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推出智能保险云:AI+大数据加持的保险科技怎么玩?

本文涉及的产品
云原生大数据计算服务 MaxCompute,5000CU*H 100GB 3个月
云原生大数据计算服务MaxCompute,500CU*H 100GB 3个月
简介:

在“AI+”时代,行业在技术驱动下高歌猛进,消费者行为也在随之变化,这一切正在重塑全球保险业,对站在转型十字路口的中国保险公司来说,亟待未雨绸缪,转变观念、厘清战略,在新格局下背水一战。

在全球保险市场,中国保险市场一直遥遥领先。2016年我国保险行业保费收入高达3万亿元,高居世界第二。

伴随国内经济发展和保险受众群体的日益扩大,社会各界对保险产品和服务质量、效率都有新的期待。然而,传统保险业在投保、理赔、运营各个核心环节仍分布着诸多痛点。

在投保方面,实人、实证、保单三合一的实人认证非常繁琐,且容易在保单过程中产生纠纷。一份保险申请资料往往多达四十几页,平均耗时长达15小时,因此造成的损失也难以忽视:2016年仅平安集团退保金就超过4000亿,占其全年保费收入五分之一。

某保险行业精算师向雷锋网透露,退保率高反映出公司在前期销售时客户是不满意的,而退保率高最大的影响则是削弱了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导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下降。

有人说保险行业的声誉是赔出来的,理赔永远是保险公司的主流业务。在理赔方面,由于公司为了规避道德风险,设计的理赔流程极其繁琐,每单平均耗时超过三天,公司客户双方都会周旋到身心俱疲,很难让客户有满意体验;在运营方面,保险运营涉及部门广,操作复杂,人力投入大,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这些行业顽疾对于一些资金、技术实力不足的小保险公司是很严峻的生存挑战。

除了自身的局限性,来自大环境更实质的威胁也眈眈相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保险仍是一个客户互动低频的业务,就会沦为一个单纯产品供应商,利润将会让渡给互联分销商,从而失去生态系统的主导权,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给保险业最大的挑战。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转型也永远没有退路,国内保险公司正在积极挖掘AI+大数据的价值。

以中国平安为例,平安从财产险起家,在科研投入和应用落地上已经先行一步,并取得一定成果。金融一账通是平安集团旗下金融科技能力输出的平台型公司。

据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了解,2017年5月,金融壹帐通推出一站式全方位自助式开放云平台—金科空间站,目前已经建起包括智能银行云、智能保险云、智能信托云、智能网贷云、智能证券云、智能基金云、智能私募云等在内的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体系。

雷锋网AI金融评论9月6日 消息,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智能保险云发布会”上,金融壹账通首次推出“智能认证” “智能闪赔” 两大产品,并把技术向全行业开放。

壹帐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介绍,智能保险云在专业方面,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助力保险业实现从保单制到实人制的跨越发展;在灵活方面,涵盖app、sdk、api 等多种接口输出模式;在安全上,将区块链技术与安全体系相融合,实现数据隔离、信息加密、构建网络、业务、数据三层防护体系。

从投保上看,“智能认证+智能展业宝”通过人脸识别和声纹认证技术为客户建立第一无二的生物档案,把投保时间从平均15小时缩短到30分钟,退保率降低到1%,远低于行业4%的退保率。

从理赔上看,智能闪赔通过高精度图片识别、海量赔案数据积累,结合机器深度学习技术,车险理赔识别精度在90%以上,一键秒级定损、自动精准定价和智能风险限制,将万元以下案件效能提升40%。用户可以通过电话操作完成身份验证变更信息和理赔申请等一系列个人账户操作。

从运营上看,人工智能客服覆盖客户服务90%的环节,智能客服问题解决率高达95%。平安保险用实践证明了金融科技在效率、风控、成本、客户体验上的可行性,通过技术帮助险企降低运营成本,创造成本优势。

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陈心颖女士说:“为回馈多年来监管、行业、客户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信任,金融壹帐通联合平安科技,推出智能保险云平台,向保险行业全面开放人工智能技术,助力行业智慧化转型。”

根据调研,中国保险客户反馈对险企的改进期待之中,排名前三位的是:更个性化的服务、更安全的隐私保护以及更简单便捷的操作流程。而此次平安金融壹账通发布会推出的新产品无为巩固他的江湖地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作者:陈梦迪
本文转自雷锋网禁止二次转载, 原文链接
相关实践学习
基于MaxCompute的热门话题分析
本实验围绕社交用户发布的文章做了详尽的分析,通过分析能得到用户群体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地理位置分布,以及热门话题的热度。
SaaS 模式云数据仓库必修课
本课程由阿里云开发者社区和阿里云大数据团队共同出品,是SaaS模式云原生数据仓库领导者MaxCompute核心课程。本课程由阿里云资深产品和技术专家们从概念到方法,从场景到实践,体系化的将阿里巴巴飞天大数据平台10多年的经过验证的方法与实践深入浅出的讲给开发者们。帮助大数据开发者快速了解并掌握SaaS模式的云原生的数据仓库,助力开发者学习了解先进的技术栈,并能在实际业务中敏捷的进行大数据分析,赋能企业业务。 通过本课程可以了解SaaS模式云原生数据仓库领导者MaxCompute核心功能及典型适用场景,可应用MaxCompute实现数仓搭建,快速进行大数据分析。适合大数据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 大量数据需要处理、存储和管理,需要搭建数据仓库?学它! 没有足够人员和经验来运维大数据平台,不想自建IDC买机器,需要免运维的大数据平台?会SQL就等于会大数据?学它! 想知道大数据用得对不对,想用更少的钱得到持续演进的数仓能力?获得极致弹性的计算资源和更好的性能,以及持续保护数据安全的生产环境?学它! 想要获得灵活的分析能力,快速洞察数据规律特征?想要兼得数据湖的灵活性与数据仓库的成长性?学它! 出品人:阿里云大数据产品及研发团队专家 产品 MaxCompute 官网 https://www.aliyun.com/product/odps 
目录
相关文章
|
2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运维
|
1天前
|
人工智能 Cloud Native 数据管理
重磅升级,阿里云发布首个“Data+AI”驱动的一站式多模数据平台
阿里云发布首个AI多模数据管理平台DMS,助力业务决策提效10倍
|
3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搜索推荐
AI与未来医疗:智能化诊疗的时代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探讨了AI在医疗诊断、治疗和健康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潜在影响。AI技术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还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可能。同时,通过对大量健康数据的分析,AI还能预测疾病风险,帮助医生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尽管存在一些伦理和隐私问题,但AI在医疗领域的前景依然广阔。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些应用的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
1天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Cloud Native
云栖重磅|从数据到智能:Data+AI驱动的云原生数据库
阿里云数据库重磅升级!元数据服务OneMeta + OneOps统一管理多模态数据
|
1天前
|
人工智能 算法 大数据
懂场景者得AI,瓴羊发布年度产品智能化战略
9月20日,瓴羊智能科技(以下简称瓴羊)在2024云栖大会上举办了“Data × AI:企业服务智能化,价值增长新动能”专场论坛。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瓴羊智能科技CEO 朋新宇在会上发布年度产品智能化战略:“(算法 + 算力 + 数据) x 场景 ”,强调企业必须重视场景,只有通过解构场景、重构业务,才能真正拥抱AI,带来突破性增长。
|
6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搜索推荐
AI与未来医疗:智能化的医疗新时代
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医疗领域,AI技术的引入不仅为传统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未来的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疗带来了无限可能。本文将深入探讨AI在未来医疗中的应用及其潜在影响,从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到患者管理,全面解析AI如何改变我们的医疗体验。
|
8天前
|
人工智能 搜索推荐 算法
AI与未来医疗:智能化诊疗的新篇章
在21世纪的科技浪潮中,人工智能正迅速融入各行各业。医疗领域作为关乎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领域,自然也不例外。本文将探讨AI在未来医疗中的应用及其潜在影响,从智能诊断到个性化治疗,再到医疗机器人和远程医疗。通过对技术实现原理、应用场景及未来展望的分析,揭示AI如何改变传统医疗模式,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
|
2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人工智能
AI与未来医疗:智能化的革新与挑战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及其前景。通过分析AI在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和个性化医疗中的具体应用,揭示了这一技术如何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同时,文章也讨论了当前AI在医疗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数据隐私、算法透明度和伦理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决途径,以期为未来的智能医疗发展提供参考。
|
9天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监控
智能化运维:AI在IT管理中的角色与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AI)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IT运维领域。本文将探讨AI如何改变传统运维模式,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并分析在实施智能化运维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
6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构建智能化编程助手:AI 在软件开发中的新角色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编程助手正逐渐改变软件开发方式。本文介绍其核心功能,如代码自动补全、智能错误检测等,并探讨如何利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及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高效、易用的编程助手,提升开发效率与代码质量,同时讨论面临的技术挑战与未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