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C 子层 | 带你读《5G 空口设计与实践进阶 》之十一

简介: RLC(Radio Link Control)子层主要提供无线链路控制功能,为上层提供分割、重传控制以及按需发送等服务。RLC 子层包含透明模式(TM,TransparentMode)、非确认模式(UM,Unacknowledged Mode)和确认模式(AM,Acknowledged Mode)3 种传输模式,主要提供纠错、分段、重组等功能。

无线接口架构

2.4 SDAP 子层

| 2.6 RLC 子层 |

RLC(Radio Link Control)子层主要提供无线链路控制功能,为上层提供分割、重传控制以及按需发送等服务。RLC 子层包含透明模式(TM,TransparentMode)、非确认模式(UM,Unacknowledged Mode)和确认模式(AM,Acknowledged Mode)3 种传输模式,主要提供纠错、分段、重组等功能。

2.6.1 RLC 传输模式

TM、UM 和 AM 3 种传输模式均可以发送和接收数据,在 TM 和 UM 模式中,接收和发送采用独立的 RLC 实体,而在 AM 模式中,仅采用单一的实体来执行发送和接收数据,如图 2-23 所示。

image.png

NR 中的各类逻辑信道各自对应一种 RLC 配置。其中,BCCH、PCCH 和CCCH 只采用 TM 模式,DCCH 只可采用 AM 模式,而 DTCH 既可以采用 UM模式又可以采用 AM 模式,具体由高层的 RRC 配置。
1.TM 模式
TM 模式不对传入 RLC 的 SDU 进行任何处理,直接透传,如图 2-24 所示。这意味着在 TM 模式下,RLC 发送实体无须添加 RLC 头,也无须进行分段,只起简单的转发作用,而 RLC 接收实体也无须经过重排序,更无须进行重组。TM 模式传输的 PDU 称为 TMD PDU。
2.UM 模式
UM 模式传输的 PDU 称为 UMD PDU,每个 UMD PDU 包含完整的 RLC SDU 或者一个 RLC SDU 的分段(Segment)。UM RLC 发送实体会为 RLC SDU 添加头(Header)并缓存。当 MAC 子层通知有发送机会时,UM RLC 发送实体按须对 RLC SDU 进行分段,并更新相应的 RLC 头。分段的目的是使 RLC PDU 的大小与 MAC 子层提供的资源相匹配。UM RLC 接收实体探测 RLC SDU 是否丢失,重组 RLC SDU 并把 RLC SDU 传输给上层。如果 UMD PDU 无法重组为 RLC SDU,则丢弃。RLC UM模式的处理流程如图 2-25 所示。

image.png
image.png

3.AM 模式
AM 模式相比 UM 模式,增加了支持 ARQ 重传的要求。AM 模式所传输的数据 PDU 称为 AMD PDU,所传输的控制 PDU 称为 STATUS PDU。
AM RLC 实体同样会为 RLC SDU 添加头,并按需进行分段和更新 RLC 头。与 UM 模式不同的是,AM RLC 实体支持 ARQ 重传,当重传的 RLC SDU 大小与 MAC 子层指示的大小不符时,可以对 RLC SDU 进行分割或者重分割。
对比图 2-25 和图 2-26 可知,AM 模式与 UM 模式处理过程的根本区别在于,AM RLC 实体处理分段和添加 RLC 头后,会制作两份完全相同的 RLC PDU,并将其中一份传送至 MAC 子层,将另一份置于重传缓存(RetransmissionBuffer)中。经过一定时间,如果 AM RLC 实体接收到 NACK 应答或者未获得任何应答时,将缓存中的 RLC PDU 进行重传;反之,如果 AM RLC 实体获得ACK 应答,则将缓存中的备份丢弃。

image.png

注意 AM 模式下,STATUS PDU 的发送优先级高于重传的 AMD PDU,而重传 AMD PDU 的发送优先级又高于普通的 AMD PDU。
TM、UM 和 AM 3 种传输模式的特性总结见表 2-1。

image.png

需要说明的是,RLC 传输模式的选择,实际上主要是由业务特性决定的。其中,TM 和 UM 模式对时延敏感、对错误不敏感,且无反馈消息,无须重传,通常用于实时业务。而 AM 模式对时延敏感、对错误敏感,且存在 ARQ 反馈要求,通常用于非实时业务或控制信令。

2.6.2 RLC 子层功能

通过上述讨论,不难总结出 RLC 子层的功能,具体包括:
(1)传输上层 PDU;
(2)编号(仅限 UM 和 AM 模式);
(3)对 RLC SDU 的分割和重分割;
(4)重复检测(AM 模式);
(5)对 RLC SDU 的重组(UM 和 AM 模式);
(6)ARQ 纠错(AM 模式)。

2.6.3 NR 与 LTE RLC 子层对比

NR 和 LTE RLC 子层的主要区别在于,NR RLC 子层不保证 SDU 按序分发到上层。取消按序分发的限制有助于降低整体时延,后一数据分组无须再等待前一数据分组的重传确认。
对比图 2-26 和图 2-27可知,NR 和 LTE RLC 子层的区别还在于,LTE RLC 子层支持级联(Concatenation)功能,而 NR 则将 RLC 子层的这部分功能下移到了MAC 子层。究其原因主要是NR 的上行处理时间相对于LTE 显著降低。如果 RLC子层继续支持级联,那么在接收到上行授权之前,由于未知调度传输块的大小,无法提前将多个 RLC SDU 串接为一个 RLC PDU。而如果取消级联,则可以先于上行授权的接收,完成 RLC PDU 的封装。这种方式能减小对 NR 有效的上行处理时间的占用。此外,取消级联,RLC PDU 的格式也能够得到简化,RLC PDU 分段和 RLC PDU 重分段的数据分组格式将统一,既减小了开销,又降低了处理复杂度。

image.png

| 2.7 MAC 子层 |

相关文章
|
算法 5G 调度
5G 多址接入|带你读《5G空口特性与关键技术》之五
采用正交多址方式,用户间相互不存在干扰。采用非正交多址方式,每个用户的信号有可能与其他用户的信号相互叠加干扰,但是这种干扰通常在接收时可以采用信号处理的方式去除,以还原某个特定用户的信号。
13032 2
5G 多址接入|带你读《5G空口特性与关键技术》之五
|
存储 编解码 算法
信道编码概述 |带你读《5G空口特性与关键技术》之六
纠错编码的目的,是通过尽可能小的冗余开销确保接收端能自动地纠正数据传输中所发生的差错。在同样的误码率下,所需要的开销越小,编码的效率也就越高。
10648 2
信道编码概述 |带你读《5G空口特性与关键技术》之六
资源块|带你读《5G空口特性与关键技术》之九
3GPP TS38.211 中对 Point A 进行了定义。需要说明的是,2018/6 版本的TS38.211-f20 中的定义在 2018/9 版本中没有变化,不过在2018/12 版本 TS38.211-f40 中,基于 RAN1#94b 会议的决议进行了修改,有关信息请参看 RAN1#94b会议报告以及提案 R1-1811817 和 R11810834。
10793 1
资源块|带你读《5G空口特性与关键技术》之九
5G 物理资源 |带你读《5G空口特性与关键技术》之八
基站信道带宽是指基站侧上下行所支持的单个 NR 射频载波。同一频段下,支持不同的 UE 信道带宽。在基站信道带宽范围内,UE 信道带宽可以灵活配置。UE 的 BWP 的信号等于或者小于 RF 载波的载波资源块数时,基站就能够在任何载波资源块上收发 UE 的 1 个或者多个 BWP 的信号。
5G 物理资源  |带你读《5G空口特性与关键技术》之八
|
5G 调度 芯片
5G 帧结构 |带你读《5G空口特性与关键技术》之七
虽然在较高的载波频率下通常不使用较小的子载波间隔,但是参数集可以独立于频段进行选择。不同子载波间隔可用于不同的场景下。如对于室外宏覆盖和微小区,可以采用 30kHz 子载波间隔;而室内站则可以采用 60kHz 子载波间隔;对于毫米波,则可以采用更大的子载波间隔,如 120kHz。
10656 2
5G 帧结构 |带你读《5G空口特性与关键技术》之七
|
5G vr&ar
5G给直播电商带来的变革:从“带货”到“带生活方式”进阶
5G给直播电商带来的变革:从“带货”到“带生活方式”进阶
153 0
5G给直播电商带来的变革:从“带货”到“带生活方式”进阶
|
前端开发 算法 5G
带宽部分(BWP)|带你读《5G空口特性与关键技术》之十
天线端口可以看成是一个逻辑概念而非物理概念,每个天线端口代表一种特定的信道模型,采用相同天线端口的信号可以看作是采用完全相同的信道来进行传送的。由此可见,同一个天线端口上,承载一个符号的信道可以由承载另一个符号的信道来推断。
10695 2
带宽部分(BWP)|带你读《5G空口特性与关键技术》之十
|
5G 调度
波形设计 |带你读《5G空口特性与关键技术》之四
峰均功率比(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是发射机峰值功率和均值功率的比,它由所采用的信号波形决定,对于发射机的能耗影响很大,是发射波形的一项重要指标。峰均功率比越低,对于提高发射机的效率越有好处。这一指标对于上行终端侧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波形设计 |带你读《5G空口特性与关键技术》之四
|
1月前
|
安全 物联网 5G
5g技术的优缺点是什么
5g技术的优缺点是什么
130 0
|
9天前
|
存储 自动驾驶 大数据
5G技术:连接未来的桥梁
【6月更文挑战第17天】**5G技术,连接未来的桥梁,以高速率(20Gbps)、低时延(1ms)和海量连接赋能工业自动化、远程医疗、无人驾驶及智能教育。5G推动产业升级,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全球化,开启全新应用场景,预示着一个更高效、智能和互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