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敬产业,一杯敬消金:白电巨头们的金融“初心”

简介:

本周,有两家白色家电龙头在金融方面的新动态赶巧凑到了一块儿。

  • 日前,美的金融在猎聘网发布了一则招聘消费金融副总经理的需求,该岗位职责之一是负责制定消费金融公司(筹备)发展战略并组织执行。

  • 5月28日晚间,青岛银监局批复了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增资的申请,海尔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从5亿元增加至10亿元,股权结构保持不变。

这些在家电行业呼风唤雨的龙头企业,自然不是第一天踏足金融业务,先行者如海尔甚至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控股青岛商业银行。而纵观过往表现,家电巨头们在消费金融领域的野心也渐渐显现。

白电巨头背后的金融版图

依托于实体企业的业务需求开展金融业务,继而逐步扩大,甚至进化成金融集团——在近年来,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开始出现。

盘点白色家电三巨头海尔、美的、格力,不难发现这三家公司早早依托其自身的金融业务来解决企业资金问题,并为集团成员和供应链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服务。如格力掌舵人董明珠曾说过,97年后,格力在银行就再也没有过贷款,而在2008年,格力电器将其旗下格力财务公司增资至15亿元,格力持股比例也由49.92%增加至88.31%。

但格力旗下的金融业务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反哺实业的阶段——这与董明珠实业兴邦的情结有关,除了成立海控金融以及小贷、保理公司以外,并没有太多动作,涉足民营银行的消息也再无下文。

相比之下,另两大白电巨头海尔、美的,以及在白电紧随三巨头、横跨黑电白电的TCL,则更重视金融业务的作用。这三家公司在金融领域的布局,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整理如下:

一杯敬产业,一杯敬消金:白电巨头们的金融“初心”

海尔:来得最早,做得最全

2001年7月,海尔通过分散股权安排实现对青岛商业银行的控股,由此拉开了进军金融行业的序幕。之后几年,海尔接连布局证券、保险等分支,并注资5亿元成立集团财务公司,终于在2007年正式组建海尔金融集团,随后从2014年开始,集中布局消费金融、小额贷款、P2P、第三方支付等领域。

其中,P2P平台海融易成立至今年1月,期间累计交易额突破500亿元,平台用户数超过257万。为其提供存管服务的青岛银行,和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务的快捷通,也早就被海尔归至麾下——海尔率先呈现出的相对完整的金融架构,这正是其未来金融生态茁壮成长的土壤。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开头所提及的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其实是第二批持牌的消金公司之一。目前,海尔消费金融主要采取的是O2O的模式,通过以家庭消费为核心的各种场景,提供消费金融服务。据悉,目前与海尔消费金融合作的商家有海尔家居家电产品线、红星美凯龙、有住网、绿城电商、屋牛电商、环球雅思、环球游学、新私享旅游等。

美的:花钱不少,布局不小,对外开放为时尚早?

在此次意图布局消费金融的消息之前,美的在金融领域的最大水花可能是在2016年8月:美的斥3亿巨资获得了神州通付50%的股权,曲线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实际上,美的的金融布局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出资2000万元占股20%参与创建金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2015年美的成立金融中心,开展产业链金融、员工金融和第三方支付业务后,美的的金融扩张开始加速,并相继成立美的金控、商业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开展小贷业务。

据雷锋网AI金融评论了解,美的金融业务仍然集中在贷款线,其中的个人借款服务分为:薪资贷款、毕分期、旅游分期、超薪贷,但都只向美的集团员工开放。另外还有面向经销商、旗舰店、供应商的融资或票据贴现服务,和为企业银承汇票贴现、电票交易、票据贴现撮合服务的区块链票据服务平台,以及美的钱包这一产品,主要为经销商、代理商、员工、消费者等个人用户提供消费、转账等服务。

TCL:动手最晚,支付牌照还没到手

TCL在金融方面是“1+5+5”布局,其中“1”是指TCL集团财务公司,主要为集团内部成员提供金融服务;第一个“5”是指互联网金融、保理、P2P、小额贷款、供应链金融这5项业务;第二个“5”是指参股上海银行、惠州农商行、国开基金等5个项目。

TCL旗下的金融控股集团组建于2015年8月,成立之前就已与上海银行签订协议,成为该行第六大股东,随后TCL与上海银行等共同发起成立上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5亿元。

和海尔一样,TCL也推出了自己的P2P平台T金所,此外,TCL已组建支付公司汇银通,已和中国联通合作开展移动支付业务。但汇银通尚未获得牌照,央行也已宣布不再批新支付牌照,今后TCL想要得到一张真正的支付牌照,或许也要像美的一样重金下场。

值得一提的是,TCL集团与2015年1月与湖北银行、武商联集团、武商集团签订协议,共同成立湖北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消费金融公司也是全国仅有的不到20家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TCL集团持有湖北消费金融20%股份。

为何家电巨头对消费金融青眼有加?

与阿里、京东两大电商平台依托于流量和线上购买场景打造金融帝国不同,实体企业进入金融行业依靠的是其产业上下游供应商、分销商的供应链资源和深厚的行业积累。开展金融业务,不仅能反哺实业企业,为企业扩大业务规模、开展新业务提供资金,本身也能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然而一个共同点是,无论是互联网电商平台还是家电巨头,都不约而同地盯上了消费金融领域。

消费金融迎来蜂拥而至的“新玩家”,自然与消费金融广阔的市场前景有关。据《2017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统计,截至2017年10月,中国居民消费信贷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规模比例为24.8%,达到30.6万亿元人民币,同时,相比起消费金融发展颇为成熟的国外市场,我国的消费金融尚处在价值洼地。以美国为例,消费金融业务在美国的市场渗透率已经高达60%,但在尚不到美国的一半,依然存在巨大空间。

另一方面,消费金融的发展与国家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广阔前景紧密相关。中国一共有13亿人口,但当中仅有3亿人在央行拥有信贷记录,剩下没有信贷记录的10亿人口属于传统金融机构服务难以覆盖的人群,对于这部分广大人群拥有的金融与消费需求,同样需要金融手段进行支持,这就也给消费金融业务提供了广泛的目标客户基础。

从国家政策导向看,监管机构对于消费金融业务也是一致的:无论是2009年银监会颁布的《消费金融试点管理办法》、成立北银消费金融等四家金融公司,到2017年底《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的发布,监管机构在相应中央“促进消费升级”政策导向的同时,对合规的消费金融业务依然是鼓励的,在整个监管收紧的趋势下,消费金融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仍留有窗口期的领域。

由于90后等新兴消费群体的兴起,“超前消费”成为被越来越多人认可的趋势,消费金融呈现供需两旺的趋势。从之前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来看,参与方不仅包括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等持牌机构,还包括P2P、电商平台、助贷机构等等。而据百分点和中央财经大学联合发布的《消费金融口碑指数》中显示,对于消费者来说,几百、几千元的消费额度,利率高低的影响远比不上放贷的速度重要,为迎合这种心理,以往消费金融业务均采取忽视风控、以高利率弥补高坏账率的策略,这也导致了高利贷、砍头息、暴力催收等不合规行为的产生。

随着监管尺度的收紧,监管部门也划定了“合规消费金融业务年化利率不高于36%”的红线。这也将淘汰一大批以违规手段收割行业红利的从业机构,倒逼从业机构提高风控水平,将钱借给哪些真正需要资金、同时有意愿和能力还贷的人。

在36%的红线下,只要在风控方面做得足够好,依然有利可图——有调查显示,放贷坏账率每降低1%,利润率可提升20%,而从近期几家P2P、消费金融上市公司财报数据来看,在去年《通知》发布之后,上述公司对其业务进行合规调整造成了业务和盈利的下降,但相比起之前高利率时期10%-20%左右的逾期率,如果将不良率会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依然有着一定的潜在利润。

从中不难看出:在消费金融领域,对于数据的挖掘、利用以及风控的能力将成为家电巨头们入场的重要考量指标。而第一批进场的家电巨头均集中在白电领域,这也并非偶然:相比起电视、录像机、音响等黑色家电,洗衣机、空调、冰箱等白色家电的定位为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和改善生活环境,厂商需要研究更多的用户交互数据、考虑采用更的先进技术来达到这一目标。

雷锋网AI金融评论发现,围绕这一目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白电三巨头均进行了相应的业务调整和转型:

  • 美的:打造全球化科技集团,成立北美未来研究中心,收购了KUKA和以色列工控公司,转型智能制造,在人工智能(AI)、芯片、传感器、以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发力;

  • 海尔:依托其口碑和庞大的用户基数,在核心白电业务外尝试互联网转型和平台孵化,搭建完整的家庭生活场景;

  • 格力:瞄准互联网入口,进军手机行业,实现家居场景的互联互通,进军汽车制造和汽车后装市场。

换言之,相比起黑电同行们,白电巨头更好地将新技术应用于自身业务当中,也积累了一定可平移到消费金融中的数据挖掘能力;同时,金融科技的兴起,技术的输出也降低了白电巨头做消金风控的门槛,这仍是一个可以尝试的领域。

“前辈”通用电气的产融结合之路

当人们讨论到制造业走产融一体化的路子,就不得不提美国的通用电气有限公司(GE)

一杯敬产业,一杯敬消金:白电巨头们的金融“初心”

这家工业巨头当初开启金融“副本”是为了进一步开拓主营业务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服务来带动大型家电的销量。而随着产业多元化以及实业竞争日益激烈,GE开始拓展其他金融业务,比如给产业客户提供大型设备租赁。到上世纪70年代末,GE涉足的金融业务已包括房屋贷款、二手贷款、商业地产、工业贷款、个人信用卡等,但当时的整体规模仍然较小。

到1981年,杰克·韦尔奇进入GE,这位上任新官对全公司的战略业务线都进行了调整,更青睐节奏快、杠杆率高、股权投资回报率高的金融业务,这也意味着GE的产融结合进入了飞速扩张时期。

GE金融最初作为产业的协同部门,为产业客户提供与产业密切关联的金融服务,包括GE商务航空服务(GECAS)、能源金融服务以及商业贷款和租赁等。而在韦尔奇的带领下,GE给出的金融解决方案日趋全面,为产业客户提供的消费信贷、设备租赁等服务也使GE产业部门获得了成本、增值服务方面的领先。业界观点认为,GE金融也依托产业优势,掌握更多相关的管理资源、市场经验与知识,可以提供差异化服务,降低和规避违约风险

以航空交通业务与相关金融为例,GE于上世纪90年代成立GECAS(GE Capital Aviation Services),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飞机租赁融资公司之一,而GE也借此打开了飞机产业链条里的巨大金融商机:

  • 对航空公司:GE提供的飞机租赁业务可以给予其更大的财务灵活性和现金流管理优势,避免航空公司因自购飞机而不得不承担一次性的高额成本;

  • 对飞机制造商:GE出售发动机,同时也通过GECAS为其提供融资来促进销量。

  • 对融资客户:可以要求所购买的飞机优先使用GE发动机。

GE也会将购来的飞机出租给各航空公司,并提供营业租赁、售回租赁、抵押贷款等金融服务。

这家制造业巨头的金融扩张毫无停止的迹象,如果在鼎盛时期将GE金融分拆出去,它的资产规模能排进全美前十大银行。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高增长模式让GE的工业色彩渐渐黯淡,有人抱怨GE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主要提供金融服务的公司,附带一些退居次位的制造业务”——2007年,消费者金融和房产业务合计已经占据了GE金融大概48%的收入。

尽管伊梅尔特上任后虽然加大了对研发、技术的投入,但也没有扭转GE整体重金融、轻制造的倾向。业绩的进一步提升,就意味着资产规模也要相应扩大,同时抬高杠杆、涉足各类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并且进入更陌生的业务领域。

时间来到2007-2008年,资金缺口一度高达400亿美元的GE金融遇上了次贷危机,所打造的金融帝国一夜间忽喇喇似大厦倾。GE一时陷入了经营紧张状态,引发市场恐慌与股价暴跌,资本运作陷入困境,GE集团的市值痛失80%。

GE金融的故事,在2015年集团出售旗下金融业务时留了一个休止符。管理层计划在2016年将金融占公司净利润的比例降至25%,2018年降至10%,意图以新的业务比例带公司股票重回高估值。

从产业发展需求来看,产融结合协同互补效应自然有利于实业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突破瓶颈、扩大规模和开展新业务,通过提供相关服务、进行低成本直接间接融资来提高产业资本的利润率。尽管在GE这个案例当中,崩塌的导火索还是金融危机,但问题的核心在于企业本身没有找准定位,反而由着信贷、地产这些高风险高收益、且与核心产业没有直接关联的业务自由生长,主次颠倒,以至于金融业务“反噬”产业资本。

勿忘初心

产融结合通常可分为两种形式,即“由产到融”和“由融到产”。所谓“由产到融”,是指产业资本在业务发展中将部分资本转移到金融机构,更好服务于产业;“由融到产”则是指金融资本从战略视角出发,有意识地进入实业领域进行投资和布局的行为。在中国,由于金融机构参与产业投资存在诸多监管障碍,“由产到融”是目前我国产融结合的主要形式。

但在实业的资本回报率不及金融业,“开厂不如炒房”的大环境下,虽然有如董明珠“我绝不会做金融”的表态,很难说这些“从产到融”的产业巨头们是否会受到诱惑。对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一个产融的合理循环,避免像GE在金融风暴中由于过度扩张金融业务被反噬,同时隔行如隔山,消费金融虽是蓝海,但隔行如隔山,毕竟,像北银这一中国最早做消费金融的公司还在亏损呢。

金融赋能实业,科技赋能金融。在金融科技领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强调自己是技术公司,“不做金融”了,对于实业巨头们,消费金融固然是有利可图的一门生意,但在直销场景不占优的情况下,通过与金融机构、电商平台的合作是否也是一个选择,从而更好聚焦在自己核心业务,在这个金钱的游戏中,找回自己的初心呢?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8-05-31

本文作者:周蕾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雷锋网”,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雷锋网”。

相关文章
|
传感器 人工智能 数据可视化
马云郭台铭孙正义心水不已的机器人,现在都能干些啥?
马云、郭台铭、孙正义三位大佬,近日联袂登台为量产版人形机器人 Pepper 造势,这在业界并不多见。马云、郭台铭还向孙正义名下的机器人控股子公司 SBRH 分别战略注资 145 亿日元。
199 1
马云郭台铭孙正义心水不已的机器人,现在都能干些啥?
|
安全
科技企业喜迎“就地过年”新红利
科技企业喜迎“就地过年”新红利
501 0
科技企业喜迎“就地过年”新红利
|
UED 智能硬件
亲子教育,智能硬件创业者的另一个金矿
亲子教育,智能硬件创业者的另一个金矿
149 0
亲子教育,智能硬件创业者的另一个金矿
刚刚,马化腾在深圳说了,别慌!产业互联网春天刚开始,创新红利还有!
听马化腾、朱民、李小加谈谈他们对5G和人工智能的看法。
400 0
|
黑灰产治理
狂奔与乱象齐飞,在线教育还值得资本宠爱吗?
在线教育中概股接连暴雷后,投资者坦言:这不是一门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