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于语音合成研究综述

简介: 深度学习于语音合成研究综述

WaveNet


在自回归生成模型在图像和文本领域广泛应用的时候,WaveNet [4] 尝试将这些思想应用于语音领域。仿照PixelRNN (van den Oord et al., 2016)图像生成的做法, WaveNet依据之前采样点来生成下一个采样点。生成下一个采样点的模型为CNN结构。为了生成指定说话人的声音,以及生成指定文本的声音,引入了全局条件和局部条件,来控制合成内容。为了扩大感受野,带洞卷积,使filter的按照指数扩张。

WaveNet存在的问题是,1) 每次预测一个采样点,速度太慢;2)如果用于TTS,那初始采样点选择将会很重要;3)以及需要文本前端的支持,前端分析出错,将直接影响合成效果。


Deep Voice 1


WaveNet之后,百度第一代Deep Voice出现了。为了解决速度慢这个问题,我们看看百度在Deep Voice第一代 [1] 是怎么做的。

百度deep voice的做法是仿照传统参数合成的各个步骤,将每一阶段用一个神经网络模型来代替。那整个模型就是一个大的神经网络。拆开成多个子模块独立进行好处是:1) 每一阶段为一个独立模型,单独训练更见容易;2) 调试方便,如果合成出错,单独调试某个模块就可以;3) 可以方便人为控制,如果某个模块输出错误,还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纠正;4) 每一模块都是一个神经网络,这样不需要太多人工特征,让模型自己学,减少专家知识。

和目前(截至百度发表此论文)已有论文,主要是WaveNet, SampleRNN [5], Char2Wav [6]相比,百度优势如下:

  1. 完整性。百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TTS解决方案,用的人工特征少,而WaveNet, SampleRNN, Char2Wav这些方法需要依赖于,一个现有TTS的部分功能模块,为其提供特征。
  2. 实时性好。

虽然百度用的特征少,但训练数据中也需要一些标注,包括:重音、基频(用Praat工具产生)。

Deep voice将语音合成分成5各部分进行,分别是:手写体转音素(G2P)、音频切分、音素时长预测、基频率预测、声学模型,下面我们按照传统参数合成分工方式,看看其每一模块原理:


前端


参数合成前端往往是分析文本全上下文标签的,比如WaveNet使用的局部条件[4],使用了HTS full format labels(Zen, 2006);如果去看看就知道有多复杂了,对每一个音素,一共需要知道53组特征,包括词性、是否发音、是否重读、元音、音节数量等等。

百度Deep voice的前端相对简单很多,只需要知道音素、重音标注、音素发音时长、基频F0。简单的好处是,容易快速适配到新数据集。为了得到上述四组特征,使用了下列几个模型:

  1. G2P目标是得到音素。手写体转音素使用的是encoder-decoder结构,基于的是Yao & Zweig (2015)那篇文章。
  2. 音频切分目标是得到音素和音频的对齐信息,知道每句话中每个音素在对应音频中的起点和终点。使用的方法是语音识别Deep Speech 2中的对齐方法(Amodei et al., 2015)。这些对齐信息只是用来训练时长模型,inference阶段不需要使用。为了让对齐更加精细,使用类似bigram的组合方式。
  3. 时长预测和基频预测模型为同一个模型多任务预测方式。模型输入为带有重音标注的音素序列,输出为时长、是否发音概率、基频F0。

得到这些特征之后,全部输入到声学模型中合成语音。


声学模型


WaveNet合成很慢,百度改进了一下,达到400倍加速。前端得到的特征作为WaveNet的局部条件,以合成指定文本。百度对WaveNet改进方向主要是:改变网络层数、残差通道数、用矩阵乘代替上采样卷积、CPU优化、GPU优化等。


评价


  1. 误差传递和累计。五大子模块组成的TTS系统,一个模块出错,整个合成就有误,同时误差会累计。
  2. 系统复杂。要开发和调试好五个模块并非简单。
  3. 虽然已经大大减少了人工特征数量,但仍要使用音素标记、重音标记、F0等特征。
  4. 声学模型本质仍是一个WaveNet,虽然百度进行了一些性能优化,但没有根本性解决速度慢的问题。可以认为提速400倍主要是进行了大量优化(去重复性计算、缓存计算结果、多线程、异步平行等),而非网络结构上的突破。
  5. 受限于G2P模型,不能解决多音单词问题。虽然多音词单词在英文中少见,但事实上也是存在的(eg., read)。用词典来训练G2P可以解决OOV (out-of-vocabulary) 问题,但不能解决多音字问题,这在中文里问题更显著。这一问题没有解决,距离产品化有些路程。


Tacotron


无论语音合成前端或者参数合成各个阶段,都需要大量领域知识,有许多设计技巧。Tacotron [7]探索了一种端到端的方式,输入文本,直接输出语音。使用端到端语音合成好处如下:

  1. 减少特征工程,只需要输入文本即可,其他特征模型自己学习
  2. 各种条件方便添加,例如语种、说话人、情感等
  3. 避免了多个子模型的误差传递和积累

一方面,Tacotron是一个生成式模型,截至Tacotron发布,目前已有的使用生成式模型于TTS的论文有:WaveNet和DeepVoice,前者需要文本分析前端,后者整体上看是端到端,但每一部分单独训练,并非端到端训练。

另一方面,Tacotron是一个端到端模型,截至Tacotron发布,目前已有的端到端模型有:Wang [8]、Char2Wav [6]。但是,Wang需要一个预训练的HMM模型用于对齐,模型预测的是声学参数,仍需要vocoder合成语音;Char2Wav可以直接输入字符进行合成,但是仍是预测出声学参数,需要使用vococder(文中使用了SampleRNN [5] 作为vocoder)进行合成语音。

可以认为Tacotron是最端到端语音合成的了,直接依据文本合成出原始频谱。其模型结构为encoder-decoder with attention 架构,是seq2seq常见模型。

Encoder目标时编码输入文本。结构:embedding + pre-net + CBHG

其中,pre-net为两层的NN,为瓶颈层,并使用dropout;CBHG结构为:convolution bank + highway networks + B-GRU

Decoder目标是使用注意力机制的RNN,再加输入和输出的一些变换。


评价


  1. 模型复杂。用一个模型端到端方式合成语音,虽然省去了中间步骤,但模型复杂,不好调试,不好训练
  2. 模型除错难。训练再好的模型,也可能对某些文本发音错误,这时,想要纠正这些错误,很难;需要重新准备数据、再次训练,再次训练也不一定能克服那些问题,代价很大。
  3. 人为干预能力差。参数合成往往可以人为指定语速、重音、断句、停顿、韵律等信息,进行个性化合成。然而,端到端合成这些信息全部由模型自己学习,很难加入人为控制。因此,很难产品化。
  4. 端到端不彻底。严格意义上讲,Tacotron也并非端到端,模型输出的是梅尔频谱(mel-scale spectrogram),再用CBHG结构转为频谱幅度(spectral magnitude),最后使用了Griffin-Lim这样的vocoder转为最终的音频。对此,好处是Tacotron中的seq2seq结构部分更容易训练,后处理部分可以单独训练,缺点是,后处理网络和Griffin-Lim本身的局限会影响到音质。


Deep Voice 2


Tacotron发布后不久,百度的第二代Deep Voice [3]诞生了。Deep Voice 2和其前代相比最大变化是:1) 将Griffin-Lim替换成了WaveNet模型,2) 引入说话人向量,使Tacotron支持多说话人合成。

深度学习方法在语音合成上已经有大量应用(例如,时长预测基频预测声学建模、自回归语音生成 [4, 5]),但大多是单一说话人合成。对于多说话人合成,传统方法是先构建一个综合语音模型,然后再适配到不同的说话人。这一综合语音模型常用多说话人语料来训练,模型采用HMM或DNN,用i-vector、不同说话人输出层等方式来区别不同说话人,作为模型额外输入。

Deep voice 2可以合成多说话人,同时,不需要i-vector这种特征,而是模型自己学习说话人向量。前者好处不言而喻。后者好处是:1) 模型自己学到的说话人向量比i-vector这种特征更好;2) 不要说话人输出层,可以减少参数量,减少训练数据。

上面是宏观上看deep voice 2,下面我们具体看看其模型结构。从内容布局上,Deep Voice 2论文结构不是很紧密,做的工作比较多,这些工作或许足够拆开成3篇论文了。我们将按照以下三个部分分别介绍:1)对上代改进;2)Tacotron模型增加多说话人支持;3) Deep Voice模型增加多说话人支持。


对Deep Voice 1的改进


  1. 第一代使用一个模型同时联合预测音素时长和基频信息,第二代拆开成了两个模型:时长预测模型、基频预测模型,独立进行预测。
  2. 音频切分模型和上代结构不变,只是加入了batch normalization和残差连接。为了更好处理静音音素<sil>边界,对原始音频进行了平滑归一化处理,然后用一个固定阈值来确定是否为静音。
  3. 时长预测看成序列标注问题,将连续的时长离散化成一些bucket,模型为CRF (Lample, 2016)
  4. 基频预测使用时长和音素作为输入,输出发音概率基频取值。模型结构使用B-GRU + FC结构。
  5. 声学模型和上代类似,使用改进后的WaveNet合成语音。稍作修改了:去掉1*1卷积、各层间使用共同bias


为什么要这样做?下面我们对上述每一点推测以下这样做的动机:

  1. 联合预测还是独立预测时长和基频,取决于这些任务之间是否能相互促进、相互利用、存在共同点,可能是这两个任务之间关系不大,所以分开。
  2. 批归一化和BN在别的领域效果不错,适当加入,也是可以的。
  3. 离散化时长,或许是因为时长不需要非常精准,大概差不多就可以,对音质影响不大。这一点在上代论文中也提到了,音素边界存在10-30毫秒扰动对合成音质没什么影响。而且,离散化后,问题更好处理。
  4. 基频预测只是预测是否发音和F0,更加合理,因为这两个任务更相关一些。
  5. 上代花了那么多篇章讲WaveNet优化,本代稍作修改即可。


Tacotron增加多说人合成支持


这一部分是说如何改进Tacotron使其支持多说话人合成,这在Tacotron论文里其实也有提到。Deep Voice 2的做法是:千方百计加入说话人信息。说话人向量加入方式有四种模式:1) 说话人向量FC变换;2) RNN初始状态;3) 和输入做拼接;4) 激活函数作用前做点乘。


具体而言,在encoder、decoder、vocoder三处加入了说话人信息,注意,并没有在post processing net中加入。说话人信息,是自动从语音数据中学习一个16维的向量。让后将这个向量做一些变换,加入到原来的Tacotron模型中。

原始Tacotron使用Griffin-Lim算法将频谱转为幅度,百度使用WaveNet替换掉了Griffin-Lim。论文中给出的原因是:频谱中有少量噪音,将会导致Griffin-Lim算法产生的语音存在可以察觉的音质下降。因此,为了产生更好的音质,用WaveNet替代Griffin-Lim。


Deep Voice增加多说话人支持


需要改变Deep Voice 2模型中四大子结构,使其支持多说话人合成,其中G2P不用变,因为G2P和说话人没关系:

  1. 音频切分模型,激活函数作用前,BN结果和说话人向量做点乘
  2. 时长模型使用MLP-RNN-CRF,用说话人向量初始化RNN,并和输入做拼接
  3. 基频预测,说话人向量作为RNN初始状态,也用到了其他地方
  4. 声学模型,说话人向量和输入拼接,而非使用全局条件方式。


评价


  1. 从单一说话人合成看,联合训练改成独立训练,各模块任务更加明确,但同时模型数量变多了,增加复杂性。
  2. 多说话人合成,相较于单一说话人合成,Deep Voice模型改动多,4/5都需变。
  3. 文中提到用VCTK的108人训练多说话人合成,合成的这些人的声音和原始声音相似性如何,不得而知。用分类正确率虽然可以衡量合成的多说话人声音区分度,但也难以说明和原始声音的相似程度。
  4. 用一个模型来合成多个说话人声音,而非每个说话人训一个模型,好处是找到不同人发音时的共同特点,共同的部分使用权值共享,不同的地方再单独定制;这样应该可以减少每个人语音数据量,取长补短,不失为未来合成的一个方向;然而究竟不同说话人间哪些参数应该共享,哪些参数因人而异,至关重要,本文留给了未来。
  5. 在适配新说话人时,本文总结部分提到固定模型参数,只训练说话人向量。如果可以,或许可以合成任何人声音。然而,只训练说话人向量可能不够,还需训练和说话人向量相关的别的权值,本质还是分清可共享参数和不可共享参数。
  6. 自学习说话人向量和i-vector作为多说话向量的区别,本文没有探讨。


Deep Voice 3


一言以蔽之: Multi-speaker speech synthesis based on convolutional sequence-to-sequence model

卷积式序列到序列结构采用Facebook 2017 ICML论文模型。


动机揣测

(注意:纯属个人瞎猜,不代表原作任何想法)

WaveNet提出基于CNN的自回归生成式模型用于语音合成,将说话人信息、文本信息通过局部条件、全局条件的方式加入CNN各层中,每一预测下一采样点。


Tacotron使用端到端的方式进行语音合成,采用encoder-decoder的架构,用注意力机制建立起encoder和decoder的联系。decoder主要采用RNN结构来预测下一帧。

那么,能不能通过融合上述两篇文章的思想,提出一种新的模型结构。答案是肯定的,借鉴WaveNet的CNN结构,借鉴Tacotron每次预测一帧的思路,借鉴Tacotron encoder-decoder端到端的想法,于是诞生了Deep Voice 3。


既然都叫Deep Voice,那第三代和前两代有何区别和连系呢——没什么关系,除了和第二代中的多说话人思想延续了下了。Deep Voice 一代和二代主要思想是仿照参数合成步骤,每一阶段用一个NN替代。二代和一代相比,引入说话人向量,实现一个模型合成多个说话人声音。第三代则“颠覆"性的,走上了端到端的道路。


模型特点


  1. 全CNN,可全并行计算;
  2. 因为1,所以训练速度
  3. 采用单调注意力方式。


评价


本文利用Facebook fairseq卷积encoder-decoder的框架,和Tacotron模型的思想,应用于端到端语音合成。然后比较了众多vocoder性能,发现还是从一代就开始用的WaveNet最好。


Deep CNN TTS



和Deep Voice 3参考Facebook那篇卷积seq2seq一样,日本Tachibana也想到了这种移花接木之术。于是有了论文[9]。


参考文献


[1] Sercan Ömer Arik, Mike Chrzanowski, Adam Coates, Gregory Frederick Diamos, Andrew Gibiansky, Yongguo Kang, Xian Li, John Miller, Andrew Y. Ng, Jonathan Raiman, Shubho Sengupta, Mohammad Shoeybi: Deep Voice: Real-time Neural Text-to-Speech. ICML 2017: 195-204

[2] Wei Ping, Kainan Peng, Andrew Gibiansky, Sercan O.Arık, Ajay Kannan, Sharan Naran: DEEP VOICE 3: 2000-SPEAKER NEURAL TEXT-TO-SPEECH. CoRR abs/1710.07654 (2017)

[3] Sercan Ömer Arik, Gregory F. Diamos, Andrew Gibiansky, John Miller, Kainan Peng, Wei Ping, Jonathan Raiman, Yanqi Zhou: Deep Voice 2: Multi-Speaker Neural Text-to-Speech. CoRR abs/1705.08947 (2017)

[4] Aäron van den Oord, Sander Dieleman, Heiga Zen, Karen Simonyan, Oriol Vinyals, Alex Graves, Nal Kalchbrenner, Andrew W. Senior, Koray Kavukcuoglu: WaveNet: A Generative Model for Raw Audio. CoRR abs/1609.03499 (2016)

[5] Soroush Mehri, Kundan Kumar, Ishaan Gulrajani, Rithesh Kumar, Shubham Jain, Jose Sotelo, Aaron C. Courville, Yoshua Bengio: SampleRNN: An Unconditional End-to-End Neural Audio Generation Model. CoRR abs/1612.07837 (2016)

[6] Sotelo, J., Mehri, S., Kumar, K., Santos, J. F., Kastner, K., Courville, A., & Bengio, Y. (2017). Char2Wav: End-to-end speech synthesis.

[7] Yuxuan Wang, R. J. Skerry-Ryan, Daisy Stanton, Yonghui Wu, Ron J. Weiss, Navdeep Jaitly, Zongheng Yang, Ying Xiao, Zhifeng Chen, Samy Bengio, Quoc V. Le, Yannis Agiomyrgiannakis, Rob Clark, Rif A. Saurous: Tacotron: A Fully End-to-End Text-To-Speech Synthesis Model. CoRR abs/1703.10135 (2017)

[8] Wang, W., Xu, S., & Xu, B. (2016). First Step Towards End-to-End Parametric TTS Synthesis: Generating Spectral Parameters with Neural Attention. INTERSPEECH.

[9] Tachibana, H., Uenoyama, K., & Aihara, S. (2017). Efficiently Trainable Text-to-Speech System Based on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 with Guided Atten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1710.08969.

相关文章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可视化 网络架构
增强深度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和泛化能力的方法研究
【8月更文第15天】在深度学习领域,模型的准确率和预测能力是衡量模型好坏的重要指标。然而,随着模型复杂度的增加,它们往往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这限制了模型在某些关键领域的应用,例如医疗诊断、金融风险评估等。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几种方法来增强深度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同时保持或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346 2
|
24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调度 计算机视觉
深度学习中的学习率调度:循环学习率、SGDR、1cycle 等方法介绍及实践策略研究
本文探讨了多种学习率调度策略在神经网络训练中的应用,强调了选择合适学习率的重要性。文章介绍了阶梯式衰减、余弦退火、循环学习率等策略,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实验设置下的表现。研究表明,循环学习率和SGDR等策略在提高模型性能和加快训练速度方面表现出色,而REX调度则在不同预算条件下表现稳定。这些策略为深度学习实践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33 2
深度学习中的学习率调度:循环学习率、SGDR、1cycle 等方法介绍及实践策略研究
|
5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算法
未来研究将深入探索深度学习的应用及数据质量与安全问题
【6月更文挑战第13天】本文探讨了使用Python和机器学习预测股票价格的方法,包括数据收集与预处理(填充缺失值、处理异常值、标准化)、特征选择(技术指标、基本面指标、市场情绪)、模型选择与训练(线性回归、SVM、神经网络等)、模型评估与调优。尽管股票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通过不断优化,可构建预测模型。未来研究将深入探索深度学习的应用及数据质量与安全问题。
61 5
|
5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深度学习中的自适应学习算法研究与应用
在深度学习领域,传统的静态模型在处理动态环境和非平稳数据时面临挑战。本文探讨了自适应学习算法在深度学习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通过分析自适应学习算法在模型参数、损失函数和数据分布上的应用,展示了其在提升模型鲁棒性和泛化能力方面的潜力。具体讨论了几种代表性的自适应学习方法,并探索了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案例,从而展示了其在处理复杂问题和动态数据中的效果。
207 0
|
29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搜索推荐 算法
深度学习-点击率预估-研究论文2024-09-14速读
深度学习-点击率预估-研究论文2024-09-14速读
45 0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PyTorch
PyTorch Lightning:简化深度学习研究与开发
【8月更文第27天】PyTorch Lightning 是一个用于简化 PyTorch 开发流程的轻量级封装库。它的目标是让研究人员和开发者能够更加专注于算法和模型的设计,而不是被训练循环和各种低级细节所困扰。通过使用 PyTorch Lightning,开发者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实验、调试和复现结果,从而加速研究与开发的过程。
137 1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搜索推荐
Elasticsearch与深度学习框架的集成案例研究
Elasticsearch 是一个强大的搜索引擎和分析引擎,广泛应用于实时数据处理和全文搜索。深度学习框架如 TensorFlow 和 PyTorch 则被用来构建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本文将探讨如何将 Elasticsearch 与这些深度学习框架集成,以实现高级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任务。
39 0
|
4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安全
深度学习中的对抗性样本研究
在深度学习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抗性样本作为一项重要的安全议题,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对抗性样本指的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能够误导深度学习模型做出错误判断的输入数据。本文将深入探讨对抗性样本的生成机制、防御策略以及对未来深度学习安全性的影响,同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揭示对抗性攻击对模型性能的具体影响,旨在为深度学习的安全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7月更文挑战第19天】
64 2
|
4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TensorFlow 语音技术
使用Python实现深度学习模型:语音合成与语音转换
【7月更文挑战第19天】 使用Python实现深度学习模型:语音合成与语音转换
92 1
|
6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
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
1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