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城市发展的大环境下,很多城市都在投入发展智慧交通系统(ITS)。这些投入的部分原因,是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降低污染物排放。世界银行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在智慧城市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智慧交通系统(ITS)已转变为“智慧出行”系统,后者的三个特点是:以人为本、数据导向、从下至上的创新。了解这一趋势,对运营商拓展交通信息化市场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从智慧交通系统到智慧出行
智慧城市的革命,使得传统的智慧交通系统转变为由技术支持、由城市各方努力并且融合自主交通变革而成的“智慧出行”。“智慧出行”可提高城市宜居性、城市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智慧出行面向所有交通参与者。车主可用它导航、娱乐、停车,甚至无人驾驶;公共交通可以把实时信息推送到手机上,人们乘车可以不用现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租用自行车;身体不方便的行人可以获得更长的绿灯时间;物流可以用它更好地匹配路线。
智慧出行也是传统智慧交通系统的升级。实时信号系统可以预测拥堵,作出反应,随时变换信号,将实时信息推送到手机上,公共交通、道路和停车等服务定价,可随时根据需求量变化调整,这些都是以前的智慧交通系统(ITS)做不到的。相比传统的智慧交通系统(ITS), “智慧出行”包括有以人为本、数据导向、从下至上的创新三个特点。
——以人为本
与传统的智慧交通系统注重系统效率和车辆、车流量本身不同,智慧城市时代的智慧交通系统,致力于优化人的出行体验,专注于“人”。尽可能争取用户,是智慧出行时代竞争的唯一游戏规则。
与政府、运营商以及其他参与方一样,用户也可参与出行服务的数据提供和改进。用户可获得个性化服务,比如,在伦敦牡蛎交通卡的持有者中,有30%的用户进行了注册,注册者可收到伦敦交通局(TfL)所发送的个人出行定制信息,列车晚点时还可得到自动退款。
以人为本的智慧出行注重发现问题和用户评价,所有参与者都有相同的目标:使用户满意。但这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挑战。比如,人的行为复杂多样并且易变。在提供定制服务时,隐私和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要,如果处理不好,会带来大量客户流失。
——数据导向
传统的智慧交通系统已收集了很多数据,而如今的智慧城市是以数据为核心的。数据是一个生产要素,使得交通变得高效、创新,提高用户体验。
除了传统的监控、传感器以及在车辆和道路上的数据采集器外,智慧出行还可利用其他数据,比如巴士和出租车的实时定位、手机信令、公交卡、信用卡、社交网络、互联网数据等用户产生的数据。这些数据往往是实时产生的大数据,包括定位和个人行为。比如,伦敦交通系统的智慧巴士(iBus)系统,每秒钟产生9000个定位数据。这些数据和其他数据融合,会比传统智慧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更广泛。
智慧城市生活正被更快更好的数据流改变。随着技术发展,数据被收集、重组、分析和可视化,给用户提供的数据服务正在发生革命。
如今有能力实时处理大量个人数据,系统因此可以实时反应,而非如以往那样,根据有限数据预测未来。
实时处理能力,使得基础设施问题转换为信息问题。如果能够利用数据,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则可减少基础设施需求量。比如,系统可以在堵车时调整信号系统,提高道路交叉路口的通行效率,实时路线规划可更高效地避开拥堵,减轻系统高峰的压力。另外,“共享经济”也是好例子,通过数据实时共享巴士和出租车,可以减少基础设施投入。
但数据也可能杂乱不堪,我们甚至会被数据迷惑或操控。我们需要的有效信息,得从海量数据中提取;而数据缺乏和格式差异也会带来麻烦。同时,法律法规的发展常常落后,无法准确厘清数据拥有权、欺诈、隐私和安全等问题。
——自下而上的创新驱动
不同于传统的智慧交通系统,只覆盖交通领域,或被几家专业分工的企业所占据,智慧城市覆盖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人为本和数据导向,使得智慧交通系统需要与很多其他方面,包括土地利用、住房、环境、能源、健康、安全、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等整合。在合作与交融的需求下,对政府当下各司其职的组织形式,是很大的挑战。另外,智慧出行带来了私人领域自下而上的创新。与传统的智慧交通系统依赖专业和资本密集的硬件投入甚至是基建投入不同,智慧出行可以变得很实惠——可以是某人几天写出来的手机软件。城市欢迎自下而上的创新,因为这不仅给城市带来物美价廉的公共服务,还提供了高质量的工作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官方机构和智慧出行公司的信息共享也在增多,例如实时导航软件Waze的“居民互联项目”。Waze可以从政府得到关于施工、马拉松比赛、洪水或任何一个可以导致道路拥堵的信息。相应地,Waze把用户实时交通信息反馈给城市管理部门,方便城市处理应急事故以及更好地管理交通。
总而言之,以人为本、数据导向、从下至上的创新这三个特点,带动传统智慧交通系统在智慧城市中的转变,让我们在更智慧地出行的同时,达到节能目标。
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
与传统的智能交通系统相比,智慧城市“以人为本、数据导向、自下而上的创新”三大特点,将传统智能交通系统转变为“智慧出行”。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成功推广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最终达到节能效益的关键所在。
智慧出行方案,使得用户习惯改变,进一步节约能源:短期内,意味着更少出行、交通模式转变、每公里能耗减少;进而为能源友好型政策的出台提供技术可能性;从长期看,则是用户生活方式转变——减少小汽车购买、合宜的工作和家庭地点选择以及日常活动模式转变——带来更深远的能源节约。要达到这个理想化的目标,我们认为,可遵循以下四个步骤,每一步都需要制度、技术、硬件等方面的配合。
第一步:确定一个要解决的出行问题,设计智慧出行解决方案。制度性条件包括,建立公共参与机制以及利益方共同参与的协作平台。通过编程马拉松等社区活动,激发社会创新,并保障信息数据公开。
第二步:智慧出行方案的运作落地。在这里,管理者的远见和各方协同支持十分关键。政府部门需要有基本的制度条件来保障透明、高效的管理和监督,并协调好各方机构,同时确保信息公开和共享。技术条件包括数据收集和整合、数据分析、信息服务。如果城市选择从第三方购买智慧出行方案,城市本身要培养采购这些技术的能力。
第三步:用户使用方案并逐步改变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的改变,意味着更少的能源消耗。在制度方面,要保持“绿色导向”政策的连贯性,保证透明公开从而建立公信力,政策执行要到位和连续。在技术层面,明确需求,预测行为因素,公私部门合作提供市场和教育;要考虑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和诈骗风险等问题。硬件条件则需要设计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互体验以确保用户能方便使用。
第四步:扩大规模和自我升级。智慧出行方案在不断变化演进。城市管理部门作为协调者,应积极了解整合各方利益。在技术层面,要培育良好的竞争生态,同时做好监测和评估,以积累经验。
发达国家已在智慧出行方面积累了不少优秀案例,相较之下,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较低的机动化水平,但有较高的增长率和拥堵程度;欠发达的基础设施;较少的金融资源投入和开发运作;较低的制度和技术能力。因而,关于发展智慧出行,发展中国家既有后发优势,也面临挑战。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在合作、透明的框架内吸纳公私部门各方参与。资本欠缺的国家,可基于各方提升用户体验的共同目标,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协作和透明原则,不光适用于那些低成本的创新交通解决方案,更是为了长期范围内智能系统的使用、维护和升级。培养采购和监督信息服务的能力。智慧出行方案创新往往需要利用复杂的技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技术和管理能力较弱,常会面对被大的技术供应商掌握和获取暴利的风险。因此,这些城市需要培养能采购和监督信息服务的基本技术能力。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包括完整的道路网络以及基本的交通管理措施。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对满足市民交通出行需求至关重要(如减少拥堵和交通事故),对塑造未来的交通出行需求模式,也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