息
- user:xxx:::::::
- 用户名:密码:
6. 用户操作
添加组
groupadd student
修改组名称
groupmod -n stu student
修改组编号
groupmod -g 111 stu
添加分组并指定编号
groupadd -g 222 teacher
删除分组
groupdel 222
添加分组
groupadd teacher
为用户指定所属组
useradd -g teacher zhangsan
为用户指定所属组
useradd -g teacher lisi
为用户指定工作目录
useradd -d /home/zhangsan zhangsan
指定注释
usermod -c iamateacher zhangsan
修改用户名
usermod -l zhangsan zhangsan2
指定文件夹
usermod -d /home/zhangsan2 zhangsan2
修改用户所属组
usermod -g stu zhangsan2
删除用户
userdel zhangsan2
删除所属文件夹
userdel -r lisi
7. 用户命令
显示登录的用户名
whoami
显示指定用户信息,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名 主要组的编号及名称,附属组列表
id zhangsan
显示 zhangsan 用户所在的所有组
groups zhangsan
显示用户详细资料
finger zhangsan
8. 附录
8.1 系统启动
8.1.1 BIOS
- 计算机通电后,第一件事就是读取刷入ROM芯片的开机程序,这个程序叫做(Basic Input/Output System)
8.1.2 硬件自检
- BIOS程序首先检查,计算机硬件能否满足运行的基本条件,这叫做"硬件自检"(Power-On Self-Test)
- 如果硬件出现问题,主板会发出不同含义的蜂鸣,启动中止。如果没有问题,屏幕就会显示出CPU、内存、硬盘等信息。
8.1.3 启动顺序
- 硬件自检完成后,BIOS把控制权转交给下一阶段的启动程序。
- 这时,BIOS需要知道,"下一阶段的启动程序"具体存放在哪一个设备
- BIOS需要有一个外部储存设备的排序,排在前面的设备就是优先转交控制权的设备。这种排序叫做"启动顺序"(Boot Sequence)
- BIOS按照"启动顺序",把控制权转交给排在第一位的储存设备。
- 这时,计算机读取该设备的第一个扇区,也就是读取最前面的512个字节。如果这512个字节的最后两个字节是0x55和0xAA,表明这个设备可以用于启动;如果不是,表明设备不能用于启动,控制权于是被转交给"启动顺序"中的下一个设备。
- 这最前面的512个字节,就叫做"主引导记录"(Master boot record,缩写为MBR)
8.1.4 主引导记录的结构
- "主引导记录"只有512个字节,放不了太多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告诉计算机到硬盘的哪一个位置去找操作系统。
- (1) 第1-446字节:是用来记录系统的启动信息的,调用操作系统的机器码
- (2) 第447-510字节(64个字节):分区表(Partition table),分区表的作用,是将硬盘分成若干个区
- (3) 第511-512字节:主引导记录签名(0x55和0xAA)
8.1.5 分区表
- 磁盘分区是使用分区编辑器在磁盘上划分几个逻辑部分
- 磁盘一旦划分成多个分区,不同类的目录与文件可以存储进不同的分区内
- "主引导记录"因此必须知道将控制权转交给哪个区
- 分区表的长度只有64个字节,里面又分成四项,每项16个字节。所以,一个硬盘最多只能分四个一级分区,又叫做"主分区"
- (1) 第1个字节:如果为0x80,就表示该主分区是激活分区,控制权要转交给这个分区。四个主分区里面只能有一个是激活的。
- (2) 第2-4个字节:主分区第一个扇区的物理位置(柱面、磁头、扇区号等等)。
- (3) 第5个字节:主分区类型,比如FAT32、NTFS等。
- (4) 第6-8个字节:主分区最后一个扇区的物理位置。
- (5) 第9-12字节:该主分区第一个扇区的逻辑地址。
- (6) 第13-16字节:主分区的扇区总数。
8.1.6 硬盘启动
- 计算机的控制权就要转交给硬盘的某个分区了
- 四个主分区里面,只有一个是激活的。计算机会读取激活分区的第一个扇区,叫做"卷引导记录"(Volume boot record,缩写为VBR)
8.1.7 操作系统
- 控制权转交给操作系统后,操作系统的内核首先被载入内存。
- 以Linux系统为例,先载入
/boot
目录下面的kernel
。内核加载成功后,第一个运行的程序是/sbin/init
。它根据配置文件(Debian系统是/etc/initab)产生init进程。这是Linux启动后的第一个进程,pid进程编号为1,其他进程都是它的后代 - 然后,
init
线程加载系统的各个模块,比如窗口程序和网络程序,直至执行/bin/login
程序,跳出登录界面,等待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