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产品开发》读书笔记之一

简介: 何老师的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读的书,深涩的概念也是讲得深入浅出,触类旁通,而且故事感十足。

“集成电路芯片上集成电路的数量,每隔18个月翻一番。”这是IT著名的摩尔定律。

在软件领域,谷歌的董事长施密特提出了一个反摩尔定律:“如果我们18个月后卖出的产品和今天相同,那么得到的收入只能是今天的一半。

这个定律带给我们的启示非常直白,一样的产品,越早交付,价值越高。其实在软件领域,跟“越早越好”的观点契合挺多的,比如测试职能的同学经常会说,“bug发现越早,团队损失越小”。


想象一下现在的世界,变化多快,如果我们不能尽早的交付,“按时”说不定就已经“过时”了


尽早交付之后,需求变化了怎么办?


是不是会有这个担心。那我换个视角问一下:你不交付,需求就不会变化了吗?需求是必然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对抗变化毫无意义,如何响应变化才是我们应该关注和研究的。


敏捷就是更早地交付价值,更灵活地应对变化。


有一个老笑话,关于三人种树,一人挖坑一人放苗一人填坑。突然有一天,放苗的人请假了,另外两人还是要照常上班。想象一下,画面多美~~

这个故事并不像看起来得这么可笑,现在是不是很多公司部门墙林立,部门内部追求极致效率,但部门间的协作关系呢?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产出和效率呢?


这个故事的源头就要从流水线工作模式说起了。产品越来越复杂,流水线越来越长,很多时候还需要多条不同的流水线并行、衔接。这个时候,管理的注意力会很自然地聚焦到流水线每一个环节的效率上,因为这样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这就是局部优化。

这样做没有问题,直到协作开始出现矛盾。对于公司内部,特别是大公司,大家应该比较好想象。其实再往大一点来看,“产能过剩”这个词出现了有一段时间了,相信这个词还会在部分行业相继出现。


怎么办?

关注最终价值!关注“价值”的流动!

要聚焦价值流动的效率,而不是资源(也就是各个环节)的效率。

“前后拉通,左右对齐”,让所有人都可以聚焦最终的价值在整个组织中的流动效率。

复杂的产品和组织还可以通过分层的方式,让所有人尽可能地关注到最终的价值。


如果你是研发人员,哪怕项目没有那么的错综复杂,这个核心原则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让团队所有人可以关注到最终的价值在整个组织中的流动效率,是整体效率最大的方法。那什么是整体价值最大的方法?


思考这个问题时,我突然想到了之前在公司内部广泛讨论的两句话:“把事情做对”和“做对的事情”。

相对来说,把事情做对才可能有效率,做对的事情才可能有价值。

何老师在书中也认为,“探索和发现有用的价值”正是“精益创业”的精髓。


《精益创业》的作者Eric,把创业定义为“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开创新的产品或服务。”创业过程中最大浪费是构建无人问津的东西,精益创业的目标简单粗暴:“做一个能卖出去的产品,而不是卖一个能做出来的产品”。


精益到底从哪里来?


精益的概念其实来自于制造业的丰田。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丰田生产方式的缔造者--大野耐一,阐述了其实践的本质:准时化(即时生产,只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生产需要的数量,降低库存,加速流动、即时暴露问题)、自働化(非自动化,指出现问题时机器和生产线自动停止,触发现场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本质)。

这与当时西方管理中的规模化效应的思维截然不同,但在生产率、响应速度和质量方面优势明显。


到90年代,麻省理工的两位教授沃麦克和琼斯出版了《改变世界的机器》和《精益思想》,精益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并且能够超越制造领域,使之成为“有效组织人类活动的一个新的思维方法,目标是消除浪费,以更多交付有用的价值”这样的通用方法学。


《精益思想》给出的5个原则:

  1. 定义价值
  2. 识别价值流
  3. 让价值持续流动
  4. 用户价值拉动
  5. 精益求精

很通用,也有很强的实践指导的意义,可以在各个方面践行,增进价值流动。


最终落地应用在精益产品开发时,何老师画了一个“房子”,将构件体系化地表达了出来。


看板方法是精益产品开发的重要实践。

看板方法,软件领域的同学一定或多或少听说过,做过项目管理的同学可能曾经使用过,它是精益产品开发的重要实践之一。


看板,很容易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可视化的板”,但其实看板的本质意义是“信号卡”。

在最早应用的生产企业的环境中,表达的是下游工序对上游工序,传递生产需求的信号的实体。举个栗子,下游要组装2辆车,传递2个信号卡到生成方向盘的上游,上游拿着这2个“信号卡”才生产2个方向盘。这个例子为了方便理解做了简化,核心就是上游的生产一定程度由下游的需求来决定了。


这个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库存肯定会控制的更好的;其次,整个物料和半成品的流动加速,因为不会有多余生产;再者,各个环节的响应变灵活了,因为各环节总是处于为下游工作或等待下游信号的状态;最后,可以促进改善,因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被暴露出来。


看板方法落地应用在产品开发中,大家关注以下5个核心实践:

  • 可视化价值流动
  • 显式化流程规则
  • 控制在制品数量
  • 管理工作流动
  • 建立反馈持续改进



相关文章
|
Devops 持续交付
《精益产品开发》读书笔记之六--结
何老师的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读的书,深涩的概念也是讲得深入浅出,触类旁通,而且故事感十足。
170 0
《精益产品开发》读书笔记之六--结
《精益产品开发》读书笔记之五
何老师的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读的书,深涩的概念也是讲得深入浅出,触类旁通,而且故事感十足。
143 0
《精益产品开发》读书笔记之五
|
定位技术
《精益产品开发》读书笔记之四
何老师的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读的书,深涩的概念也是讲得深入浅出,触类旁通,而且故事感十足。
148 0
《精益产品开发》读书笔记之四
|
7月前
|
存储 安全 编译器
[笔记]读书笔记 C++设计新思维《一》基于策略的类设计(下)
[笔记]读书笔记 C++设计新思维《一》基于策略的类设计(下)
|
7月前
|
存储 算法 Java
[笔记]读书笔记 C++设计新思维《二》技术(Techniques)(二)
[笔记]读书笔记 C++设计新思维《二》技术(Techniques)(二)
|
7月前
|
安全 Java C++
[笔记]读书笔记 C++设计新思维《一》基于策略的类设计(上)
[笔记]读书笔记 C++设计新思维《一》基于策略的类设计
|
7月前
|
存储 编译器 程序员
C++ Primer Plus 第6版 读书笔记(10) 第十章 类与对象
C++ Primer Plus 第6版 读书笔记(10) 第十章 类与对象
37 0
|
7月前
|
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 编译器
C++ Primer Plus 第6版 读书笔记(9)第 9章 函数——内存模型和名称空间
C++ Primer Plus 第6版 读书笔记(9)第 9章 函数——内存模型和名称空间
64 1
|
7月前
|
存储 算法 编译器
C++ Primer Plus 第6版 读书笔记(8)第 8章 函数探幽(二)
C++ Primer Plus 第6版 读书笔记(8)第 8章 函数探幽(二)
32 1
|
7月前
|
存储 Java 编译器
C++ Primer Plus 第6版 读书笔记(8)第 8章 函数探幽(一)
C++ Primer Plus 第6版 读书笔记(8)第 8章 函数探幽(一)
2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