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堆排序在面试中是经常会问到的,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时,面试官最喜欢问这个了。当年百度二面的时候,也被这个算法给刷了,因为像我这种不入流的大学,平时所学习的算法只是讲讲基本原理,却没有真正要求动手去实现,因此到真正需要应用的时候,根本就不懂如何去应用。
今天,在回忆、学习完堆排序的相关知识后,希望通过写下本篇文章,将所有的理论知识使用笔者的语言来表达出来,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基础知识
我们通常所说的堆是指二叉堆,二叉堆又称完全二叉树或者叫近似完全二叉树。二叉堆又分为最大堆和最小堆。
堆排序(Heapsort)是指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它是选择排序的一种。可以利用数组的特点快速定位指定索引的元素。数组可以根据索引直接获取元素,时间复杂度为O(1),也就是常量,因此对于取值效率极高。
最大堆的特性如下:
- 父结点的键值总是大于或者等于任何一个子节点的键值
- 每个结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都是一个最大堆
最小堆的特性如下:
- 父结点的键值总是小于或者等于任何一个子节点的键值
- 每个结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都是一个最小堆
算法思想
最大堆的算法思想是:
- 先将初始的R[0…n-1]建立成最大堆,此时是无序堆,而堆顶是最大元素
- 再将堆顶R[0]和无序区的最后一个记录R[n-1]交换,由此得到新的无序区R[0…n-2]和有序区R[n-1],且满足R[0…n-2].keys ≤ R[n-1].key
- 由于交换后,前R[0…n-2]可能不满足最大堆的性质,因此再调整前R[0…n-2]为最大堆,直到只有R[0]最后一个元素才调整完成。
最大堆排序完成后,其实是升序序列,每次调整堆都是要得到最大的一个元素,然后与当前堆的最后一个元素交换,因此最后所得到的序列是升序序列。
最小堆的算法思想是:
- 先将初始的R[0…n-1]建立成最小堆,此时是无序堆,而堆顶元素是最小的元素
- 再将堆顶R[0]与无序区的最后一个R[n-1]交换,由此得到新的无序堆R[0…n-2]和有序堆R[n-1],且满足R[0…n-2].keys >= R[n-1].key
- 由于交换后,前R[0…n-2]可能不满足最小堆的性质,因此再调整前R[0…n-2]为最小堆,直到只有R[0]最后一个元素才调整完成
最小堆排序完成后,其实是降序序列,每次调整堆都是要得到最小的一个元素,然后与当前无序堆的最后一个元素交换,所以所得到的序列是降序的。
提示:堆排序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扩大有序区,然后不断地缩小无序区,直到只有有序区的过程。
排序过程分析
因为算法比较抽象,这里直接通过举个小例子来说明堆排序的过程是如何的。下面我们用这个无序序列采用最大堆的进行堆排序,所得到的序列就是升序序列(ASC)。
无序序列:89,-7,999,-89,7,0,-888,7,-7
第一步:初始化建成最大堆:
第二步:将堆顶最大元素999与无序区的最后一个元素交换,使999成为有序区。交换后,-7成为堆顶,由于-7并不是无序区中最大的元素,因此需要调整无序区,使无序区中最大值89成为堆顶,所以-7与89交换。交换后导致89的右子树不满足最大堆的性质,因此要对右子树调整成最大堆,所以-7要与0交换,如下图:
从图中看到,当-7成89交换后,堆顶是最大元素了,但是-7的左孩子是0,右孩子是-888,由于-7<0,导致-7这个结点不满足堆的性质,因此需要调整它。所以,0与-7交换。
然后不断重复着第二步的过程,直到全部成为有序区。
最后:所得到的是升序序列
时间复杂度
堆排序的时间,主要由建立初始堆和反复调整堆这两部分的时间开销构成.由于堆排序是不稳定的,它得扭到的时间复杂度会根据实际情况较大,因此只能取平均时间复杂度。
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 N * log2(N) )
堆排序耗时的操作有:初始堆 + 反复调整堆,时间复杂度如下:
- 初始建堆:每个父节点会和左右子节点进行最多2次比较和1次交换,所以复杂度跟父节点个数有关。根据2x <= n(x为n个元素可以折半的次数,也就是父节点个数),得出x = log2n。即O ( log2n )
- 反复调整堆:由于初始化堆过程中,会记录数组比较结果,所以堆排序对原序列的数组顺序并不敏感,最好情况和最坏情况差不多。需要抽取 n-1 次堆顶元素,每次取堆顶元素都需要重建堆(O(重建堆) < O(初始堆))。所以小于 O(n-1) * O(log2n)
使用建议:
由于初始化堆需要比较的次数较多,因此,堆排序比较适合于数据量非常大的场合(百万数据或更多)。由于高效的快速排序是基于递归实现的,所以在数据量非常大时会发生堆栈溢出错误。
C语言实现
基于最大堆实现升序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
// 初始化堆
void
initHeap
(
int
a
[
]
,
int
len
)
{
// 从完全二叉树最后一个非子节点开始
// 在数组中第一个元素的索引是0
// 第n个元素的左孩子为2n+1,右孩子为2n+2,
// 最后一个非子节点位置在(n - 1) / 2
for
(
int
i
=
(
len
-
1
)
/
2
;
i
>=
0
;
--
i
)
{
adjustMaxHeap
(
a
,
len
,
i
)
;
}
}
void
adjustMaxHeap
(
int
a
[
]
,
int
len
,
int
parentNodeIndex
)
{
// 若只有一个元素,那么只能是堆顶元素,也没有必要再排序了
if
(
len
<=
1
)
{
return
;
}
// 记录比父节点大的左孩子或者右孩子的索引
int
targetIndex
=
-
1
;
// 获取左、右孩子的索引
int
leftChildIndex
=
2
*
parentNodeIndex
+
1
;
int
rightChildIndex
=
2
*
parentNodeIndex
+
2
;
// 没有左孩子
if
(
leftChildIndex
>=
len
)
{
return
;
}
// 有左孩子,但是没有右孩子
if
(
rightChildIndex
>=
len
)
{
targetIndex
=
leftChildIndex
;
}
// 有左孩子和右孩子
else
{
// 取左、右孩子两者中最大的一个
targetIndex
=
a
[
leftChildIndex
]
>
a
[
rightChildIndex
]
?
leftChildIndex
: rightChildIndex
;
}
// 只有孩子比父节点的值还要大,才需要交换
if
(
a
[
targetIndex
]
>
a
[
parentNodeIndex
]
)
{
int
temp
=
a
[
targetIndex
]
;
a
[
targetIndex
]
=
a
[
parentNodeIndex
]
;
a
[
parentNodeIndex
]
=
temp
;
// 交换完成后,有可能会导致a[targetIndex]结点所形成的子树不满足堆的条件,
// 若不满足堆的条件,则调整之使之也成为堆
adjustMaxHeap
(
a
,
len
,
targetIndex
)
;
}
}
void
heapSort
(
int
a
[
]
,
int
len
)
{
if
(
len
<=
1
)
{
return
;
}
// 初始堆成无序最大堆
initHeap
(
a
,
len
)
;
for
(
int
i
=
len
-
1
;
i
>
0
;
--
i
)
{
// 将当前堆顶元素与最后一个元素交换,保证这一趟所查找到的堆顶元素与最后一个元素交换
// 注意:这里所说的最后不是a[len - 1],而是每一趟的范围中最后一个元素
// 为什么要加上>0判断?每次不是说堆顶一定是最大值吗?没错,每一趟调整后,堆顶是最大值的
// 但是,由于len的范围不断地缩小,导致某些特殊的序列出现异常
// 比如说,5, 3, 8, 6, 4序列,当调整i=1时,已经调整为3,4,5,6,8序列,已经有序了
// 但是导致了a[i]与a[0]交换,由于变成了4,3,5,6,8反而变成无序了!
if
(
a
[
0
]
>
a
[
i
]
)
{
int
temp
=
a
[
0
]
;
a
[
0
]
=
a
[
i
]
;
a
[
i
]
=
temp
;
}
// 范围变成为:
// 0...len-1
// 0...len-1-1
// 0...1 // 结束
// 其中,0是堆顶,每次都是找出在指定的范围内比堆顶还大的元素,然后与堆顶元素交换
adjustMaxHeap
(
a
,
i
-
1
,
0
)
;
}
}
|
基于最小堆实现降序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
// 初始化堆
void
initHeap
(
int
a
[
]
,
int
len
)
{
// 从完全二叉树最后一个非子节点开始
// 在数组中第一个元素的索引是0
// 第n个元素的左孩子为2n+1,右孩子为2n+2,
// 最后一个非子节点位置在(n - 1) / 2
for
(
int
i
=
(
len
-
1
)
/
2
;
i
>=
0
;
--
i
)
{
adjustMinHeap
(
a
,
len
,
i
)
;
}
}
void
adjustMinHeap
(
int
a
[
]
,
int
len
,
int
parentNodeIndex
)
{
// 若只有一个元素,那么只能是堆顶元素,也没有必要再排序了
if
(
len
<=
1
)
{
return
;
}
// 记录比父节点大的左孩子或者右孩子的索引
int
targetIndex
=
-
1
;
// 获取左、右孩子的索引
int
leftChildIndex
=
2
*
parentNodeIndex
+
1
;
int
rightChildIndex
=
2
*
parentNodeIndex
+
2
;
// 没有左孩子
if
(
leftChildIndex
>=
len
)
{
return
;
}
// 有左孩子,但是没有右孩子
if
(
rightChildIndex
>=
len
)
{
targetIndex
=
leftChildIndex
;
}
// 有左孩子和右孩子
else
{
// 取左、右孩子两者中最上的一个
targetIndex
=
a
[
leftChildIndex
]
<
a
[
rightChildIndex
]
?
leftChildIndex
: rightChildIndex
;
}
// 只有孩子比父节点的值还要小,才需要交换
if
(
a
[
targetIndex
]
<
a
[
parentNodeIndex
]
)
{
int
temp
=
a
[
targetIndex
]
;
a
[
targetIndex
]
=
a
[
parentNodeIndex
]
;
a
[
parentNodeIndex
]
=
temp
;
// 交换完成后,有可能会导致a[targetIndex]结点所形成的子树不满足堆的条件,
// 若不满足堆的条件,则调整之使之也成为堆
adjustMinHeap
(
a
,
len
,
targetIndex
)
;
}
}
void
heapSort
(
int
a
[
]
,
int
len
)
{
if
(
len
<=
1
)
{
return
;
}
// 初始堆成无序最小堆
initHeap
(
a
,
len
)
;
for
(
int
i
=
len
-
1
;
i
>
0
;
--
i
)
{
// 将当前堆顶元素与最后一个元素交换,保证这一趟所查找到的堆顶元素与最后一个元素交换
// 注意:这里所说的最后不是a[len - 1],而是每一趟的范围中最后一个元素
// 为什么要加上>0判断?每次不是说堆顶一定是最小值吗?没错,每一趟调整后,堆顶是最小值的
// 但是,由于len的范围不断地缩小,导致某些特殊的序列出现异常
// 比如说,5, 3, 8, 6, 4序列,当调整i=1时,已经调整为3,4,5,6,8序列,已经有序了
// 但是导致了a[i]与a[0]交换,由于变成了4,3,5,6,8反而变成无序了!
if
(
a
[
0
]
<
a
[
i
]
)
{
int
temp
=
a
[
0
]
;
a
[
0
]
=
a
[
i
]
;
a
[
i
]
=
temp
;
}
// 范围变成为:
// 0...len-1
// 0...len-1-1
// 0...1 // 结束
// 其中,0是堆顶,每次都是找出在指定的范围内比堆顶还小的元素,然后与堆顶元素交换
adjustMinHeap
(
a
,
i
-
1
,
0
)
;
}
}
|
C语言版测试
大家可以测试一下:
1
2
3
4
5
6
7
8
9
|
// int a[] = {5, 3, 8, 6, 4};
int
a
[
]
=
{
89
,
-
7
,
999
,
-
89
,
7
,
0
,
-
888
,
7
,
-
7
}
;
heapSort
(
a
,
sizeof
(
a
)
/
sizeof
(
int
)
)
;
for
(
int
i
=
0
;
i
<
sizeof
(
a
)
/
sizeof
(
int
)
;
++
i
)
{
NSLog
(
@"%d"
,
a
[
i
]
)
;
}
|
Swift版实现
基于最大堆实现升序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
func
initHeap
(
inout
a
:
[
Int
]
)
{
for
var
i
=
(
a
.
count
-
1
)
/
2
;
i
>=
0
;
--
i
{
adjustMaxHeap
(
&
a
,
len
: a
.
count
,
parentNodeIndex
: i
)
}
}
func
adjustMaxHeap
(
inout
a
:
[
Int
]
,
len
: Int
,
parentNodeIndex
: Int
)
{
// 如果len <= 0,说明已经无序区已经缩小到0
guard
len
>
1
else
{
return
}
// 父结点的左、右孩子的索引
let
leftChildIndex
=
2
*
parentNodeIndex
+
1
// 如果连左孩子都没有, 一定没有右孩子,说明已经不用再往下了
guard
leftChildIndex
<
len
else
{
return
}
let
rightChildIndex
=
2
*
parentNodeIndex
+
2
// 用于记录需要与父结点交换的孩子的索引
var
targetIndex
=
-
1
// 若没有右孩子,但有左孩子,只能选择左孩子
if
rightChildIndex
>
len
{
targetIndex
=
leftChildIndex
}
else
{
// 左、右孩子都有,则需要找出最大的一个
targetIndex
=
a
[
leftChildIndex
]
>
a
[
rightChildIndex
]
?
leftChildIndex
: rightChildIndex
}
// 只有孩子比父结点还要大,再需要交换
if
a
[
targetIndex
]
>
a
[
parentNodeIndex
]
{
let
temp
=
a
[
targetIndex
]
a
[
targetIndex
]
=
a
[
parentNodeIndex
]
a
[
parentNodeIndex
]
=
temp
// 由于交换后,可能会破坏掉新的子树堆的性质,因此需要调整以a[targetIndex]为父结点的子树,使之满足堆的性质
adjustMaxHeap
(
&
a
,
len
: len
,
parentNodeIndex
: targetIndex
)
}
}
func
maxHeapSort
(
inout
a
:
[
Int
]
)
{
guard
a
.
count
>
1
else
{
return
}
initHeap
(
&
a
)
for
var
i
=
a
.
count
-
1
;
i
>
0
;
--
i
{
// 每一趟都将堆顶交换到指定范围内的最后一个位置
if
a
[
0
]
>
a
[
i
]
{
let
temp
=
a
[
0
]
a
[
0
]
=
a
[
i
]
a
[
i
]
=
temp
}
print
(
a
)
print
(
i
-
1
)
// 有序区长度+1,而无序区长度-1,继续缩小无序区,所以i-1
// 堆顶永远是在0号位置,所以父结点调整从堆顶开始就可以了
adjustMaxHeap
(
&
a
,
len
: i
-
1
,
parentNodeIndex
:
0
)
print
(
a
)
}
}
|
基于最小堆降序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
func
initHeap
(
inout
a
:
[
Int
]
)
{
for
var
i
=
(
a
.
count
-
1
)
/
2
;
i
>=
0
;
--
i
{
adjustMinHeap
(
&
a
,
len
: a
.
count
,
parentNodeIndex
: i
)
}
}
func
adjustMinHeap
(
inout
a
:
[
Int
]
,
len
: Int
,
parentNodeIndex
: Int
)
{
// 如果len <= 0,说明已经无序区已经缩小到0
guard
len
>
1
else
{
return
}
// 父结点的左、右孩子的索引
let
leftChildIndex
=
2
*
parentNodeIndex
+
1
// 如果连左孩子都没有, 一定没有右孩子,说明已经不用再往下了
guard
leftChildIndex
<
len
else
{
return
}
let
rightChildIndex
=
2
*
parentNodeIndex
+
2
// 用于记录需要与父结点交换的孩子的索引
var
targetIndex
=
-
1
// 若没有右孩子,但有左孩子,只能选择左孩子
if
rightChildIndex
>
len
{
targetIndex
=
leftChildIndex
}
else
{
// 左、右孩子都有,则需要找出最大的一个
targetIndex
=
a
[
leftChildIndex
]
<
a
[
rightChildIndex
]
?
leftChildIndex
: rightChildIndex
}
// 只有孩子比父结点还要大,再需要交换
if
a
[
targetIndex
]
<
a
[
parentNodeIndex
]
{
let
temp
=
a
[
targetIndex
]
a
[
targetIndex
]
=
a
[
parentNodeIndex
]
a
[
parentNodeIndex
]
=
temp
// 由于交换后,可能会破坏掉新的子树堆的性质,因此需要调整以a[targetIndex]为父结点的子树,使之满足堆的性质
adjustMinHeap
(
&
a
,
len
: len
,
parentNodeIndex
: targetIndex
)
}
}
func
minHeapSort
(
inout
a
:
[
Int
]
)
{
guard
a
.
count
>
1
else
{
return
}
initHeap
(
&
a
)
for
var
i
=
a
.
count
-
1
;
i
>
0
;
--
i
{
// 每一趟都将堆顶交换到指定范围内的最后一个位置
if
a
[
0
]
<
a
[
i
]
{
let
temp
=
a
[
0
]
a
[
0
]
=
a
[
i
]
a
[
i
]
=
temp
}
else
{
return
// 可以直接退出了,因为已经全部有序了
}
// 有序区长度+1,而无序区长度-1,继续缩小无序区,所以i-1
// 堆顶永远是在0号位置,所以父结点调整从堆顶开始就可以了
adjustMinHeap
(
&
a
,
len
: i
-
1
,
parentNodeIndex
:
0
)
}
}
|
测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var
arr
=
[
5
,
3
,
8
,
6
,
4
]
//var arr = [89,-7,999,-89,7,0,-888,7,-7]
maxHeapSort
(
&
arr
)
print
(
arr
)
// 打印日志如下:
[
4
,
6
,
5
,
3
,
8
]
3
[
6
,
4
,
5
,
3
,
8
]
[
3
,
4
,
5
,
6
,
8
]
2
[
5
,
4
,
3
,
6
,
8
]
[
3
,
4
,
5
,
6
,
8
]
1
[
3
,
4
,
5
,
6
,
8
]
[
3
,
4
,
5
,
6
,
8
]
0
[
3
,
4
,
5
,
6
,
8
]
[
3
,
4
,
5
,
6
,
8
]
|
最后
花了将近一天半的时间来整理这篇文章,同时深入地理解这个算法。这个过程中,查了很多篇博客讲解堆排序的,但是都是很难去理解,而且所提供的代码都是有一定问题的。经过这么一折腾,终于把堆排序给理明白了。如果大家在学习时遇到问题,再联系笔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