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将近85%的成年人每年至少看一次医生,而美国的儿童则以每年93%的比例超过这个数字。在医疗保健消费方面,我们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看到这些数字: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见面并不是人们唯一一次检查其健康状况的时间。实际上,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兴起以及几乎持续的互联网访问,我们可以获得包括日常活动,营养,心率,血糖等诸多方面的实时反馈循环。
在大规模采用技术之前,人们只能看到与医生会面有关的健康状况的快照,而现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日常健康状况。这主要是由于消费者物联网中存在的技术。
医疗物联网(IoMT)在消费者医疗保健领域具有许多早期的优势和未来的潜力。
物联网消费者医疗保健应用
与大型、发展缓慢的行业中的企业物联网相比,在消费领域看到物联网平台和设备的快速采用率要容易一些。通常,消费者采用包括以某种方式说服个人进行购买或订阅。 另一方面,企业级别涉及说服决策者更改该组织内的操作流程和个人行为,为成百上千的用户许可产品,并经常签订多年合同。我们已经在消费者中看到了IoMT采用的某种程度的成功。一旦医疗保健变得越来越普遍,消费者IoMT可以在个人层面上彻底改变我们对医疗保健的看法。
让我们来看看IoMT的三个潜在应用程序,它们可以改善消费者的医疗保健:远程病人护理、医疗记录互操作性和护理。
1.远程病人监护
患有慢性疾病(例如肾脏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消费者通常每月(甚至每周)需要去医疗机构就诊。远程患者监控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好处。
与持续医疗相关的成本不仅包括再次发生的医院就诊费用,还包括紧急护理,往返交通,患者或看护者花费的时间以及对身体的伤害。借助IoMT,患者可以在家中远程与医生核对,询问有关其护理计划的问题,并使用连接的设备进行简单的读数或测试,以实时更新健康状况。
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测试了一项针对密西西比州农村地区诊断为II型糖尿病患者的计划,以通过连接的设备、传感器和测试远程完成所有健康维护预约。在初步测试结束时,研究发现没有相关的急诊就诊或糖尿病治疗住院。此外,患者节省了近10,000英里的旅行费用。随着类似程序的广泛使用,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连接的技术将护理带入家中,从而节省数千美元和数小时。
2.健康记录互操作性
回想上一次您去看新医生的时间。您是否需要填写一张详细说明您(和您家人)整个病史的表格?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即使该新医生与您现有的医生处于同一卫生系统,有时也是如此。消费者通常会在此过程中忘记细节,特别是在需要重复进行操作时。
我们经常可以访问在线门户,在其中可以查看我们的健康记录,测试结果等。这称为电子健康记录(EHR),是IoMT的现有部分。那么为什么各办事处不能彼此共享电子病历,以减轻人们的精神压力和健忘呢?
目前,跨EHR系统的数据格式还没有标准化。即使在卫生系统内,也可能有多个EHR系统在起作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很少可互操作,这意味着作为消费者,我们必须负责一遍又一遍地重新提供此信息。但是,在这个混乱的EHR世界中,可以将记录健康数据的已连接设备连接到多个EHR,从而使整个患者护理计划中的医生都能近乎实时地接收相同的信息。
此外,由于EHR存储在云中,因此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查看更多其当前的健康记录和状态,以便他们更好地了解医生就诊期间和之后的注意事项。这使消费者能够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并就其健康状况做出更好的决定。在消费者将整个医疗体验视为不透明的环境中,更高的透明度可以带来更好的信任,满意度和忠诚度。
3.看护
成人往往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和成长中的孩子,甚至承担双重负担。有时甚至不住在当地以监督这一过程。在看护人可能会远程护理或无法参加所有会面的情况下,IoMT可以非常有利于让各方保持联系。
药物依从性是IoMT创新的一个有趣的垂直方向。带连接盖的药瓶可以让护理人员在患者服用或未服用重要药物时得到提醒。依从性平台有时要求患者拍摄服药视频,并允许护理人员目测确认正在服药。最后,在处方填写方面也有创新。例如,可以在需要填写处方时提醒医务人员,如果尚未填写处方,则提醒医务人员,让患者保持对遵医嘱的跟踪。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电子病历的。一些平台允许护理人员创建个人资料并被授权访问其亲人的健康记录,因此,如果护理人员无法参加预约,他们可以阅读摘要并在预约结束后的几分钟内从医生那里查看护理计划。护理人员还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监视活动水平,心率,药物副作用以及更多活动,从而使护理人员一周可以花更少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亲人一起享受。
小结
消费者将从广泛采用IoMT中受益匪浅,特别是那些确诊(和未确诊)的慢性病患者。虽然我们与医疗机构的互动以前只存在于医疗机构的四壁之内,但现在我们可以将任何地方作为一个关注点。我们正朝着一个更好的体系迈进,在这个体系中,消费者何时何地需要护理,便会得到他们的照顾。随着医疗保健的透明度提高,病人可以更方便地得到服务,人们将看到健康基线水平的变化和对医疗质量的期望。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