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Nginx:模块开发与架构解析》一3.6 处理用户请求

本文涉及的产品
公共DNS(含HTTPDNS解析),每月1000万次HTTP解析
全局流量管理 GTM,标准版 1个月
云解析 DNS,旗舰版 1个月
简介: 本节书摘来自华章出版社《深入理解Nginx:模块开发与架构解析》一书中的第3章,第3.6节,作者 陶辉,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华章计算机”公众号查看

3.6 处理用户请求

本节介绍如何处理一个实际的HTTP请求。回顾一下上文,在出现mytest配置项时,ngx_http_mytest方法会被调用,这时将ngx_http_core_loc_conf_t结构的handler成员指定为ngx_http_mytest_handler, 另外,HTTP框架在接收完HTTP请求的头部后,会调用handler指向的方法。下面看一下handler成员的原型ngx_http_handler_pt:
typedef ngx_int_t (ngx_http_handler_pt)(ngx_http_request_t r);
从上面这段代码可以看出,实际处理请求的方法ngx_http_mytest_handler将接收一个ngx_http_request_t类型的参数r,返回一个ngx_int_t(参见3.2.1节)类型的结果。下面先探讨一下ngx_http_mytest_handler方法可以返回什么,再看一下参数r包含了哪些Nginx已经解析完的用户请求信息。

3.6.1 处理方法的返回值

这个返回值可以是HTTP中响应包的返回码,其中包括了HTTP框架已经在/src/http/ngx_http_request.h文件中定义好的宏,如下所示。

#define NGX_HTTP_OK                        200
#define NGX_HTTP_CREATED                   201
#define NGX_HTTP_ACCEPTED                  202
#define NGX_HTTP_NO_CONTENT                204
#define NGX_HTTP_PARTIAL_CONTENT           206

#define NGX_HTTP_SPECIAL_RESPONSE          300
#define NGX_HTTP_MOVED_PERMANENTLY         301
#define NGX_HTTP_MOVED_TEMPORARILY         302
#define NGX_HTTP_SEE_OTHER                 303
#define NGX_HTTP_NOT_MODIFIED              304
#define NGX_HTTP_TEMPORARY_REDIRECT        307

#define NGX_HTTP_BAD_REQUEST               400
#define NGX_HTTP_UNAUTHORIZED              401
#define NGX_HTTP_FORBIDDEN                 403
#define NGX_HTTP_NOT_FOUND                 404
#define NGX_HTTP_NOT_ALLOWED               405
#define NGX_HTTP_REQUEST_TIME_OUT          408
#define NGX_HTTP_CONFLICT                  409
#define NGX_HTTP_LENGTH_REQUIRED           411
#define NGX_HTTP_PRECONDITION_FAILED       412
#define NGX_HTTP_REQUEST_ENTITY_TOO_LARGE  413
#define NGX_HTTP_REQUEST_URI_TOO_LARGE     414
#define NGX_HTTP_UNSUPPORTED_MEDIA_TYPE    415
#define NGX_HTTP_RANGE_NOT_SATISFIABLE     416
/* The special code to close connection without any response */
#define NGX_HTTP_CLOSE                     444
#define NGX_HTTP_NGINX_CODES               494
#define NGX_HTTP_REQUEST_HEADER_TOO_LARGE  494
#define NGX_HTTPS_CERT_ERROR               495
#define NGX_HTTPS_NO_CERT                  496

#define NGX_HTTP_TO_HTTPS                  497
#define NGX_HTTP_CLIENT_CLOSED_REQUEST     499


#define NGX_HTTP_INTERNAL_SERVER_ERROR     500
#define NGX_HTTP_NOT_IMPLEMENTED           501
#define NGX_HTTP_BAD_GATEWAY               502
#define NGX_HTTP_SERVICE_UNAVAILABLE       503
#define NGX_HTTP_GATEWAY_TIME_OUT          504
#define NGX_HTTP_INSUFFICIENT_STORAGE      507

注意 以上返回值除了RFC2616规范中定义的返回码外,还有Nginx自身定义的HTTP返回码。例如,NGX_HTTP_CLOSE就是用于要求HTTP框架直接关闭用户连接的。
在ngx_http_mytest_handler的返回值中,如果是正常的HTTP返回码,Nginx就会按照规范构造合法的响应包发送给用户。例如,假设对于PUT方法暂不支持,那么,在处理方法中发现方法名是PUT时,返回NGX_HTTP_NOT_ALLOWED,这样Nginx也就会构造类似下面的响应包给用户。

http/1.1 405 Not Allowed
Server: nginx/1.0.14
Date: Sat, 28 Apr 2012 06:07:17 GMT
Content-Type: text/html
Content-Length: 173
Connection: keep-alive

<html>
<head><title>405 Not Allowed</title></head>
<body bgcolor="white">
<center><h1>405 Not Allowed</h1></center>
<hr><center>nginx/1.0.14</center>
</body>
</html>

在处理方法中除了返回HTTP响应码外,还可以返回Nginx全局定义的几个错误码,包括:

#define  NGX_OK          0
#define  NGX_ERROR      -1
#define  NGX_AGAIN      -2
#define  NGX_BUSY       -3
#define  NGX_DONE       -4
#define  NGX_DECLINED   -5
#define  NGX_ABORT      -6

这些错误码对于Nginx自身提供的大部分方法来说都是通用的。所以,当我们最后调用ngx_http_output_filter(参见3.7节)向用户发送响应包时,可以将ngx_http_output_filter的返回值作为ngx_http_mytest_handler方法的返回值使用。例如:

static ngx_int_t ngx_http_mytest_handler(ngx_http_request_t *r)
{
    ...
    
    ngx_int_t rc = ngx_http_send_header(r);
    if (rc == NGX_ERROR || rc > NGX_OK || r->header_only) {
        return rc;
    }

    return ngx_http_output_filter(r, &out);
}

当然,直接返回以上7个通用值也是可以的。在不同的场景下,这7个通用返回值代表的含义不尽相同。在mytest的例子中,HTTP框架在NGX_HTTP_CONTENT_PHASE阶段调用ngx_http_mytest_handler后,会将ngx_http_mytest_handler的返回值作为参数传给ngx_http_finalize_request方法,如下所示。

if (r->content_handler) {
       r->write_event_handler = ngx_http_request_empty_handler;
       ngx_http_finalize_request(r, r->content_handler(r));
       return NGX_OK;
   }

上面的r->content_handler会指向ngx_http_mytest_handler处理方法。也就是说,事实上ngx_http_finalize_request决定了ngx_http_mytest_handler如何起作用。本章不探讨ngx_http_finalize_request的实现(详见11.10节),只简单地说明一下4个通用返回码,另外,在11.10节中介绍这4个返回码引发的Nginx一系列动作。
NGX_OK:表示成功。Nginx将会继续执行该请求的后续动作(如执行subrequest或撤销这个请求)。
NGX_DECLINED:继续在NGX_HTTP_CONTENT_PHASE阶段寻找下一个对于该请求感兴趣的HTTP模块来再次处理这个请求。
NGX_DONE:表示到此为止,同时HTTP框架将暂时不再继续执行这个请求的后续部分。事实上,这时会检查连接的类型,如果是keepalive类型的用户请求,就会保持住HTTP连接,然后把控制权交给Nginx。这个返回码很有用,考虑以下场景:在一个请求中我们必须访问一个耗时极长的操作(比如某个网络调用),这样会阻塞住Nginx,又因为我们没有把控制权交还给Nginx,而是在ngx_http_mytest_handler中让Nginx worker进程休眠了(如等待网络的回包),所以,这就会导致Nginx出现性能问题,该进程上的其他用户请求也得不到响应。可如果我们把这个耗时极长的操作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就像Linux内核中对中断处理的划分),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都是无阻塞的(耗时很少的操作),这样,在ngx_http_mytest_handler进入时调用上半部分,然后返回NGX_DONE,把控制交还给Nginx,从而让Nginx继续处理其他请求。在下半部分被触发时(这里不探讨具体的实现方式,事实上使用upstream方式做反向代理时用的就是这种思想),再回调下半部分处理方法,这样就可以保证Nginx的高性能特性了。如果需要彻底了解NGX_DONE的意义,那么必须学习第11章内容,其中还涉及请求的引用计数内容。
NGX_ERROR:表示错误。这时会调用ngx_http_terminate_request终止请求。如果还有POST子请求,那么将会在执行完POST请求后再终止本次请求。

3.6.2 获取URI和参数

请求的所有信息(如方法、URI、协议版本号和头部等)都可以在传入的ngx_http_request_t类型参数r中取得。ngx_http_request_t结构体的内容很多,本节不会探讨ngx_http_request_t中所有成员的意义(ngx_http_request_t结构体中的许多成员只有HTTP框架才感兴趣,在11.3.1节会更详细的说明),只介绍一下获取URI和参数的方法,这非常简单,因为Nginx提供了多种方法得到这些信息。下面先介绍相关成员的定义。

typedef struct ngx_http_request_s     ngx_http_request_t;
struct ngx_http_request_s {
    …
    ngx_uint_t                        method;
    ngx_uint_t                        http_version;

    ngx_str_t                         request_line;
    ngx_str_t                         uri;
    ngx_str_t                         args;
    ngx_str_t                         exten;
    ngx_str_t                         unparsed_uri;

    ngx_str_t                         method_name;
    ngx_str_t                         http_protocol;

    u_char                           *uri_start;
    u_char                           *uri_end;
    u_char                           *uri_ext;
    u_char                           *args_start;
    u_char                           *request_start;
    u_char                           *request_end;
    u_char                           *method_end;
    u_char                           *schema_start;
    u_char                           *schema_end;
    …
};

在对一个用户请求行进行解析时,可以得到下列4类信息。
(1)方法名
method的类型是ngx_uint_t(无符号整型),它是Nginx忽略大小写等情形时解析完用户请求后得到的方法类型,其取值范围如下所示。

#define NGX_HTTP_UNKNOWN                   0x0001
#define NGX_HTTP_GET                       0x0002
#define NGX_HTTP_HEAD                      0x0004
#define NGX_HTTP_POST                      0x0008
#define NGX_HTTP_PUT                       0x0010
#define NGX_HTTP_DELETE                    0x0020
#define NGX_HTTP_MKCOL                     0x0040
#define NGX_HTTP_COPY                      0x0080
#define NGX_HTTP_MOVE                      0x0100
#define NGX_HTTP_OPTIONS                   0x0200
#define NGX_HTTP_PROPFIND                  0x0400
#define NGX_HTTP_PROPPATCH                 0x0800
#define NGX_HTTP_LOCK                      0x1000
#define NGX_HTTP_UNLOCK                    0x2000
#define NGX_HTTP_TRACE                     0x4000

当需要了解用户请求中的HTTP方法时,应该使用r->method这个整型成员与以上15个宏进行比较,这样速度是最快的(如果使用method_name成员与字符串做比较,那么效率会差很多),大部分情况下推荐使用这种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用method_name取得用户请求中的方法名字符串,或者联合request_start与method_end指针取得方法名。method_name是ngx_str_t类型,按照3.2.2节中介绍的方法使用即可。
request_start与method_end的用法也很简单,其中request_start指向用户请求的首地址,同时也是方法名的地址,method_end指向方法名的最后一个字符(注意,这点与其他xxx_end指针不同)。获取方法名时可以从request_start开始向后遍历,直到地址与method_end相同为止,这段内存存储着方法名。
注意 Nginx中对内存的控制相当严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内存开销,许多需要用到的成员都不是重新分配内存后存储的,而是直接指向用户请求中的相应地址。例如,method_name.data、request_start这两个指针实际指向的都是同一个地址。而且,因为它们是简单的内存指针,不是指向字符串的指针,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不能将这些u_char*指针当做字符串使用。
(2)URI
ngx_str_t类型的uri成员指向用户请求中的URI。同理,u_char类型的uri_start和uri_end也与request_start、method_end的用法相似,唯一不同的是,method_end指向方法名的最后一个字符,而uri_end指向URI结束后的下一个地址,也就是最后一个字符的下一个字符地址(HTTP框架的行为),这是大部分u_char类型指针对“xxx_start”和“xxx_end”变量的用法。
ngx_str_t类型的extern成员指向用户请求的文件扩展名。例如,在访问“GET /a.txt HTTP/1.1”时,extern的值是{len = 3, data = "txt"},而在访问“GET /a HTTP/1.1”时,extern的值为空,也就是{len = 0, data = 0x0}。
uri_ext指针指向的地址与extern.data相同。
unparsed_uri表示没有进行URL解码的原始请求。例如,当uri为“/a b”时,unparsed_uri是“/a%20b”(空格字符做完编码后是%20)。
(3)URL参数
arg指向用户请求中的URL参数。
args_start指向URL参数的起始地址,配合uri_end使用也可以获得URL参数。
(4)协议版本
http_protocol指向用户请求中HTTP的起始地址。
http_version是Nginx解析过的协议版本,它的取值范围如下:

#define NGX_HTTP_VERSION_9                 9
#define NGX_HTTP_VERSION_10                1000
#define NGX_HTTP_VERSION_11                1001

建议使用http_version分析HTTP的协议版本。
最后,使用request_start和request_end可以获取原始的用户请求行。

3.6.3 获取HTTP头部

在ngx_http_request_t* r中就可以取到请求中的HTTP头部,比如使用下面的成员:

struct ngx_http_request_s {
    …
    ngx_buf_t                        *header_in;
     ngx_http_headers_in_t          headers_in;
    …
};

其中,header_in指向Nginx收到的未经解析的HTTP头部,这里暂不关注它(在第11章中可以看到,header_in就是接收HTTP头部的缓冲区)。ngx_http_headers_in_t 类型的headers_in则存储已经解析过的HTTP头部。下面介绍ngx_http_headers_in_t结构体中的成员。
typedef struct {
/所有解析过的HTTP头部都在headers链表中,可以使用3.2.3节中介绍的遍历链表的方法来获取所有的HTTP头部。注意,这里headers链表的每一个元素都是3.2.4节介绍过的ngx_table_elt_t成员/

ngx_list_t                        headers;

/以下每个ngx_table_elt_t成员都是RFC1616规范中定义的HTTP头部, 它们实际都指向headers链表中的相应成员。注意,当它们为NULL空指针时,表示没有解析到相应的HTTP头部/

ngx_table_elt_t                  *host;
   ngx_table_elt_t                  *connection;
   ngx_table_elt_t                  *if_modified_since;
   ngx_table_elt_t                  *if_unmodified_since;
   ngx_table_elt_t                  *user_agent;
   ngx_table_elt_t                  *referer;
   ngx_table_elt_t                  *content_length;
   ngx_table_elt_t                  *content_type;

   ngx_table_elt_t                  *range;
   ngx_table_elt_t                  *if_range;

   ngx_table_elt_t                  *transfer_encoding;
   ngx_table_elt_t                  *expect;

#if (NGX_HTTP_GZIP)
   ngx_table_elt_t                  *accept_encoding;
   ngx_table_elt_t                  *via;
#endif

   ngx_table_elt_t                  *authorization;

   ngx_table_elt_t                  *keep_alive;
#if (NGX_HTTP_PROXY || NGX_HTTP_REALIP || NGX_HTTP_GEO)
   ngx_table_elt_t                  *x_forwarded_for;
#endif

#if (NGX_HTTP_REALIP)
   ngx_table_elt_t                  *x_real_ip;
#endif

#if (NGX_HTTP_HEADERS)
   ngx_table_elt_t                  *accept;
   ngx_table_elt_t                  *accept_language;
#endif

#if (NGX_HTTP_DAV)
   ngx_table_elt_t                  *depth;
   ngx_table_elt_t                  *destination;
   ngx_table_elt_t                  *overwrite;
   ngx_table_elt_t                  *date;
#endif

/user和passwd是只有ngx_http_auth_basic_module才会用到的成员,这里可以忽略/

ngx_str_t                         user;
   ngx_str_t                         passwd;

/cookies是以ngx_array_t数组存储的,本章先不介绍这个数据结构,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跳到7.3节了解ngx_array_t的相关用法/

ngx_array_t                       cookies;
    //server名称
    ngx_str_t                         server;
    //根据ngx_table_elt_t *content_length计算出的HTTP包体大小
    off_t                             content_length_n;
    time_t                            keep_alive_n;

/HTTP连接类型,它的取值范围是0、NGX_http_CONNECTION_CLOSE或者NGX_HTTP_CONNECTION_KEEP_ALIVE/

unsigned                          connection_type:2;

/以下7个标志位是HTTP框架根据浏览器传来的“useragent”头部,它们可用来判断浏览器的类型,值为1时表示是相应的浏览器发来的请求,值为0时则相反/

unsigned                          msie:1;
  unsigned                          msie6:1;
  unsigned                          opera:1;
  unsigned                          gecko:1;
  unsigned                          chrome:1;
  unsigned                          safari:1;
  unsigned                          konqueror:1;
} ngx_http_headers_in_t;

获取HTTP头部时,直接使用r->headers_in的相应成员就可以了。这里举例说明一下如何通过遍历headers链表获取非RFC2616标准的HTTP头部,读者可以先回顾一下ngx_list_t链表和ngx_table_elt_t结构体的用法。前面3.2.3节中已经介绍过,headers是一个ngx_list_t链表,它存储着解析过的所有HTTP头部,链表中的元素都是ngx_table_elt_t类型。下面尝试在一个用户请求中找到“Rpc-Description”头部,首先判断其值是否为“uploadFile”,再决定后续的服务器行为,代码如下。

ngx_list_part_t *part = &r->headers_in.headers.part;
ngx_table_elt_t *header = part->elts;

//开始遍历链表

for (i = 0; /* void */; i++) {
    //判断是否到达链表中当前数组的结尾处
    if (i >= part->nelts) {
        //是否还有下一个链表数组元素
        if (part->next == NULL) {
            break;
        }
    /* part设置为next来访问下一个链表数组;header也指向下一个链表数组的首地址;i设置为0时,表示从头开始遍历新的链表数组*/
part = part->next;
        header = part->elts;
        i = 0;
    }

    //hash为0时表示不是合法的头部
    if (header[i].hash == 0) {
        continue;
    }

/判断当前的头部是否是“Rpc-Description”。如果想要忽略大小写,则应该先用header[i].lowcase_key代替header[i].key.data,然后比较字符串/

if (0 == ngx_strncasecmp(header[i].key.data,
            (u_char*) "Rpc-Description",
            header[i].key.len))
    {
        //判断这个HTTP头部的值是否是“uploadFile”
        if (0 == ngx_strncmp(header[i].value.data,
                "uploadFile",
                header[i].value.len))
        {
            //找到了正确的头部,继续向下执行
        }
    }
}

对于常见的HTTP头部,直接获取r->headers_in中已经由HTTP框架解析过的成员即可,而对于不常见的HTTP头部,需要遍历r->headers_in.headers链表才能获得。

3.6.4 获取HTTP包体

HTTP包体的长度有可能非常大,如果试图一次性调用并读取完所有的包体,那么多半会阻塞Nginx进程。HTTP框架提供了一种方法来异步地接收包体:
ngx_int_t ngx_http_read_client_request_body(ngx_http_request_t *r, ngx_http_client_body_handler_pt post_handler);
ngx_http_read_client_request_body是一个异步方法,调用它只是说明要求Nginx开始接收请求的包体,并不表示是否已经接收完,当接收完所有的包体内容后,post_handler指向的回调方法会被调用。因此,即使在调用了ngx_http_read_client_request_body方法后它已经返回,也无法确定这时是否已经调用过post_handler指向的方法。换句话说,ngx_http_read_client_request_body返回时既有可能已经接收完请求中所有的包体(假如包体的长度很小),也有可能还没开始接收包体。如果ngx_http_read_client_request_body是在ngx_http_mytest_handler处理方法中调用的,那么后者一般要返回NGX_DONE,因为下一步就是将它的返回值作为参数传给ngx_http_finalize_request。NGX_DONE的意义在3.6.1节中已经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看一下包体接收完毕后的回调方法原型ngx_http_client_body_handler_pt是如何定义的:

typedef void (*ngx_http_client_body_handler_pt)(ngx_http_request_t *r);

其中,有参数ngx_http_request_t r,这个请求的信息都可以从r中获得。这样可以定义一个方法void func(ngx_http_request_t r),在Nginx接收完包体`
时调用它,另外,后续的流程也都会写在这个方法中,例如:

void ngx_http_mytest_body_handler(ngx_http_request_t *r)
{
    …
}

注意 ngx_http_mytest_body_handler的返回类型是void,Nginx不会根据返回值做一些收尾工作,因此,我们在该方法里处理完请求时必须要主动调用ngx_http_finalize_request方法来结束请求。
接收包体时可以这样写:

ngx_int_t rc = ngx_http_read_client_request_body(r, ngx_http_mytest_body_handler);

        if (rc >= NGX_http_SPECIAL_RESPONSE) {
            return rc;
        }
        return NGX_DONE;

Nginx异步接收HTTP请求的包体的内容将在11.8节中详述。
如果不想处理请求中的包体,那么可以调用ngx_http_discard_request_body方法将接收自客户端的HTTP包体丢弃掉。例如:
ngx_int_t rc = ngx_http_discard_request_body(r);

if (rc != NGX_OK) {
    return rc;
}

ngx_http_discard_request_body只是丢弃包体,不处理包体不就行了吗?何必还要调用ngx_http_discard_request_body方法呢?其实这一步非常有意义,因为有些客户端可能会一直试图发送包体,而如果HTTP模块不接收发来的TCP流,有可能造成客户端发送超时。
接收完请求的包体后,可以在r->request_body->temp_file->file中获取临时文件(假定将r->request_body_in_file_only标志位设为1,那就一定可以在这个变量获取到包体。更复杂的接收包体的方式本节暂不讨论)。file是一个ngx_file_t类型,在3.8节会详细介绍它的用法。这里,我们可以从r->request_body->temp_file->file.name中获取Nginx接收到的请求包体所在文件的名称(包括路径)。

相关文章
|
18天前
|
运维 持续交付 云计算
深入解析云计算中的微服务架构:原理、优势与实践
深入解析云计算中的微服务架构:原理、优势与实践
45 1
|
10天前
|
运维 监控 持续交付
微服务架构解析:跨越传统架构的技术革命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是一种软件架构风格,它将一个大型的单体应用拆分为多个小而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开发、部署和扩展。
104 36
微服务架构解析:跨越传统架构的技术革命
|
15天前
|
存储 Linux API
深入探索Android系统架构:从内核到应用层的全面解析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详尽的Android系统架构分析,从底层的Linux内核到顶层的应用程序框架。我们将探讨Android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各层之间的交互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协作以支持丰富多样的应用生态。通过本篇文章,开发者和爱好者可以更深入理解Android平台的工作原理,从而优化开发流程和提升应用性能。
|
17天前
|
弹性计算 持续交付 API
构建高效后端服务:微服务架构的深度解析与实践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软件行业中,构建高效、可扩展且易于维护的后端服务是每个技术团队的追求。本文将深入探讨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概念、设计原则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利用微服务架构解决传统单体应用面临的挑战,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我们将从微服务的拆分策略、通信机制、服务发现、配置管理、以及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实用的微服务实施指南。
|
18天前
|
SQL 数据可视化 数据库
多维度解析低代码:从技术架构到插件生态
本文深入解析低代码平台,涵盖技术架构、插件生态及应用价值。通过图形化界面和模块化设计,低代码平台降低开发门槛,提升效率,支持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重点分析开源低代码平台的优势,如透明架构、兼容性与扩展性、可定制化开发等,探讨其在数据处理、功能模块、插件生态等方面的技术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
14天前
|
XML JSON JavaScript
HttpGet 请求的响应处理:获取和解析数据
HttpGet 请求的响应处理:获取和解析数据
|
17天前
|
SQL 数据可视化 数据库
多维度解析低代码:从技术架构到插件生态
本文深入解析低代码平台,从技术架构到插件生态,探讨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低代码平台通过图形化界面和模块化设计降低开发门槛,加速应用开发与部署,提高市场响应速度。文章重点分析开源低代码平台的优势,如透明架构、兼容性与扩展性、可定制化开发等,并详细介绍了核心技术架构、数据处理与功能模块、插件生态及数据可视化等方面,展示了低代码平台如何支持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更高灵活性和创新。
39 1
|
17天前
|
SQL 数据可视化 数据库
多维度解析低代码:从技术架构到插件生态
本文深入解析低代码平台,涵盖技术架构、插件生态及应用价值。重点介绍开源低代码平台的优势,如透明架构、兼容性与扩展性、可定制化开发,以及其在数据处理、功能模块、插件生态等方面的技术特点。文章还探讨了低代码平台的安全性、权限管理及未来技术趋势,强调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33 1
|
18天前
|
前端开发 Java 开发者
Spring MVC中的请求映射:@RequestMapping注解深度解析
在Spring MVC框架中,`@RequestMapping`注解是实现请求映射的关键,它将HTTP请求映射到相应的处理器方法上。本文将深入探讨`@RequestMapping`注解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最佳实践,为开发者提供一份详尽的技术干货。
50 2
|
18天前
|
存储 边缘计算 安全
深入解析边缘计算:架构、优势与挑战
深入解析边缘计算:架构、优势与挑战
35 0

推荐镜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