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深度学习领域的突破,让沉寂多年的AI迎来过一段高光时刻。彼时,招揽技术大拿、比拼算法精度、刷榜国际竞赛,是早期AI行业的招牌“三板斧”。斧子落地,新一轮风口若隐若现,资本闻风而动,不惜为AI企业挥金如土,唯恐错过下一座“宝藏”。
这种势头一直延续到2016年,在AlphaGo赢下围棋“人机大战”之后达到了顶峰。紧接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势出台,AI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技和互联网巨头们也纷纷下场布局AI。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国内新增的AI公司就有近8000家。在2018年,该项数据更是迅速攀升至惊人的18000多家。越来越多人相信,一个新的AI时代正呼之欲出。
然而,剧本没有如期上演。当AI的战局逐渐从“学术型竞赛”转入“商业化巷战”,各种问题开始出现。按照AI公司早期理想的商业模型,他们只需研发出标准化的算法SDK模块,然后将其集成在行业方案里,最后通过算法SDK的调用量实现商业化闭环。薄利多销、一本万利,看起来是一笔“躺赢”的好买卖。早期的状况也的确如AI公司所愿,包括移动App开发商、互联网金融等在内的企业,成为了最早的一批愿意为此买单的客户。这些客户主动登门找上了AI公司,提出购买算法SDK的调用服务。这种商业模式给AI公司带来了实际的收入,初尝甜头的AI公司开始有了一种错觉,实现规模化盈利似乎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