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泥瓦匠最近被项目搞的天昏地暗。发现有些要给自己一些目标,关于技术的目标:
专注很重要。专注Java 基础 + H5(学习)
其他操作系统,算法,数据结构当成课外书博览。有时候,就是那样你越是专注方面越多对自己打击越大学啥啥都不好。今天带来Java基础:hashCode方法
二、hashCode方法
hash code(散列码,也可以叫哈希码值)是对象产生的一个整型值。其生成没有规律的。二者散列码可以获取对象中的信息,转成那个对象的“相对唯一”的整型值。所有对象都有一个散列码,hashCode()是根类 Object 的一个方法。散列表的工作原理在Java基础不展开讲,只要知道它是一种快速的“字典”即可。下面引用老外一张图:
三、两个小例子
首先泥瓦匠引用一段来自 Object规范 【JavaSE6】:
hashCode的常规协定是:
- 1、在 Java 应用程序执行期间,在对同一对象多次调用 hashCode 方法时,必须一致地返回相同的整数,前提是将对象进行 equals 比较时所用的信息没有被修改。从某一应用程序的一次执行到同一应用程序的另一次执行,该整数无需保持一致。
- 2、如果根据 equals(Object) 方法,两个对象是相等的,那么对这两个对象中的每个对象调用
hashCode
方法都必须生成相同的整数结果。
- 3、如果根据equals方法,两个对象不相等,那么对这两个对象中的任一对象上调用 hashCode 方法不 要求一定生成不同的整数结果。但是,程序员应该意识到,为不相等的对象生成不同整数结果可以提高哈希表的性能。
- 由于hashCode定义在根类Object,所以每个对象都是Object,都具有一个默认的散列值,即是对象的存储地址。泥瓦匠请大家看一下这个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public class HashCode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 = "hashCode";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s);
System.out.println("hashCode1: " + s.hashCode() + " " + sb.hashCode());
String s1 = new String("hashCode");
StringBuilder sb1 = new StringBuilder(s1);
System.out.println("hashCode2: " + s1.hashCode() + " " + sb1.hashCode());
// are they equals?
System.out.println("s s1 : " + s.equals(s1));
System.out.println("sb sb1: " + sb.equals(sb1));
}
}
|
run 一下,可以在控制台看到:
1
2
3
4
|
hashCode1: 147696667 1385112968
hashCode2: 147696667 870919696
s s1 : true
sb sb1: false
|
泥瓦匠小结:
1、s 与 s1相等,且hashCode一样。验证了【hashCode的常规协定】的第二条。原因是字符串的散列码由内容导出的。(这个第二个例子我们会验证)
2、StringBuilder 里面没有定义hashCode方法,所以导出的是Object默认的对对象存储的地址。(注意到Object的hashCode方法前面有个native的修饰符,这表示hashCode方法是由非java语言实现的,具体的方法实现在外部,返回内存对象的地址。)详情请看认识&理解关键字 native 实战篇。
泥瓦匠刚刚提到字符串散列码是由内容导出的。下面看看String的hashCode的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 The value is used for character storage */
private char value[];
private int hash;// Default to 0
/**
* Returns a hash code for this string. The hash code for a
* String object is computed as
* s[0]*31^(n-1) + s[1]*31^(n-2) + ... + s[n-1]
*/
public int hashCode()
{
int h = hash;
if (h == 0 && value.length > 0)
{
char val[] = value;
for (int i = 0; i < value.length; i++)
{
h = 31 * h + val[i];
}
hash = h;
}
return h;
}
|
泥瓦匠小结:
1、s[0]*31^(n-1) + s[1]*31^(n-2) + … + s[n-1] 数学公式代表什么?
s[i]是string的第i个字符,n是String的长度。31为啥呢?下面引用《Effective Java》的原话:
之所以选择31,是因为它是个奇素数,如果乘数是偶数,并且乘法溢出的话,信息就会丢失,因为与2相乘等价于移位运算。使用素数的好处并不是很明显,但是习惯上都使用素数来计算散列结果。31有个很好的特性,就是用移位和减法来代替乘法,可以得到更好的性能:31*i==(i<<5)-i。现在的VM可以自动完成这种优化。
四、结论和忠告
确实hashCode有点晦涩,有可能是因为那个数学散列函数。下面是《Effective Java》中的结论点:
1、如果对象有相同的散列码,被映射到同一个散列桶,这样散列表退化称为 链表 ,这样性能降低。
2、相等的对象必须具有相等的散列码
3、为不相等的对象产生不相等的散列码
4、不要试图从散列码计算中排除掉一个对象关键部分来提高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