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截止时间:2025年10月
重要提示:本报告中的技术信息、性能数据和版本信息均基于报告编写时的公开资料,实际情况可能随技术演进而变化。
一、产品概述
vLLM
- 开发团队:UC Berkeley Sky Computing Lab(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空计算实验室)
- 首次发布:2023 年 6 月 20 日(v0.1.0)
- 开源许可:Apache License 2.0
- 核心定位:高性能大语言模型推理和服务引擎
- 设计理念:通过创新的内存管理技术(PagedAttention),最大化 GPU 利用率和推理吞吐量
- 技术特点:易于使用、高吞吐量、高效内存管理、无缝集成
- 项目现状:2025 年 5 月加入 PyTorch 基金会,2025 年 1 月发布 V1 架构升级(alpha)
- 学术基础:SOSP 2023 论文《Efficient Memory Management for Large Language Model Serving with PagedAttention》
SGLang (Structured Generation Language)
- 开发团队:UC Berkeley LMSYS.org 团队
- 首次发布:2024 年 1 月 17 日(首个公开版本)
- 开源许可:Apache License 2.0
- 核心定位:通用的 LLM/VLM 服务引擎,支持结构化生成和复杂推理任务
- 设计理念:通过 RadixAttention 和编程式前端,简化复杂 LLM 应用开发
- 技术特点:高性能推理、结构化输出、多模态支持、灵活的编程接口
- 项目现状:2025 年 3 月加入 PyTorch 生态系统,已部署超过 30 万 GPU,日处理数万亿 tokens
- 学术基础:arXiv 2023 论文《SGLang: Efficient Execution of Structured Language Model Programs》
TensorRT-LLM
- 开发团队:NVIDIA Corporation
- 首次发布:2023 年 9 月(公开预览),2023 年 10 月 19 日(正式开源),2025 年 9 月(v1.0 正式版)
- 开源许可:Apache License 2.0
- 核心定位:基于 TensorRT 的 LLM 推理加速库
- 设计理念:充分发挥 NVIDIA GPU 硬件能力,提供极致的推理性能
- 技术特点:内核融合、量化支持、图优化、硬件原生优化
- 项目现状:v1.0(2025年9月发布)引入 PyTorch-first 架构和 trtllm-serve(OpenAI 兼容服务器),显著降低开发门槛,持续优化 Blackwell 等最新硬件
- 技术生态:深度集成 NVIDIA TensorRT、CUDA、cuBLAS、cuDNN 等底层库
二、核心技术架构对比
vLLM 技术架构
| 层次 | 技术选型 | 说明 |
|---|---|---|
| 前端 | Python API + OpenAI 兼容接口 | 易于集成的 RESTful API |
| 调度器 | 自研异步调度引擎 | 支持连续批处理(Continuous Batching) |
| 内存管理 | PagedAttention | 分页式 KV 缓存管理,显存利用率高达 90%+ |
| 计算内核 | 优化的 CUDA/HIP 内核 | 针对 Attention 计算优化 |
| 模型支持 | HuggingFace Transformers 兼容 | 支持 GPT、LLaMA、Mistral 等主流模型 |
| 硬件支持 | NVIDIA GPU (CUDA) / AMD GPU (ROCm) | 支持多 GPU 分布式推理 |
| 通信 | NCCL / Ray | 支持张量并行(TP)和流水线并行(PP) |
SGLang 技术架构
| 层次 | 技术选型 | 说明 |
|---|---|---|
| 前端 | Python DSL + OpenAI 兼容接口 | 提供编程式前端,支持复杂控制流 |
| 调度器 | 自研高效调度器 | 支持前缀缓存和推理状态管理 |
| 内存管理 | RadixAttention | 基数树式 KV 缓存管理,前缀复用率高 |
| 计算内核 | FlashInfer (融合算子库) | 高性能 Attention 内核 |
| 模型支持 | 支持 LLM 和 VLM | 包括 LLaMA、Qwen、LLaVA 等 |
| 结构化输出 | 正则表达式约束解码 | 直接生成 JSON、XML 等结构化格式 |
| 硬件支持 | NVIDIA GPU (CUDA) | 优先优化 NVIDIA 硬件 |
| 通信 | NCCL / Ray | 支持张量并行和数据并行 |
TensorRT-LLM 技术架构
| 层次 | 技术选型 | 说明 |
|---|---|---|
| 前端 | Python API + C++ API + OpenAI 兼容接口 | 支持 trtllm-serve 提供 OpenAI 兼容的 REST API |
| 编译器 | TensorRT 深度学习编译器 | 预编译优化,生成高效的执行引擎 |
| 内存管理 | Paged KV Cache + In-flight Batching | 内存管理和动态批处理优化 |
| 计算内核 | 手写 CUDA 内核 + cuBLAS/cuDNN | 针对 NVIDIA GPU 深度优化 |
| 模型支持 | 主流 LLM 架构 | GPT、LLaMA、Falcon、Mistral 等 |
| 量化 | FP8/FP16/INT8/INT4/AWQ/GPTQ | 多种量化方案,降低显存占用 |
| 硬件支持 | NVIDIA GPU (CUDA) 专用 | 仅支持 NVIDIA 硬件 |
| 通信 | NCCL | 支持张量并行、流水线并行、Expert 并行 |
架构对比总结:
- vLLM 采用易用性优先的设计,PagedAttention 是核心创新
- SGLang 强调编程灵活性和前缀复用,RadixAttention 是关键技术
- TensorRT-LLM 追求极致性能,深度绑定 NVIDIA 硬件生态
三、功能特性深度对比
| 维度 | vLLM | SGLang | TensorRT-LLM |
|---|---|---|---|
| 推理模式 | 文本生成、Chat 补全 | 文本生成、结构化生成、多模态 | 文本生成、Chat 补全 |
| 批处理策略 | 连续批处理(Continuous Batching) | 连续批处理 + 前缀缓存 | In-flight Batching |
| 内存管理 | PagedAttention(分页式) | RadixAttention(基数树) | Paged KV Cache |
| KV 缓存共享 | 不支持前缀共享 | 支持自动前缀缓存共享 | 部分支持(需手动配置) |
| 结构化输出 | 基础支持(通过后处理) | 原生支持(正则表达式约束) | 不支持 |
| 量化支持 | AWQ、GPTQ、SqueezeLLM | AWQ、GPTQ | FP8、INT8、INT4、AWQ、GPTQ、SmoothQuant |
| 并行策略 | 张量并行(TP)、流水线并行(PP) | 张量并行(TP)、数据并行(DP) | TP、PP、Expert 并行、序列并行 |
| 多模态支持 | 实验性(LLaVA 等) | 原生支持(LLaVA、Qwen-VL 等) | 有限支持 |
| Speculative Decoding | 支持 | 支持 | 支持 |
| Chunked Prefill | 支持 | 支持 | 支持 |
| API 兼容性 | OpenAI API 兼容 | OpenAI API 兼容 + 自定义 API | OpenAI API 兼容(通过 trtllm-serve)+ 自定义 API(C++/Python) |
| 模型格式 | HuggingFace 原生 | HuggingFace 原生 | 需转换为 TensorRT 引擎 |
| 动态 Batching | 自动 | 自动 | 自动 |
| 流式输出 | 支持 | 支持 | 支持 |
四、性能深度对比分析
数据说明:以下性能数据基于公开的基准测试、官方技术博客和社区实践。
数据时效性:性能数据截至2025年10月,实际性能随框架版本更新可能有所变化。
重要提示:
- 实际性能因模型大小、序列长度、批处理大小、硬件配置等因素差异较大
- 以下数据仅供参考,强烈建议在自己的环境中进行实际测试
- 所有数据来源均标注于相应部分,可追溯验证
4.1 吞吐量对比
数据来源:各框架官方性能测试报告、社区基准测试(2024-2025)
测试环境:使用相同模型、相同输入/输出长度、相同 GPU 硬件
注意事项:性能数据仅供参考,实际结果可能因配置和优化程度而有所不同
标准测试场景(LLaMA-2-7B,输入 128 tokens,输出 128 tokens)
数据来源:vLLM 官方基准测试、SGLang v0.4 发布博客、TensorRT-LLM 技术文档
测试条件:Batch Size=32-64,默认量化设置(FP16),相同温度参数
| 硬件 | vLLM | SGLang | TensorRT-LLM |
|---|---|---|---|
| A100 80GB | 2,000-3,000 tok/s | 3,500-4,500 tok/s | 4,000-5,000 tok/s |
| H100 80GB | 4,000-6,000 tok/s | 6,000-8,000 tok/s | 7,000-10,000 tok/s |
| A10G 24GB | 800-1,200 tok/s | 1,000-1,500 tok/s | 1,200-1,800 tok/s |
大模型测试场景(LLaMA-2-70B,FP16)
数据来源:各框架官方性能测试报告(2024-2025)
测试条件:多 GPU 并行推理,张量并行(TP),默认配置
| 硬件 | vLLM | SGLang | TensorRT-LLM |
|---|---|---|---|
| 4×A100 80GB | 500-800 tok/s | 800-1,200 tok/s | 1,000-1,500 tok/s |
| 8×A100 80GB | 1,000-1,500 tok/s | 1,500-2,000 tok/s | 2,000-2,800 tok/s |
吞吐量分析:
- TensorRT-LLM 在单纯的推理吞吐量上领先,尤其在 NVIDIA 最新硬件上
- SGLang 在多轮对话场景下因前缀缓存优势,实际吞吐量可超越 vLLM 2-5 倍
- vLLM 吞吐量稳定,在多种硬件上表现均衡
4.2 延迟对比
数据来源:各框架官方 benchmark 工具测试结果、社区性能报告
测试说明:TTFT = Time to First Token(首 Token 延迟),ITL = Inter-Token Latency(Token 间延迟)
Time to First Token (TTFT) - 首 Token 延迟
| 场景 | vLLM | SGLang | TensorRT-LLM |
|---|---|---|---|
| 短输入(128 tok) | 40-60ms | 30-50ms | 25-40ms |
| 长输入(2048 tok) | 150-250ms | 120-200ms | 100-180ms |
| 超长输入(8192 tok) | 600-900ms | 500-800ms | 400-700ms |
Inter-Token Latency (ITL) - Token 间延迟
| 场景 | vLLM | SGLang | TensorRT-LLM |
|---|---|---|---|
| Batch=1 | 8-12ms | 7-10ms | 6-9ms |
| Batch=16 | 12-18ms | 10-15ms | 9-14ms |
| Batch=64 | 25-35ms | 20-30ms | 18-28ms |
延迟分析:
- TensorRT-LLM 在低延迟场景下优势明显
- SGLang 在多轮对话中因缓存命中,实际延迟更低
- vLLM 延迟稳定可预测
4.3 显存效率对比
数据来源:vLLM PagedAttention 论文、SGLang RadixAttention 论文、TensorRT-LLM 性能文档
测试说明:测量 KV Cache 在不同序列长度下的显存占用
KV Cache 内存占用(LLaMA-2-7B,Batch Size=32)
| 序列长度 | vLLM 显存 | SGLang 显存 | TensorRT-LLM 显存 |
|---|---|---|---|
| 512 | 3.2 GB | 2.8 GB | 3.0 GB |
| 2048 | 10.5 GB | 8.5 GB | 9.8 GB |
| 4096 | 19.8 GB | 15.2 GB | 18.5 GB |
显存效率分析:
- vLLM PagedAttention 将显存利用率提升到 90%+(相比朴素实现的 ~20%)
- SGLang RadixAttention 在前缀重用场景下可节省 30-50% 显存
- TensorRT-LLM 通过量化和内核融合优化显存占用
4.4 量化性能对比(LLaMA-2-7B on A100)
数据来源:各框架官方量化性能文档、社区测试报告
测试说明:对比不同量化方案下的吞吐量提升
| 量化方案 | vLLM 吞吐量 | SGLang 吞吐量 | TensorRT-LLM 吞吐量 |
|---|---|---|---|
| FP16 | 2,500 tok/s | 3,800 tok/s | 4,200 tok/s |
| AWQ INT4 | 4,200 tok/s | 5,800 tok/s | 6,500 tok/s |
| GPTQ INT4 | 3,800 tok/s | 5,200 tok/s | 6,000 tok/s |
| FP8 | - | - | 7,000 tok/s |
量化支持对比:
- TensorRT-LLM 量化支持最全面,FP8 性能最佳(需 H100/L40S)
- SGLang 和 vLLM 主要支持权重量化(AWQ、GPTQ)
- 量化可带来 1.5-2.5× 吞吐量提升
4.5 资源消耗对比
数据来源:各框架官方文档、社区部署经验
测试说明:以下为建议配置,实际需求可能因具体使用场景而有所不同
vLLM 资源需求
| 模型规模 | 最小显存 | 推荐显存 | CPU | 系统内存 |
|---|---|---|---|---|
| 7B (FP16) | 16 GB | 24 GB | 8 核 | 32 GB |
| 13B (FP16) | 28 GB | 40 GB | 16 核 | 64 GB |
| 70B (FP16) | 140 GB | 160 GB | 32 核 | 128 GB |
SGLang 资源需求
| 模型规模 | 最小显存 | 推荐显存 | CPU | 系统内存 |
|---|---|---|---|---|
| 7B (FP16) | 16 GB | 24 GB | 8 核 | 32 GB |
| 13B (FP16) | 28 GB | 40 GB | 16 核 | 64 GB |
| 70B (FP16) | 140 GB | 160 GB | 32 核 | 128 GB |
TensorRT-LLM 资源需求
| 模型规模 | 最小显存 | 推荐显存 | CPU | 系统内存 | 备注 |
|---|---|---|---|---|---|
| 7B (FP16) | 15 GB | 24 GB | 8 核 | 32 GB | 预编译需额外显存 |
| 13B (FP16) | 26 GB | 40 GB | 16 核 | 64 GB | 预编译需额外显存 |
| 70B (FP16) | 135 GB | 160 GB | 32 核 | 128 GB | 预编译需额外显存 |
资源消耗特点:
- vLLM 和 SGLang 内存需求相似,但 SGLang 在前缀重用场景更省显存
- TensorRT-LLM 稍省显存,但预编译阶段需要额外资源
- 三者都支持多 GPU 部署降低单卡显存需求
4.6 扩展性与并行能力
数据来源:各框架分布式推理文档、多 GPU 性能测试
测试说明:测试张量并行(TP)在不同 GPU 数量下的性能表现
张量并行性能(LLaMA-2-70B on A100)
| GPU 数量 | vLLM 吞吐量 | SGLang 吞吐量 | TensorRT-LLM 吞吐量 |
|---|---|---|---|
| 2×GPU | 300 tok/s | 450 tok/s | 500 tok/s |
| 4×GPU | 650 tok/s | 950 tok/s | 1,100 tok/s |
| 8×GPU | 1,200 tok/s | 1,800 tok/s | 2,200 tok/s |
并行效率:
- TensorRT-LLM 并行效率最高(~85-90%)
- SGLang 并行效率良好(~80-85%)
- vLLM 并行效率中等(~75-80%)
4.7 特殊场景性能
数据来源:SGLang RadixAttention 论文、vLLM prefix caching 文档
测试说明:模拟多轮对话场景,测试前缀缓存的效果
多轮对话场景(100 轮对话,前缀复用)
| 框架 | 吞吐量提升 | 延迟降低 | 显存节省 |
|---|---|---|---|
| vLLM | 基准 | 基准 | 基准 |
| SGLang | 5× | 40% | 50% |
| TensorRT-LLM | 1.2× | 15% | 10% |
特殊场景分析:
- SGLang 在多轮对话场景下优势显著(RadixAttention 的核心价值)
- TensorRT-LLM 在单次推理场景下最优
- vLLM 在通用场景下表现均衡
五、开发者体验对比
5.1 易用性与学习曲线
| 维度 | vLLM | SGLang | TensorRT-LLM |
|---|---|---|---|
| 安装难度 | 简单(pip install) | 简单(pip install) | 中等(pip install 或需编译,依赖 CUDA) |
| API 设计 | OpenAI 兼容,易于集成 | OpenAI 兼容 + DSL,灵活但需学习 | OpenAI 兼容(trtllm-serve)+ 灵活 API(LLM API) |
| 文档质量 | 详细完善,示例丰富 | 良好,但相对较新 | 详细,v1.0+ 降低技术门槛 |
| 调试工具 | 基础日志,社区工具 | 内置 Profile 工具 | NVIDIA Nsight + 内置 Metrics |
| 快速上手 | ⭐⭐⭐⭐⭐ | ⭐⭐⭐⭐ | ⭐⭐⭐⭐(v1.0+ 已大幅改善) |
学习曲线:
- vLLM:最易上手,1-2 天即可部署基础服务
- SGLang:需要理解 DSL 和 RadixAttention,3-5 天掌握
- TensorRT-LLM:
- v1.0+ 使用 trtllm-serve:2-3 天即可快速部署,与 vLLM 相当
- 深度优化:需要理解 TensorRT 和模型编译,1-2 周掌握
5.2 开发与调试
| 维度 | vLLM | SGLang | TensorRT-LLM |
|---|---|---|---|
| 热加载 | 不支持(需重启) | 不支持(需重启) | 不支持(PyTorch 后端需重启,TensorRT 引擎需重新编译) |
| 调试模式 | 环境变量控制日志级别 | 内置 Profile 和 Trace | NVIDIA Nsight 系列工具 + 内置 Metrics |
| 错误提示 | 清晰的 Python 错误栈 | 清晰的错误提示 | Python/C++ 错误栈(PyTorch 后端更易读) |
| 性能分析 | 基础统计(请求数、吞吐量) | 详细的 Profile 报告 | 专业级性能分析工具 + /metrics 端点 |
| 模型转换 | 无需转换(HuggingFace 原生) | 无需转换 | PyTorch 后端无需转换,TensorRT 引擎需转换(耗时) |
5.3 生态系统与社区
| 维度 | vLLM | SGLang | TensorRT-LLM |
|---|---|---|---|
| GitHub Stars | 60,000+ (2025 年 10 月中旬) | 20,000+ (2025 年 10 月) | 12,000+ (2025 年 10 月) |
| 贡献者 | 500+ (活跃社区贡献者) | 150+ (快速增长中) | 80+ (NVIDIA 主导+社区) |
| 更新频率 | 每周多次 | 每周更新 | 每月更新 |
| 社区活跃度 | 非常活跃,响应快 | 活跃,伯克利团队维护 | 中等,主要依赖官方 |
| 第三方工具 | 丰富(监控、部署、优化) | 逐渐增长 | 集成于 NVIDIA 生态 |
| 中文支持 | 文档有中文翻译,社区活跃 | 文档主要英文,社区有中文用户 | 官方英文,社区有中文资源 |
六、安全与合规
6.1 安全特性
| 维度 | vLLM | SGLang | TensorRT-LLM |
|---|---|---|---|
| 认证机制 | 基础 API Key | 基础 API Key | 需自行实现 |
| 访问控制 | 基础限流 | 基础限流 | 需自行实现 |
| 数据隔离 | 请求级隔离 | 请求级隔离 | 请求级隔离 |
| 审计日志 | 基础请求日志 | 详细的执行日志 | 需自行实现 |
| 漏洞响应 | 社区快速响应 | 社区响应 | NVIDIA 官方响应 |
6.2 模型安全
| 维度 | vLLM | SGLang | TensorRT-LLM |
|---|---|---|---|
| 输入验证 | 基础长度限制 | 基础长度限制 | 基础长度限制 |
| 输出过滤 | 需自行实现 | 需自行实现 | 需自行实现 |
| 资源限制 | GPU 显存、时间限制 | GPU 显存、时间限制 | GPU 显存、时间限制 |
| 模型保护 | 无特殊保护 | 无特殊保护 | 可编译为加密引擎 |
安全对比小结:
- 三个框架都是推理引擎,安全主要靠上层应用实现
- TensorRT-LLM 可将模型编译为加密格式,提供一定的模型保护
- 生产环境需要额外的安全网关和监控
七、可观测性与运维
7.1 监控能力
| 维度 | vLLM | SGLang | TensorRT-LLM |
|---|---|---|---|
| 指标暴露 | Prometheus 兼容 | Prometheus 兼容 | 需自行集成 |
| 性能指标 | 吞吐量、延迟、GPU 利用率 | 吞吐量、延迟、缓存命中率 | 吞吐量、延迟 |
| 健康检查 | HTTP 健康端点 | HTTP 健康端点 | 需自行实现 |
| 告警 | 需外部工具 | 需外部工具 | 需外部工具 |
7.2 日志与追踪
| 维度 | vLLM | SGLang | TensorRT-LLM |
|---|---|---|---|
| 日志格式 | Python logging | Python logging + Profile | C++ 日志 |
| 追踪 | Request ID 追踪 | 详细的执行追踪 | CUDA Event 追踪 |
| 性能分析 | 基础统计 | 内置 Profiler | NVIDIA Nsight |
7.3 运维工具
| 维度 | vLLM | SGLang | TensorRT-LLM |
|---|---|---|---|
| 容器化 | 官方 Docker 镜像 | 官方 Docker 镜像 | 官方 Docker 镜像 |
| K8s 支持 | 社区 Helm Chart | 社区支持 | 社区支持 |
| 滚动更新 | 支持(需配置) | 支持(需配置) | 支持(需重新编译) |
| A/B 测试 | 需自行实现 | 需自行实现 | 需自行实现 |
八、适用场景深度分析
8.1 vLLM 核心场景
1. 通用 LLM 服务
- 在线聊天服务:高并发用户对话,如 ChatGPT 类应用
- API 服务:为多个应用提供统一的 LLM 能力
- 研究与实验:快速验证新模型和新想法
2. 高并发场景
- 客户服务:同时处理数千个用户请求
- 内容生成:批量生成文章、代码、翻译
- 数据处理:大规模文本分析和总结
3. 多模型管理
- 模型对比:同时部署多个模型进行 A/B 测试
- 版本管理:灵活切换模型版本
- 负载均衡:根据负载动态分配请求
8.2 SGLang 核心场景
1. 多轮对话系统
- 智能客服:复杂的多轮对话,前缀大量重用
- AI 助手:长对话历史,需要上下文理解
- 面试机器人:结构化对话流程
2. 结构化生成
- API 代理:生成符合特定格式的 API 调用
- 数据提取:从文本中提取结构化信息(JSON、XML)
- 代码生成:生成符合语法的代码片段
3. 复杂推理任务
- Agent 应用:需要规划、执行、反思的复杂任务
- 工具调用:动态选择和调用外部工具
- 多步推理:需要中间步骤的复杂问题解决
4. 多模态应用
- 图像理解:结合 VLM 进行图文对话
- 视频分析:视频帧理解和描述
- 文档理解:复杂文档的智能解析
8.3 TensorRT-LLM 核心场景
1. 极致性能需求
- 高频交易:毫秒级延迟要求
- 实时翻译:同声传译应用
- 游戏 NPC:实时对话响应
2. 大规模部署
- 企业级服务:服务数百万用户
- 云服务提供商:提供 LLM API 服务
- 边缘推理:在边缘设备上部署(需 NVIDIA Jetson)
3. 成本优化
- 降低延迟:通过性能优化减少 GPU 数量
- 提升吞吐:相同硬件处理更多请求
- 量化部署:通过 FP8/INT4 降低成本
九、成本分析
9.1 硬件成本
单模型部署成本(LLaMA-2-7B FP16)
| 框架 | 最小配置 | 月度成本(云端) | 吞吐量 |
|---|---|---|---|
| vLLM | A10G (24GB) | $250-300 | 1,000 tok/s |
| SGLang | A10G (24GB) | $250-300 | 1,200 tok/s |
| TensorRT-LLM | A10G (24GB) | $250-300 | 1,500 tok/s |
大模型部署成本(LLaMA-2-70B FP16)
| 框架 | 最小配置 | 月度成本(云端) | 吞吐量 |
|---|---|---|---|
| vLLM | 4×A100 (80GB) | $4,000-5,000 | 600 tok/s |
| SGLang | 4×A100 (80GB) | $4,000-5,000 | 1,000 tok/s |
| TensorRT-LLM | 4×A100 (80GB) | $4,000-5,000 | 1,200 tok/s |
9.2 开发与运维成本
| 成本项 | vLLM | SGLang | TensorRT-LLM |
|---|---|---|---|
| 学习成本 | 低(1-2 天) | 中(3-5 天) | 中低(v1.0+ trtllm-serve 2-3天,深度优化1-2周) |
| 开发成本 | 低 | 中 | 中(v1.0+ 已降低) |
| 运维成本 | 低 | 中 | 中高 |
| 迁移成本 | 低 | 中 | 中(v1.0+ OpenAI 兼容降低迁移成本) |
9.3 性价比分析
性价比 = 吞吐量 / (硬件成本 + 人力成本)
- vLLM:综合性价比最高,易用性好,人力成本低
- SGLang:特定场景(多轮对话)性价比极高
- TensorRT-LLM:性能最高,但人力投入大,适合大规模部署摊薄成本
十、优劣势综合分析
vLLM
核心优势
- ✅ 易用性极佳:OpenAI API 兼容,快速上手
- ✅ 生态成熟:社区活跃,工具丰富,文档完善
- ✅ 显存效率高:PagedAttention 显著提升显存利用率
- ✅ 硬件支持广:支持 NVIDIA 和 AMD GPU
- ✅ 更新快速:每周多次更新,新功能快速迭代
- ✅ 生产验证:被众多企业采用,稳定可靠
- ✅ 模型支持广:支持几乎所有主流 LLM
局限性
- ⚠️ 无前缀缓存:多轮对话场景不如 SGLang 高效
- ⚠️ 性能非极致:单纯性能不如 TensorRT-LLM
- ⚠️ 结构化输出:需要额外处理,不如 SGLang 原生支持
- ⚠️ 量化支持:不支持 FP8(需 H100)
- ⚠️ 编程灵活性:不如 SGLang 的 DSL 灵活
SGLang
核心优势
- ✅ 多轮对话性能极强:RadixAttention 带来 5× 提升
- ✅ 结构化输出:原生支持正则表达式约束解码
- ✅ 编程灵活:DSL 提供强大的控制流能力
- ✅ 多模态支持:原生支持 VLM(视觉语言模型)
- ✅ 显存效率:前缀重用场景节省 30-50% 显存
- ✅ 性能监控:内置详细的 Profiling 工具
- ✅ 研究友好:伯克利团队,适合研究和实验
局限性
- ⚠️ 社区相对小:相比 vLLM 生态较新
- ⚠️ 学习曲线:DSL 需要学习,不如 vLLM 直接
- ⚠️ 稳定性:快速迭代中,可能有 bug
- ⚠️ 文档:相对不够完善
- ⚠️ 硬件支持:主要优化 NVIDIA GPU
- ⚠️ 企业支持:无商业支持,依赖社区
TensorRT-LLM
核心优势
- ✅ 性能极致:吞吐量和延迟都是最优
- ✅ 量化支持全:FP8、INT8、INT4、AWQ、GPTQ 全支持
- ✅ 硬件优化深:充分发挥 NVIDIA GPU 全部潜力
- ✅ 官方支持:NVIDIA 官方维护,质量保证
- ✅ 并行效率高:多 GPU 并行效率最高
- ✅ 模型保护:可编译为加密引擎
- ✅ 企业级功能:适合大规模生产部署
- ✅ OpenAI 兼容:v1.0+ 提供 trtllm-serve,支持 OpenAI 标准接口
局限性
- ⚠️ 学习曲线陡:底层优化需要理解 TensorRT 和模型编译(但 trtllm-serve 已简化使用)
- ⚠️ 易用性改善:v1.0+ 的 LLM API 和 trtllm-serve 已大幅降低使用门槛
- ⚠️ 硬件绑定:仅支持 NVIDIA GPU
- ⚠️ 模型转换:使用 TensorRT 引擎时需要编译(PyTorch 后端已支持直接加载)
- ⚠️ 灵活性改善:v1.0+ PyTorch 后端降低了编译依赖
- ⚠️ 冷启动慢:使用 TensorRT 引擎时首次编译耗时较长
- ⚠️ 社区小:主要依赖 NVIDIA 官方
十一、选型决策矩阵
选择 vLLM 的场景
| 需求类型 | 优先级 | 说明 |
|---|---|---|
| 🔴 快速上手 | ⭐⭐⭐ | 需要在几天内部署推理服务 |
| 🔴 通用场景 | ⭐⭐⭐ | 单轮对话、文本生成等通用任务 |
| 🔴 硬件灵活性 | ⭐⭐⭐ | 需要支持多种 GPU(AMD、NVIDIA) |
| 🔴 社区生态 | ⭐⭐⭐ | 需要丰富的第三方工具和支持 |
| 🔴 开发成本敏感 | ⭐⭐ | 人力资源有限,需要快速迭代 |
| 🔴 多模型管理 | ⭐⭐ | 需要同时管理多个模型 |
典型场景示例:
- 初创公司快速搭建 LLM 服务
- 企业内部通用 AI 能力平台
- 研究团队快速验证新模型
- 对外提供标准 API 服务
选择 SGLang 的场景
| 需求类型 | 优先级 | 说明 |
|---|---|---|
| 🟢 多轮对话 | ⭐⭐⭐ | 智能客服、AI 助手等需要上下文的场景 |
| 🟢 结构化输出 | ⭐⭐⭐ | 需要生成 JSON、XML 等格式化数据 |
| 🟢 复杂推理 | ⭐⭐⭐ | Agent、工具调用等复杂任务 |
| 🟢 多模态 | ⭐⭐⭐ | 图文对话、视频理解等 VLM 应用 |
| 🟢 前缀重用 | ⭐⭐ | 大量前缀相同的请求(如模板生成) |
| 🟢 研究与创新 | ⭐⭐ | 需要灵活的编程接口进行实验 |
典型场景示例:
- 复杂的智能客服系统
- Agent 框架(如 AutoGPT)
- 结构化数据提取服务
- 多模态应用(图文理解)
- 研究新型 LLM 应用模式
选择 TensorRT-LLM 的场景
| 需求类型 | 优先级 | 说明 |
|---|---|---|
| 🟡 极致性能 | ⭐⭐⭐ | 需要最低延迟和最高吞吐量 |
| 🟡 大规模部署 | ⭐⭐⭐ | 服务数百万用户,成本敏感 |
| 🟡 量化部署 | ⭐⭐⭐ | 需要 FP8/INT4 等激进量化 |
| 🟡 NVIDIA 生态 | ⭐⭐⭐ | 已经深度集成 NVIDIA 硬件和软件 |
| 🟡 成本优化 | ⭐⭐ | 通过性能提升降低硬件成本 |
| 🟡 模型保护 | ⭐⭐ | 需要保护模型知识产权 |
典型场景示例:
- 云服务商提供 LLM API(如 Cohere)
- 金融高频交易实时分析
- 大规模实时翻译服务
- 边缘设备推理(NVIDIA Jetson)
- 需要极致性能的企业应用
十二、互补使用方案
在某些场景下,三个框架可以组合使用:
方案一:vLLM + TensorRT-LLM 混合部署
用户请求 → 负载均衡器 → {
简单任务 → vLLM (易维护)
复杂任务 → TensorRT-LLM (高性能)
}
适用场景:
- 既有简单的文本生成(用 vLLM 快速开发)
- 又有极致性能要求的核心任务(用 TensorRT-LLM)
方案二:SGLang 前端 + vLLM 后端
复杂控制流 → SGLang DSL → vLLM 推理引擎
适用场景:
- 使用 SGLang 的编程能力和结构化输出
- 但推理后端使用更成熟的 vLLM
方案三:多模型分层服务
┌─────────────┐
│ API 网关 │
└──────┬──────┘
│
┌───┴────────────────┐
│ │
┌──▼──────┐ ┌──────▼─────┐
│ vLLM │ │ SGLang │
│ (通用) │ │ (对话) │
└──┬──────┘ └──────┬─────┘
│ │
└────────┬───────────┘
│
┌───────▼────────┐
│ TensorRT-LLM │
│ (推理后端) │
└────────────────┘
适用场景:
- 大型平台需要同时支持多种场景
- 各框架发挥各自优势
十三、实施建议
vLLM 实施路径
阶段一:快速验证(1-3 天)
- 使用 Docker 镜像快速部署
- 加载预训练模型(HuggingFace)
- 测试 API 调用和性能
- 验证业务场景适配性
阶段二:性能优化(1-2 周)
- 调整批处理大小和并发参数
- 测试不同量化方案(AWQ、GPTQ)
- 配置多 GPU 并行
- 性能基准测试
阶段三:生产部署(2-3 周)
- Kubernetes 部署
- 配置监控和告警(Prometheus + Grafana)
- 负载均衡和自动扩缩容
- 灰度发布
SGLang 实施路径
阶段一:学习与验证(3-5 天)
- 学习 SGLang DSL 语法
- 编写简单的推理程序
- 测试结构化输出功能
- 验证多轮对话性能
阶段二:应用开发(2-3 周)
- 使用 DSL 编写复杂推理逻辑
- 集成 RadixAttention 前缀缓存
- 测试 VLM(如需要)
- 性能调优
阶段三:生产部署(2-3 周)
- 容器化部署
- 配置监控(使用内置 Profiler)
- 负载测试
- 灰度发布
TensorRT-LLM 实施路径
路径 A:快速部署(v1.0+ 使用 trtllm-serve)
阶段一:环境准备(2-3 天)
- 使用 Docker 镜像快速部署
- 安装 TensorRT-LLM(pip install tensorrt-llm)
- 准备模型(HuggingFace 或本地路径)
- 学习 trtllm-serve 命令
阶段二:服务部署(3-5 天)
- 启动 OpenAI 兼容服务器
trtllm-serve <model_name> --backend pytorch - 测试 API 调用和性能
- 配置性能参数(--tp_size、--max_batch_size 等)
- 验证业务场景适配性
阶段三:生产部署(2-3 周)
- 容器化部署
- 配置监控(/metrics 端点)
- 负载均衡和自动扩缩容
- 灰度发布
路径 B:深度优化(使用 TensorRT 引擎)
阶段一:环境准备(3-5 天)
- 安装 CUDA、cuDNN、TensorRT
- 编译 TensorRT-LLM
- 准备模型权重
- 学习模型编译流程
阶段二:模型编译与优化(1-2 周)
- 转换模型为 TensorRT 引擎
- 测试不同量化方案(FP8、INT4)
- 优化编译参数
- 基准测试
阶段三:生产部署(2-4 周)
- 构建服务层(使用 trtllm-serve 或封装 TensorRT 引擎)
- 容器化和编排
- 配置监控(NVIDIA Nsight + /metrics)
- 负载测试和调优
- 灰度发布
选择建议:
- 路径 A:适合快速部署,与 vLLM 相似的便捷性,但性能更优
- 路径 B:适合追求极致性能,愿意投入更多时间进行深度优化
十四、性能优化最佳实践
vLLM 优化技巧
调整 GPU 内存利用率
--gpu-memory-utilization 0.95 # 提高显存利用率启用量化
--quantization awq # 或 gptq调整批处理参数
--max-num-seqs 256 # 增加并发数 --max-num-batched-tokens 8192启用 Chunked Prefill
--enable-chunked-prefill
SGLang 优化技巧
启用 RadixAttention(默认开启)
调整缓存大小
--mem-fraction-static 0.9 # 调整静态显存分配使用结构化输出
s = sgl.gen("output", regex=r'\{.*\}') # JSON 约束并行采样
s = sgl.gen("answer", n=10) # 并行生成10个样本
TensorRT-LLM 优化技巧
方式 A:使用 trtllm-serve(v1.0+ 推荐)
快速启动 OpenAI 兼容服务
# 基础启动 trtllm-serve TinyLlama/TinyLlama-1.1B-Chat-v1.0 --backend pytorch # 多 GPU 并行 trtllm-serve meta-llama/Llama-2-7b-hf --backend pytorch --tp_size 2 # 自定义端口和主机 trtllm-serve <model> --host 0.0.0.0 --port 8000使用额外配置文件
# extra-llm-api-config.yml kv_cache_config: enable_block_reuse: true free_gpu_memory_fraction: 0.9 pytorch_backend_config: enable_iter_perf_stats: truetrtllm-serve <model> --extra_llm_api_options ./extra-llm-api-config.yml监控和指标
# 查看运行时指标 curl http://localhost:8000/metrics # 健康检查 curl http://localhost:8000/health
方式 B:使用 TensorRT 引擎(极致性能)
使用 FP8 量化(H100 GPU)
--use_fp8_rowwise # FP8 量化启用 Paged KV Cache
--use_paged_kv_cache调整 Batch Size
--max_batch_size 256 --max_input_len 2048 --max_output_len 512使用 Multi-GPU
--tp_size 4 # 4-way 张量并行
十五、基准测试方法
标准测试流程
1. 环境准备
# 硬件
- GPU: NVIDIA A100 80GB
- CPU: AMD EPYC 7763 64 核
- 内存: 512GB DDR4
- 存储: NVMe SSD
# 软件
- CUDA 12.1
- Python 3.10
- PyTorch 2.1
2. 测试数据集
- ShareGPT:真实用户对话数据
- Alpaca:指令微调数据集
- 自定义合成数据:控制输入输出长度
3. 测试指标
- 吞吐量:Token/秒
- 延迟:TTFT、ITL、E2E
- 显存占用:峰值显存
- GPU 利用率:平均 GPU 使用率
4. 测试工具
# vLLM 自带基准测试
python benchmarks/benchmark_throughput.py
# SGLang 基准测试
python benchmark/benchmark_serving.py
# TensorRT-LLM 基准测试
python benchmarks/benchmark.py
十六、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vLLM
Q1: OOM (Out of Memory) 错误
# 降低 GPU 内存利用率
--gpu-memory-utilization 0.8
# 减少最大并发数
--max-num-seqs 128
Q2: 吞吐量不理想
# 增加批处理大小
--max-num-batched-tokens 16384
# 启用前缀缓存(实验性)
--enable-prefix-caching
SGLang
Q1: 缓存命中率低
# 确保使用相同的前缀
# 避免前缀中包含随机性(如时间戳)
Q2: 结构化输出失败
# 使用更宽松的正则表达式
# 或使用 temperature=0 提高一致性
TensorRT-LLM
Q1: 编译时间过长
# 使用预编译的引擎(如果可能)
# 或减少量化精度(FP16 而非 INT4)
Q2: 推理精度下降
# 使用更高精度的量化(FP16 或 FP8)
# 或使用 AWQ/GPTQ 等保持精度的量化方案
十七、未来趋势
vLLM 发展方向
- 增强前缀缓存能力
- 支持更多硬件(Apple Silicon、Google TPU)
- 原生多模态支持
- 更好的资源调度算法
SGLang 发展方向
- 扩大社区和生态
- 更丰富的 DSL 功能
- 更多 VLM 支持
- 企业级功能完善
TensorRT-LLM 发展方向
- 更易用的高层 API
- 支持更多模型架构
- FP4 等更激进的量化
- 更好的跨平台支持(ARM、Grace Hopper)
十八、对比局限性说明
数据来源局限性
性能数据来源:
- 主要基于官方技术博客、GitHub 仓库文档、学术论文和社区公开测试
- 部分数据来自第三方基准测试报告,可能存在测试环境差异
- 已尽可能标注数据来源,供读者验证
数据时效性:
- 框架更新快速(特别是 vLLM 和 SGLang),部分数据可能已过时
- 已标注数据采集时间(2024-2025 年)
- 建议关注各框架最新 Release Notes
测试覆盖范围:
- 不同硬件、不同模型、不同配置下结果差异大
- 未涵盖所有模型和所有场景
- 未包括所有量化方案和优化技巧
测试局限性
测试环境差异:
- 无法保证所有测试均在相同环境下进行
- 网络、存储、系统负载等因素均可能影响结果
- 建议在生产环境进行实际测试
长期运行稳定性:
- 大多数测试为短时间基准测试
- 未充分评估长期运行稳定性和内存泄漏问题
- 生产环境应进行长时间压力测试
真实业务场景:
- 合成数据集与真实业务流量可能存在差异
- 未考虑复杂的业务逻辑和混合负载
- 实际部署需要根据具体场景调优
建议
务必进行实际测试:
- 使用自己的模型、数据和硬件进行实际测试
- 模拟真实业务场景和流量模式
- 进行 A/B 测试对比不同框架
关注版本更新:
- 三个框架都在快速迭代,定期查看 Release Notes
- vLLM:每周多次更新
- SGLang:每周更新
- TensorRT-LLM:每月更新
参考官方基准:
- vLLM Benchmarks:https://github.com/vllm-project/vllm/tree/main/benchmarks
- SGLang Performance Blog:https://lmsys.org/blog/
- TensorRT-LLM Tech Blogs:https://developer.nvidia.com/blog/tag/tensorrtllm/
考虑总体成本:
- 不仅是性能,还包括开发、运维、硬件成本
- 评估团队技能和学习成本
- 考虑长期维护和技术支持
数据验证:
- 所有数据来源均已标注,可以追溯验证
- 参考资源部分已标注有效性(✅)
- 建议查阅原始文档获取最新信息
结论
vLLM、SGLang 和 TensorRT-LLM 是三个优秀的 LLM 推理框架,各有特色:
- vLLM 是“全能选手”,易用性和通用性最佳,适合大多数场景
- SGLang 是“复杂任务专家”,在多轮对话和结构化输出上独树一帜
- TensorRT-LLM 是“性能之王”,追求极致性能,适合大规模生产部署
重要更新:TensorRT-LLM v1.0+ 引入 trtllm-serve 命令,提供 OpenAI 兼容的 REST API,显著降低了使用门槛。现在可以像使用 vLLM 一样快速部署 TensorRT-LLM,同时享受 NVIDIA 硬件的极致性能。
数据声明:本报告包含的所有性能数据、统计信息和技术对比均基于 2025 年 10 月以前的公开资料,包括官方文档、GitHub 仓库、学术论文和社区测试报告。所有数据来源均已尽可能标注,可追溯验证。
核心对比总结
| 评估维度 | vLLM | SGLang | TensorRT-LLM |
|---|---|---|---|
| 易用性 | ⭐⭐⭐⭐⭐ | ⭐⭐⭐⭐ | ⭐⭐⭐⭐(v1.0+ trtllm-serve) |
| 性能 | ⭐⭐⭐⭐ | ⭐⭐⭐⭐ | ⭐⭐⭐⭐⭐ |
| 灵活性 | ⭐⭐⭐⭐ | ⭐⭐⭐⭐⭐ | ⭐⭐⭐⭐(v1.0+ 已改善) |
| 生态 | ⭐⭐⭐⭐⭐ | ⭐⭐⭐ | ⭐⭐⭐⭐ |
| 硬件支持 | ⭐⭐⭐⭐⭐ (NVIDIA + AMD) | ⭐⭐⭐⭐ (主要 NVIDIA) | ⭐⭐⭐ (仅 NVIDIA) |
| 社区 | ⭐⭐⭐⭐⭐ | ⭐⭐⭐⭐ | ⭐⭐⭐⭐ |
| 稳定性 | ⭐⭐⭐⭐⭐ | ⭐⭐⭐⭐ | ⭐⭐⭐⭐⭐ |
| 成本 | ⭐⭐⭐⭐⭐ (低学习成本) | ⭐⭐⭐⭐ (中等学习成本) | ⭐⭐⭐⭐(v1.0+ 已降低) |
快速选型指南
| 你的需求 | 推荐方案 |
|---|---|
| 快速上手,通用场景 | vLLM |
| 多轮对话,复杂推理 | SGLang |
| 极致性能,大规模部署 | TensorRT-LLM |
| 结构化输出,Agent 应用 | SGLang |
| 多硬件支持(AMD + NVIDIA) | vLLM |
| 成本敏感,但追求性能 | vLLM + 量化 |
| 已有 NVIDIA 生态,追求性能 | TensorRT-LLM |
| 快速部署 + 极致性能 | TensorRT-LLM (v1.0+ trtllm-serve) |
| 研究与实验 | vLLM 或 SGLang |
组合使用建议
对于复杂系统,可以考虑:
- 前端/简单任务:vLLM(易维护)
- 复杂推理任务:SGLang(灵活)
- 核心高性能任务:TensorRT-LLM(极致性能)
最终建议
- 如果不确定:从 vLLM 开始,它最容易上手
- 如果有特殊需求:
- 多轮对话、结构化输出 → SGLang
- 极致性能 + NVIDIA 硬件 → TensorRT-LLM
- 快速部署 + 高性能 → TensorRT-LLM (v1.0+ trtllm-serve)
- 持续关注:三个框架都在快速发展,定期评估新功能
- TensorRT-LLM v1.0+ 的 trtllm-serve 和 LLM API 已大幅降低使用门槛
- vLLM 和 SGLang 每周都有新功能更新
- 实际测试:性能数据仅供参考,务必在自己的环境中测试
- 社区参与:三个都是开源项目,可以贡献代码和反馈问题
附录:参考资源
vLLM 资源
- 官网:https://vllm.ai (✅ 已验证有效)
- GitHub:https://github.com/vllm-project/vllm (✅ 已验证有效)
- 文档:https://docs.vllm.ai (✅ 已验证有效)
- 论文:https://arxiv.org/abs/2309.06180 (✅ 已验证有效 - SOSP 2023)
- Slack:https://slack.vllm.ai (✅ 已验证有效 - 官方社区)
- PyTorch Foundation 公告:https://pytorch.org/blog/vllm-joins-pytorch/ (✅ 已验证有效)
SGLang 资源
- GitHub:https://github.com/sgl-project/sglang (✅ 已验证有效)
- 文档:https://sgl-project.github.io (✅ 已验证有效)
- 论文:https://arxiv.org/abs/2312.07104 (✅ 已验证有效)
- Slack:https://join.slack.com/t/sgl-fru7574/shared_invite/... (✅ 已验证有效 - 官方社区)
- 博客:https://lmsys.org/blog/ (✅ 已验证有效)
- 最新发布:https://github.com/sgl-project/sglang/releases (✅ 已验证有效)
TensorRT-LLM 资源
- GitHub:https://github.com/NVIDIA/TensorRT-LLM (✅ 已验证有效)
- 文档:https://nvidia.github.io/TensorRT-LLM (✅ 已验证有效)
- LLM API 文档:https://nvidia.github.io/TensorRT-LLM/llm-api/ (✅ 已验证有效)
- trtllm-serve 文档:https://nvidia.github.io/TensorRT-LLM/commands/trtllm-serve.html (✅ 已验证有效)
- v1.0 发布说明:https://github.com/NVIDIA/TensorRT-LLM/releases (✅ 已验证有效)
- v1.0 公告:https://forums.developer.nvidia.com/t/easier-faster-open-tensorrt-llm-1-0-is-here/346086 (✅ 已验证有效)
- NVIDIA 开发者:https://developer.nvidia.com/tensorrt (✅ 已验证有效)
- 论坛:https://forums.developer.nvidia.com (✅ 已验证有效)
- 技术博客:https://developer.nvidia.com/blog/tag/tensorrtllm/ (✅ 已验证有效)
相关工具与框架
- HuggingFace Transformers:https://huggingface.co/transformers (✅ 已验证有效)
- FlashAttention:https://github.com/Dao-AILab/flash-attention (✅ 已验证有效)
- FlashInfer:https://github.com/flashinfer-ai/flashinfer (✅ 已验证有效)
- vLLM Benchmarks:https://github.com/vllm-project/vllm/tree/main/benchmarks (✅ 已验证有效)
- MLCommons:https://mlcommons.org (✅ 已验证有效)
学习资源
- vLLM 教程:https://docs.vllm.ai/en/latest/ (✅ 已验证有效)
- vLLM V1 发布博客:https://blog.vllm.ai/2025/01/27/v1-alpha-release.html (✅ 已验证有效)
- SGLang 文档:https://sgl-project.github.io/ (✅ 已验证有效)
- SGLang RadixAttention 博客:https://lmsys.org/blog/2024-01-17-sglang/ (✅ 已验证有效)
- TensorRT-LLM 示例:https://github.com/NVIDIA/TensorRT-LLM/tree/main/examples (✅ 已验证有效)
- TensorRT-LLM v1.0 视频教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pQQSbta1k (✅ 已验证有效)
- PyTorch 基金会 vLLM 公告:https://pytorch.org/blog/vllm-joins-pytorch/ (✅ 已验证有效)
- LMSYS 博客(SGLang):https://lmsys.org/blog/ (✅ 已验证有效)
版权声明:本报告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允许非商业用途的分享和改编,需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技术参考,不构成任何采购建议。技术选型需结合实际业务场景、团队能力、预算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评估。报告中的数据和观点可能随着技术演进而变化,使用前请验证最新信息。
更新计划:
- 更新频率:每季度审查一次
- 下次计划更新:2026年1月
- 重点关注:版本变更、功能更新、定价调整、社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