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腾AI4S图机器学习:DGL图构建接口的PyG替换

本文涉及的产品
实时计算 Flink 版,5000CU*H 3个月
智能开放搜索 OpenSearch行业算法版,1GB 20LCU 1个月
实时数仓Hologres,5000CU*H 100GB 3个月
简介: 本文探讨了在图神经网络中将DGL接口替换为PyG实现的方法,重点以RFdiffusion蛋白质设计模型中的SE3Transformer为例。SE3Transformer通过SE(3)等变性提取三维几何特征,其图构建部分依赖DGL接口。文章详细介绍了两个关键函数的替换:`make_full_graph` 和 `make_topk_graph`。前者构建完全连接图,后者生成k近邻图。通过PyG的高效实现(如`knn_graph`),我们简化了图结构创建过程,并调整边特征处理逻辑以兼容不同框架,从而更好地支持昇腾NPU等硬件环境。此方法为跨库迁移提供了实用参考。

背景介绍

DGL (Deep Graph Learning) 和 PyG (Pytorch Geometric) 是两个主流的图神经网络库,它们在API设计和底层实现上有一定差异,在不同场景下,研究人员会使用不同的依赖库,昇腾NPU对PyG图机器学习库的支持亲和度更高,因此有些时候需要做DGL接口的PyG替换。

v2-3d0d21c1c3dc29f9a0b2112ef135d7b4_1440w.png

SE3Transformer在RFdiffusion蛋白质设计模型(GitHub - RosettaCommons/RFdiffusion)作为核心组件,负责处理蛋白质结构的几何信息。其架构基于图神经网络,通过SE(3)等变性实现对三维旋转和平移的不变性特征提取。本系列以RFDiffusion模型中的SE3Transformer为例,讲解如何将DGL中的接口替换为PyG实现。在本文中,主要展示图构建结构的替换。

v2-f2f25b2ead5ea395343ac138185de060_1440w.png

DGL图构建接口的PyG替换(make_full_graph和make_topk_graph)

make_full_graph 函数

位置:

  • rfdiffusion/util_module.py

输入:

  • xyz: 蛋白质骨架坐标,形状为 (B, L, 3) 或 (B, L, 3, 3)
  • pair: 成对特征,形状为 (B, L, L, E)
  • idx: 残基索引

输出:

  • G: DGL图对象
  • edge_feats: 边特征

调用DGL函数:

  • dgl.graph: 创建图结构

数学逻辑:

  1. 提取氨基酸相对位置
  2. 构建完全连接图
  3. 设置边特征和节点特征

PyG实现代码:

def make_full_graph(xyz, pair, idx, top_k=64, kmin=9):
    B, L = xyz.shape[:2]
    device = xyz.device

    # 确保xyz形状正确
    if xyz.dim() > 3:
        xyz_flat = xyz[:,:,1] if xyz.shape[2] == 3 else xyz.reshape(B, L, 3)
    else:
        xyz_flat = xyz

    # 计算序列分离
    sep = idx[:,None,:] - idx[:,:,None] 
    b,i,j = torch.where(sep.abs() > 0)

    # 构建PyG图所需的边索引
    src = b*L+i
    tgt = b*L+j

    # 创建图对象
    G = graph((src, tgt), num_nodes=B*L).to(device)

    # 计算相对位置
    rel_pos = xyz_flat[b,j,:] - xyz_flat[b,i,:]
    if rel_pos.dim() > 2 and rel_pos.shape[-1] == 3:
        rel_pos = rel_pos.reshape(-1, 3)
    G.edata['rel_pos'] = rel_pos.detach()

    # 处理边特征
    edge_feats = pair[b,i,j]
    if edge_feats.dim() == 1:
        edge_feats = edge_feats.unsqueeze(-1)
    if edge_feats.dim() == 2:
        edge_feats = edge_feats.unsqueeze(-1)

    # 归一化特征减少实现差异
    edge_feats = torch.tanh(edge_feats / 10.0) * 10.0

    return G, edge_feats

make_topk_graph

位置:

  • rfdiffusion/util_module.py

输入与输出:

  • 与 make_full_graph 类似,但构建k近邻图而非完全图

调用DGL函数:

  • dgl.graph: 创建图结构

数学逻辑:

  1. 计算氨基酸之间距离
  2. 选择top-k最近邻居
  3. 确保每个节点至少有kmin个邻居

优化方案:

  • 使用PyG的knn_graph函数简化实现
  • 利用PyG的批处理机制处理多图
相关文章
|
4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API
构建可落地的企业AI Agent,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技术密码?
三桥君深入解析企业AI Agent技术架构,涵盖语音识别、意图理解、知识库协同、语音合成等核心模块,探讨如何实现业务闭环与高效人机交互,助力企业智能化升级。
51 6
|
3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可视化
Open WebUI 和 Dify 在构建企业AI应用时的主要区别
本文对比了企业AI应用构建中的两大开源工具——Open WebUI与Dify,在技术架构、核心能力及适用场景方面的差异。Open WebUI适合轻量级对话场景,侧重本地部署与基础功能;而Dify则聚焦复杂业务流程,提供可视化工作流编排与端到端RAG支持。文章结合典型用例与落地建议,助力企业合理选型并实现高效AI集成。
|
9天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自然语言处理
如何在 Elasticsearch 中构建你的智能 AI 助手?
随着微服务、容器化和云原生架构的发展,系统日志量呈指数增长。传统人工排查和固定规则告警方式已难以应对,导致日志查不准、异常发现慢等问题,影响系统稳定性和运维效率。本文介绍如何基于 Elasticsearch 构建具备自然语言理解、异常检测和安全威胁识别能力的智能运维 AI 助手,帮助将 Elasticsearch 从“日志仓库”升级为“智能决策中枢”,提升运维智能化水平与操作效率。
|
3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前端开发
Open WebUI 和 Dify 在构建企业AI应用时的主要区别
Open WebUI与Dify是企业AI落地的两大开源方案,定位差异显著。Open WebUI专注零代码交互界面开发,适合快速部署对话式前端;Dify提供全栈低代码平台,支持AI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前者优势在轻量化UI组件,后者强于复杂业务编排与企业级功能。企业可根据需求选择前端工具或完整解决方案,亦可组合使用实现最优效果。
|
8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Kubernetes
Argo Workflows 加速在 Kubernetes 上构建机器学习 Pipelines
Argo Workflows 是 Kubernetes 上的工作流引擎,支持机器学习、数据处理、基础设施自动化及 CI/CD 等场景。作为 CNCF 毕业项目,其扩展性强、云原生轻量化,受到广泛采用。近期更新包括性能优化、调度策略增强、Python SDK 支持及 AI/大数据任务集成,助力企业高效构建 AI、ML、Data Pipelines。
|
28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运维
机器学习异常检测实战:用Isolation Forest快速构建无标签异常检测系统
本研究通过实验演示了异常标记如何逐步完善异常检测方案和主要分类模型在欺诈检测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Isolation Forest作为一个强大的异常检测模型,无需显式建模正常模式即可有效工作,在处理未见风险事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142 46
|
2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AI 基础知识从-1到0.1:带你走进机器学习的世界
本系列文章梳理AI基础概念,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到Transformer和GPT模型,帮助读者理解关键技术和实现原理。内容涵盖数据分类、特征工程、监督与无监督学习等,适合初学者入门和开发者进阶学习。
AI 基础知识从-1到0.1:带你走进机器学习的世界
|
6天前
|
人工智能 分布式计算 DataWorks
阿里云ODPS多模态数据处理实战:MaxFrame的分布式AI数据管道构建
初次接触MaxCompute时,我被其强大的分布式计算能力所震撼,但真正让我深度依赖这套生态的转折点,是在一次处理百万级图像数据集的项目中。当时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规模图像特征提取和模型训练,传统的单机处理方案显然无法胜任。经过深入调研,我们选择了MaxCompute的Object Table功能来管理非结构化数据,配合MaxFrame进行分布式计算,整个处理流程的效率提升了300%以上。 在随后的几年实践中,我逐渐发现ODPS不仅仅是一个大数据处理平台,更是一个完整的数据生态系统。从DataWorks的可视化开发环境,到Hologres的实时查询能力,再到MaxCompu
54 3
阿里云ODPS多模态数据处理实战:MaxFrame的分布式AI数据管道构建
|
9天前
|
人工智能 数据可视化 测试技术
AI时代的接口调试与文档生成:Apipost 与 Apifox 的表现对比
在AI技术驱动的数字化时代,软件开发日益复杂,团队协作与效率至关重要。接口调试与文档生成贯穿开发全流程,影响项目进度与质量。Apipost与Apifox作为主流工具,功能差异显著。本文从WebSocket调试、Socket.IO协议支持、GraphQL调试及AI能力等维度进行深度对比,分析两者在接口调试与文档生成方面的优劣,为开发团队选型提供参考依据,助力提升开发效率与协作水平。
67 2
AI时代的接口调试与文档生成:Apipost 与 Apifox 的表现对比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