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先后在TB待过,主要做C++开发工作。今天来谈一下两个公司的C++开发环境。
其实不管是哪个公司对于如何开发都没有太大限制,在保证不泄露代码的安全前提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开发方式就好。但是肯定每个公司的前辈程序员们还是有一定的选择偏好的,所以后来的程序员也慢慢被同化。
免责声明:腾讯BG众多,各个部门的技术体系和研发流程自成一体。不同部门,不同BG之间差异都很大。本文所介绍的是笔者当时(2019年之前)所工作的一个部门,当时周围比较常见的开发环境。
另外谈到开发环境,不仅包含IDE,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工具。
腾讯
由于之前很多很多年腾讯的办公电脑都是Windows(18年开始才有MacBook的选项),入职时可以申请一个台式机和笔记本。都是Windows。开发机是Linux,需要ssh登录。
IDE(开发+阅读)
所以C++的程序员长期都是在Windows下办公,腾讯使用最多的IDE就是SourceInsight。
SourceInsight开发效率其实并不高,但是作为阅读源码而言,真的是神器。甚至有老一辈的同事给SourceInsight用hook的方式做了一个牛逼的插件,支持了更多的功能,使得代码阅读的效率更上一层楼。外面也有其他人做过类似的插件,但感觉还是有一点点差距。
图片来源网络,仅作示例
同步
当时比较常见的开发方式就是在Windows上用SourceInsight进行开发。然后同步到Linux开发机上。同步方式多种多样,有用samba挂载Linux开发的目录到Window上变成虚拟目录的,我比较习惯的是WinSCP,可以实现自动同步。当时开发网的Windows电脑和Linux开发机,可以用户名密码登录,无需用token(只有生成环境的Linux登录需要token),所以可以直接让WinSCP之类的工具记住密码。
版本控制
相当长的时间,腾讯都是使用SVN做版本控制的,Windows上下载那个乌龟SVN,有图形化的方式进行各种操作。
当时公司内部也有git,貌似是魔改的gitlab。但是用的不多,后来好像有在推,不知道现在情况如何。
代码的对比和合并使用BeyondCompare比较多。通常就是用BeyondCompare打开两个窗口,每个窗口打开一个版本,然后比较找出红色的文件,再逐行进行合并或修改。
图片来源网络,仅作示例
C++版本
腾讯各个BG几乎各自为战,不管是框架还是工具都没有统一标准。对于C++的版本有的部门升级到了g++编译器,支持了C++11。但也有很多部门还使用的C++98/03。美其名曰:稳定安全。
编译与包管理
编译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手写Makefile的方式,当然有一些通用的Makefile模板,倒也不需要太花时间。对于包管理由于C++没有Maven、npm、pip那种开源方案,在腾讯内部也还是没有高级的方式,只能保证开发机上安装的公共库(自建、第三方库)和远程编译机以及生产环境上完全一致。这样Makefile写的各种链接目录才生效。
离开腾讯后,发现IEG某部门其实有研发过一个C++的构建工具,名为blade,语法与bazel类似。并在github上开源。尽管如此其也只是替代了makefile,在编译环节达到了简化,但并没有向Maven,pip一样实现依赖包的自动下载。
百度
后来来了百度,大家都是用MacBook,也就没有了SourceInsight。开发方式就是用iTerm直接SSH登录Linux开发机进行开发。并且百度技术话语权比较强,svn迁移git,C++版本升级都会从公司层面强推。
开发:vim + tmux
主流的开发方式,就是登录Linux开发机用Vim进行开发,配置一些常用的插件即可,也不用特别复杂,打造出IDE那种也没必要。因为写代码时间长了就会发现,真正写代码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主要时间是花在思考上,另外动手开始写的时候,也存在大量的拷贝粘贴,所以使用Vim写大型项目的代码,没有那么难,也不会那么不方便。感觉不方便主要是自己的心理障碍,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并不是事。当然开发Java就不推荐Vim了。
除了vim之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神器:tmux。tmux不是写代码的工具,它主要是能做到”工作现场的保存和复原“。它可以打开多个窗口,并长期保持会话。比如我们登录开发机,会进入各个目录,一遍vim写代码,一个窗口空余处理编译,可能还需要其他窗口看下top,或者写点小脚本啥的。tmux完全就能做到这些。
说到这里你可能还没感觉,iTerm也可以打开多个tab啊。关键问题是,tmux是远程的,而且支持多个会话,每个会话中可以打开N个窗口。举个例子:我在公司上班的时候用公司的电脑,登录开发机,进入一个tmux会话进行开发。晚上下班了,我回到家,还想再写一会,用自己的电脑登录进去,可以直接打开之前的tmux会话。里面打开的vim,cd目录通通保留。所以做到了”工作现场的复原“。第二天我来到公司,公司电脑iTerm的ssh已经退出了,重新ssh进去,继续打开tmux会话,继续昨晚的工作:Perfect!其实这个复原的不止是软件、目录、打开的文件等等,更重要的是复原了自己的思路!如果你有多个项目的话,使用多个会话,那么你每次重新进入哪个会话都能找回当时的思路!
图片来源网络,仅作示例
源码阅读
前文说了,百度主要是Mackbook,我自己笔记本也是MacBook,而源码阅读神器SourceInsight并没有Mac版本。后来我在MacBook上找过各种替代,也给VSCode配插件,但还是达不到SourceInsight的那种丝滑。给MacBook装过Windows虚拟机只为了使用这一个软件,但是卡的不行,只能作罢。后来甚至萌生再买个Windows笔记本专门用来看代码的冲动,最终因为经济原因取消原计划。
公司的老前辈们,喜欢继续用Vim来阅读各种代码,但是我实在不想再配置Vim了,感觉那样边际效益其实并不高了。最后还是采用MacBook上用VSCode阅读代码的方式。效果也还凑合。
版本控制
百度已经全部迁移到git。所以开发过程中,就是各种git命令的使用了,确实比自己玩github的时候对git的理解加深了。由于使用git也就不需要额外的代码对比和合入工具了。git pull --rebase 冲突的时候,vim进去手工解决冲突。然后git add -u,git rebase --continue。
C++版本
只要确认gcc某新版本稳定之后,经常强推到新版本。有时候也挺烦的,可能需要修改依赖库的版本,不多说了。
编译和包管理
百度内部自研了一个给C++用的包管理工具,并未开源。其除了替代手写Makefile以外,还能自动编译proto、自动下载依赖包以及自动打平依赖包的版本。甚至支持本地和集群编译两种模式。这个用起来不错,唯一的问题,就是功能做的太满了,编译一次有点慢。
最后再谈一下VSCode与Vim
看到很多人在做IDE之争。其实我同时使用着VSCode、Tmux+Vim,并没有摒弃哪一个。并且VSCode和Tmux+Vim直接对比是不恰当的,他们可以用在不同的使用场景。VSCode我用来在Mac上阅读源码。而Tmux如前文所述它不是IDE,更不是编辑器,它是一个远程多任务管理的工具(多会话+多窗口+工作现场保存和复原),Vim只是在Tmux中打开的一个软件而已。我用Tmux里面会打开多个会话,每类工作或者每个项目都新建一个会话。里面有几个窗口用Vim打开Vim,但也会用其他窗口来打开别的东西。或者仅仅是空出窗口,方便随时运行编译调试的命令,或者观察其他的任务状态,又或者顺手做点别的。
个人感觉VSCode和Vim或许还能比较高下,但是若拿Tmux+Vim与VSCode相比较,它们其实并不是同一个维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