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大模型,已如电力和互联网般融入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技术从分析过去迈入生成未来,企业与技术人又该如何重塑自身价值?我们又该如何借助这一波技术浪潮,实现能力的跨越与职业的突破?
11月16日,咕泡科技联合创始人、AI大模型事业部负责人谭锋(Mic)老师受邀参与“数有引力·Sure沙龙丨AI时代,个体机遇新选择”深度沙龙进行分享,与众多行业同行展开探讨:大模型不仅改变了企业工作流程,更在重构职场人的能力体系。注重掌握AI思维与大模型能力,是技术人在技术变革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在2012年之前,人工智能的主流是决策式/分析式AI,它基于过去的数据做预测与分类,本质上是在总结过去。而随着Transformer架构的突破,生成式AI开始爆发,它开始生成报告、创作图片、编写代码,还能进行逻辑推理与多轮对话

这正是ChatGPT引爆全球的根本原因:AI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具备了创造能力。从智能客服到代码生成,从数据分析到内容创作,生成式AI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推动力,2023年“百模大战”一触即发

AI技术的快速演进也推动人才需求的深刻变化。从大模型基础设施的投入竞争,到AI Agent的商业化推进,再到超级应用的海外拓展,企业对稀缺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人才画像日益清晰:
持续学习与快速迭代能力
AI技术更新迅速,企业更看重技术人员的学习适应能力。无论资历深浅,能够持续更新知识、快速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复合背景人才更受重视
具有“大型企业+创业经历”、“技术+业务”双重背景的人才更受欢迎,他们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快速转换角色,以较高效率推动项目落地
技术岗位需要综合能力
无论是算法还是工程,技术岗位不仅需要掌握LLM、多模态、强化学习等前沿技术,还要具备带领团队、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和管理能力



对个人而言,AI时代的机会需要用分层视角来看待行业。不需要每个人都去研发底层模型,更实际的机会在于:
- 产品层:成为理解AI能力、并能将其应用于具体业务场景的产品经理
- 应用层:擅长利用RAG、Function Calling等技术,为企业搭建可靠AI应用的工程师
- 架构层:能够驾驭AI Agent,解决复杂工作流的架构师
这些角色虽然定位不同,但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趋势:AI正从“技术能力”转化为“业务能力”。技术人的价值不再局限于技术实现,而在于用大模型思维重构工作逻辑、提升业务效能
大模型技术的演进,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如何构建软件”的范式转移。对于技术人而言,真正的机遇不在于盲目追逐最新的模型,而在于深刻理解这一新范式如何重塑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到价值交付的整个技术价值链
我们的价值锚点,正从“实现需求”转向“定义并解决更高维度的业务问题”。是选择在应用层,利用RAG、Function Calling打造敏捷的AI解决方案;还是站在架构层,用Agent工作流重构企业核心流程——这已不仅是技术选型,更是职业路径的战略选择
模型会迭代,工具会过时,但驾驭复杂性的架构思维、将不确定需求转化为可靠系统的工程能力,以及在业务场景中让技术生根的洞察力,将是技术人在这场变革中始终不变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