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nel学习圣经:从入门到精通 Sentinel,最全详解 (40+图文全面总结)

本文涉及的产品
注册配置 MSE Nacos/ZooKeeper,118元/月
云解析 DNS,旗舰版 1个月
日志服务 SLS,月写入数据量 50GB 1个月
简介: 尼恩给大家做一下系统化、体系化的梳理,联合社群小伙伴,来一个Sentinel学习圣经:从入门到精通Sentinel。

尼恩说在前面

在40岁老架构师 尼恩的读者交流群(50+)中,最近有小伙伴拿到了一线互联网企业如得物、阿里、滴滴、极兔、有赞、希音、百度、网易、美团的面试资格,并且拿了很多大厂offer。

面试过程中,其中 SpringCloud 工业级底座 相关的题目,是大家的面试核心,面试重点。

比如小伙伴在面试蚂蚁的时候,就遇到以下面试题:

Sentinel熔断降级,是如何实现的?

Sentinel底层滑动时间窗限流算法怎么实现的?

小伙伴由于之前没有系统的去梳理和总结,所以支支吾吾的说了几句,面试官不满意,面试挂了。

所以,尼恩给大家做一下系统化、体系化的梳理,联合社群小伙伴,来一个Sentinel学习圣经:从入门到精通Sentinel。

特别说明, 本文属于 穿透 SpringCloud 工业级 底座工程(一共包括 15大学习圣经 )的 其中之一,并且,此系列15大学习圣经底座正在录制视频, 帮助大家一举成为技术高手。

15大圣经 ,使得大家内力猛增,可以充分展示一下大家雄厚的 “技术肌肉”,让面试官爱到 “不能自已、口水直流”,然后实现”offer直提”。

尼恩团队 从0到1 大实战 SpringCloud 工业级底座 的 知识体系的轮廓如下,详情请点击:15大圣经的介绍

image.png

其中,专题1 权限设计以及 安全认证相关的两个圣经,具体如下:

其中,专题3为:注册发现治理架构: Nacos 学习圣经,具体如下:

其中,专题 5为RPC治理架构 Dubb3.0,具体如下:

本文,就是 Sentinel 学习圣经。稍后会录制视频。录完之后,Sentinel 学习圣经 正式版本会有更新, 最新版本找尼恩获取。

本学习圣经开始之前,先看两个相关的Sentinel大厂面试题:

阿里面试真题:Sentinel熔断降级,是如何实现的?

在40岁老架构师 尼恩的读者交流群(50+)中,最近有小伙伴拿到了一线互联网企业如阿里、滴滴、极兔、有赞、希音、百度、网易、美团的面试资格,遇到很多很重要的面试题:

问题1:Sentinel高可用熔断降级,是如何实现的?

问题2:Sentinel底层滑动时间窗限流算法怎么实现的?

最近又有小伙伴在面试阿里,遇到了相关的面试题。

在这里,借助《Sentinel 学习圣经》尼恩给大家做一下系统化、体系化的Sentinel 梳理,使得大家内力猛增,展示一下雄厚的 “技术肌肉、技术实力”,让面试官爱到 “不能自已、口水直流”,然后实现”offer直提,offer自由”。

首先给面试官来一个 总体的介绍:

在微服务架构中,Sentinel 作为一种流量控制、熔断降级和服务降级的解决方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Sentinel是一个开源的流量控制和熔断降级库,用于保护分布式系统免受大量请求的影响。

然后,尼恩建议大家,从以下的几个维度去全面介绍Sentinel :

第一个维度,Sentinel主要功能:

一:熔断机制

  1. Sentinel使用滑动窗口统计请求的成功和失败情况。这些统计信息包括成功的请求数、失败的请求数等。
  2. 当某个资源(例如一个API接口)的错误率超过阈值或其他指标达到预设的条件,Sentinel将触发熔断机制。
  3. 一旦熔断触发,Sentinel将暂时阻止对该资源的请求,防止继续失败的请求对系统造成更大的影响。

二:降级机制

  1. Sentinel还提供了降级机制,可以在资源负载过重或其他异常情况下,限制资源的访问速率,以保护系统免受过多的请求冲击。
  2. 降级策略可以根据需要定制,可以是慢调用降级、异常比例降级等。

三:高可用性机制

Sentinel的高可用性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a. 多节点部署:将Sentinel配置为多节点部署,确保即使一个节点发生故障,其他节点仍然能够继续工作。

b. 持久化配置:Sentinel支持将配置信息持久化到外部存储,如Nacos、Redis等。这样,即使Sentinel节点重启,它可以加载之前的配置信息。

c. 集群流控规则:Sentinel支持集群流控规则,多个节点可以共享流量控制规则,以协同工作来保护系统。

d. 实时监控:Sentinel提供了实时监控和仪表板,可以查看系统的流量控制和熔断降级情况,帮助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四:自适应控制

Sentinel具有自适应控制的功能,它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自动调整流量控制和熔断降级策略,以适应不同的负载和流量模式。

总的来说,Sentinel的高可用性熔断降级机制是通过多节点部署、持久化配置、实时监控、自适应控制等多种手段来实现的。

这使得Sentinel能够在分布式系统中保护关键资源免受异常流量的影响,并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那么,Sentinel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呢?在说说 Sentinel 的基本组件。

第二个维度, Sentinel 的基本组件:

Sentinel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资源(Resource)、规则(Rule)、上下文(Context)和插槽(Slot)。

  • 资源是我们想要保护的对象,比如一个远程服务、一个数据库连接等。
  • 规则是定义如何保护资源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阈值、时间窗口等方式来决定何时进行限流、熔断等操作。
  • 上下文是一个临时的存储空间,用于存储资源的状态信息,比如当前的 QPS 等。
  • 插槽属于责任链模式中的处理器/过滤器, 完成资源规则的计算和验证。

第三个维度, Sentinel 的流量治理几个核心步骤:

在 Sentinel 的运行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核心步骤:

  1. 资源注册:当一个资源被创建时,需要将其注册到 Sentinel。在注册过程中,会为资源创建一个对应的上下文,并将资源的规则存储到插槽中。
  2. 流量控制:当有请求访问资源时,Sentinel 会根据资源的规则进行流量控制。如果当前 QPS 超过了规则设定的阈值,Sentinel 就会拒绝请求,以防止系统过载。
  3. 熔断降级:当资源出现异常时,Sentinel 会根据规则进行熔断或降级处理。熔断是指暂时切断对资源的访问,以防止异常扩散。降级则是提供一种备用策略,当主策略无法正常工作时,可以切换到备用策略。
  4. 规则更新: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动态调整资源的规则。Sentinel 提供了 API 接口,可以方便地更新资源的规则。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Sentinel 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规则来管理和控制资源。这种设计使得 Sentinel 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我们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定制各种复杂的规则。

第四个维度, Sentinel 的源码层面的两个核心架构:

回到源码层面,在 Sentinel 源码,包括以下二大架构:

  • 责任链模式架构
  • 滑动窗口数据统计架构

image.png

尼恩说明: 两大架构的源码,简单说说就可以了,具体可以参见《Sentinel 学习圣经》 最新版本。

总指挥,Sentinel 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流量控制、熔断降级和服务降级的解决方案。 已经成为了替代Hystrix的主要高可用组件。

说在最后: “offer自由” 很容易的

Java Agent、Instrumentation、arthas 相关的面试题,是非常常见的面试题。

以上的内容,如果大家能对答如流,如数家珍,基本上 面试官会被你 震惊到、吸引到。

最终,让面试官爱到 “不能自已、口水直流”。offer, 也就来了。

在面试之前,建议大家系统化的刷一波 5000页《尼恩Java面试宝典PDF》,里边有大量的大厂真题、面试难题、架构难题。很多小伙伴刷完后, 吊打面试官, 大厂横着走。

在刷题过程中,如果有啥问题,大家可以来 找 40岁老架构师尼恩交流。

另外,如果没有面试机会,可以找尼恩来改简历、做帮扶。

尼恩指导了大量的小伙伴上岸,前段时间,刚指导一个40岁+被裁小伙伴,拿到了一个年薪100W的offer。

狠狠卷,实现 “offer自由” 很容易的, 前段时间一个武汉的跟着尼恩卷了2年的小伙伴, 在极度严寒/痛苦被裁的环境下, offer拿到手软, 实现真正的 “offer自由”

美团面试:Sentinel底层滑动时间窗限流算法怎么实现的?

Sentinel是一个系统性的高可用保障工具,提供了限流、降级、熔断等一系列的能力,基于这些能力做了语意化概念抽象,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实现机制特别有帮助,所以这里也复述一下。

对于流量控制,有个一个模型:
image.png

流量控制有以下几个角度:

  • 资源的调用关系,例如资源的调用链路,资源和资源之间的关系;
  • 运行指标,例如 QPS、线程池、系统负载等;
  • 控制的效果,例如直接限流、冷启动、排队等。

Sentinel 的设计理念是让您自由选择控制的角度,并进行灵活组合,从而达到想要的效果。

Sentinel使用滑动时间窗口算法来实现流量控制,流量统计。

滑动时间窗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将一段时间划分为多个时间窗口,并在每个时间窗口内对请求进行计数,以确定是否允许继续请求。

以下是Sentinel底层滑动时间窗口限流算法的简要实现步骤:

  • 时间窗口划分:将整个时间范围划分为多个固定大小的时间窗口(例如1秒一个窗口)。这些时间窗口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依次滑动。
  • 计数器:为每个时间窗口维护一个计数器,用于记录在该时间窗口内的请求数。
  • 请求计数:当有请求到来时,将其计入当前时间窗口的计数器中。
  • 滑动时间窗口:定期滑动时间窗口,将过期的时间窗口删除,并创建新的时间窗口。这样可以保持时间窗口的滚动。
  • 限流判断:当有请求到来时,Sentinel会检查当前时间窗口内的请求数是否超过了预设的限制阈值。如果超过了限制阈值,请求将被拒绝或执行降级策略。
  • 计数重置:定期重置过期时间窗口的计数器,以确保计数器不会无限增长。

这种滑动时间窗口算法允许在一段时间内平滑控制请求的流量,而不是仅基于瞬时请求速率进行限流。

它考虑了请求的历史分布,更适用于应对突发流量和周期性负载的情况。

我们知道,Sentinel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实现流量控制、服务降级、服务熔断,而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接口被调用的实时指标数据,本文便是关于 Sentinel 是如何实现指标数据统计的。

image.png

上图中的右上角就是滑动窗口的示意图,是 StatisticSlot 的具体实现。

StatisticSlot 是 Sentinel 的核心功能插槽之一,用于统计实时的调用数据。

Sentinel 是基于滑动窗口实现的实时指标数据收集统计,底层采用高性能的滑动窗口数据结构 LeapArray 来统计实时的秒级指标数据,可以很好地支撑写多于读的高并发场景。

image.png

滑动窗口的核心数据结构

  • ArrayMetric:滑动窗口核心实现类。
  • LeapArray:滑动窗口顶层数据结构,包含一个一个的窗口数据。
  • WindowWrap:每一个滑动窗口的包装类,其内部的数据结构用 MetricBucket 表示。
  • MetricBucket:指标桶,例如通过数量、阻塞数量、异常数量、成功数量、响应时间,已通过未来配额(抢占下一个滑动窗口的数量)。
  • MetricEvent:指标类型,例如通过数量、阻塞数量、异常数量、成功数量、响应时间等。
ArrayMetric 源码

滑动窗口的入口类为 ArrayMetric,实现了 Metric 指标收集核心接口,该接口主要定义一个滑动窗口中成功的数量、异常数量、阻塞数量,TPS、响应时间等数据。

public class ArrayMetric implements Metric {
   

    private final LeapArray<MetricBucket> data;

    public ArrayMetric(int sampleCount, int intervalInMs, boolean enableOccupy) {
   
        if (enableOccupy) {
   
            this.data = new OccupiableBucketLeapArray(sampleCount, intervalInMs);
        } else {
   
            this.data = new BucketLeapArray(sampleCount, intervalInMs);
        }
    }
  • int intervalInMs:表示一个采集的时间间隔,即滑动窗口的总时间,例如 1 分钟。
  • int sampleCount:在一个采集间隔中抽样的个数,默认为 2,即一个采集间隔中会包含两个相等的区间,一个区间就是一个窗口。
  • boolean enableOccupy:是否允许抢占,即当前时间戳已经达到限制后,是否可以占用下一个时间窗口的容量。
LeapArray 源码

LeapArray 用来承载滑动窗口,即成员变量 array

array 类型为 AtomicReferenceArray<WindowWrap<T>>,保证创建窗口的原子性(CAS)。

public abstract class LeapArray<T> {
   

    //每一个窗口的时间间隔,单位为毫秒
    protected int windowLengthInMs;
    //抽样个数,就一个统计时间间隔中包含的滑动窗口个数
    protected int sampleCount;
    //一个统计的时间间隔
    protected int intervalInMs;
    //滑动窗口的数组,滑动窗口类型为 WindowWrap<MetricBucket>
    protected final AtomicReferenceArray<WindowWrap<T>> array;
    private final ReentrantLock updateLock = new ReentrantLock();

    public LeapArray(int sampleCount, int intervalInMs) {
   
        this.windowLengthInMs = intervalInMs / sampleCount;
        this.intervalInMs = intervalInMs;
        this.sampleCount = sampleCount;
        this.array = new AtomicReferenceArray<>(sampleCount);
    }
MetricBucket 源码

Sentinel 使用 MetricBucket 统计一个窗口时间内的各项指标数据,

这些指标数据包括请求总数、成功总数、异常总数、总耗时、最小耗时、最大耗时等,

一个 Bucket 可以是记录一秒内的数据,也可以是 10 毫秒内的数据,这个时间长度称为窗口时间。

public class MetricBucket {
   
    /**
     * 存储各事件的计数,比如异常总数、请求总数等
     */
    private final LongAdder[] counters;
    /**
     * 这段事件内的最小耗时
     */
    private volatile long minRt;
}

Bucket 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各项指标数据用的是一个 LongAdder 数组counters,

counters 数组的每个元素分别记录一个时间窗口内的各种 度量指标 数据:如,请求总数、异常数、总耗时。

也就是说:MetricBucket 包含一个 LongAdder 数组,数组的每个元素对应到一类 MetricEvent 度量事件(指标事件)。MetricEvent:指标类型,例如通过数量、阻塞数量、异常数量、成功数量、响应时间等。

这里没有用AtomicLong,而是用LongAdder 统计, LongAdder 保证了数据修改的原子性,又采用分段模式,性能比 AtomicLong 表现更好。

public enum MetricEvent {
   
    PASS,
    BLOCK,
    EXCEPTION,
    SUCCESS,
    RT,
    OCCUPIED_PASS
}

当需要获取 Bucket 记录总的成功请求数或者异常总数、总的请求处理耗时,可根据事件类型 (MetricEvent) 从 Bucket 的 LongAdder 数组中获取对应的 LongAdder,并调用 sum 方法获取总数。

public long get(MetricEvent event) {
   
    return counters[event.ordinal()].sum();
}

当需要 Bucket 记录一个成功请求或者一个异常请求、处理请求的耗时,可根据事件类型(MetricEvent)从 LongAdder 数组中获取对应的 LongAdder,并调用其 add 方法。

public void add(MetricEvent event, long n) {
   
     counters[event.ordinal()].add(n);
}
WindowWrap 源码

因为 Bucket 自身并不保存时间窗口信息,所以 Sentinel 给 Bucket 加了一个包装类 WindowWrap。
Bucket 用于统计各项指标数据,WindowWrap(理论上就叫做 Bucket Wrap ) 用于记录 Bucket 的时间窗口信息(窗口的开始时间、窗口的大小),WindowWrap 数组就是一个滑动窗口。

public class WindowWrap<T> {
   
    /**
     * 单个窗口的时间长度(毫秒)
     */
    private final long windowLengthInMs;
    /**
     * 窗口的开始时间戳(毫秒)
     */
    private long windowStart;
    /**
     * 统计数据
     */
    private T value;
}

总的来说:

  • WindowWrap 用于包装 Bucket,随着 Bucket 一起创建。
  • WindowWrap 数组 实现滑动窗口,Bucket 只负责统计各项指标数据,WindowWrap 用于记录 Bucket 的时间窗口信息。
  • 定位 Bucket 实际上是定位 WindowWrap,拿到 WindowWrap 就能拿到 Bucket。

滑动窗口 统计 源码实现

如果我们希望能够知道某个接口的统计数据:如每秒处理成功请求数(成功 QPS)、每秒处理失败请求数(失败 QPS),以及处理每个成功请求的平均耗时(avg RT),

注意这里我们只需要控制 Bucket 统计一秒钟的指标数据即可,但如何才能确保 Bucket 存储的就是精确到 1 秒内的数据呢?

Sentinel 是这样实现的:定义一个 Bucket 数组,根据时间戳来定位到数组的下标。

由于只需要保存最近一分钟的数据。

那么 Bucket 数组的大小就可以设置为 60,每个 Bucket 的 windowLengthInMs(窗口时间)大小就是 1 秒。

内存资源是有限的,而这个数组可以循环使用,并且永远只保存最近 1 分钟的数据,这样可以避免频繁的创建 Bucket,减少内存资源的占用。

那如何定位 Bucket 呢?

我们只需要将当前时间戳减去毫秒部分,得到当前的秒数,再将得到的秒数与数组长度 取余数,就能得到当前时间窗口的 Bucket 在数组中的位置(索引)。

calculateTimeIdx 方法中,取余数就是实现循环利用数组。

如果想要获取连续的一分钟的 Bucket 数据,就不能简单的从头开始遍历数组,而是指定一个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从开始时间戳开始计算 Bucket 存放在数组中的下标,然后循环每次将开始时间戳加上 1 秒,直到开始时间等于结束时间。

private int calculateTimeIdx(long timeMillis) {
   
    long timeId = timeMillis / windowLengthInMs;
    return (int)(timeId % array.length());
}

由于循环使用的问题,当前时间戳与一分钟之前的时间戳和一分钟之后的时间戳都会映射到数组中的同一个 Bucket,

因此,必须要能够判断取得的 Bucket 是否是统计当前时间窗口内的指标数据,这便要数组每个元素都存储 Bucket 时间窗口的开始时间戳。

比如当前时间戳是 1577017626812,Bucket 统计一秒的数据,将时间戳的毫秒部分全部替换为 0,就能得到 Bucket 时间窗口的开始时间戳为 1577017626000。

//计算时间窗口开始时间戳
protected long calculateWindowStart(long timeMillis) {
   
    return timeMillis - timeMillis % windowLengthInMs;
}

//判断时间戳是否在当前时间窗口内
public boolean isTimeInWindow(long timeMillis) {
   
    return windowStart <= timeMillis && timeMillis < windowStart + windowLengthInMs;
}
如何 定位 Bucket?

通过时间戳 定位 Bucket的。

当接收到一个请求时,可根据接收到请求的时间戳计算出一个数组索引,从滑动窗口(WindowWrap 数组)中获取一个 WindowWrap,从而获取 WindowWrap 包装的 Bucket,调用 Bucket 的 add 方法记录相应的事件。

/**
 * 根据时间戳获取 bucket
 * @param timeMillis 时间戳(毫秒)
 * @return 如果时间有效,则在提供的时间戳处显示当前存储桶项;如果时间无效,则为空
 */
public WindowWrap<T> currentWindow(long timeMillis) {
   
    if (timeMillis < 0) {
   
        return null;
    }
    // 获取时间戳映射到的数组索引
    int idx = calculateTimeIdx(timeMillis);
    // 计算 bucket 时间窗口的开始时间
    long windowStart = calculateWindowStart(timeMillis);

    // 从数组中死循环查找当前的时间窗口,因为可能多个线程都在获取当前时间窗口
    while (true) {
   
        WindowWrap<T> old = array.get(idx);
        // 一般是项目启动时,时间未到达一个周期,数组还没有存储满,没有到复用阶段,所以数组元素可能为空
        if (old == null) {
   
            // 创建新的 bucket,并创建一个 bucket 包装器
            WindowWrap<T> window = new WindowWrap<T>(windowLengthInMs, windowStart, newEmptyBucket(timeMillis));
            // cas 写入,确保线程安全,期望数组下标的元素是空的,否则就不写入,而是复用
            if (array.compareAndSet(idx, null, window)) {
   
                return window;
            } else {
   
                Thread.yield();
            }
        }
        // 如果 WindowWrap 的 windowStart 正好是当前时间戳计算出的时间窗口的开始时间,则就是我们想要的 bucket
        else if (windowStart == old.windowStart()) {
   
            return old;
        }
        // 复用旧的 bucket
        else if (windowStart > old.windowStart()) {
   
            if (updateLock.tryLock()) {
   
                try {
   
                    // 重置 bucket,并指定 bucket 的新时间窗口的开始时间
                    return resetWindowTo(old, windowStart);
                } finally {
   
                    updateLock.unlock();
                }
            } else {
   
                Thread.yield();
            }
        }
        // 计算出来的当前 bucket 时间窗口的开始时间比数组当前存储的 bucket 的时间窗口开始时间还小,
        // 直接返回一个空的 bucket 就行
        else if (windowStart < old.windowStart()) {
   
            return new WindowWrap<T>(windowLengthInMs, windowStart, newEmptyBucket(timeMillis));
        }
    }
}

上面代码的实现是:通过当前时间戳计算出当前时间窗口的 (new) Bucket 在数组中的索引,通过索引从数组中取得 (old) Bucket;并计算 (new) Bucket 时间窗口的开始时间,与 (old) Bucket 时间窗口的开始时间作对比。

  1. 如果旧的 bucket 不存在,那么我们在 windowStart 处创建一个新的 bucket,然后尝试通过 CAS 操作更新环形数组。只有一个线程可以成功更新,保证原子性。
  2. 如果当前 windowStart 等于旧桶的开始时间戳,表示时间在桶内,所以直接返回桶。
  3. 如果旧桶的开始时间戳落后于所提供的时间,这意味着桶已弃用,我们可以复用该桶,并将桶重置为当前的 windowStart。注意重置和清理操作很难是原子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新锁来保证桶更新的正确性。只有当 bucket 已弃用才会上锁,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不会导致性能损失。
  4. 不应该通过这里,因为提供的时间已经落后了,一般是时钟回拨导致的。

MetricBucket 的LongAdder

MetricBucket 定义一个LongAdder [] 类型的成员变量counter数组来进行窗口内数据的统计。

JDK1.8时,java.util.concurrent.atomic包中提供了一个新的原子类:LongAdder

根据Oracle官方文档的介绍,LongAdder在高并发的场景下会比它的前辈————AtomicLong 具有更好的性能,代价是消耗更多的内存空间:

我们知道,AtomicLong中有个内部变量value保存着实际的long值,所有的操作都是针对该变量进行。也就是说,高并发环境下,value变量其实是一个热点,也就是N个线程竞争一个热点。

LongAdder的基本思路就是分散热点,将value值分散到一个数组中,不同线程会命中到数组的不同槽中,各个线程只对自己槽中的那个值进行CAS操作,这样热点就被分散了,冲突的概率就小很多。如果要获取真正的long值,只要将各个槽中的变量值累加返回。

这种做法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ConcurrentHashMap中的“分段锁”其实就是类似的思路。

参考文章

Sentinel1.8.5源码github地址(注释)

Sentinel官网

《sentinel 学习圣经 V4》版本说明:

尼恩强烈建议:Sentinel最好是和Hystrix对比学习

先看看老牌的 hystrix

老牌hystrix 服务保护

hystrix 作为老牌 SpringCloud 微服务保护的组件,很多项目仍然在使用,

另外,底层原理都是想通的,大家可以和 sentinel 对比学习

hystrix 的详细介绍,请阅读 《 Java 高并发核心编程 卷3 加强版

新贵 Sentinel 服务保护

sentinel 是SpringCloud 阿里巴巴 的 微服务保护组件,

所以,在学习的时候,sentinel 最好与 hystrix 对比学习,

开始《sentinel 学习圣经》:一组核心基本概念

开发的原因,需要对吞吐量(TPS)、QPS、并发数、响应时间(RT)几个概念做下了解,查自百度百科,记录如下:

1. 响应时间(RT)

响应时间是指系统对请求作出响应的时间。直观上看,这个指标与人对软件性能的主观感受是非常一致的,因为它完整地记录了整个计算机系统处理请求的时间。由于一个系统通常会提供许多功能,而不同功能的处理逻辑也千差万别,因而不同功能的响应时间也不尽相同,甚至同一功能在不同输入数据的情况下响应时间也不相同。所以,在讨论一个系统的响应时间时,人们通常是指该系统所有功能的平均时间或者所有功能的最大响应时间。当然,往往也需要对每个或每组功能讨论其平均响应时间和最大响应时间。

对于单机的没有并发操作的应用系统而言,人们普遍认为响应时间是一个合理且准确的性能指标。需要指出的是,响应时间的绝对值并不能直接反映软件的性能的高低,软件性能的高低实际上取决于用户对该响应时间的接受程度。对于一个游戏软件来说,响应时间小于100毫秒应该是不错的,响应时间在1秒左右可能属于勉强可以接受,如果响应时间达到3秒就完全难以接受了。而对于编译系统来说,完整编译一个较大规模软件的源代码可能需要几十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但这些响应时间对于用户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

2. 吞吐量(Throughput)

吞吐量是指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处理请求的数量。对于无并发的应用系统而言,吞吐量与响应时间成严格的反比关系,实际上此时吞吐量就是响应时间的倒数。前面已经说过,对于单用户的系统,响应时间(或者系统响应时间和应用延迟时间)可以很好地度量系统的性能,但对于并发系统,通常需要用吞吐量作为性能指标。

对于一个多用户的系统,如果只有一个用户使用时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是t,当有你n个用户使用时,每个用户看到的响应时间通常并不是n×t,而往往比n×t小很多(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比n×t大,甚至大很多)。这是因为处理每个请求需要用到很多资源,由于每个请求的处理过程中有许多不走难以并发执行,这导致在具体的一个时间点,所占资源往往并不多。也就是说在处理单个请求时,在每个时间点都可能有许多资源被闲置,当处理多个请求时,如果资源配置合理,每个用户看到的平均响应时间并不随用户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实际上,不同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随用户数增加而增长的速度也不大相同,这也是采用吞吐量来度量并发系统的性能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吞吐量是一个比较通用的指标,两个具有不同用户数和用户使用模式的系统,如果其最大吞吐量基本一致,则可以判断两个系统的处理能力基本一致。

3. 并发用户数

并发用户数是指系统可以同时承载的正常使用系统功能的用户的数量。与吞吐量相比,并发用户数是一个更直观但也更笼统的性能指标。实际上,并发用户数是一个非常不准确的指标,因为用户不同的使用模式会导致不同用户在单位时间发出不同数量的请求。以网站系统为例,假设用户只有注册后才能使用,但注册用户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该网站,因此具体一个时刻只有部分注册用户同时在线,在线用户就在浏览网站时会花很多时间阅读网站上的信息,因而具体一个时刻只有部分在线用户同时向系统发出请求。这样,对于网站系统我们会有三个关于用户数的统计数字:注册用户数、在线用户数和同时发请求用户数。由于注册用户可能长时间不登陆网站,使用注册用户数作为性能指标会造成很大的误差。而在线用户数和同时发请求用户数都可以作为性能指标。相比而言,以在线用户作为性能指标更直观些,而以同时发请求用户数作为性能指标更准确些。

  1. QPS每秒查询率(Query Per Second)

每秒查询率QPS是对一个特定的查询服务器在规定时间内所处理流量多少的衡量标准,在因特网上,作为域名系统服务器的机器的性能经常用每秒查询率来衡量。对应fetches/sec,即每秒的响应请求数,也即是最大吞吐能力。 (看来是类似于TPS,只是应用于特定场景的吞吐量)

什么是服务雪崩效应?

在微服务架构系统中通常会有多个服务,在服务调用中如果出现基础服务故障,可能会导致级联故障,即一个服务不可用,可能导致所有调用它或间接调用它的服务都不可用,进而造成整个系统不可用的情况,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服务雪崩效应。

服务雪崩效应是一种因“服务提供者不可用”(原因)导致“服务调用者不可用”(结果),并将不可用逐渐放大的现象。

服务雪崩效应示意如图所示,A为服务提供者,B为A的服务调用者,C为B的服务调用者。

当服务A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不可用时,会引起服务B的不可用,并将不可用放大到服务C进而导致整个系统瘫痪,这样就形成了服务雪崩效应。

image.png

出现服务雪崩效应的原因如下:

  • 硬件故障:如服务器宕机、机房断电、光纤被挖断等。

  • 流量激增:如异常流量、重试加大流量等。

  • 缓存穿透:一般发生在应用重启,所有缓存失效时,以及短时间内大量缓存失效时,因大量的缓存不命中,使请求直击后端服务,造成服务提供者超负荷运行,引起服务不可用。

  • 程序bug:如程序逻辑导致死循环或者内存泄漏等。

如何解决服务器雪崩的方法有以下这些:

  • 超时机制:在上游服务调用下游服务的时候,设置一个最大响应时间,如果超过这个时间,下游未作出反应,就断开请求,释放掉线程。
  • 限流机制:限流就是限制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流量已达到保护系统的目的。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固运行,一旦达到的需要限制的阈值,就需要限制流量并采取少量措施以完成限制流量的目的。
  • 熔断机制:在互联网系统中,当下游服务因访问压力过大而响应变慢或失败,上游服务为了保护系统整体的可用性,可以暂时切断对下游服务的调用。这种牺牲局部,保全整体的措施就叫做熔断。
  • 降级机制:降级是从系统功能优先级的角度考虑如何应对系统故障。 服务降级指的是当服务器压力剧增的情况下,根据当前业务情况及流量对一些服务和页面有策略的降级,以此释放服务器资源以保证核心任务的正常运行。降级其实就是为服务提供一个兜底方案,一旦服务无法正常调用,就使用兜底方案。

Sentinel 为我们提供了多种的解决服务雪崩的方法:如超时机制、限流机制、熔断机制、降级机制等等,后面会为大家进行介绍

1、什么是Sentinel:

Sentinel是阿里开源的项目,提供了流量控制、熔断降级、系统负载保护等多个维度来保障服务之间的稳定性。
官网:https://github.com/alibaba/Sentinel/wiki

2012年,Sentinel诞生于阿里巴巴,其主要目标是流量控制。2013-2017年,Sentinel迅速发展,并成为阿里巴巴所有微服务的基本组成部分。 它已在6000多个应用程序中使用,涵盖了几乎所有核心电子商务场景。2018年,Sentinel演变为一个开源项目。2020年,Sentinel Golang发布。

Sentinel的官方使用手册

https://sentinelguard.io/zh-cn/docs/quick-start.html

对于sentinel的介绍,我们这里先引入官方的说法

分布式系统的流量防卫兵
随着微服务的流行,服务和服务之间的稳定性变得越来越重要。Sentinel 以流量为切入点,从流量控制、熔断降级、系统负载保护等多个维度保护服务的稳定性。

然后来看看它的特性

  1. 丰富的应用场景:Sentinel 承接了阿里巴巴近 10 年的双十一大促流量的核心场景,例如秒杀(即突发流量控制在系统容量可以承受的范围)、消息削峰填谷、集群流量控制、实时熔断下游不可用应用等。
  2. 完备的实时监控:Sentinel 同时提供实时的监控功能。您可以在控制台中看到接入应用的单台机器秒级数据,甚至 500 台以下规模的集群的汇总运行情况。
  3. 广泛的开源生态:Sentinel 提供开箱即用的与其它开源框架/库的整合模块,例如与 Spring Cloud、Dubbo、gRPC 的整合。您只需要引入相应的依赖并进行简单的配置即可快速地接入 Sentinel。
  4. 完善的 SPI 扩展点:Sentinel 提供简单易用、完善的 SPI 扩展接口。您可以通过实现扩展接口来快速地定制逻辑。例如定制规则管理、适配动态数据源等。

Sentinel 具有以下特征:

丰富的应用场景 :Sentinel 承接了阿里巴巴近 10 年的双十一大促流量的核心场景,例如秒杀(即
突发流量控制在系统容量可以承受的范围)、消息削峰填谷、集群流量控制、实时熔断下游不可用应用等。

完备的实时监控 :Sentinel 同时提供实时的监控功能。您可以在控制台中看到接入应用的单台机
器秒级数据,甚至 500 台以下规模的集群的汇总运行情况。

广泛的开源生态 :Sentinel 提供开箱即用的与其它开源框架/库的整合模块,例如与 Spring
Cloud、Dubbo、gRPC 的整合。您只需要引入相应的依赖并进行简单的配置即可快速地接入Sentinel。

完善的 SPI 扩展点:Sentinel 提供简单易用、完善的 SPI 扩展接口。您可以通过实现扩展接口来快
速地定制逻辑。例如定制规则管理、适配动态数据源等。

Sentinel的生态圈

image.png

Sentinel主要特性:

image.png

关于Sentinel与Hystrix的区别见:https://yq.aliyun.com/articles/633786/

Sentinel很多的特性和Hystrix有很多类似的功能。以下是Sentinel和Hystrix的对比。

Sentinel与Hystrix的区别

Sentinel Hystrix
隔离策略 基于并发数 线程池隔离/信号量隔离
熔断降级策略 基于响应时间或失败比率 基于失败比率
实时指标实现 滑动窗口 滑动窗口(基于 RxJava)
规则配置 支持多种数据源 支持多种数据源
扩展性 多个扩展点 插件的形式
基于注解的支持 即将发布 支持
调用链路信息 支持同步调用 不支持
限流 基于 QPS / 并发数,支持基于调用关系的限流 不支持
流量整形 支持慢启动、匀速器模式 不支持
系统负载保护 支持 不支持
实时监控 API 各式各样 较为简单
控制台 开箱即用,可配置规则、查看秒级监控、机器发现等 不完善
常见框架的适配 Servlet、Spring Cloud、Dubbo、gRPC 等 Servlet、Spring Cloud Netflix

Hystrix 迁移Sentinel 方案

Sentinel 官方提供了详细的由Hystrix 迁移到Sentinel 的方法

image.png

sentinel组件介绍

Sentinel两个部分:

  • 控制台(Dashboard):Sentinel 提供的一个轻量级的开源控制台,它为用户提供了机器自发现、簇点链路自发现、监控、规则配置等功能。控制台主要负责管理推送规则、监控、集群限流分配管理、机器发现等。
  • 核心库(Java 客户端):不依赖任何框架/库,能够运行于 Java 7 及以上的版本的运行时环境,同时对 Dubbo / Spring Cloud 等框架也有较好的支持。

sentinel 核心概念

① 资源:

资源是 Sentinel 的关键概念。它可以是 Java 应用程序中的任何内容,例如由应用程序提供的服务或者是服务里的方法,甚至可以是一段代码。
Sentinel 定义资源的方式有下面几种:适配主流框架自动定义资源、通过 SphU 手动定义资源、通过 SphO 手动定义资源、注解方式定义资源。这个稍后会有使用方法教程。

其中注解方式定义资源@SentinelResource参数介绍如下:

参数 解释
value Sentinel资源的名称,我们不仅可以通过url进行限流,也可以把此值作为资源名配置,一样可以限流。
entryType 条目类型(入站或出站),默认为出站(EntryType.OUT)
resourceType 资源的分类(类型)
blockHandler 块异常函数的名称,默认为空
blockHandlerClass 指定块处理方法所在的类。默认情况下, blockHandler与原始方法位于同一类中。 但是,如果某些方法共享相同的签名并打算设置相同的块处理程序,则用户可以设置存在块处理程序的类。 请注意,块处理程序方法必须是静态的。
fallback 后备函数的名称,默认为空
defaultFallback 默认后备方法的名称,默认为空
defaultFallback用作默认的通用后备方法。 它不应接受任何参数,并且返回类型应与原始方法兼容
fallbackClass fallback方法所在的类(仅单个类)。默认情况下, fallback与原始方法位于同一类中。 但是,如果某些方法共享相同的签名并打算设置相同的后备,则用户可以设置存在后备功能的类。 请注意,共享的后备方法必须是静态的。
exceptionsToTrace 异常类的列表追查,默认 Throwable
exceptionsToIgnore 要忽略的异常类列表,默认情况下为空

②规则:围绕资源而设定的规则。

Sentinel 支持流量控制、熔断降级、系统保护、来源访问控制和热点参数等多种规则,所有这些规则都可以动态实时调整。

Sentinel 的使用

Sentinel中的管理控制台

1)获取 Sentinel 控制台

您可以从 https://github.com/alibaba/Sentinel/releases 下载最新版本的控制台 jar 包。

您可以从官方 网站中 下载最新版本的控制台 jar 包,下载地址如下:

https://github.com/alibaba/Sentinel/releases/download/1.6.3/sentinel-dashboard-1.7.1.jar

您也可以从最新版本的源码自行构建 Sentinel 控制台:

  • 下载 控制台 工程
  • 使用以下命令将代码打包成一个 fat jar: mvn clean package

2)sentinel服务启动

启动 sentinel

普通进程

java  -server -Xms64m -Xmx256m  -Dserver.port=8849 -Dcsp.sentinel.dashboard.server=localhost:8849 -Dproject.name=sentinel-dashboard -jar /work/sentinel-dashboard-1.8.6.jar 

java  -server -Xms64m -Xmx256m  -Dserver.port=8849 -Dcsp.sentinel.dashboard.server=localhost:8849 -Dproject.name=sentinel-dashboard -jar sentinel-dashboard-1.8.6.jar

守护进程

nohup java  -server -Xms64m -Xmx256m  -Dserver.port=8849 -Dcsp.sentinel.dashboard.server=localhost:8849 -Dproject.name=sentinel-dashboard -jar /work/sentinel-dashboard-1.8.6.jar  2>&1 &

或者

/usr/bin/su  - root  -c   "nohup java  -server -Xms64m -Xmx256m  -Dserver.port=8849 -Dcsp.sentinel.dashboard.server=localhost:8849 -Dproject.name=sentinel-dashboard -jar /work/sentinel-dashboard-1.8.6.jar  2>&1 &"

开机启动:启动命令可以加入到启动的 rc.local 配置文件, 之后做到开机启动

image.png

控制台端口:

启动 Sentinel 控制台需要 JDK 版本为 1.8 及以上版本,

-Dserver.port=8849 用于指定 Sentinel 控制台端口为 8849
控制台登录

从 Sentinel 1.6.0 起,Sentinel 控制台引入基本的登录功能,默认用户名和密码都是 sentinel

可以参考 鉴权模块文档 配置用户名和密码。

注:若您的应用为 Spring Boot 或 Spring Cloud 应用,您可以通过 Spring 配置文件来指定配置,详情请参考 Spring Cloud Alibaba Sentinel 文档

启动日志

使用如下命令启动控制台:

其中 - Dserver.port=8849用于指定 Sentinel 控制台端口为 8849。

从 Sentinel 1.6.0 起,Sentinel 控制台引入基本的登录功能,默认用户名和密码都是 sentinel 。可以参考 鉴权模块文档 配置用户名和密码。

启动日志如下

[root@192 ~]# java -Dserver.port=8888 -Dcsp.sentinel.dashboard.server=localhost:8888 -Dproject.name=sentinel-dashboard -jar sentinel-dashboard-1.8.6.jar
INFO: log base dir is: /root/logs/csp/
INFO: log name use pid is: false

  .   ____          _            __ _ _
 /\\ / ___'_ __ _ _(_)_ __  __ _ \ \ \ \
( ( )\___ | '_ | '_| | '_ \/ _` | \ \ \ \
 \\/  ___)| |_)| | | | | || (_| |  ) ) ) )
  '  |____| .__|_| |_|_| |_\__, | / / / /
 =========|_|==============|___/=/_/_/_/
 :: Spring Boot ::        (v2.0.5.RELEASE)

2020-02-08 13:07:29.316  INFO 114031 --- [           main] c.a.c.s.dashboard.DashboardApplication   : Starting DashboardApplication on 192.168.180.137 with PID 114031 (/root/sentinel-dashboard-1.6.3.jar started by root in /root)
2020-02-08 13:07:29.319  INFO 114031 --- [           main] c.a.c.s.dashboard.DashboardApplication   : No active profile set, falling back to default profiles: default
2020-02-08 13:07:29.456  INFO 114031 --- [           main] ConfigServletWebServerApplicationContext : Refreshing org.springframework.boot.web.servlet.context.AnnotationConfigServletWebServerApplicationContext@59690aa4: startup date [Sat Feb 08 13:07:29 CST 2020]; root of context hierarchy
2020-02-08 13:07:33.783  INFO 114031 --- [           main] o.s.b.w.embedded.tomcat.TomcatWebServer  : Tomcat initialized with port(s): 8888 (http)

启动 Sentinel 控制台需要 JDK 版本为 1.8 及以上版本。

Sentinel 控制台使用

打开浏览器即可展示Sentinel的管理控制台

登录地址 http://cdh1:8849/#/login

image.png

默认用户名和密码都是 sentinel

image.png

image.png

查看机器列表以及健康情况

默认情况下Sentinel 会在客户端首次调用的时候进行初始化,开始向控制台发送心跳包。

也可以配置 sentinel.eager=true ,取消Sentinel控制台懒加载。

image.png

SpringCloud客户端能接入控制台

控制台启动后,客户端需要按照以下步骤接入到控制台。

父工程引入 alibaba实现的SpringCloud

<dependencyManagement>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dependencies</artifactId>
            <version>Greenwich.RELEASE</version>
            <type>pom</type>
            <scope>import</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alibaba-dependencies</artifactId>
            <version>2.1.0.RELEASE</version>
            <type>pom</type>
            <scope>import</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dependencyManagement>

子工程中引入 sentinel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alibaba-sentinel</artifactId>
</dependency>

配置启动参数
在工程的application.yml中添加Sentinel 控制台配置信息

spring:
  cloud:
    sentinel:
      transport:
        dashboard: 192.168.180.137:8849   #sentinel控制台的请求地址

这里的 spring.cloud.sentinel.transport.dashboard 配置控制台的请求路径。

2、使用 Sentinel 来进行熔断与限流

Sentinel 可以简单的分为 Sentinel 核心库和 Dashboard。核心库不依赖 Dashboard,但是结合
Dashboard 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使用 Sentinel 来进行熔断保护,主要分为几个步骤:

  1. 定义资源

    资源:可以是任何东西,一个服务,服务里的方法,甚至是一段代码。

  2. 定义规则

    规则:Sentinel 支持以下几种规则:流量控制规则、熔断降级规则、系统保护规则、来源访问控制规则
    和 热点参数规则。

  3. 检验规则是否生效

Sentinel 的所有规则都可以在内存态中动态地查询及修改,修改之后立即生效. 先把可能需要保护的资源定义好,之后再配置规则。

也可以理解为,只要有了资源,我们就可以在任何时候灵活地定义各种流量控制规则。在编码的时候,只需要考虑这个代码是否需要保护,如果需要保护,就将之定义为一个资源。

2.1 Java普通应用限流

1. 引入 Sentinel 依赖

如果您的应用使用了 Maven,则在 pom.xml 文件中加入以下代码即可: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csp</groupId>
    <artifactId>sentinel-core</artifactId>
    <version>1.8.6</version>
</dependency>

如果您未使用依赖管理工具,请到 Maven Center Repository 直接下载 JAR 包。

2. 定义资源

资源 是 Sentinel 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最常用的资源是我们代码中的 Java 方法。 当然,您也可以更灵活的定义你的资源,例如,把需要控制流量的代码用 Sentinel API SphU.entry("HelloWorld")entry.exit() 包围起来即可。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将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作为资源(被保护的逻辑),用 API 包装起来。参考代码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配置规则.
    initFlowRules();

    while (true) {
   
        // 1.5.0 版本开始可以直接利用 try-with-resources 特性
        try (Entry entry = SphU.entry("HelloWorld")) {
   
            // 被保护的逻辑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catch (BlockException ex) {
   
            // 处理被流控的逻辑
        System.out.println("blocked!");
    }
    }
}

完成以上两步后,代码端的改造就完成了。

您也可以通过我们提供的 注解支持模块,来定义我们的资源,类似于下面的代码:

@SentinelResource("HelloWorld")
public void helloWorld() {
   
    // 资源中的逻辑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这样,helloWorld() 方法就成了我们的一个资源。注意注解支持模块需要配合 Spring AOP 或者 AspectJ 一起使用。

3. 定义规则

接下来,通过流控规则来指定允许该资源通过的请求次数,例如下面的代码定义了资源 HelloWorld 每秒最多只能通过 20 个请求。

private static void initFlowRules(){
   
    List<FlowRule> rules = new ArrayList<>();
    FlowRule rule = new FlowRule();
    rule.setResource("HelloWorld");
    rule.setGrade(RuleConstant.FLOW_GRADE_QPS);
    // Set limit QPS to 20.
    rule.setCount(20);
    rules.add(rule);
    FlowRuleManager.loadRules(rules);
}

完成上面 3 步,Sentinel 就能够正常工作了。更多的信息可以参考 使用文档

4. 检查效果

Demo 运行之后,我们可以在日志 ~/logs/csp/${appName}-metrics.log.xxx 里看到下面的输出:

|--timestamp-|------date time----|--resource-|p |block|s |e|rt
1529998904000|2018-06-26 15:41:44|hello world|20|0    |20|0|0
1529998905000|2018-06-26 15:41:45|hello world|20|5579 |20|0|728
1529998906000|2018-06-26 15:41:46|hello world|20|15698|20|0|0
1529998907000|2018-06-26 15:41:47|hello world|20|19262|20|0|0
1529998908000|2018-06-26 15:41:48|hello world|20|19502|20|0|0
1529998909000|2018-06-26 15:41:49|hello world|20|18386|20|0|0

其中 p 代表通过的请求, block 代表被阻止的请求, s 代表成功执行完成的请求个数, e 代表用户自定义的异常, rt 代表平均响应时长。

可以看到,这个程序每秒稳定输出 "hello world" 20 次,和规则中预先设定的阈值是一样的。

更详细的说明可以参考: 如何使用

更多的例子可以参考: Sentinel Demo 集锦

5.接入控制台

客户端需要引入 Transport 模块来与 Sentinel 控制台进行通信。您可以通过 pom.xml 引入 JAR 包: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csp</groupId>
    <artifactId>sentinel-transport-simple-http</artifactId>

</dependency>

启动时加入 JVM 参数 -Dcsp.sentinel.dashboard.server=consoleIp:port 指定控制台地址和端口。

-Dcsp.sentinel.dashboard.server=cdh1:8849  -Dproject.name=api-gateway 

-Dcsp.sentinel.dashboard.server=192.169.56.121:8849 -Dproject.name=api-gateway 

telnet 192.168.56.121 8849

image.png

2.1 定义资源

资源是 Sentinel 的关键概念。

它可以是 Java 应用程序中的任何内容,例如,由应用程序提供的服务,或由应用程序调用的其它应用提供的服务,RPC接口方法,甚至可以是一段代码。

只要通过 Sentinel API 定义的代码,就是资源,能够被 Sentinel 保护起来。

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使用方法签名,URL,甚至服务名称作为资源名来标示资源。

把需要控制流量的代码用 Sentinel的关键代码 SphU.entry("资源名") 和 entry.exit() 包围起来即可。

实例代码:

Entry entry = null;
try {
   
    // 定义一个sentinel保护的资源,名称为test-sentinel-api
    entry = SphU.entry(resourceName);
    // 模拟执行被保护的业务逻辑耗时
    Thread.sleep(100);
    return a;
} catch (BlockException e) {
   
    // 如果被保护的资源被限流或者降级了,就会抛出BlockException
    log.warn("资源被限流或降级了", e);
    return "资源被限流或降级了";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return "发生InterruptedException";
} finally {
   
    if (entry != null) {
   
        entry.exit();
    }

    ContextUtil.exit();
}
}

在下面的例子中, 用 try-with-resources 来定义资源。参考代码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配置规则.
    initFlowRules();

    while (true) {
   
        // 1.5.0 版本开始可以直接利用 try-with-resources 特性
        try (Entry entry = SphU.entry("HelloWorld")) {
   
            // 被保护的逻辑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catch (BlockException ex) {
   
            // 处理被流控的逻辑
            System.out.println("blocked!");
        }
    }
}

资源注解@SentinelResource

也可以使用Sentinel提供的注解@SentinelResource来定义资源,实例如下:

@SentinelResource("HelloWorld")
public void helloWorld() {
   
    // 资源中的逻辑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SentinelResource 注解

注意:注解方式埋点不支持 private 方法。

@SentinelResource 用于定义资源,并提供可选的异常处理和 fallback 配置项。

@SentinelResource 注解包含以下属性:

  • value:资源名称,必需项(不能为空)
  • entryType:entry 类型,可选项(默认为 EntryType.OUT)
  • blockHandler / blockHandlerClass:

blockHandler 对应处理 BlockException的函数名称,可选项。blockHandler 函数访问范围需要是 public,返回类型需要与原方法相匹配,参数类型需要和原方法相匹配并且最后加一个额外的参数,类型为 BlockException。blockHandler 函数默认需要和原方法在同一个类中。若希望使用其他类的函数,则可以指定 blockHandlerClass 为对应的类的 Class 对象,注意对应的函数必需为 static 函数,否则无法解析。

  • fallback /fallbackClass

    fallback 函数名称,可选项,用于在抛出异常的时候提供 fallback 处理逻辑。fallback 函数可以针对所有类型的异常(除了exceptionsToIgnore里面排除掉的异常类型)进行处理。

  • defaultFallback

    (since 1.6.0):默认的 fallback 函数名称,可选项,通常用于通用的 fallback 逻辑(即可以用于很多服务或方法)。默认 fallback 函数可以针对所有类型的异常(除了exceptionsToIgnore里面排除掉的异常类型)进行处理。若同时配置了 fallback 和 defaultFallback,则只有 fallback 会生效。

fallback 函数签名和位置要求:
  • 返回值类型必须与原函数返回值类型一致;
  • 方法参数列表需要和原函数一致,或者可以额外多一个 Throwable 类型的参数用于接收对应的异常。
  • fallback 函数默认需要和原方法在同一个类中。若希望使用其他类的函数,则可以指定 fallbackClass为对应的类的 Class 对象,注意对应的函数必需为 static 函数,否则无法解析。
defaultFallback 函数签名要求:
  • 返回值类型必须与原函数返回值类型一致;
  • 方法参数列表需要为空,或者可以额外多一个 Throwable 类型的参数用于接收对应的异常。
  • defaultFallback 函数默认需要和原方法在同一个类中。若希望使用其他类的函数,则可以指定 fallbackClass 为对应的类的 Class 对象,注意对应的函数必需为 static 函数,否则无法解析。
  • exceptionsToIgnore(since 1.6.0):用于指定哪些异常被排除掉,不会计入异常统计中,也不会进入 fallback 逻辑中,而是会原样抛出。

2.3 定义规则

规则主要有流控规则、 熔断降级规则、系统规则、权限规则、热点参数规则等:

一段硬编码的方式定义流量控制规则如下:

private void initSystemRule() {
   
    List<SystemRule> rules = new ArrayList<>();
    SystemRule rule = new SystemRule();
    rule.setHighestSystemLoad(10);
    rules.add(rule);
    SystemRuleManager.loadRules(rules);
}

加载规则:

FlowRuleManager.loadRules(List<FlowRule> rules); // 修改流控规则
DegradeRuleManager.loadRules(List<DegradeRule> rules); // 修改降级规则
SystemRuleManager.loadRules(List<SystemRule> rules); // 修改系统规则
AuthorityRuleManager.loadRules(List<AuthorityRule> rules); // 修改授权规则

3、sentinel 熔断降级

3.1 什么是熔断降级

熔断降级对调用链路中不稳定的资源进行熔断降级是保障高可用的重要措施之一。

由于调用关系的复杂性,如果调用链路中的某个资源不稳定,最终会导致请求发生堆积。

Sentinel 熔断降级会在调用链路中某个资源出现不稳定状态时(例如调用超时或异常比例升高),对这个资源的调用进行限制,让请求快速失败,避免影响到其它的资源而导致级联错误。当资源被降级后,在接下来的降级时间窗口之内,对该资源的调用都自动熔断(默认行为是抛出 DegradeException)

熔断机模型:

当下游的服务因为某种原因突然变得不可用或响应过慢,上游服务为了保证自己整体服务的可用性,不再继续调用目标服务,直接返回,快速释放资源。如果目标服务情况好转则恢复调用。熔断器模型

img

熔断器模型的状态机有3个状态。

  • Closed:关闭状态(断路器关闭),所有请求都正常访问。
  • Open:打开状态(断路器打开),所有请求都会被降级。熔断器会对请求情况计数,当一定时间内失败请求百分比达到阈值,则触发熔断,断路器会完全打开。
  • Half Open:半开状态,不是永久的,断路器打开后会进入休眠时间。随后断路器会自动进入半开状态。此时会释放部分请求通过,若这些请求都是健康的,则会关闭断路器,否则继续保持打开,再次进行休眠计时。

3.2 熔断降级规则

熔断降级规则包含下面几个重要的属性:

Field 说明 默认值
resource 资源名,即规则的作用对象
grade 熔断策略,支持慢调用比例/异常比例/异常数量策略 慢调用比例
count 慢调用比例模式下为慢调用临界 RT(超出该值计为慢调用);异常比例/异常数模式下为对应的阈值
timeWindow 熔断时长,单位为 s
minRequestAmount 熔断触发的最小请求数,请求数小于该值时即使异常比率超出阈值也不会熔断(1.7.0 引入) 5
statIntervalMs 统计时长(单位为 ms),如 60*1000 代表分钟级(1.8.0 引入) 1000 ms
slowRatioThreshold 慢调用比例阈值,仅慢调用比例模式有效(1.8.0 引入)

3.3 几种降级策略

我们通常用以下几种降级策略:

  • 平均响应时间 (DEGRADE_GRADE_RT):

    当资源的平均响应时间超过阈值(DegradeRule 中的 count,以 ms 为单位)之后,资源进入准降级状态。接下来如果持续进入 5 个请求,它们的 RT 都持续超过这个阈值,那么在接下的时间窗口(DegradeRule 中的 timeWindow,以 s 为单位)之内,对这个方法的调用都会自动地返回(抛出 DegradeException)。在下一个时间窗口到来时, 会接着再放入5个请求, 再重复上面的判断.

      // 初始化降级规则
      DegradeRule degradeRule = new DegradeRule();
      degradeRule.setResource("queryGoodsInfo");
      //响应时间
      degradeRule.setGrade(RuleConstant.DEGRADE_GRADE_RT);
      //超过100ms
      degradeRule.setCount(100); 
      //熔断打开后,经过多少时间进入半打开
      degradeRule.setTimeWindow(10);

注意 Sentinel 默认统计的 RT 上限是 4900 ms,超出此阈值的都会算作 4900 ms,若需要变更此上限可以通过启动配置项 -Dcsp.sentinel.statistic.max.rt=xxx 来配置。

  • 异常比例 (DEGRADE_GRADE_EXCEPTION_RATIO):

    当资源的每秒请求量 >= N(可配置),并且每秒异常总数占通过量的比值超过阈值(DegradeRule 中的 count)之后,资源进入降级状态,即在接下的时间窗口(DegradeRule 中的 timeWindow,以 s 为单位)之内,对这个方法的调用都会自动地返回。异常比率的阈值范围是 [0.0, 1.0],代表 0% - 100%。

当资源的每秒异常总数占通过量的比值超过阈值(DegradeRule 中的 count)之后,资源进入降级状态,即在接下的时间窗口(DegradeRule 中的 timeWindow,以 s 为单位)之内,对这个方法的调用都会自动地返回。

异常比率的阈值范围是 [0.0, 1.0],代表 0% - 100%。

  • 异常数 (DEGRADE_GRADE_EXCEPTION_COUNT):

    当资源近 1 分钟的异常数目超过阈值之后会进行熔断。

    当资源近 1 分钟的异常数目超过阈值之后会进行熔断。注意由于统计时间窗口是分钟级别的,若 timeWindow 小于 60s,则结束熔断状态后仍可能再进入熔断状态。

    注意由于统计时间窗口是分钟级别的,若 timeWindow 小于 60s,则结束熔断状态后仍可能再进入熔断状态。

3.4 熔断降级代码实现

可以通过调用 DegradeRuleManager.loadRules() 方法来用硬编码的方式定义流量控制规则。

异常数 (DEGRADE_GRADE_EXCEPTION_COUNT) 熔断:

@PostConstruct
public void initSentinelRule()
{
   
    //熔断规则: 5s内调用接口出现异常次数超过5的时候, 进行熔断
    List<DegradeRule> degradeRules = new ArrayList<>();
    DegradeRule rule = new DegradeRule();
     rule.setGrade(RuleConstant.DEGRADE_GRADE_EXCEPTION_COUNT);//熔断规则
   rule.setResource("queryGoodsInfo");
    rule.setCount(5);

    rule.setTimeWindow(5);
    degradeRules.add(rule);
    DegradeRuleManager.loadRules(degradeRules);

}

具体源码,请参见疯狂创客圈crazy-springcloud 源码工程

平均响应时间 (DEGRADE_GRADE_RT) 熔断


    // 初始化降级规则
    DegradeRule degradeRule = new DegradeRule();
    degradeRule.setResource("queryGoodsInfo");
    //响应时间
    degradeRule.setGrade(RuleConstant.DEGRADE_GRADE_RT);
    //平均响应时间超过100ms
    degradeRule.setCount(100);
    //熔断打开后,经过多少时间进入半打开
    degradeRule.setTimeWindow(10);
    DegradeRuleManager.loadRules(Collections.singletonList(degradeRule));

3.5 控制台降级规则

配置

image.png

image.png

参数

Field 说明 默认值
resource 资源名,即限流规则的作用对象
count 阈值
grade 降级模式,根据 RT 降级还是根据异常比例降级 RT
timeWindow 降级的时间,单位为 s

3.6 与Hystrix的熔断对比:

Hystrix常用的线程池隔离会造成线程上下切换的overhead比较大;

Hystrix使用的信号量隔离对某个资源调用的并发数进行控制,效果不错,但是无法对慢调用进行自动降级;

Sentinel通过并发线程数的流量控制提供信号量隔离的功能;

此外,Sentinel支持的熔断降级维度更多,可对多种指标进行流控、熔断,且提供了实时监控和控制面板,功能更为强大。

4、Sentinel 流控(限流)

流量控制(Flow Control),原理是监控应用流量的QPS或并发线程数等指标,当达到指定阈值时对流量进行控制,避免系统被瞬时的流量高峰冲垮,保障应用高可用性。

通过流控规则来指定允许该资源通过的请求次数,例如下面的代码定义了资源 HelloWorld 每秒最多只能通过 20 个请求。

参考的规则定义如下:

private static void initFlowRules(){
   
    List<FlowRule> rules = new ArrayList<>();
    FlowRule rule = new FlowRule();
    rule.setResource("HelloWorld");
    rule.setGrade(RuleConstant.FLOW_GRADE_QPS);
    // Set limit QPS to 20.
    rule.setCount(20);
    rules.add(rule);
    FlowRuleManager.loadRules(rules);
}

一条限流规则主要由下面几个因素组成,我们可以组合这些元素来实现不同的限流效果:

  • resource:资源名,即限流规则的作用对象
  • count: 限流阈值
  • grade: 限流阈值类型(QPS 或并发线程数)
  • limitApp: 流控针对的调用来源,若为 default 则不区分调用来源
  • strategy: 调用关系限流策略
  • controlBehavior: 流量控制效果(直接拒绝、Warm Up、匀速排队)

基本的参数

资源名:唯一名称,默认请求路径

针对来源:Sentinel可以针对调用者进行限流,填写微服务名,默认为default(不区分来源)

阈值类型/单机阈值:

  1. QPS:每秒请求数,当前调用该api的QPS到达阈值的时候进行限流
  2. 线程数:当调用该api的线程数到达阈值的时候,进行限流

是否集群:是否为集群

流控的几种strategy

  1. 直接:当api大达到限流条件时,直接限流
  2. 关联:当关联的资源到达阈值,就限流自己
  3. 链路:只记录指定路上的流量,指定资源从入口资源进来的流量,如果达到阈值,就进行限流,api级别的限流

4.1 直接失败模式

使用API进行资源定义

/**
 * 限流实现方式一: 抛出异常的方式定义资源
 *
 * @param orderId
 * @return
 */
@ApiOperation(value = "纯代码限流")
@GetMapping("/getOrder")
@ResponseBody
public String getOrder(@RequestParam(value = "orderId", required = false)String orderId)
{
   

    Entry entry = null;
    // 资源名
    String resourceName = "getOrder";
    try
    {
   
        // entry可以理解成入口登记
        entry = SphU.entry(resourceName);
        // 被保护的逻辑, 这里为订单查询接口
        return "正常的业务逻辑 OrderInfo :" + orderId;
    } catch (BlockException blockException)
    {
   
        // 接口被限流的时候, 会进入到这里
        log.warn("---getOrder1接口被限流了---, exception: ", blockException);
        return "接口限流, 返回空";
    } finally
    {
   
        // SphU.entry(xxx) 需要与 entry.exit() 成对出现,否则会导致调用链记录异常
        if (entry != null)
        {
   
            entry.exit();
        }
    }
}

代码限流规则

//限流规则 QPS mode,
List<FlowRule> rules = new ArrayList<FlowRule>();
FlowRule rule1 = new FlowRule();
rule1.setResource("getOrder");
// QPS控制在2以内
rule1.setCount(2);
// QPS限流
rule1.setGrade(RuleConstant.FLOW_GRADE_QPS);
rule1.setLimitApp("default");
rules.add(rule1);
FlowRuleManager.loadRules(rules);

网页限流规则配置

选择QPS,直接,快速失败,单机阈值为2。

配置

image.png

参数

Field 说明 默认值
resource 资源名,资源名是限流规则的作用对象
count 限流阈值
grade 限流阈值类型,QPS 或线程数模式 QPS 模式
limitApp 流控针对的调用来源 default,代表不区分调用来源
strategy 判断的根据是资源自身,还是根据其它关联资源 (refResource),还是根据链路入口 根据资源本身
controlBehavior 流控效果(直接拒绝 / 排队等待 / 慢启动模式) 直接拒绝

测试

频繁刷新请求,1秒访问2次请求,正常,超过设置的阈值,将报默认的错误。

image.png

再次的1秒访问2次请求,访问正常。超过2次,访问异常

4.2 关联模式

调用关系包括调用方、被调用方;一个方法又可能会调用其它方法,形成一个调用链路的层次关系。Sentinel 通过 NodeSelectorSlot 建立不同资源间的调用的关系,并且通过 ClusterBuilderSlot 记录每个资源的实时统计信息。

当两个资源之间具有资源争抢或者依赖关系的时候,这两个资源便具有了关联。

比如对数据库同一个字段的读操作和写操作存在争抢,读的速度过高会影响写得速度,写的速度过高会影响读的速度。如果放任读写操作争抢资源,则争抢本身带来的开销会降低整体的吞吐量。可使用关联限流来避免具有关联关系的资源之间过度的争抢.

举例来说,read_dbwrite_db 这两个资源分别代表数据库读写,我们可以给 read_db 设置限流规则来达到写优先的目的。具体的方法:

设置 `strategy` 为 `RuleConstant.STRATEGY_RELATE` 
设置 `refResource` 为 `write_db`。
这样当写库操作过于频繁时,读数据的请求会被限流。

还有一个例子,电商的 下订单 和 支付两个操作,需要优先保障 支付, 可以根据 支付接口的 流量阈值,来对订单接口进行限制,从而保护支付的目的。

使用注解进行资源定义

添加2个请求

@SentinelResource(value = "test1", blockHandler = "exceptionHandler")
@GetMapping("/test1")
public String test1()
{
   
    log.info(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t" + "...test1");
    return "-------hello baby,i am test1";
}


// Block 异常处理函数,参数最后多一个 BlockException,其余与原函数一致.
public String exceptionHandler(BlockException ex)
{
   
    // Do some log here.
    ex.printStackTrace();
    log.info(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t" + "...exceptionHandler");
    return String.format("error: test1  is not OK");
}

@SentinelResource(value = "test1_ref")
@GetMapping("/test1_ref")
public String test1_ref()
{
   
    log.info(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t" + "...test1_related");
    return "-------hello baby,i am test1_ref";
}

代码配置关联限流规则

// 关联模式流控  QPS控制在1以内
String refResource = "test1_ref";
FlowRule rRule = new FlowRule("test1")
    .setCount(1)  // QPS控制在1以内
    .setStrategy(RuleConstant.STRATEGY_RELATE)
    .setRefResource(refResource);

rules.add(rRule);
FlowRuleManager.loadRules(rules);

网页限流规则配置

image.png

测试

选择QPS,单机阈值为1,选择关联,关联资源为/test_ref,这里用Jmeter模拟高并发,请求/test_ref。

image.png

在大批量线程高并发访问/test_ref,导致/test失效了

image.png

链路类型的关联也类似,就不再演示了。多个请求调用同一微服务。

4.3 Warm up(预热)模式

场景1: JVM刚启动场景需要预热, 具体的原因,去阅读 下面的博客

微博一面:JVM预热,你的方案是啥? - 疯狂创客圈 - 博客园 (cnblogs.com)

场景2:空闲状态到繁忙状态的切换,也需要时间

  • db连接池 , 最少的连接数
  • 线程池, 很少线程数
  • 其他的池

当流量突然增大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希望系统从空闲状态到繁忙状态的切换的时间长一些。

即如果系统在此之前长期处于空闲的状态,我们希望处理请求的数量是缓步的增多,经过预期的时间以后,到达系统处理请求个数的最大值。

如秒杀系统在开启瞬间,会有很多流量上来,很可能把系统打死,预热方式就是为了保护系统,可慢慢的把流量放进来,慢慢的把阈值增长到设置的阈值。

Warm Up(冷启动,预热)模式就是为了实现这个保护系统目的的。

默认 coldFactor 为 3,即请求 QPS 从 threshold / 3 开始,经预热时长逐渐升至设定的 QPS 阈值。

使用注解定义资源

@SentinelResource(value = "testWarmUP", blockHandler = "exceptionHandlerOfWarmUp")
@GetMapping("/testWarmUP")
public String testWarmUP()
{
   
    log.info(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t" + "...test1");
    return "-------hello baby,i am testWarmUP";
}

代码预热规则

案例:阈值为10 qps,预热时长设置为 5s;

FlowRule warmUPRule = new FlowRule();
warmUPRule.setResource("testWarmUP");
warmUPRule.setCount(10);
warmUPRule.setGrade(RuleConstant.FLOW_GRADE_QPS);
warmUPRule.setLimitApp("default");
warmUPRule.setControlBehavior(RuleConstant.CONTROL_BEHAVIOR_WARM_UP);
warmUPRule.setWarmUpPeriodSec(5);

1)默认冷加载因子 codeFactor为3,即请求QPS从 (threshold / 3)开始,经过多少预热时长才逐渐升至设定的 QPS 阈值;

系统初始化 阈值为 10/3 约等于3,即阈值刚开始为3;然后过了5s后,阈值才慢慢升到10;

就是5s前阈值是3,5s后阈值为10;

3)testWarmUP 刚开始每秒访问4次,就会报错,超过了 10/3=3,5s后每秒访问 1~10 次都正常;

网页预热规则配置

image.png

先在单机阈值10/3,3的时候,预热10秒后,慢慢将阈值升至20。

刚开始刷/testWarmUP,会出现默认错误,预热时间到了后,阈值增加,没超过阈值刷新,请求正常。

通常冷启动的过程系统允许通过的 QPS 曲线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4.4 排队等待模式

匀速排队(RuleConstant.CONTROL_BEHAVIOR_RATE_LIMITER)方式会严格控制请求通过的间隔时间,也即是让请求以均匀的速度通过,对应的是漏桶算法。阈值必须设置为QPS。

image.png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处理间隔性突发的流量,例如消息队列。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某一秒有大量的请求到来,而接下来的几秒则处于空闲状态,我们希望系统能够在接下来的空闲期间逐渐处理这些请求,而不是在第一秒直接拒绝多余的请求。

某瞬时来了大流量的请求, 而如果此时要处理所有请求,很可能会导致系统负载过高,影响稳定性。但其实可能后面几秒之内都没有消息投递,若直接把多余的消息丢掉则没有充分利用系统处理消息的能力。

Sentinel的Rate Limiter模式能在某一段时间间隔内以匀速方式处理这样的请求, 充分利用系统的处理能力, 也就是削峰填谷, 保证资源的稳定性.

Sentinel会以固定的间隔时间让请求通过, 访问资源。当请求到来的时候,如果当前请求距离上个通过的请求通过的时间间隔不小于预设值,则让当前请求通过;否则,计算当前请求的预期通过时间,如果该请求的预期通过时间小于规则预设的 timeout 时间,则该请求会等待直到预设时间到来通过;反之,则马上抛出阻塞异常。

使用Sentinel的这种策略, 简单点说, 就是使用一个时间段(比如20s的时间)处理某一瞬时产生的大量请求, 起到一个削峰填谷的作用, 从而充分利用系统的处理能力, 下图能很形象的展示这种场景: X轴代表时间, Y轴代表系统处理的请求.

image.png

示例

模拟2个用户同时并发的访问资源,发出100个请求,

如果设置QPS阈值为1, 拒绝策略修改为Rate Limiter匀速RuleConstant.CONTROL_BEHAVIOR_RATE_LIMITER方式, 还需要设置setMaxQueueingTimeMs(20 * 1000)表示每一请求最长等待时间, 这里等待时间大一点, 以保证让所有请求都能正常通过;

假设这里设置的排队等待时间过小的话, 导致排队等待的请求超时而抛出异常BlockException, 最终结果可能是这100个并发请求中只有一个请求或几个才能正常通过, 所以使用这种模式得根据访问资源的耗时时间决定排队等待时间. 按照目前这种设置, QPS阈值为10的话, 每一个请求相当于是以匀速100ms左右通过.

使用注解定义资源

@SentinelResource(value = "testLineUp",
                  blockHandler = "exceptionHandlerOftestLineUp")
@GetMapping("/testLineUp")
public String testLineUp()
{
   
    log.info(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t" + "...test1");
    return "-------hello baby,i am testLineUp";
}

代码限流规则

FlowRule lineUpRule = new FlowRule();
lineUpRule.setResource("testLineUp");
lineUpRule.setCount(10);
lineUpRule.setGrade(RuleConstant.FLOW_GRADE_QPS);
lineUpRule.setLimitApp("default");
lineUpRule.setMaxQueueingTimeMs(20 * 1000);
// CONTROL_BEHAVIOR_DEFAULT means requests more than threshold will be rejected immediately.
// CONTROL_BEHAVIOR_DEFAULT将超过阈值的流量立即拒绝掉.
lineUpRule.setControlBehavior(RuleConstant.CONTROL_BEHAVIOR_RATE_LIMITER);
rules.add(lineUpRule);

网页限流规则配置

image.png

通过jmeter进行测试

image.png

4.5 热点规则 (ParamFlowRule)

何为热点?

热点即经常访问的数据。很多时候我们希望统计某个热点数据中访问频次最高的 Top K 数据,并对其访问进行限制。比如:

  • 商品 ID 为参数,统计一段时间内最常购买的商品 ID 并进行限制
  • 用户 ID 为参数,针对一段时间内频繁访问的用户 ID 进行限制 热点参数限流会统计传入参数中的热点参数,并根据配置的限流阈值与模式,对包含热点参数的资源调用进行限流。热点参数限流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流量控制,仅对包含热点参数的资源调用生效。 使用该规则需要引入依赖:

热点参数规则(ParamFlowRule)类似于流量控制规则(FlowRule):

属性 说明 默认值
resource 资源名,必填
count 限流阈值,必填
grade 限流模式 QPS 模式
durationInSec 统计窗口时间长度(单位为秒),1.6.0 版本开始支持 1s
controlBehavior 流控效果(支持快速失败和匀速排队模式),1.6.0 版本开始支持 快速失败
maxQueueingTimeMs 最大排队等待时长(仅在匀速排队模式生效),1.6.0 版本开始支持 0ms
paramIdx 热点参数的索引,必填,对应 SphU.entry(xxx, args) 中的参数索引位置
paramFlowItemList 参数例外项,可以针对指定的参数值单独设置限流阈值,不受前面 count 阈值的限制。仅支持基本类型和字符串类型
clusterMode 是否是集群参数流控规则 false
clusterConfig 集群流控相关配置

自定义资源

@GetMapping("/byHotKey")
@SentinelResource(value = "byHotKey",
                  blockHandler = "userAccessError")
public String test4(@RequestParam(value = "userId", required = false) String userId,
                    @RequestParam(value = "goodId", required = false) int goodId)
{
   
    log.info(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t" + "...byHotKey");
    return "-----------by HotKey: UserId";
}

限流规则代码:

可以通过 ParamFlowRuleManager 的 loadRules 方法更新热点参数规则,下面是官方实例:

ParamFlowRule rule = new ParamFlowRule(resourceName)
    .setParamIdx(0)
    .setCount(5);
// 针对 int 类型的参数 PARAM_B,单独设置限流 QPS 阈值为 10,而不是全局的阈值 5.
ParamFlowItem item = new ParamFlowItem().setObject(String.valueOf(PARAM_B))
    .setClassType(int.class.getName())
    .setCount(10);
rule.setParamFlowItemList(Collections.singletonList(item));

ParamFlowRuleManager.loadRules(Collections.singletonList(rule));

具体的限流代码如下:

ParamFlowRule pRule = new ParamFlowRule("byHotKey")
    .setParamIdx(1)
    .setCount(1);
// 针对 参数值1000,单独设置限流 QPS 阈值为 5,而不是全局的阈值 1.
ParamFlowItem item = new ParamFlowItem().setObject(String.valueOf(1000))
    .setClassType(int.class.getName())
    .setCount(5);
pRule.setParamFlowItemList(Collections.singletonList(item));

ParamFlowRuleManager.loadRules(Collections.singletonList(pRule));

网页限流规则配置

image.png

5、Sentinel 系统保护

系统保护的目的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系统保护的目的:

  • 保证系统不被拖垮
  • 在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保持系统的吞吐量

长期以来,系统保护的思路是根据硬指标,即系统的负载 (load1) 来做系统过载保护。当系统负载高于某个阈值,就禁止或者减少流量的进入;当 load 开始好转,则恢复流量的进入。这个思路给我们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两个问题:

  • load 是一个“结果”,如果根据 load 的情况来调节流量的通过率,那么就始终有延迟性。也就意味着通过率的任何调整,都会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当前通过率是使 load 恶化的一个动作,那么也至少要过 1 秒之后才能观测到;同理,如果当前通过率调整是让 load 好转的一个动作,也需要 1 秒之后才能继续调整,这样就浪费了系统的处理能力。所以我们看到的曲线,总是会有抖动。
  • 恢复慢。想象一下这样的一个场景(真实),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下游应用不可靠,导致应用 RT 很高,从而 load 到了一个很高的点。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下游应用恢复了,应用 RT 也相应减少。这个时候,其实应该大幅度增大流量的通过率;但是由于这个时候 load 仍然很高,通过率的恢复仍然不高。

系统保护的目标是 在系统不被拖垮的情况下,提高系统的吞吐率,而不是 load 一定要到低于某个阈值。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固有的思维,超过特定的 load 就禁止流量进入,系统 load 恢复就放开流量,这样做的结果是无论我们怎么调参数,调比例,都是按照果来调节因,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Sentinel 在系统自适应保护的做法是,用 load1 作为启动自适应保护的因子,而允许通过的流量由处理请求的能力,即请求的响应时间以及当前系统正在处理的请求速率来决定。

系统保护规则的应用

系统规则支持以下的模式:

  • Load 自适应(仅对 Linux/Unix-like 机器生效):系统的 load1 作为启发指标,进行自适应系统保护。当系统 load1 超过设定的启发值,且系统当前的并发线程数超过估算的系统容量时才会触发系统保护(BBR 阶段)。系统容量由系统的 maxQps * minRt 估算得出。设定参考值一般是 CPU cores * 2.5

  • CPU usage(1.5.0+ 版本):当系统 CPU 使用率超过阈值即触发系统保护(取值范围 0.0-1.0),比较灵敏。

  • 平均 RT:当单台机器上所有入口流量的平均 RT 达到阈值即触发系统保护,单位是毫秒。

  • 并发线程数:当单台机器上所有入口流量的并发线程数达到阈值即触发系统保护。

  • 入口 QPS:当单台机器上所有入口流量的 QPS 达到阈值即触发系统保护。

系统保护规则是从应用级别的入口流量进行控制,从单台机器的 load、CPU 使用率、平均 RT、入口 QPS 和并发线程数等几个维度监控应用指标,让系统尽可能跑在最大吞吐量的同时保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

系统保护规则是应用整体维度的,而不是资源维度的,并且仅对入口流量生效。入口流量指的是进入应用的流量(EntryType.IN),比如 Web 服务或 Dubbo 服务端接收的请求,都属于入口流量。

系统规则的参数说明:

  • highestSystemLoad 最大的 load1,参考值 -1 (不生效)
  • avgRt 所有入口流量的平均响应时间 -1 (不生效)
  • maxThread 入口流量的最大并发数 -1 (不生效)
  • qps 所有入口资源的 QPS -1 (不生效)

硬编码的方式定义流量控制规则如下:

List<SystemRule> srules = new ArrayList<>();
SystemRule srule = new SystemRule();
srule.setAvgRt(3000);
srules.add(srule);
SystemRuleManager.loadRules(srules);

网页限流规则配置

image.png

6、黑白名单规则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根据调用方来限制资源是否通过,这时候可以使用 Sentinel 的访问控制(黑白名单)的功能。黑白名单根据资源的请求来源(origin)限制资源是否通过,若配置白名单则只有请求来源位于白名单内时才可通过;若配置黑名单则请求来源位于黑名单时不通过,其余的请求通过。

调用方信息通过 ContextUtil.enter(resourceName, origin) 方法中的 origin 参数传入。也可以在spring容器中注册RequestOriginParser

访问控制规则 (AuthorityRule)

授权规则,即黑白名单规则(AuthorityRule)非常简单,主要有以下配置项:

  • resource:资源名,即限流规则的作用对象
  • limitApp:对应的黑名单/白名单,不同 origin 用 , 分隔,如 appA,appB
  • strategy:限制模式,AUTHORITY_WHITE 为白名单模式,AUTHORITY_BLACK 为黑名单模式,默认为白名单模式 比如我们希望控制对资源 test 的访问设置白名单,只有来源为 appA 和 appB 的请求才可通过,则可以配置如下白名单规则:
AuthorityRule rule = new AuthorityRule();
rule.setResource("test");
rule.setStrategy(RuleConstant.AUTHORITY_WHITE);
rule.setLimitApp("appA,appB");
AuthorityRuleManager.loadRules(Collections.singletonList(rule));

来源解析器

@Component
public class CustomerRequestOriginParser implements RequestOriginParser {
   

     //通过Request获取来源标识,交给授权规则进行匹配
    @Override
    public String parseOrigin(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String origin = request.getHeader("origin"); //可以自定义

        if (origin == null || "".equals(origin))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origin 为空");
        }

        return origin;
    }
}

测试。。。

7、如何定义资源

Sentinel 可以简单的分为 Sentinel 核心库和 Dashboard。

核心库不依赖 Dashboard,可以通过代码手段定义资源。

我们说的资源,可以是任何东西,服务,服务里的方法,甚至是一段代码。

使用 Sentinel 来进行资源保护,主要分为几个步骤:

  1. 定义资源
  2. 定义规则
  3. 检验规则是否生效

先把可能需要保护的资源定义好(埋点),之后再配置规则。

也可以理解为,只要有了资源,我们就可以在任何时候灵活地定义各种流量控制规则。在编码的时候,只需要考虑这个代码是否需要保护,如果需要保护,就将之定义为一个资源。

对于主流的框架,我们提供适配,只需要按照适配中的说明配置,Sentinel 就会默认定义提供的服务,方法等为资源。

方式一:主流框架的默认适配

为了减少开发的复杂程度,我们对大部分的主流框架,例如 Web Servlet、Dubbo、Spring Cloud、gRPC、Spring WebFlux、Reactor 等都做了适配。您只需要引入对应的依赖即可方便地整合 Sentinel。

可以参见: 主流框架的适配

方式二:抛出异常的方式定义资源

SphU 包含了 try-catch 风格的 API。用这种方式,当资源发生了限流之后会抛出 BlockException。这个时候可以捕捉异常,进行限流之后的逻辑处理。示例代码如下:

// 1.5.0 版本开始可以利用 try-with-resources 特性(使用有限制)
// 资源名可使用任意有业务语义的字符串,比如方法名、接口名或其它可唯一标识的字符串。
try (Entry entry = SphU.entry("resourceName")) {
   
    // 被保护的业务逻辑
    // do something here...
} catch (BlockException ex) {
   
    // 资源访问阻止,被限流或被降级
    // 在此处进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

特别地,若 entry 的时候传入了热点参数,那么 exit 的时候也一定要带上对应的参数(exit(count, args)),否则可能会有统计错误。这个时候不能使用 try-with-resources 的方式。

另外通过 Tracer.trace(ex) 来统计异常信息时,由于 try-with-resources 语法中 catch 调用顺序的问题,会导致无法正确统计异常数,因此统计异常信息时也不能在 try-with-resources 的 catch 块中调用 Tracer.trace(ex)

手动 exit 示例:

Entry entry = null;
// 务必保证 finally 会被执行
try {
   
    // 资源名可使用任意有业务语义的字符串,注意数目不能太多(超过 1K),超出几千请作为参数传入而不要直接作为资源名
    // EntryType 代表流量类型(inbound/outbound),其中系统规则只对 IN 类型的埋点生效
    entry = SphU.entry("自定义资源名");
    // 被保护的业务逻辑
    // do something...
} catch (BlockException ex) {
   
    // 资源访问阻止,被限流或被降级
    // 进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 catch (Exception ex) {
   
    // 若需要配置降级规则,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记录业务异常
    Tracer.traceEntry(ex, entry);
} finally {
   
    // 务必保证 exit,务必保证每个 entry 与 exit 配对
    if (entry != null) {
   
        entry.exit();
    }
}

热点参数埋点示例:

Entry entry = null;
try {
   
    // 若需要配置例外项,则传入的参数只支持基本类型。
    // EntryType 代表流量类型,其中系统规则只对 IN 类型的埋点生效
    // count 大多数情况都填 1,代表统计为一次调用。
    entry = SphU.entry(resourceName, EntryType.IN, 1, paramA, paramB);
    // Your logic here.
} catch (BlockException ex) {
   
    // Handle request rejection.
} finally {
   
    // 注意:exit 的时候也一定要带上对应的参数,否则可能会有统计错误。
    if (entry != null) {
   
        entry.exit(1, paramA, paramB);
    }
}

SphU.entry() 的参数描述:

参数名 类型 解释 默认值
entryType EntryType 资源调用的流量类型,是入口流量(EntryType.IN)还是出口流量(EntryType.OUT),注意系统规则只对 IN 生效 EntryType.OUT
count int 本次资源调用请求的 token 数目 1
args Object[] 传入的参数,用于热点参数限流

注意SphU.entry(xxx) 需要与 entry.exit() 方法成对出现,匹配调用,否则会导致调用链记录异常,抛出 ErrorEntryFreeException 异常。常见的错误:

  • 自定义埋点只调用 SphU.entry(),没有调用 entry.exit()
  • 顺序错误,比如:entry1 -> entry2 -> exit1 -> exit2,应该为 entry1 -> entry2 -> exit2 -> exit1

方式三:返回布尔值方式定义资源

SphO 提供 if-else 风格的 API。用这种方式,当资源发生了限流之后会返回 false,这个时候可以根据返回值,进行限流之后的逻辑处理。示例代码如下:

// 资源名可使用任意有业务语义的字符串
if (SphO.entry("自定义资源名")) {
   
    // 务必保证finally会被执行
    try {
   
        /**
      * 被保护的业务逻辑
      */
    } finally {
   
        SphO.exit();
    }
} else {
   
    // 资源访问阻止,被限流或被降级
    // 进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

注意SphO.entry(xxx) 需要与 SphO.exit()方法成对出现,匹配调用,位置正确,否则会导致调用链记录异常,抛出ErrorEntryFreeException` 异常。

方式四:注解方式定义资源

Sentinel 支持通过 @SentinelResource 注解定义资源并配置 blockHandlerfallback 函数来进行限流之后的处理。示例:

// 原本的业务方法.
@SentinelResource(blockHandler = "blockHandlerForGetUser")
public User getUserById(String id)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getUserById command failed");
}

// blockHandler 函数,原方法调用被限流/降级/系统保护的时候调用
public User blockHandlerForGetUser(String id, BlockException ex) {
   
    return new User("admin");
}

注意 blockHandler 函数会在原方法被限流/降级/系统保护的时候调用,而 fallback 函数会针对所有类型的异常。请注意 blockHandlerfallback 函数的形式要求,更多指引可以参见 Sentinel 注解支持文档

方式五:异步调用支持

Sentinel 支持异步调用链路的统计。在异步调用中,需要通过 SphU.asyncEntry(xxx) 方法定义资源,并通常需要在异步的回调函数中调用 exit 方法。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try {
   
    AsyncEntry entry = SphU.asyncEntry(resourceName);

    // 异步调用.
    doAsync(userId, result -> {
   
        try {
   
            // 在此处处理异步调用的结果.
        } finally {
   
            // 在回调结束后 exit.
            entry.exit();
        }
    });
} catch (BlockException ex) {
   
    // Request blocked.
    // Handle the exception (e.g. retry or fallback).
}

SphU.asyncEntry(xxx) 不会影响当前(调用线程)的 Context,因此以下两个 entry 在调用链上是平级关系(处于同一层),而不是嵌套关系:

// 调用链类似于:
// -parent
// ---asyncResource
// ---syncResource
asyncEntry = SphU.asyncEntry(asyncResource);
entry = SphU.entry(normalResource);

若在异步回调中需要嵌套其它的资源调用(无论是 entry 还是 asyncEntry),只需要借助 Sentinel 提供的上下文切换功能,在对应的地方通过 ContextUtil.runOnContext(context, f) 进行 Context 变换,将对应资源调用处的 Context 切换为生成的异步 Context,即可维持正确的调用链路关系。示例如下:

public void handleResult(String result) {
   
    Entry entry = null;
    try {
   
        entry = SphU.entry("handleResultForAsync");
        // Handle your result here.
    } catch (BlockException ex) {
   
        // Blocked for the result handler.
    } finally {
   
        if (entry != null) {
   
            entry.exit();
        }
    }
}

public void someAsync() {
   
    try {
   
        AsyncEntry entry = SphU.asyncEntry(resourceName);

        // Asynchronous invocation.
        doAsync(userId, result -> {
   
            // 在异步回调中进行上下文变换,通过 AsyncEntry 的 getAsyncContext 方法获取异步 Context
            ContextUtil.runOnContext(entry.getAsyncContext(), () -> {
   
                try {
   
                    // 此处嵌套正常的资源调用.
                    handleResult(result);
                } finally {
   
                    entry.exit();
                }
            });
        });
    } catch (BlockException ex) {
   
        // Request blocked.
        // Handle the exception (e.g. retry or fallback).
    }
}

此时的调用链就类似于:

-parent
---asyncInvocation
-----handleResultForAsync

更详细的示例可以参考 Demo 中的 AsyncEntryDemo,里面包含了普通资源与异步资源之间的各种嵌套示例。

8 Sentinel中基本概念

Sentinel实现限流、隔离、降级、熔断等功能,本质要做的就是两件事情:

  • 统计数据:统计某个资源的访问数据(QPS、RT等信息)
  • 规则判断:判断限流规则、隔离规则、降级规则、熔断规则是否满足

这里的资源就是希望被Sentinel保护的业务,例如项目中定义的controller方法就是默认被Sentinel保护的资源。

8.1 ProcessorSlotChain

实现上述功能的核心骨架是一个叫做ProcessorSlotChain的类。这个类基于责任链模式来设计,将不同的功能(限流、降级、系统保护)封装为一个个的Slot,请求进入后逐个执行即可。

image.png

责任链中的Slot也分为两大类:

  • 统计数据构建部分(statistic)
    • NodeSelectorSlot:负责构建簇点链路中的节点(DefaultNode),将这些节点形成链路树
    • ClusterBuilderSlot:负责构建某个资源的ClusterNode,ClusterNode可以保存资源的运行信息(响应时间、QPS、block 数目、线程数、异常数等)以及来源信息(origin名称)
    • StatisticSlot:负责统计实时调用数据,包括运行信息、来源信息等
  • 规则判断部分(rule checking)
    • AuthoritySlot:负责授权规则(来源控制)
    • SystemSlot:负责系统保护规则
    • ParamFlowSlot:负责热点参数限流规则
    • FlowSlot:负责限流规则
    • DegradeSlot:负责降级规则

8.2 Node

Sentinel中的簇点链路是由一个个的Node组成的,Node是一个接口,包括下面的实现:

image.png

所有的节点都可以记录对资源的访问统计数据,所以都是StatisticNode的子类。

按照作用分为两类Node:

  • DefaultNode:代表链路树中的每一个资源,一个资源出现在不同链路中时,会创建不同的DefaultNode节点。而树的入口节点叫EntranceNode,是一种特殊的DefaultNode
  • ClusterNode:代表资源,一个资源不管出现在多少链路中,只会有一个ClusterNode。记录的是当前资源被访问的所有统计数据之和。

DefaultNode记录的是资源在当前链路中的访问数据,用来实现基于链路模式的限流规则。ClusterNode记录的是资源在所有链路中的访问数据,实现默认模式、关联模式的限流规则。

节点 作用
StatisticNode 执行具体的资源统计操作
DefaultNode 该节点持有指定上下文中指定资源的统计信息,当在同一个上下文中多次调用entry方法时,该节点可能下会创建有一系列的子节点。 另外每个DefaultNode中会关联一个ClusterNode
ClusterNode 该节点中保存了资源的总体的运行时统计信息,包括rt,线程数,qps等等,相同的资源会全局共享同一个ClusterNode,不管他属于哪个上下文
EntranceNode 该节点表示一棵调用链树的入口节点,通过他可以获取调用链树中所有的子节点

例如:我们在一个SpringMVC项目中,有两个业务:

  • 业务1:controller中的资源/order/query访问了service中的资源/goods
  • 业务2:controller中的资源/order/save访问了service中的资源/goods

创建的链路图如下:

image.png

Sentinel中核心对象的关系如下图:

image.png

8.3 Entry

默认情况下,Sentinel会将controller中的方法作为被保护资源,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将自己的一段代码标记为一个Sentinel的资源呢?

Sentinel中的资源用Entry来表示。声明Entry的API示例:

// 资源名可使用任意有业务语义的字符串,比如方法名、接口名或其它可唯一标识的字符串。
try (Entry entry = SphU.entry("resourceName")) {
   
  // 被保护的业务逻辑
  // do something here...
} catch (BlockException ex) {
   
  // 资源访问阻止,被限流或被降级
  // 在此处进行相应的处理操作
}

8.3.1.自定义资源

例如,我们在order-service服务中,将OrderServicequeryOrderById()方法标记为一个资源。

1)首先在order-service中引入sentinel依赖

<!--sentinel-->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alibaba-sentinel</artifactId>
</dependency>

2)然后配置Sentinel地址

spring:
  cloud:
    sentinel:
      transport:
        dashboard: localhost:8089 # 这里我的sentinel用了8089的端口

3)修改OrderService类的queryOrderById方法

代码这样来实现:

public Order queryOrderById(Long orderId) {
   
    // 创建Entry,标记资源,资源名为resource1
    try (Entry entry = SphU.entry("resource1")) {
   
        // 1.查询订单,这里是假数据
        Order order = Order.build(101L, 4999L, "小米 MIX4", 1, 1L, null);
        // 2.查询用户,基于Feign的远程调用
        User user = userClient.findById(order.getUserId());
        // 3.设置
        order.setUser(user);
        // 4.返回
        return order;
    }catch (BlockException e){
   
        log.error("被限流或降级", e);
        return null;
    }
}

4)访问

打开浏览器,访问order服务:http://localhost:8080/order/101

然后打开sentinel控制台,查看簇点链路:

image.png

8.3.2.基于注解标记资源

在之前学习Sentinel的时候,我们知道可以通过给方法添加@SentinelResource注解的形式来标记资源。

image.png

这个是怎么实现的呢?

来看下我们引入的Sentinel依赖包:

image.png

其中的spring.factories声明需要就是自动装配的配置类,内容如下:

image.png

我们来看下SentinelAutoConfiguration这个类:

image.png

可以看到,在这里声明了一个Bean,SentinelResourceAspect


/**
 * Aspect for methods with {@link SentinelResource} annotation.
 *
 * @author Eric Zhao
 */
@Aspect
public class SentinelResourceAspect extends AbstractSentinelAspectSupport {
   
    // 切点是添加了 @SentinelResource注解的类
    @Pointcut("@annotation(com.alibaba.csp.sentinel.annotation.SentinelResource)")
    public void sentinelResourceAnnotationPointcut() {
   
    }

    // 环绕增强
    @Around("sentinelResourceAnnotationPointcut()")
    public Object invokeResourceWithSentinel(ProceedingJoinPoint pjp) throws Throwable {
   
        // 获取受保护的方法
        Method originMethod = resolveMethod(pjp);
        // 获取 @SentinelResource注解
        SentinelResource annotation = originMethod.getAnnotation(SentinelResource.class);
        if (annotation == null) {
   
            // Should not go through here.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Wrong state for SentinelResource annotation");
        }
        // 获取注解上的资源名称
        String resourceName = getResourceName(annotation.value(), originMethod);
        EntryType entryType = annotation.entryType();
        int resourceType = annotation.resourceType();
        Entry entry = null;
        try {
   
            // 创建资源 Entry
            entry = SphU.entry(resourceName, resourceType, entryType, pjp.getArgs());
            // 执行受保护的方法
            Object result = pjp.proceed();
            return result;
        } catch (BlockException ex) {
   
            return handleBlockException(pjp, annotation, ex);
        } catch (Throwable ex) {
   
            Class<? extends Throwable>[] exceptionsToIgnore = annotation.exceptionsToIgnore();
            // The ignore list will be checked first.
            if (exceptionsToIgnore.length > 0 && exceptionBelongsTo(ex, exceptionsToIgnore)) {
   
                throw ex;
            }
            if (exceptionBelongsTo(ex, annotation.exceptionsToTrace())) {
   
                traceException(ex);
                return handleFallback(pjp, annotation, ex);
            }

            // No fallback function can handle the exception, so throw it out.
            throw ex;
        } finally {
   
            if (entry != null) {
   
                entry.exit(1, pjp.getArgs());
            }
        }
    }
}

简单来说,@SentinelResource注解就是一个标记,而Sentinel基于AOP思想,对被标记的方法做环绕增强,完成资源(Entry)的创建。

8.4 Context

我们发现簇点链路中除了controller方法、service方法两个资源外,还多了一个默认的入口节点:

sentinel_spring_web_context,是一个EntranceNode类型的节点

这个节点是在初始化Context的时候由Sentinel帮我们创建的。

8.4.1 什么是Context

那么,什么是Context呢?

  • Context 代表调用链路上下文,贯穿一次调用链路中的所有资源( Entry),基于ThreadLocal。
  • Context 维持着入口节点(entranceNode)、本次调用链路的 curNode(当前资源节点)、调用来源(origin)等信息。
  • 后续的Slot都可以通过Context拿到DefaultNode或者ClusterNode,从而获取统计数据,完成规则判断
  • Context初始化的过程中,会创建EntranceNode,contextName就是EntranceNode的名称

对应的API如下:

// 创建context,包含两个参数:context名称、 来源名称
ContextUtil.enter("contextName", "originName");

8.4.2 Context的初始化

8.4.2.1.自动装配

来看下我们引入的Sentinel依赖包:

image.png

其中的spring.factories声明需要就是自动装配的配置类,内容如下:

image.png

我们先看SentinelWebAutoConfiguration这个类:

image.png

这个类实现了WebMvcConfigurer,我们知道这个是SpringMVC自定义配置用到的类,可以配置HandlerInterceptor:

image.png

可以看到这里配置了一个SentinelWebInterceptor的拦截器。

SentinelWebInterceptor的声明如下:

image.png

发现它继承了AbstractSentinelInterceptor这个类。

image.png

HandlerInterceptor拦截器会拦截一切进入controller的方法,执行preHandle前置拦截方法,而Context的初始化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8.4.2.2.AbstractSentinelInterceptor

HandlerInterceptor拦截器会拦截一切进入controller的方法,执行preHandle前置拦截方法,而Context的初始化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我们来看看这个类的preHandle实现: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preHandle(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Object handler)
    throws Exception {
   
    try {
   
        // 获取资源名称,一般是controller方法的@RequestMapping路径,例如/order/{orderId}
        String resourceName = getResourceName(request);
        if (StringUtil.isEmpty(resourceName)) {
   
            return true;
        }
        // 从request中获取请求来源,将来做 授权规则 判断时会用
        String origin = parseOrigin(request);

        // 获取 contextName,默认是sentinel_spring_web_context
        String contextName = getContextName(request);
        // 创建 Context
        ContextUtil.enter(contextName, origin);
        // 创建资源,名称就是当前请求的controller方法的映射路径
        Entry entry = SphU.entry(resourceName, ResourceTypeConstants.COMMON_WEB, EntryType.IN);
        request.setAttribute(baseWebMvcConfig.getRequestAttributeName(), entry);
        return true;
    } catch (BlockException e) {
   
        try {
   
            handleBlockException(request, response, e);
        } finally {
   
            ContextUtil.exit();
        }
        return false;
    }
}

8.4.2.3.ContextUtil

创建Context的方法就是 ContextUtil.enter(contextName, origin);

我们进入该方法:

public static Context enter(String name, String origin) {
   
    if (Constants.CONTEXT_DEFAULT_NAME.equals(name)) {
   
        throw new ContextNameDefineException(
            "The " + Constants.CONTEXT_DEFAULT_NAME + " can't be permit to defined!");
    }
    return trueEnter(name, origin);
}

进入trueEnter方法:

protected static Context trueEnter(String name, String origin) {
   
    // 尝试获取context
    Context context = contextHolder.get();
    // 判空
    if (context == null) {
   
        // 如果为空,开始初始化
        Map<String, DefaultNode> localCacheNameMap = contextNameNodeMap;
        // 尝试获取入口节点
        DefaultNode node = localCacheNameMap.get(name);
        if (node == null) {
   
            LOCK.lock();
            try {
   
                node = contextNameNodeMap.get(name);
                if (node == null) {
   
                    // 入口节点为空,初始化入口节点 EntranceNode
                    node = new EntranceNode(new StringResourceWrapper(name, EntryType.IN), null);
                    // 添加入口节点到 ROOT
                    Constants.ROOT.addChild(node);
                    // 将入口节点放入缓存
                    Map<String, DefaultNode> newMap = new HashMap<>(contextNameNodeMap.size() + 1);
                    newMap.putAll(contextNameNodeMap);
                    newMap.put(name, node);
                    contextNameNodeMap = newMap;
                }
            } finally {
   
                LOCK.unlock();
            }
        }
        // 创建Context,参数为:入口节点 和 contextName
        context = new Context(node, name);
        // 设置请求来源 origin
        context.setOrigin(origin);
        // 放入ThreadLocal
        contextHolder.set(context);
    }
    // 返回
    return context;
}

9、Sentinel源码分析

接下来我们跟踪源码,验证下ProcessorSlotChain的执行流程。

9.1.入口

首先,回到一切的入口,AbstractSentinelInterceptor类的preHandle方法:

image.png

还有,SentinelResourceAspect的环绕增强方法:

image.png

可以看到,任何一个资源必定要执行SphU.entry()这个方法:

public static Entry entry(String name, int resourceType, EntryType trafficType, Object[] args)
    throws BlockException {
   
    return Env.sph.entryWithType(name, resourceType, trafficType, 1, args);
}

继续进入Env.sph.entryWithType(name, resourceType, trafficType, 1, args);:

@Override
public Entry entryWithType(String name, int resourceType, EntryType entryType,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Object[] args) throws BlockException {
   
    // 将 资源名称等基本信息 封装为一个 StringResourceWrapper对象
    StringResourceWrapper resource = new StringResourceWrapper(name, entryType, resourceType);
    // 继续
    return entryWithPriority(resource, count, prioritized, args);
}

进入entryWithPriority方法:

private Entry entryWithPriority(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Object... args)
    throws BlockException {
   
    // 获取 Context
    Context context = ContextUtil.getContext();

    if (context == null) {
   
        // Using default context.
        context = InternalContextUtil.internalEnter(Constants.CONTEXT_DEFAULT_NAME);
    }// 获取 Slot执行链,同一个资源,会创建一个执行链,放入缓存
    ProcessorSlot<Object> chain = lookProcessChain(resourceWrapper);

    // 创建 Entry,并将 resource、chain、context 记录在 Entry中
    Entry e = new CtEntry(resourceWrapper, chain, context);
    try {
   
        // 执行 slotChain
        chain.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ull, count, prioritized, args);
    } catch (BlockException e1) {
   
        e.exit(count, args);
        throw e1;
    } catch (Throwable e1) {
   
        // This should not happen, unless there are errors existing in Sentinel internal.
        RecordLog.info("Sentinel unexpected exception", e1);
    }
    return e;
}

在这段代码中,会获取ProcessorSlotChain对象,然后基于chain.entry()开始执行slotChain中的每一个Slot. 而这里创建的是其实现类:DefaultProcessorSlotChain.

获取ProcessorSlotChain以后会保存到一个Map中,key是ResourceWrapper,值是ProcessorSlotChain.

所以,一个资源只会有一个ProcessorSlotChain.

9.2.DefaultProcessorSlotChain

我们进入DefaultProcessorSlotChain的entry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Object t,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 first,就是责任链中的第一个 slot
    first.transform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t, count, prioritized, args);
}

这里的first,类型是AbstractLinkedProcessorSlot:

image.png

看下继承关系:

image.png

因此,first一定是这些实现类中的一个,按照最早讲的责任链顺序,first应该就是 NodeSelectorSlot。

不过,既然是基于责任链模式,所以这里只要记住下一个slot就可以了,也就是next:

image.png

next确实是NodeSelectSlot类型。

而NodeSelectSlot的next一定是ClusterBuilderSlot,依次类推:

image.png

责任链就建立起来了。

9.3.NodeSelectorSlot

NodeSelectorSlot负责构建簇点链路中的节点(DefaultNode),将这些节点形成链路树。

核心代码: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Object obj,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 尝试获取 当前资源的 DefaultNode
    DefaultNode node = map.get(context.getName());
    if (node == null) {
   
        synchronized (this) {
   
            node = map.get(context.getName());
            if (node == null) {
   
                // 如果为空,为当前资源创建一个新的 DefaultNode
                node = new DefaultNode(resourceWrapper, null);
                HashMap<String, DefaultNode> cacheMap = new HashMap<String, DefaultNode>(map.size());
                cacheMap.putAll(map);
                // 放入缓存中,注意这里的 key是contextName,
                // 这样不同链路进入相同资源,就会创建多个 DefaultNode
                cacheMap.put(context.getName(), node);
                map = cacheMap;
                // 当前节点加入上一节点的 child中,这样就构成了调用链路树
                ((DefaultNode) context.getLastNode()).addChild(node);
            }

        }
    }
    // context中的curNode(当前节点)设置为新的 node
    context.setCurNode(node);
    // 执行下一个 slot
    fire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ode, count, prioritized, args);
}

这个Slot完成了这么几件事情:

  • 为当前资源创建 DefaultNode
  • 将DefaultNode放入缓存中,key是contextName,这样不同链路入口的请求,将会创建多个DefaultNode,相同链路则只有一个DefaultNode
  • 将当前资源的DefaultNode设置为上一个资源的childNode
  • 将当前资源的DefaultNode设置为Context中的curNode(当前节点)

下一个slot,就是ClusterBuilderSlot

9.4.ClusterBuilderSlot

ClusterBuilderSlot负责构建某个资源的ClusterNode,核心代码: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DefaultNode node,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 判空,注意ClusterNode是共享的成员变量,也就是说一个资源只有一个ClusterNode,与链路无关
    if (clusterNode == null) {
   
        synchronized (lock) {
   
            if (clusterNode == null) {
   
                // 创建 cluster node.
                clusterNode = new ClusterNode(resourceWrapper.getName(), resourceWrapper.getResourceType());
                HashMap<ResourceWrapper, ClusterNode> newMap = new HashMap<>(Math.max(clusterNodeMap.size(), 16));
                newMap.putAll(clusterNodeMap);
                // 放入缓存,可以是nodeId,也就是resource名称
                newMap.put(node.getId(), clusterNode);
                clusterNodeMap = newMap;
            }
        }
    }
    // 将资源的 DefaultNode与 ClusterNode关联
    node.setClusterNode(clusterNode);
    // 记录请求来源 origin 将 origin放入 entry
    if (!"".equals(context.getOrigin())) {
   
        Node originNode = node.getClusterNode().getOrCreateOriginNode(context.getOrigin());
        context.getCurEntry().setOriginNode(originNode);
    }
    // 继续下一个slot
    fire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ode, count, prioritized, args);
}

9.5.StatisticSlot

StatisticSlot负责统计实时调用数据,包括运行信息(访问次数、线程数)、来源信息等。

StatisticSlot是实现限流的关键,其中基于滑动时间窗口算法维护了计数器,统计进入某个资源的请求次数。

核心代码: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DefaultNode node,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try {
   
        // 放行到下一个 slot,做限流、降级等判断
        fire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ode, count, prioritized, args);

        // 请求通过了, 线程计数器 +1 ,用作线程隔离
        node.increaseThreadNum();
        // 请求计数器 +1 用作限流
        node.addPassRequest(count);

        if (context.getCurEntry().getOriginNode() != null) {
   
            // 如果有 origin,来源计数器也都要 +1
            context.getCurEntry().getOriginNode().increaseThreadNum();
            context.getCurEntry().getOriginNode().addPassRequest(count);
        }

        if (resourceWrapper.getEntryType() == EntryType.IN) {
   
            // 如果是入口资源,还要给全局计数器 +1.
            Constants.ENTRY_NODE.increaseThreadNum();
            Constants.ENTRY_NODE.addPassRequest(count);
        }

        // 请求通过后的回调.
        for (ProcessorSlotEntryCallback<DefaultNode> handler : StatisticSlotCallbackRegistry.getEntryCallbacks()) {
   
            handler.onPass(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ode, count, args);
        }
    } catch (Throwable e) {
   
        // 各种异常处理就省略了。。。
        context.getCurEntry().setError(e);

        throw e;
    }
}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计数+1动作都包括两部分,以 node.addPassRequest(count);为例: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PassRequest(int count) {
   
    // DefaultNode的计数器,代表当前链路的 计数器
    super.addPassRequest(count);
    // ClusterNode计数器,代表当前资源的 总计数器
    this.clusterNode.addPassRequest(count);
}

具体计数方式,我们后续再看。

接下来,进入规则校验的相关slot了,依次是:

  • AuthoritySlot:负责授权规则(来源控制)
  • SystemSlot:负责系统保护规则
  • ParamFlowSlot:负责热点参数限流规则
  • FlowSlot:负责限流规则
  • DegradeSlot:负责降级规则

9.6.AuthoritySlot

负责请求来源origin的授权规则判断,如图:

image.png

核心API: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DefaultNode node,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 校验黑白名单
    checkBlackWhiteAuthority(resourceWrapper, context);
    // 进入下一个 slot
    fire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ode, count, prioritized, args);
}

黑白名单校验的逻辑:

void checkBlackWhiteAuthority(ResourceWrapper resource, Context context) throws AuthorityException {
   
    // 获取授权规则
    Map<String, Set<AuthorityRule>> authorityRules = AuthorityRuleManager.getAuthorityRules();

    if (authorityRules == null) {
   
        return;
    }

    Set<AuthorityRule> rules = authorityRules.get(resource.getName());
    if (rules == null) {
   
        return;
    }
    // 遍历规则并判断
    for (AuthorityRule rule : rules) {
   
        if (!AuthorityRuleChecker.passCheck(rule, context)) {
   
            // 规则不通过,直接抛出异常
            throw new AuthorityException(context.getOrigin(), rule);
        }
    }
}

再看下AuthorityRuleChecker.passCheck(rule, context)方法:

static boolean passCheck(AuthorityRule rule, Context context) {
   
    // 得到请求来源 origin
    String requester = context.getOrigin();

    // 来源为空,或者规则为空,都直接放行
    if (StringUtil.isEmpty(requester) || StringUtil.isEmpty(rule.getLimitApp())) {
   
        return true;
    }

    // rule.getLimitApp()得到的就是 白名单 或 黑名单 的字符串,这里先用 indexOf方法判断
    int pos = rule.getLimitApp().indexOf(requester);
    boolean contain = pos > -1;

    if (contain) {
   
        // 如果包含 origin,还要进一步做精确判断,把名单列表以","分割,逐个判断
        boolean exactlyMatch = false;
        String[] appArray = rule.getLimitApp().split(",");
        for (String app : appArray) {
   
            if (requester.equals(app)) {
   
                exactlyMatch = true;
                break;
            }
        }
        contain = exactlyMatch;
    }
    // 如果是黑名单,并且包含origin,则返回false
    int strategy = rule.getStrategy();
    if (strategy == RuleConstant.AUTHORITY_BLACK && contain) {
   
        return false;
    }
    // 如果是白名单,并且不包含origin,则返回false
    if (strategy == RuleConstant.AUTHORITY_WHITE && !contain) {
   
        return false;
    }
    // 其它情况返回true
    return true;
}

9.7.SystemSlot

SystemSlot是对系统保护的规则校验:

image.png

核心API: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DefaultNode node, 
                  int count,boolean prioritize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 系统规则校验
    SystemRuleManager.checkSystem(resourceWrapper);
    // 进入下一个 slot
    fire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ode, count, prioritized, args);
}

来看下SystemRuleManager.checkSystem(resourceWrapper);的代码:

public static void checkSystem(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throws BlockException {
   
    if (resourceWrapper == null) {
   
        return;
    }
    // Ensure the checking switch is on.
    if (!checkSystemStatus.get()) {
   
        return;
    }

    // 只针对入口资源做校验,其它直接返回
    if (resourceWrapper.getEntryType() != EntryType.IN) {
   
        return;
    }

    // 全局 QPS校验
    double currentQps = Constants.ENTRY_NODE == null ? 0.0 : Constants.ENTRY_NODE.successQps();
    if (currentQps > qps) {
   
        throw new SystemBlockException(resourceWrapper.getName(), "qps");
    }

    // 全局 线程数 校验
    int currentThread = Constants.ENTRY_NODE == null ? 0 : Constants.ENTRY_NODE.curThreadNum();
    if (currentThread > maxThread) {
   
        throw new SystemBlockException(resourceWrapper.getName(), "thread");
    }
    // 全局平均 RT校验
    double rt = Constants.ENTRY_NODE == null ? 0 : Constants.ENTRY_NODE.avgRt();
    if (rt > maxRt) {
   
        throw new SystemBlockException(resourceWrapper.getName(), "rt");
    }

    // 全局 系统负载 校验
    if (highestSystemLoadIsSet && getCurrentSystemAvgLoad() > highestSystemLoad) {
   
        if (!checkBbr(currentThread)) {
   
            throw new SystemBlockException(resourceWrapper.getName(), "load");
        }
    }

    // 全局 CPU使用率 校验
    if (highestCpuUsageIsSet && getCurrentCpuUsage() > highestCpuUsage) {
   
        throw new SystemBlockException(resourceWrapper.getName(), "cpu");
    }
}

9.8.ParamFlowSlot

ParamFlowSlot就是热点参数限流,如图:

image.png

是针对进入资源的请求,针对不同的请求参数值分别统计QPS的限流方式。

  • 这里的单机阈值,就是最大令牌数量:maxCount
  • 这里的统计窗口时长,就是统计时长:duration

含义是每隔duration时间长度内,最多生产maxCount个令牌,上图配置的含义是每1秒钟生产2个令牌。

核心API: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DefaultNode node,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 如果没有设置热点规则,直接放行
    if (!ParamFlowRuleManager.hasRules(resourceWrapper.getName())) {
   
        fire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ode, count, prioritized, args);
        return;
    }
    // 热点规则判断
    checkFlow(resourceWrapper, count, args);
    // 进入下一个 slot
    fire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ode, count, prioritized, args);
}

9.8.1.令牌桶

热点规则判断采用了令牌桶算法来实现参数限流,为每一个不同参数值设置令牌桶,Sentinel的令牌桶有两部分组成:

image.png

这两个Map的key都是请求的参数值,value却不同,其中:

  • tokenCounters:用来记录剩余令牌数量
  • timeCounters:用来记录上一个请求的时间

当一个携带参数的请求到来后,基本判断流程是这样的:

image.png

2.9.FlowSlot

FlowSlot是负责限流规则的判断,如图:

image.png

包括:

  • 三种流控模式:直接模式、关联模式、链路模式
  • 三种流控效果:快速失败、warm up、排队等待

三种流控模式,从底层数据统计角度,分为两类:

  • 对进入资源的所有请求(ClusterNode)做限流统计:直接模式、关联模式
  • 对进入资源的部分链路(DefaultNode)做限流统计:链路模式

三种流控效果,从限流算法来看,分为两类:

  • 滑动时间窗口算法:快速失败、warm up
  • 漏桶算法:排队等待效果

9.9.1.核心流程

核心API如下: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DefaultNode node,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 限流规则检测
    checkFlow(resourceWrapper, context, node, count, prioritized);
    // 放行
    fire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ode, count, prioritized, args);
}

checkFlow方法:

void checkFlow(ResourceWrapper resource, Context context, DefaultNode node,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throws BlockException {
   
    // checker是 FlowRuleChecker 类的一个对象
    checker.checkFlow(ruleProvider, resource, context, node, count, prioritized);
}

跟入FlowRuleChecker:

public void checkFlow(Function<String, Collection<FlowRule>> ruleProvider,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Context context, DefaultNode node,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throws BlockException {
   
        if (ruleProvider == null || resource == null) {
   
            return;
        }
        // 获取当前资源的所有限流规则
        Collection<FlowRule> rules = ruleProvider.apply(resource.getName());
        if (rules != null) {
   
            for (FlowRule rule : rules) {
   
                // 遍历,逐个规则做校验
                if (!canPassCheck(rule, context, node, count, prioritized)) {
   
                    throw new FlowException(rule.getLimitApp(), rule);
                }
            }
        }
    }

这里的FlowRule就是限流规则接口,其中的几个成员变量,刚好对应表单参数:

public class FlowRule extends AbstractRule {
   
    /**
     * 阈值类型 (0: 线程, 1: QPS).
     */
    private int grade = RuleConstant.FLOW_GRADE_QPS;
    /**
     * 阈值.
     */
    private double count;
    /**
     * 三种限流模式.
     *
     * {@link RuleConstant#STRATEGY_DIRECT} 直连模式;
     * {@link RuleConstant#STRATEGY_RELATE} 关联模式;
     * {@link RuleConstant#STRATEGY_CHAIN} 链路模式.
     */
    private int strategy = RuleConstant.STRATEGY_DIRECT;
    /**
     * 关联模式关联的资源名称.
     */
    private String refResource;
    /**
     * 3种流控效果.
     * 0. 快速失败, 1. warm up, 2. 排队等待, 3. warm up + 排队等待
     */
    private int controlBehavior = RuleConstant.CONTROL_BEHAVIOR_DEFAULT;
    // 预热时长
    private int warmUpPeriodSec = 10;
    /**
     * 队列最大等待时间.
     */
    private int maxQueueingTimeMs = 500;
    // 。。。 略
}

校验的逻辑定义在FlowRuleChecker的canPassCheck方法中:

public boolean canPassCheck(/*@NonNull*/ FlowRule rule, Context context, DefaultNode node, int acquire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
   
    // 获取限流资源名称
    String limitApp = rule.getLimitApp();
    if (limitApp == null) {
   
        return true;
    }
    // 校验规则
    return passLocalCheck(rule, context, node, acquireCount, prioritized);
}

进入passLocalCheck():

private static boolean passLocalCheck(FlowRule rule, Context context, DefaultNode node,
                                      int acquire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
   
    // 基于限流模式判断要统计的节点, 
    // 如果是直连模式,关联模式,对ClusterNode统计,如果是链路模式,则对DefaultNode统计
    Node selectedNode = selectNodeByRequesterAndStrategy(rule, context, node);
    if (selectedNode == null) {
   
        return true;
    }
    // 判断规则
    return rule.getRater().canPass(selectedNode, acquireCount, prioritized);
}

这里对规则的判断先要通过FlowRule#getRater()获取流量控制器TrafficShapingController,然后再做限流。

而TrafficShapingController有3种实现:

image.png

  • DefaultController:快速失败,默认的方式,基于滑动时间窗口算法
  • WarmUpController:预热模式,基于滑动时间窗口算法,只不过阈值是动态的
  • RateLimiterController:排队等待模式,基于漏桶算法

最终的限流判断都在TrafficShapingController的canPass方法中。

9.9.2.滑动时间窗口

滑动时间窗口的功能分两部分来看:

  • 一是时间区间窗口的QPS计数功能,这个是在StatisticSlot中调用的
  • 二是对滑动窗口内的时间区间窗口QPS累加,这个是在FlowRule中调用的

先来看时间区间窗口的QPS计数功能。

9.9.2.1.时间窗口请求量统计

StatisticSlot部分,有这样一段代码:

image.png

就是在统计通过该节点的QPS,我们跟入看看,这里进入了DefaultNode内部:

image.png

现同时对DefaultNode和ClusterNode在做QPS统计,我们知道DefaultNode和ClusterNode都是StatisticNode的子类,这里调用addPassRequest()方法,最终都会进入StatisticNode中。

随便跟入一个:

image.png

这里有秒、分两种纬度的统计,对应两个计数器。找到对应的成员变量,可以看到:

image.png

两个计数器都是ArrayMetric类型,并且传入了两个参数:

// intervalInMs:是滑动窗口的时间间隔,默认为 1 秒
// sampleCount: 时间窗口的分隔数量,默认为 2,就是把 1秒分为 2个小时间窗
public ArrayMetric(int sampleCount, int intervalInMs) {
   
    this.data = new OccupiableBucketLeapArray(sampleCount, intervalInMs);
}

如图:

image.png

接下来,我们进入ArrayMetric类的addPass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Pass(int count) {
   
    // 获取当前时间所在的时间窗
    WindowWrap<MetricBucket> wrap = data.currentWindow();
    // 计数器 +1
    wrap.value().addPass(count);
}

那么,计数器如何知道当前所在的窗口是哪个呢?

这里的data是一个LeapArray:

image.png

LeapArray的四个属性:

public abstract class LeapArray<T> {
   
    // 小窗口的时间长度,默认是500ms ,值 = intervalInMs / sampleCount
    protected int windowLengthInMs;
    // 滑动窗口内的 小窗口 数量,默认为 2
    protected int sampleCount;
    // 滑动窗口的时间间隔,默认为 1000ms
    protected int intervalInMs;
    // 滑动窗口的时间间隔,单位为秒,默认为 1
    private double intervalInSecond;
}

LeapArray是一个环形数组,因为时间是无限的,数组长度不可能无限,因此数组中每一个格子放入一个时间窗(window),当数组放满后,角标归0,覆盖最初的window。

image.png

因为滑动窗口最多分成sampleCount数量的小窗口,因此数组长度只要大于sampleCount,那么最近的一个滑动窗口内的2个小窗口就永远不会被覆盖,就不用担心旧数据被覆盖的问题了。

我们跟入 data.currentWindow();方法:

public WindowWrap<T> currentWindow(long timeMillis) {
   
    if (timeMillis < 0) {
   
        return null;
    }
    // 计算当前时间对应的数组角标
    int idx = calculateTimeIdx(timeMillis);
    // 计算当前时间所在窗口的开始时间.
    long windowStart = calculateWindowStart(timeMillis);

    /*
         * 先根据角标获取数组中保存的 oldWindow 对象,可能是旧数据,需要判断.
         *
         * (1) oldWindow 不存在, 说明是第一次,创建新 window并存入,然后返回即可
         * (2) oldWindow的 starTime = 本次请求的 windowStar, 说明正是要找的窗口,直接返回.
         * (3) oldWindow的 starTime < 本次请求的 windowStar, 说明是旧数据,需要被覆盖,创建 
         *     新窗口,覆盖旧窗口
         */
    while (true) {
   
        WindowWrap<T> old = array.get(idx);
        if (old == null) {
   
            // 创建新 window
            WindowWrap<T> window = new WindowWrap<T>(windowLengthInMs, windowStart, newEmptyBucket(timeMillis));
            // 基于CAS写入数组,避免线程安全问题
            if (array.compareAndSet(idx, null, window)) {
   
                // 写入成功,返回新的 window
                return window;
            } else {
   
                // 写入失败,说明有并发更新,等待其它人更新完成即可
                Thread.yield();
            }
        } else if (windowStart == old.windowStart()) {
   
            return old;
        } else if (windowStart > old.windowStart()) {
   
            if (updateLock.tryLock()) {
   
                try {
   
                    // 获取并发锁,覆盖旧窗口并返回
                    return resetWindowTo(old, windowStart);
                } finally {
   
                    updateLock.unlock();
                }
            } else {
   
                // 获取锁失败,等待其它线程处理就可以了
                Thread.yield();
            }
        } else if (windowStart < old.windowStart()) {
   
            // 这种情况不应该存在,写这里只是以防万一。
            return new WindowWrap<T>(windowLengthInMs, windowStart, newEmptyBucket(timeMillis));
        }
    }
}

找到当前时间所在窗口(WindowWrap)后,只要调用WindowWrap对象中的add方法,计数器+1即可。

这里只负责统计每个窗口的请求量,不负责拦截。限流拦截要看FlowSlot中的逻辑。

9.9.2.2.滑动窗口QPS计算

FlowSlot的限流判断最终都由TrafficShapingController接口中的canPass方法来实现。该接口有三个实现类:

  • DefaultController:快速失败,默认的方式,基于滑动时间窗口算法
  • WarmUpController:预热模式,基于滑动时间窗口算法,只不过阈值是动态的
  • RateLimiterController:排队等待模式,基于漏桶算法

因此,我们跟入默认的DefaultController中的canPass方法来分析: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canPass(Node node, int acquire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
   
    // 计算目前为止滑动窗口内已经存在的请求量
    int curCount = avgUsedTokens(node);
    // 判断:已使用请求量 + 需要的请求量(1) 是否大于 窗口的请求阈值
    if (curCount + acquireCount > count) {
   
        // 大于,说明超出阈值,返回false
        if (prioritized && grade == RuleConstant.FLOW_GRADE_QPS) {
   
            long currentTime;
            long waitInMs;
            currentTime = TimeUtil.currentTimeMillis();
            waitInMs = node.tryOccupyNext(currentTime, acquireCount, count);
            if (waitInMs < OccupyTimeoutProperty.getOccupyTimeout()) {
   
                node.addWaitingRequest(currentTime + waitInMs, acquireCount);
                node.addOccupiedPass(acquireCount);
                sleep(waitInMs);

                // PriorityWaitException indicates that the request will pass after waiting for {@link @waitInMs}.
                throw new PriorityWaitException(waitInMs);
            }
        }
        return false;
    }
    // 小于等于,说明在阈值范围内,返回true
    return true;
}

因此,判断的关键就是int curCount = avgUsedTokens(node);

private int avgUsedTokens(Node node) {
   
    if (node == null) {
   
        return DEFAULT_AVG_USED_TOKENS;
    }
    return grade == RuleConstant.FLOW_GRADE_THREAD ? node.curThreadNum() : (int)(node.passQps());
}

因为我们采用的是限流,走node.passQps()逻辑:

// 这里又进入了 StatisticNode类
@Override
public double passQps() {
   
    // 请求量 ÷ 滑动窗口时间间隔 ,得到的就是QPS
    return rollingCounterInSecond.pass() / rollingCounterInSecond.getWindowIntervalInSec();
}

那么rollingCounterInSecond.pass()是如何得到请求量的呢?

// rollingCounterInSecond 本质是ArrayMetric,之前说过
@Override
public long pass() {
   
    // 获取当前窗口
    data.currentWindow();
    long pass = 0;
    // 获取 当前时间的 滑动窗口范围内 的所有小窗口
    List<MetricBucket> list = data.values();
    // 遍历
    for (MetricBucket window : list) {
   
        // 累加求和
        pass += window.pass();
    }
    // 返回
    return pass;
}

来看看data.values()如何获取 滑动窗口范围内 的所有小窗口:

// 此处进入LeapArray类中:

public List<T> values(long timeMillis) {
   
    if (timeMillis < 0) {
   
        return new ArrayList<T>();
    }
    // 创建空集合,大小等于 LeapArray长度
    int size = array.length();
    List<T> result = new ArrayList<T>(size);
    // 遍历 LeapArray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 获取每一个小窗口
        WindowWrap<T> windowWrap = array.get(i);
        // 判断这个小窗口是否在 滑动窗口时间范围内(1秒内)
        if (windowWrap == null || isWindowDeprecated(timeMillis, windowWrap)) {
   
            // 不在范围内,则跳过
            continue;
        }
        // 在范围内,则添加到集合中
        result.add(windowWrap.value());
    }
    // 返回集合
    return result;
}

那么,isWindowDeprecated(timeMillis, windowWrap)又是如何判断窗口是否符合要求呢?

public boolean isWindowDeprecated(long time, WindowWrap<T> windowWrap) {
   
    // 当前时间 - 窗口开始时间  是否大于 滑动窗口的最大间隔(1秒)
    // 也就是说,我们要统计的时 距离当前时间1秒内的 小窗口的 count之和
    return time - windowWrap.windowStart() > intervalInMs;
}

9.9.3.令牌桶

FlowSlot的限流判断最终都由TrafficShapingController接口中的canPass方法来实现。该接口有三个实现类:

  • DefaultController:快速失败,默认的方式,基于滑动时间窗口算法
  • WarmUpController:预热模式,基于滑动时间窗口算法,只不过阈值是动态的
  • RateLimiterController:排队等待模式,基于令牌桶算法

因此,我们跟入默认的RateLimiterController中的canPass方法来分析: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canPass(Node node, int acquire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
   
    // Pass when acquire count is less or equal than 0.
    if (acquireCount <= 0) {
   
        return true;
    }
    // 阈值小于等于 0 ,阻止请求
    if (count <= 0) {
   
        return false;
    }
    // 获取当前时间
    long currentTime = TimeUtil.currentTimeMillis();
    // 计算两次请求之间允许的最小时间间隔
    long costTime = Math.round(1.0 * (acquireCount) / count * 1000);

    // 计算本次请求 允许执行的时间点 = 最近一次请求的可执行时间 + 两次请求的最小间隔
    long expectedTime = costTime + latestPassedTime.get();
    // 如果允许执行的时间点小于当前时间,说明可以立即执行
    if (expectedTime <= currentTime) {
   
        // 更新上一次的请求的执行时间
        latestPassedTime.set(currentTime);
        return true;
    } else {
   
        // 不能立即执行,需要计算 预期等待时长
        // 预期等待时长 = 两次请求的最小间隔 +最近一次请求的可执行时间 - 当前时间
        long waitTime = costTime + latestPassedTime.get() - TimeUtil.currentTimeMillis();
        // 如果预期等待时间超出阈值,则拒绝请求
        if (waitTime > maxQueueingTimeMs) {
   
            return false;
        } else {
   
            // 预期等待时间小于阈值,更新最近一次请求的可执行时间,加上costTime
            long oldTime = latestPassedTime.addAndGet(costTime);
            try {
   
                // 保险起见,再判断一次预期等待时间,是否超过阈值
                waitTime = oldTime - TimeUtil.currentTimeMillis();
                if (waitTime > maxQueueingTimeMs) {
   
                    // 如果超过,则把刚才 加 的时间再 减回来
                    latestPassedTime.addAndGet(-costTime);
                    // 拒绝
                    return false;
                }
                // in race condition waitTime may <= 0
                if (waitTime > 0) {
   
                    // 预期等待时间在阈值范围内,休眠要等待的时间,醒来后继续执行
                    Thread.sleep(waitTime);
                }
                return true;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
    }
    return false;
}

与我们之前分析的漏桶算法基本一致:

image.png

9.10.DegradeSlot

Sentinel的降级是基于状态机来实现的:

image.png

对应的实现在DegradeSlot类中,核心API: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DefaultNode node,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 熔断降级规则判断
    performChecking(context, resourceWrapper);
    // 继续下一个slot
    fire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ode, count, prioritized, args);
}

继续进入performChecking方法:

void performChecking(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 throws BlockException {
   
    // 获取当前资源上的所有的断路器 CircuitBreaker
    List<CircuitBreaker> circuitBreakers = DegradeRuleManager.getCircuitBreakers(r.getName());
    if (circuitBreakers == null || circuitBreakers.isEmpty()) {
   
        return;
    }
    for (CircuitBreaker cb : circuitBreakers) {
   
        // 遍历断路器,逐个判断
        if (!cb.tryPass(context)) {
   
            throw new DegradeException(cb.getRule().getLimitApp(), cb.getRule());
        }
    }
}

9.10.1.CircuitBreaker

我们进入CircuitBreaker的tryPass方法中: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tryPass(Context context) {
   
    // 判断状态机状态
    if (currentState.get() == State.CLOSED) {
   
        // 如果是closed状态,直接放行
        return true;
    }
    if (currentState.get() == State.OPEN) {
   
        // 如果是OPEN状态,断路器打开
        // 继续判断OPEN时间窗是否结束,如果是则把状态从OPEN切换到 HALF_OPEN,返回true
        return retryTimeoutArrived() && fromOpenToHalfOpen(context);
    }
    // OPEN状态,并且时间窗未到,返回false
    return false;
}

有关时间窗的判断在retryTimeoutArrived()方法:

protected boolean retryTimeoutArrived() {
   
    // 当前时间 大于 下一次 HalfOpen的重试时间
    return TimeUtil.currentTimeMillis() >= nextRetryTimestamp;
}

OPEN到HALF_OPEN切换在fromOpenToHalfOpen(context)方法:

protected boolean fromOpenToHalfOpen(Context context) {
   
    // 基于CAS修改状态,从 OPEN到 HALF_OPEN
    if (currentState.compareAndSet(State.OPEN, State.HALF_OPEN)) {
   
        // 状态变更的事件通知
        notifyObservers(State.OPEN, State.HALF_OPEN, null);
        // 得到当前资源
        Entry entry = context.getCurEntry();
        // 给资源设置监听器,在资源Entry销毁时(资源业务执行完毕时)触发
        entry.whenTerminate(new BiConsumer<Context, Entry>() {
   
            @Override
            public void accept(Context context, Entry entry) {
   
                // 判断 资源业务是否异常
                if (entry.getBlockError() != null) {
   
                    // 如果异常,则再次进入OPEN状态
                    currentState.compareAndSet(State.HALF_OPEN, State.OPEN);
                    notifyObservers(State.HALF_OPEN, State.OPEN, 1.0d);
                }
            }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这里出现了从OPEN到HALF_OPEN、从HALF_OPEN到OPEN的变化,但是还有几个没有:

  • 从CLOSED到OPEN
  • 从HALF_OPEN到CLOSED

9.10.2.触发断路器

请求经过所有插槽 后,一定会执行exit方法,而在DegradeSlot的exit方法中:

image.png

会调用CircuitBreaker的onRequestComplete方法。而CircuitBreaker有两个实现:

image.png

我们这里以异常比例熔断为例来看,进入ExceptionCircuitBreaker的onRequestComplete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questComplete(Context context) {
   
    // 获取资源 Entry
    Entry entry = context.getCurEntry();
    if (entry == null) {
   
        return;
    }
    // 尝试获取 资源中的 异常
    Throwable error = entry.getError();
    // 获取计数器,同样采用了滑动窗口来计数
    SimpleErrorCounter counter = stat.currentWindow().value();
    if (error != null) {
   
        // 如果出现异常,则 error计数器 +1
        counter.getErrorCount().add(1);
    }
    // 不管是否出现异常,total计数器 +1
    counter.getTotalCount().add(1);
    // 判断异常比例是否超出阈值
    handleStateChangeWhenThresholdExceeded(error);
}

来看阈值判断的方法:

private void handleStateChangeWhenThresholdExceeded(Throwable error) {
   
    // 如果当前已经是OPEN状态,不做处理
    if (currentState.get() == State.OPEN) {
   
        return;
    }
    // 如果已经是 HALF_OPEN 状态,判断是否需求切换状态
    if (currentState.get() == State.HALF_OPEN) {
   
        if (error == null) {
   
            // 没有异常,则从 HALF_OPEN 到 CLOSED
            fromHalfOpenToClose();
        } else {
   
            // 有一次,再次进入OPEN
            fromHalfOpenToOpen(1.0d);
        }
        return;
    }
    // 说明当前是CLOSE状态,需要判断是否触发阈值
    List<SimpleErrorCounter> counters = stat.values();
    long errCount = 0;
    long totalCount = 0;
    // 累加计算 异常请求数量、总请求数量
    for (SimpleErrorCounter counter : counters) {
   
        errCount += counter.errorCount.sum();
        totalCount += counter.totalCount.sum();
    }
    // 如果总请求数量未达到阈值,什么都不做
    if (totalCount < minRequestAmount) {
   
        return;
    }
    double curCount = errCount;
    if (strategy == DEGRADE_GRADE_EXCEPTION_RATIO) {
   
        // 计算请求的异常比例
        curCount = errCount * 1.0d / totalCount;
    }
    // 如果比例超过阈值,切换到 OPEN
    if (curCount > threshold) {
   
        transformToOpen(curCount);
    }
}

来看阈值判断的方法:

​```java
private void handleStateChangeWhenThresholdExceeded(Throwable error) {
   
    // 如果当前已经是OPEN状态,不做处理
    if (currentState.get() == State.OPEN) {
   
        return;
    }
    // 如果已经是 HALF_OPEN 状态,判断是否需求切换状态
    if (currentState.get() == State.HALF_OPEN) {
   
        if (error == null) {
   
            // 没有异常,则从 HALF_OPEN 到 CLOSED
            fromHalfOpenToClose();
        } else {
   
            // 有一次,再次进入OPEN
            fromHalfOpenToOpen(1.0d);
        }
        return;
    }
    // 说明当前是CLOSE状态,需要判断是否触发阈值
    List<SimpleErrorCounter> counters = stat.values();
    long errCount = 0;
    long totalCount = 0;
    // 累加计算 异常请求数量、总请求数量
    for (SimpleErrorCounter counter : counters) {
   
        errCount += counter.errorCount.sum();
        totalCount += counter.totalCount.sum();
    }
    // 如果总请求数量未达到阈值,什么都不做
    if (totalCount < minRequestAmount) {
   
        return;
    }
    double curCount = errCount;
    if (strategy == DEGRADE_GRADE_EXCEPTION_RATIO) {
   
        // 计算请求的异常比例
        curCount = errCount * 1.0d / totalCount;
    }
    // 如果比例超过阈值,切换到 OPEN
    if (curCount > threshold) {
   
        transformToOpen(curCount);
    }
}

8、核心组件 源码分析

从本篇开始我们将更新关于sentinel源码解析的文章,本篇主要是介绍下sentinel是什么,以及sentinel的主要功能,然后搭建源码阅读环境

sentinel 分为2部分:

1.控制台(Dashboard)基于 Spring Boot 开发,打包后可以直接运行,不需要额外的 Tomcat 等应用容器。也就是是控制台,能够实时监控各个资源的流量情况,同时提供各种规则的配置。

2.另一部分核心库(Java 客户端)不依赖任何框架/库,能够运行于所有 Java 运行时环境,同时对 Dubbo / Spring Cloud 等框架也有较好的支持。包括对规则的检查,各种统计指标都是在这个里面做的,我们后续的源码解析也就是在这里展开
需要更详细介绍的请移步官方文档:链接

关于sentinel的主要功能其实从它的Dashboard控制台里面就能知道

image.png

流量控制: 对某个资源的qps ,并发线程数进行控制,提供了快速失败,预热启动,匀速排队各种流控方式。
降级控制: 可以根据某个资源的rt,异常比例,异常数各种策略进行降级。
热点控制: 这个就是对某个资源的热点参数进行流控
系统控制:这个就是对整个服务进行控制,控制类型有:系统负载,rt,入口qps,并发线程数
权限控制:这个就是黑白名单的限制
集群控制:从集群的角度对资源进行控制

源码环境搭建

首先,去sentinel源码托管仓库将源码fork到你的仓库
sentinel github源码地址:链接
image.png

fork好后,你的仓库中就会有sentinel的源码了,然后使用git clone 将源码下载你本地。接着直接导入你idea 中就可以了
image.png

sentinel是个maven项目,我们介绍下它的各个子项目都是干啥的

  1. sentinel-adapter:这个对各种框架进行适配的,就是sentinel流控的一个入口,提供了各种adapter,dubbo,servlet,zuul,springcloud gateway等等。

  2. sentinel-benchmark:这个子项目是sentinel基准测试相关的东西,这个我们可以先不关心它

  3. sentinel-cluster:集群相关的

  4. sentinel-core:这个子项目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里面包括了对资源各个各项指标的统计与规则检查

  5. sentinel-dashboard:这个是sentinel控制台Dashboard源码,是个springboot项目,可以直接启动。

  6. sentinel-demo:提供了对各个框架集成使用sentinel的demo,在这里面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demo。

  7. image.png

  1. sentinel-extension: sentinel一些扩展,有关于数据源的一堆,有热点参数流控。

  2. sentinel-transport: 这个就是控制台Dashboard与各个客户端通信的,有简单http,netty-http

Resource

resource是sentinel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sentinel通过资源来保护具体的业务代码或其他后方服务。sentinel把复杂的逻辑给屏蔽掉了,用户只需要为受保护的代码或服务定义一个资源,然后定义规则就可以了,剩下的通通交给sentinel来处理了。并且资源和规则是解耦的,规则甚至可以在运行时动态修改。

定义完资源后,就可以通过在程序中埋点来保护你自己的服务了,埋点的方式有两种:

  • try-catch 方式(通过 SphU.entry(...)),当 catch 到BlockException时执行异常处理(或fallback)
  • if-else 方式(通过 SphO.entry(...)),当返回 false 时执行异常处理(或fallback)

以上这两种方式都是通过硬编码的形式定义资源然后进行资源埋点的,对业务代码的侵入太大,从0.1.1版本开始,sentinel加入了注解的支持,可以通过注解来定义资源,具体的注解为:SentinelResource 。

也可以使用Sentinel提供的注解@SentinelResource来定义资源,实例如下:

@SentinelResource("HelloWorld")
public void helloWorld() {
   
    // 资源中的逻辑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通过注解除了可以定义资源外,还可以指定 blockHandler 和 fallback 方法。

在源码中,在sentinel中具体表示资源的类是:ResourceWrapper ,他是一个抽象的包装类,包装了资源的 Name 和EntryType。

他有两个实现类,分别是:StringResourceWrapper 和 MethodResourceWrapper。

顾名思义,StringResourceWrapper 是通过对一串字符串进行包装,是一个通用的资源包装类,MethodResourceWrapper 是对方法调用的包装。

Context

Context是对资源操作时的上下文环境,每个资源操作(针对Resource进行的entry/exit)必须属于一个Context,如果程序中未指定Context,会创建name为"sentinel_default_context"的默认Context。

一个Context生命周期内可能有多个资源操作,Context生命周期内的最后一个资源exit时会清理该Context,这也预示这整个Context生命周期的结束。

Context主要属性如下:

public class Context {
   
   // context名字,默认名字 "sentinel_default_context"
   private final String name;
   // context入口节点,每个context必须有一个entranceNode
   private DefaultNode entranceNode;
   // context当前entry,Context生命周期中可能有多个Entry,所有curEntry会有变化
   private Entry curEntry;
   // The origin of this context (usually indicate different invokers, e.g. service consumer name or origin IP).
   private String origin = "";
   private final boolean async;
}

注意:一个Context生命期内Context只能初始化一次,因为是存到ThreadLocal中,并且只有在非null时才会进行初始化。

如果想在调用 SphU.entry() 或 SphO.entry() 前,自定义一个context,则通过ContextUtil.enter()方法来创建。

context是保存在ThreadLocal中的,每次执行的时候会优先到ThreadLocal中获取,为null时会调用 MyContextUtil.myEnter(Constants.CONTEXT_DEFAULT_NAME, "", resourceWrapper.getType())创建一个context。

当Entry执行exit方法时,如果entry的parent节点为null,表示是当前Context中最外层的Entry了,此时将ThreadLocal中的context清空。

Context的创建与销毁

首先我们要清楚的一点就是,每次执行entry()方法,试图冲破一个资源时,都会生成一个上下文。

这个上下文中会保存着调用链的根节点和当前的入口。

Context是通过ContextUtil创建的,具体的方法是trueEntry,代码如下:

protected static Context trueEnter(String name, String origin) {
   
    // 先从ThreadLocal中获取
    Context context = contextHolder.get();
    if (context == null) {
   
        // 如果ThreadLocal中获取不到Context
        // 则根据name从map中获取根节点,只要是相同的资源名,就能直接从map中获取到node
        Map<String, DefaultNode> localCacheNameMap = contextNameNodeMap;
        DefaultNode node = localCacheNameMap.get(name);
        if (node == null) {
   
            // 省略部分代码
            try {
   
                LOCK.lock();
                node = contextNameNodeMap.get(name);
                if (node == null) {
   
                    // 省略部分代码
                    // 创建一个新的入口节点
                    node = new EntranceNode(new StringResourceWrapper(name, EntryType.IN), null);
                    Constants.ROOT.addChild(node);
                    // 省略部分代码
                }
            } finally {
   
                LOCK.unlock();
            }
        }
        // 创建一个新的Context,并设置Context的根节点,即设置EntranceNode
        context = new Context(node, name);
        context.setOrigin(origin);
        // 将该Context保存到ThreadLocal中去
        contextHolder.set(context);
    }
    return context;
}

上面的代码中我省略了部分代码,只保留了核心的部分。从源码中还是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出生成Context的过程:

  • 1.先从ThreadLocal中获取,如果能获取到直接返回,如果获取不到则继续第2步
  • 2.从一个static的map中根据上下文的名称获取,如果能获取到则直接返回,否则继续第3步
  • 3.加锁后进行一次double check,如果还是没能从map中获取到,则创建一个EntranceNode,并把该EntranceNode添加到一个全局的ROOT节点中去,然后将该节点添加到map中去(这部分代码在上述代码中省略了)
  • 4.根据EntranceNode创建一个上下文,并将该上下文保存到ThreadLocal中去,下一个请求可以直接获取

那保存在ThreadLocal中的上下文什么时候会清除呢?从代码中可以看到具体的清除工作在ContextUtil的exit方法中,当执行该方法时,会将保存在ThreadLocal中的context对象清除,具体的代码非常简单,这里就不贴代码了。

那ContextUtil.exit方法什么时候会被调用呢?有两种情况:一是主动调用ContextUtil.exit的时候,二是当一个入口Entry要退出,执行该Entry的trueExit方法的时候,此时会触发ContextUtil.exit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当前Entry的父Entry为null时,此时说明该Entry已经是最顶层的根节点了,可以清除context。

Entry

刚才在Context身影中也看到了Entry的出现,现在就谈谈Entry。

每次执行 SphU.entry() 或 SphO.entry() 都会返回一个Entry,Entry表示一次资源操作,内部会保存当前invocation信息。

在一个Context生命周期中多次资源操作,也就是对应多个Entry,这些Entry形成parent/child结构保存在Entry实例中,entry类CtEntry结构如下:

class CtEntry extends Entry {
   
   protected Entry parent = null;
   protected Entry child = null;

   protected ProcessorSlot<Object> chain;
   protected Context context;
}
public abstract class Entry implements AutoCloseable {
   
   private long createTime;
   private Node curNode;
   /**
    * {@link Node} of the specific origin, Usually the origin is the Service Consumer.
    */
   private Node originNode;
   private Throwable error; // 是否出现异常
   protected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 资源信息
}

Entry实例代码中出现了Node,这个又是什么东东呢,接着往下看:

DefaultNode

Node(关于StatisticNode的讨论放到下一小节)默认实现类DefaultNode,该类还有一个子类EntranceNode;context有一个entranceNode属性,Entry中有一个curNode属性。

  • EntranceNode:该类的创建是在初始化Context时完成的(ContextUtil.trueEnter方法),注意该类是针对Context维度的,也就是一个context有且仅有一个EntranceNode。
  • DefaultNode:该类的创建是在NodeSelectorSlot.entry完成的,当不存在context.name对应的DefaultNode时会新建(new DefaultNode(resourceWrapper, null),对应resouce)并保存到本地缓存(NodeSelectorSlot中private volatile Map map);获取到context.name对应的DefaultNode后会将该DefaultNode设置到当前context的curEntry.curNode属性,也就是说,在NodeSelectorSlot中是一个context有且仅有一个DefaultNode。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疑问?

为什么一个context有且仅有一个DefaultNode,我们的resouece跑哪去了呢?

其实,这里的一个context有且仅有一个DefaultNode是在NodeSelectorSlot范围内,NodeSelectorSlot是ProcessorSlotChain中的一环,获取ProcessorSlotChain是根据Resource维度来的。

总结为一句话就是:

  • 针对同一个Resource,多个context对应多个DefaultNode;

  • 针对不同Resource,(不管是否是同一个context)对应多个不同DefaultNode

public class DefaultNode extends StatisticNode {
   
   private ResourceWrapper id;
   /**
    * The list of all child nodes.
    * 子节点集合
    */
      private volatile Set<Node> childList = new HashSet<>();
     /**
      * Associated cluster node.
      */
      private ClusterNode clusterNode;
}

一个Resouce只有一个clusterNode,多个defaultNode对应一个clusterNode,

如果defaultNode.clusterNode为null,则在ClusterBuilderSlot.entry中会进行初始化。

同一个Resource,对应同一个ProcessorSlotChain,这块处理逻辑在lookProcessChain方法中,如下:

ProcessorSlot<Object> lookProcessChain(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
   
    ProcessorSlotChain chain = chainMap.get(resourceWrapper);
    if (chain == null) {
   
        synchronized (LOCK) {
   
            chain = chainMap.get(resourceWrapper);
            if (chain == null) {
   
                // Entry size limit.
                if (chainMap.size() >= Constants.MAX_SLOT_CHAIN_SIZE) {
   
                    return null;
                }

                chain = SlotChainProvider.newSlotChain();
                Map<ResourceWrapper, ProcessorSlotChain> newMap = newHashMap<ResourceWrapper, ProcessorSlotChain>(
                    chainMap.size() + 1);
                newMap.putAll(chainMap);
                newMap.put(resourceWrapper, chain);
                chainMap = newMap;
            }
        }
    }
    return chain;
}

StatisticNode

StatisticNode中保存了资源的实时统计数据(基于滑动时间窗口机制),通过这些统计数据,sentinel才能进行限流、降级等一系列操作。

StatisticNode属性如下:

public class StatisticNode implements Node {
   
/**
 * 秒级的滑动时间窗口(时间窗口单位500ms)
 */
    private transient volatile Metric rollingCounterInSecond = newArrayMetric(SampleCountProperty.SAMPLE_COUNT,
                                                                              IntervalProperty.INTERVAL);
/**
 * 分钟级的滑动时间窗口(时间窗口单位1s)
 */
    private transient Metric rollingCounterInMinute = new ArrayMetric(60, 60 * 1000,false);
/**
 * The counter for thread count.
 * 线程个数用户触发线程数流控
 */
    private LongAdder curThreadNum = new LongAdder();
}
public class ArrayMetric implements Metric {
   
    private final LeapArray<MetricBucket> data;
}
public class MetricBucket {
   
    // 保存统计值
    private final LongAdder[] counters;
    // 最小rt
    private volatile long minRt;
}

其中MetricBucket.counters数组大小为MetricEvent枚举值的个数,每个枚举对应一个统计项,比如PASS表示通过个数,限流可根据通过的个数和设置的限流规则配置count大小比较,得出是否触发限流操作,所有枚举值如下:

public enum MetricEvent {
   
   PASS, // Normal pass.
   BLOCK, // Normal block.
   EXCEPTION,
   SUCCESS,
   RT,
   OCCUPIED_PASS
}

9、插槽Slot 源码分析

slot是另一个sentinel中非常重要的概念,sentinel的工作流程就是围绕着一个个插槽所组成的插槽链来展开的。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插槽都有自己的职责,他们各司其职完好的配合,通过一定的编排顺序,来达到最终的限流降级的目的。

默认的各个插槽之间的顺序是固定的,因为有的插槽需要依赖其他的插槽计算出来的结果才能进行工作。

Sentinel中的责任链模式

Sentinel的整体工具流程就是使用责任链模式将所有的 ProcessorSlot 按照一定的顺序串成一个单向链表。

Sentinel 将 ProcessorSlot 串成一个单向链表的是 ProcessorSlotChain,这个 ProcessorSlotChain 是由 SlotChainBuilder 构造的。

image.png

这个和Netty类似,Netty也是一个责任链, 在责任链上的每一个处理器,叫做handler。

entinel中的责任链模式, 在责任链上的每一个处理器,叫做Slot。

换句话说,Sentinel在内部创建了一个责任链,责任链是由一系列ProcessorSlot接口的实现类组成的,每个ProcessorSlot对象负责不同的功能,外部请求想要访问资源需要责任链层层校验和处理。

每个Slot 需要执行 (例如配置过降级规则DegradeSlot)则处理,不需要执行则交给下一个Slot 。每一个Slot如果处理失败或者/如果校验失败,会抛出BlockException异常。

image.png

责任链上的处理或者/校验顺序,大致如下:

  • 降级
  • 黑白名单
  • 构建ClusterNode对象(统计QPS,RT等)
  • 校验QPS
  • RT等
  • 流控
  • 打印日志

ProcessorSlot接口:

是一个基于责任链模式的接口,定义了一个entry()方法,用于处理入口参数和出口参数的限流和降级逻辑;一个exit()方法,用于将权限交给下一个抽象处理人(实际会传参具体处理人)。

ProcessorSlot实现类,大致如下:

  • DegradeSlot: 用于服务降级。如果发现服务超时次数或者报错次数超过限制,DegradeSlot将禁止再次访问服务,等待一段时间后,DegradeSlot试探性的放过一个请求,然后根据该请求的处理情况,决定是否再次降级。
  • AuthoritySlot: 黑白名单校验,按照字符串匹配,如果在黑名单,则禁止访问。
  • ClusterBuilderSlot: 构建ClusterNode对象,该对象用于统计访问资源的QPS、线程数、异常、响应时间等,每个资源对应一个ClusterNode对象。
  • SystemSlot: 校验QPS、并发线程数、系统负载、CPU使用率、平均响应时间是否超过限制,使用滑动窗口算法统计上述这些数据。
  • StatisticSlot: 用于从多个维度(入口流量、调用者、当前被访问资源)统计响应时间、并发线程数、处理失败个数、处理成功个数等。
  • FlowSlot: 用于流控,可以根据QPS或者每秒并发线程数控制,当QPS或者并发线程数超过设定值,便会抛出FlowException异常。FlowSlot依赖于StatisticSlot的统计数据。
  • NodeSelectorSlot: 负责收集资源路径,并将这些资源的调用路径,以树状结构存储起来,用于根据调用路径来限流降级、数据统计。
  • LogSlot: 打印日志。

责任链SlotChain 如何创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按照框架的定义来,sentinel 通过 SlotChainBuilder 作为 SPI 接口,使得 Slot Chain 具备了扩展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实现 SlotsChainBuilder 接口加入自定义的 slot 并自定义编排各个 slot 之间的顺序,从而可以给 sentinel 添加自定义的功能。

那SlotChain是在哪创建的呢?

是在 CtSph.lookProcessChain() 方法中创建的,并且该方法会根据当前请求的资源先去一个静态的HashMap中获取,如果获取不到才会创建,创建后会保存到HashMap中。

这就意味着,同一个资源会全局共享一个SlotChain。默认生成ProcessorSlotChain为:

// DefaultSlotChainBuilder
public ProcessorSlotChain build() {
   
   ProcessorSlotChain chain = new DefaultProcessorSlotChain();
   chain.addLast(new NodeSelectorSlot());
   chain.addLast(new ClusterBuilderSlot());
   chain.addLast(new LogSlot());
   chain.addLast(new StatisticSlot());
   chain.addLast(new SystemSlot());
   chain.addLast(new AuthoritySlot());
   chain.addLast(new FlowSlot());
   chain.addLast(new DegradeSlot());

   return chain;

这里大概的介绍下每种Slot的功能职责:

  • NodeSelectorSlot 负责收集资源的路径,并将这些资源的调用路径,以树状结构存储起来,用于根据调用路径来限流降级;
  • ClusterBuilderSlot 则用于存储资源的统计信息以及调用者信息,例如该资源的 RT, QPS, thread count 等等,这些信息将用作为多维度限流,降级的依据;
  • StatisticsSlot 则用于记录,统计不同维度的 runtime 信息;
  • SystemSlot 则通过系统的状态,例如 load1 等,来控制总的入口流量;
  • AuthoritySlot 则根据黑白名单,来做黑白名单控制;
  • FlowSlot 则用于根据预设的限流规则,以及前面 slot 统计的状态,来进行限流;
  • DegradeSlot 则通过统计信息,以及预设的规则,来做熔断降级;

每个Slot执行完业务逻辑处理后,会调用fireEntry()方法,该方法将会触发下一个节点的entry方法,下一个节点又会调用他的fireEntry,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Slot,由此就形成了sentinel的责任链。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研究下这些Slot的原理。

责任链模式的重要性

在责任链模式中,客户只需要将请求发送到责任链上即可,无须关心请求的处理细节和请求的传递过程,请求会自动进行传递。所以责任链将请求的发送者和请求的处理者解耦了。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其主要优点如下。

  • 降低了对象之间的耦合度。该模式使得一个对象无须知道到底是哪一个对象处理其请求以及链的结构,发送者和接收者也无须拥有对方的明确信息。
  • 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请求处理类,满足开闭原则。
  • 增强了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当工作流程发生变化,可以动态地改变链内的成员或者调动它们的次序,也可动态地新增或者删除责任。
  • 责任链简化了对象之间的连接。每个对象只需保持一个指向其后继者的引用,不需保持其他所有处理者的引用,这避免了使用众多的 if 或者 if···else 语句。
  • 责任分担。每个类只需要处理自己该处理的工作,不该处理的传递给下一个对象完成,明确各类的责任范围,符合类的单一职责原则。

其主要缺点如下。

  • 不能保证每个请求一定被处理。由于一个请求没有明确的接收者,所以不能保证它一定会被处理,该请求可能一直传到链的末端都得不到处理。
  • 对比较长的职责链,请求的处理可能涉及多个处理对象,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
  • 职责链建立的合理性要靠客户端来保证,增加了客户端的复杂性,可能会由于职责链的错误设置而导致系统出错,如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

责任链模式的重要性

  • Netty 中用了责任链模式 (具体参见尼恩的 视频)
  • Spring 核心源码中,大量用了责任链模式 (具体参见尼恩的 视频)
  • Sentinel 中用了责任链模式

NodeSelectorSlot 原理分析+ 源码分析

NodeSelectorSlot 是用来构造调用链的,具体的是将资源的调用路径,封装成一个一个的节点,再组成一个树状的结构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调用链,NodeSelectorSlot是所有Slot中最关键也是最复杂的一个Slot,

NodeSelectorSlot 涉及到以下几个核心的概念:

核心的概念1: Resource

资源是 Sentinel 的关键概念。它可以是 Java 应用程序中的任何内容,例如,由应用程序提供的服务,或由应用程序调用的其它服务,甚至可以是一段代码。

只要通过 Sentinel API 定义的代码,就是资源,能够被 Sentinel 保护起来。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使用方法签名,URL,甚至服务名称作为资源名来标示资源。

打个比方,我有一个服务A,请求非常多,经常会被陡增的流量冲垮,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简单的做法,我们可以定义一个 Sentinel 的资源,通过该资源来对请求进行调整,使得允许通过的请求不会把服务A搞崩溃。

image.png

每个资源的状态也是不同的,这取决于资源后端的服务,有的资源可能比较稳定,有的资源可能不太稳定。

那么在整个调用链中,Sentinel 需要对不稳定资源进行控制。

当调用链路中某个资源出现不稳定,例如表现为 timeout,或者异常比例升高的时候,则对这个资源的调用进行限制,并让请求快速失败,避免影响到其它的资源,最终导致雪崩的后果。

Sentinel 中,资源就是 用来保护系统的一个媒介。

源码中用来包装资源的类是:com.alibaba.csp.sentinel.slotchain.ResourceWrapper

他有两个子类:

  • StringResourceWrapper
  • MethodResourceWrapper

通过名字就知道可以将一段字符串或一个方法包装为一个资源。

核心的概念2: Context

上下文是一个用来保存调用链当前状态的元数据的类,每次进入一个资源时,就会创建一个上下文。

相同的资源名可能会创建多个上下文。

一个Context中包含了三个核心的对象:

1)当前调用链的根节点:EntranceNode

2)当前的入口:Entry

3)当前入口所关联的节点:Node

上下文中只会保存一个当前正在处理的入口Entry,另外还会保存调用链的根节点。

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进入一个新的资源时,都会创建一个新的上下文。

核心的概念3: Entry

每次调用 SphU#entry() 都会生成一个Entry入口,该入口中会保存了以下数据:

  • 入口的创建时间,
  • 当前入口所关联的节点,
  • 当前入口所关联的调用源对应的节点。

Entry是一个抽象类,他只有一个实现类,在CtSph中的一个静态类:CtEntry

核心的概念4: Node

节点是用来保存某个资源的各种实时统计信息的,他是一个接口,通过访问节点,就可以获取到对应资源的实时状态,以此为依据进行限流和降级操作。

可能看到这里,大家还是比较懵,这么多类到底有什么用,

接下来就让我们更进一步,挖掘一下这些类的作用,在这之前,我先给大家展示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

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这里把几种Node的作用先大概介绍下:

节点 作用
StatisticNode 执行具体的资源统计操作
DefaultNode 该节点持有指定上下文中指定资源的统计信息,当在同一个上下文中多次调用entry方法时,该节点可能下会创建有一系列的子节点。 另外每个DefaultNode中会关联一个ClusterNode
ClusterNode 该节点中保存了资源的总体的运行时统计信息,包括rt,线程数,qps等等,相同的资源会全局共享同一个ClusterNode,不管他属于哪个上下文
EntranceNode 该节点表示一棵调用链树的入口节点,通过他可以获取调用链树中所有的子节点

调用链树 的例子

image.png

调用链树

当在一个上下文中多次调用了 SphU#entry() 方法时,就会创建一棵调用链树。

image.png

Sentinel 实现流控,隔离,降级等功能,本质要做两件事:

  • 数据统计: 统计某个资源的访问数据(QPS,RT(响应时间),异常比例)等信息
  • 规则判断: 判断流控规则,隔离规则,降级规则是否满足。

ProcessorSlotChian 实现上述功能的骨架,这个类是基于责任链模式设计,将不同功能(限流,降级,系统保护)封装为一个个的Slot,请求进入后逐个执行
责任链中Solt 也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统计数据的构建

  • NodeSelectorSlot

    负责构建节点链路中的节点(DefualNode),将这些节点形成链路树
    
  • ClusterBuilderSlot

    负责构建某个资源的clusterNode,ClusterNode 可以保存资源的运行信息(响应时间,QPS,block数目,异常数)
    
  • staticSlot

    负责统计实时调用数据,包括运行信息,来源信息等
    

第一大类:规则判断部分

  • FlowSlot 则用于根据预设的限流规则,来进行流量控制;

  • AuthoritySlot 则根据配置的黑白名单和调用来源信息,来做黑白名单控制;

  • DegradeSlot 则通过统计信息以及预设的规则,来做熔断降级;

  • SystemSlot 则通过系统的状态,例如 load1 等,来控制总的入口流量;

具体的代码在entry方法中创建CtEntry对象时:

CtEntry(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ProcessorSlot<Object> chain, Context context) {
   
    super(resourceWrapper);
    this.chain = chain;
    this.context = context;
    // 获取「上下文」中上一次的入口
    parent = context.getCurEntry();
    if (parent != null) {
   
        // 然后将当前入口设置为上一次入口的子节点
        ((CtEntry)parent).child = this;
    }
    // 设置「上下文」的当前入口为该类本身
    context.setCurEntry(this);
}

这里可能看代码没有那么直观,可以用一些图形来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构造树干

创建context

context的创建在上面已经分析过了,初始化的时候,context中的curEntry属性是没有值的,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创建Entry

每创建一个新的Entry对象时,都会重新设置context的curEntry,并将context原来的curEntry设置为该新Entry对象的父节点,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退出Entry

某个Entry退出时,将会重新设置context的curEntry,当该Entry是最顶层的一个入口时,将会把ThreadLocal中保存的context也清除掉,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构造叶子节点

上面的过程是构造了一棵调用链的树,但是这棵树只有树干,没有叶子,那叶子节点是在什么时候创建的呢?

DefaultNode就是叶子节点,在叶子节点中保存着目标资源在当前状态下的统计信息。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叶子节点是在NodeSelectorSlot的entry方法中创建的。

具体的代码如下: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Object obj, int count,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 根据「上下文」的名称获取DefaultNode
    // 多线程环境下,每个线程都会创建一个context,
    // 只要资源名相同,则context的名称也相同,那么获取到的节点就相同
    DefaultNode node = map.get(context.getName());
    if (node == null) {
   
        synchronized (this) {
   
            node = map.get(context.getName());
            if (node == null) {
   
                // 如果当前「上下文」中没有该节点,则创建一个DefaultNode节点
                node = Env.nodeBuilder.buildTreeNode(resourceWrapper, null);
                // 省略部分代码
            }
            // 将当前node作为「上下文」的最后一个节点的子节点添加进去
            // 如果context的curEntry.parent.curNode为null,则添加到entranceNode中去
            // 否则添加到context的curEntry.parent.curNode中去
            ((DefaultNode)context.getLastNode()).addChild(node);
        }
    }
    // 将该节点设置为「上下文」中的当前节点
    // 实际是将当前节点赋值给context中curEntry的curNode
    // 在Context的getLastNode中会用到在此处设置的curNode
    context.setCurNode(node);
    fire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ode, count, args);
}

上面的代码可以分解成下面这些步骤:

1)获取当前上下文对应的DefaultNode,如果没有的话会为当前的调用新生成一个DefaultNode节点,它的作用是对资源进行各种统计度量以便进行流控;

2)将新创建的DefaultNode节点,添加到context中,作为「entranceNode」或者「curEntry.parent.curNode」的子节点;

3)将DefaultNode节点,添加到context中,作为「curEntry」的curNode。

上面的第2步,不是每次都会执行。我们先看第3步,把当前DefaultNode设置为context的curNode,实际上是把当前节点赋值给context中curEntry的curNode,用图形表示就是这样:

image.png

多次创建不同的Entry,并且执行NodeSelectorSlot的entry方法后,就会变成这样一棵调用链树:

image.png

PS:这里图中的node0,node1,node2可能是相同的node,因为在同一个context中从map中获取的node是同一个,这里只是为了表述的更清楚所以用了不同的节点名。

保存子节点

上面已经分析了叶子节点的构造过程,叶子节点是保存在各个Entry的curNode属性中的。

我们知道context中只保存了入口节点和当前Entry,那子节点是什么时候保存的呢,其实子节点就是上面代码中的第2步中保存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上面的第2步的情况:

第一次调用NodeSelectorSlot的entry方法时,map中肯定是没有DefaultNode的,那就会进入第2步中,创建一个node,创建完成后会把该节点加入到context的lastNode的子节点中去。我们先看一下context的getLastNode方法:

public Node getLastNode() {
   
    // 如果curEntry不存在时,返回entranceNode
    // 否则返回curEntry的lastNode,
    // 需要注意的是curEntry的lastNode是获取的parent的curNode,
    // 如果每次进入的资源不同,就会每次都创建一个CtEntry,则parent为null,
    // 所以curEntry.getLastNode()也为null
    if (curEntry != null && curEntry.getLastNode() != null) {
   
        return curEntry.getLastNode();
    } else {
   
        return entranceNode;
    }
}

代码中我们可以知道,lastNode的值可能是context中的entranceNode也可能是curEntry.parent.curNode,但是他们都是「DefaultNode」类型的节点,DefaultNode的所有子节点是保存在一个HashSet中的。

第一次调用getLastNode方法时,context中curEntry是null,因为curEntry是在第3步中才赋值的。所以,lastNode最初的值就是context的entranceNode。那么将node添加到entranceNode的子节点中去之后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image.png

紧接着再进入一次,资源名不同,会再次生成一个新的Entry,上面的图形就变成下图这样:

image.png

此时再次调用context的getLastNode方法,因为此时curEntry的parent不再是null了,所以获取到的lastNode是curEntry.parent.curNode,在上图中可以很方便的看出,这个节点就是node0。那么把当前节点node1添加到lastNode的子节点中去,上面的图形就变成下图这样:

image.png

然后将当前node设置给context的curNode,上面的图形就变成下图这样:

image.png

假如再创建一个Entry,然后再进入一次不同的资源名,上面的图就变成下面这样:

image.png

至此NodeSelectorSlot的基本功能已经大致分析清楚了。

PS:以上的分析是基于每次执行SphU.entry(name)时,资源名都是不一样的前提下。如果资源名都一样的话,那么生成的node都相同,则只会再第一次把node加入到entranceNode的子节点中去,其他的时候,只会创建一个新的Entry,然后替换context中的curEntry的值。

ClusterBuilderSlot

NodeSelectorSlot的entry方法执行完之后,会调用fireEntry方法,此时会触发ClusterBuilderSlot的entry方法。

ClusterBuilderSlot的entry方法比较简单,具体代码如下: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DefaultNode node, int count,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if (clusterNode == null) {
   
        synchronized (lock) {
   
            if (clusterNode == null) {
   
                // Create the cluster node.
                clusterNode = Env.nodeBuilder.buildClusterNode();
                // 将clusterNode保存到全局的map中去
                HashMap<ResourceWrapper, ClusterNode> newMap = new HashMap<ResourceWrapper, ClusterNode>(16);
                newMap.putAll(clusterNodeMap);
                newMap.put(node.getId(), clusterNode);

                clusterNodeMap = newMap;
            }
        }
    }
    // 将clusterNode塞到DefaultNode中去
    node.setClusterNode(clusterNode);

    // 省略部分代码

    fire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ode, count, args);
}

NodeSelectorSlot的职责比较简单,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为每个资源创建一个clusterNode,然后把clusterNode塞到DefaultNode中去

二、将clusterNode保持到全局的map中去,用资源作为map的key

PS:一个资源只有一个ClusterNode,但是可以有多个DefaultNode

StatistcSlot

StatisticSlot负责来统计资源的实时状态,具体的代码如下: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DefaultNode node, int count,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try {
   
        // 触发下一个Slot的entry方法
        fire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ode, count, args);
        // 如果能通过SlotChain中后面的Slot的entry方法,说明没有被限流或降级
        // 统计信息
        node.increaseThreadNum();
        node.addPassRequest();
        // 省略部分代码
    } catch (BlockException e) {
   
        context.getCurEntry().setError(e);
        // Add block count.
        node.increaseBlockedQps();
        // 省略部分代码
        throw e;
    } catch (Throwable e) {
   
        context.getCurEntry().setError(e);
        // Should not happen
        node.increaseExceptionQps();
        // 省略部分代码
        throw e;
    }
}

@Override
public void exit(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int count, Object... args) {
   
    DefaultNode node = (DefaultNode)context.getCurNode();
    if (context.getCurEntry().getError() == null) {
   
        long rt = TimeUtil.currentTimeMillis() - context.getCurEntry().getCreateTime();
        if (rt > Constants.TIME_DROP_VALVE) {
   
            rt = Constants.TIME_DROP_VALVE;
        }
        node.rt(rt);
        // 省略部分代码
        node.decreaseThreadNum();
        // 省略部分代码
    } 
    fireExit(context, resourceWrapper, count);
}

代码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entry方法,该方法首先会触发后续slot的entry方法,即SystemSlot、FlowSlot、DegradeSlot等的规则,如果规则不通过,就会抛出BlockException,则会在node中统计被block的数量。反之会在node中统计通过的请求数和线程数等信息。第二部分是在exit方法中,当退出该Entry入口时,会统计rt的时间,并减少线程数。

这些统计的实时数据会被后续的校验规则所使用,具体的统计方式是通过 滑动窗口 来实现的。

SystemSlot

SystemSlot就是根据总的请求统计信息,来做流控,主要是防止系统被搞垮,具体的代码如下: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DefaultNode node,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SystemRuleManager.checkSystem(resourceWrapper);
    fire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ode, count, prioritized, args);
}
public static void checkSystem(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throws BlockException {
   
    if (resourceWrapper == null) {
   
        return;
    }
    // Ensure the checking switch is on.
    if (!checkSystemStatus.get()) {
   
        return;
    }

    // for inbound traffic only
    if (resourceWrapper.getEntryType() != EntryType.IN) {
   
        return;
    }

    // total qps
    double currentQps = Constants.ENTRY_NODE == null ? 0.0 : Constants.ENTRY_NODE.successQps();
    if (currentQps > qps) {
   
        throw new SystemBlockException(resourceWrapper.getName(), "qps");
    }

    // total thread
    int currentThread = Constants.ENTRY_NODE == null ? 0 : Constants.ENTRY_NODE.curThreadNum();
    if (currentThread > maxThread) {
   
        throw new SystemBlockException(resourceWrapper.getName(), "thread");
    }

    double rt = Constants.ENTRY_NODE == null ? 0 : Constants.ENTRY_NODE.avgRt();
    if (rt > maxRt) {
   
        throw new SystemBlockException(resourceWrapper.getName(), "rt");
    }

    // BBR算法
    // load. BBR algorithm.
    if (highestSystemLoadIsSet && getCurrentSystemAvgLoad() > highestSystemLoad) {
   
        if (!checkBbr(currentThread)) {
   
            throw new SystemBlockException(resourceWrapper.getName(), "load");
        }
    }

    // cpu usage
    if (highestCpuUsageIsSet && getCurrentCpuUsage() > highestCpuUsage) {
   
        throw new SystemBlockException(resourceWrapper.getName(), "cpu");
    }
}

其中的Constants.ENTRY_NODE是一个全局的ClusterNode,该节点的值是在StatisticsSlot中进行统计的。

当前的统计值和系统配置的进行比较,各个维度超过范围抛BlockException

AuthoritySlot

AuthoritySlot做的事也比较简单,主要是根据黑白名单进行过滤,只要有一条规则校验不通过,就抛出异常。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DefaultNode node,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checkBlackWhiteAuthority(resourceWrapper, context);
    fire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ode, count, prioritized, args);
}

void checkBlackWhiteAuthority(ResourceWrapper resource, Context context) throws AuthorityException {
   
    // 通过监听来的规则集
    Map<String, Set<AuthorityRule>> authorityRules = AuthorityRuleManager.getAuthorityRules();

    if (authorityRules == null) {
   
        return;
    }


    // 根据资源名称获取相应的规则
    Set<AuthorityRule> rules = authorityRules.get(resource.getName());
    if (rules == null) {
   
        return;
    }

    for (AuthorityRule rule : rules) {
   
        // 黑名单白名单验证
        // 只要有一条规则校验不通过,就抛出AuthorityException
        if (!AuthorityRuleChecker.passCheck(rule, context)) {
   
            throw new AuthorityException(context.getOrigin(), rule);
        }
    }
}

FlowSlot

FlowSlot主要是根据前面统计好的信息,与设置的限流规则进行匹配校验,如果规则校验不通过则进行限流,具体的代码如下: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DefaultNode node,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checkFlow(resourceWrapper, context, node, count, prioritized);

    fire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ode, count, prioritized, args);
}

void checkFlow(ResourceWrapper resource, Context context, DefaultNode node,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throws BlockException {
   
    checker.checkFlow(ruleProvider, resource, context, node, count, prioritized);
}

DegradeSlot

DegradeSlot主要是根据前面统计好的信息,与设置的降级规则进行匹配校验,如果规则校验不通过则进行降级,具体的代码如下: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DefaultNode node,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performChecking(context, resourceWrapper);

    fire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node, count, prioritized, args);
}

void performChecking(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 throws BlockException {
   
    List<CircuitBreaker> circuitBreakers =         
        DegradeRuleManager.getCircuitBreakers(r.getName());

    if (circuitBreakers == null || circuitBreakers.isEmpty()) {
   
        return;
    }
    for (CircuitBreaker cb : circuitBreakers) {
   
        if (!cb.tryPass(context)) {
   
            throw new DegradeException(cb.getRule().getLimitApp(), cb.getRule());
        }
    }
}

DefaultProcessorSlotChain

Chain 是链条的意思,从build的方法可看出,ProcessorSlotChain 是一个链表,里面添加了很多个 Slot。都是 ProcessorSlot 的子类。具体的实现需要到 DefaultProcessorSlotChain 中去看。

public class DefaultProcessorSlotChain extends ProcessorSlotChain {
   

    AbstractLinkedProcessorSlot<?> first = new AbstractLinkedProcessorSlot<O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Object t,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super.fire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t, count, prioritized, args);
        }

        @Override
        public void exit(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int count, Object... args) {
   
            super.fireExit(context, resourceWrapper, count, args);
        }

    };
    AbstractLinkedProcessorSlot<?> end = first;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First(AbstractLinkedProcessorSlot<?> protocolProcessor) {
   
        protocolProcessor.setNext(first.getNext());
        first.setNext(protocolProcessor);
        if (end == first) {
   
            end = protocolProcessor;
        }
    }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Last(AbstractLinkedProcessorSlot<?> protocolProcessor) {
   
        end.setNext(protocolProcessor);
        end = protocolProcessor;
    }

    /**
     * Same as {@link #addLast(AbstractLinkedProcessorSlot)}.
     *
     * @param next processor to be added.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tNext(AbstractLinkedProcessorSlot<?> next) {
   
        addLast(next);
    }

    @Override
    public AbstractLinkedProcessorSlot<?> getNext() {
   
        return first.getNext();
    }

    @Override
    public void entry(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Object t, int count, boolean prioritize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first.transformEntry(context, resourceWrapper, t, count, prioritized, args);
    }

    @Override
    public void exit(Context context, ResourceWrapper resourceWrapper, int count, Object... args) {
   
        first.exit(context, resourceWrapper, count, args);
    }
}

DefaultProcessorSlotChain中有两个AbstractLinkedProcessorSlot类型的变量:first和end,这就是链表的头结点和尾节点。

创建DefaultProcessorSlotChain对象时,首先创建了首节点,然后把首节点赋值给了尾节点,可以用下图表示:

image.png

将第一个节点添加到链表中后,整个链表的结构变成了如下图这样:

image.png

将所有的节点都加入到链表中后,整个链表的结构变成了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这样就将所有的Slot对象添加到了链表中去了,每一个Slot都是继承自AbstractLinkedProcessorSlot。

而AbstractLinkedProcessorSlot是一种责任链的设计,每个对象中都有一个next属性,指向的是另一个AbstractLinkedProcessorSlot对象。其实责任链模式在很多框架中都有,比如Netty中是通过pipeline来实现的。

知道了SlotChain是如何创建的了,那接下来就要看下是如何执行Slot的entry方法的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从fireEntry方法中就开始传递执行entry了,这里会执行当前节点的下一个节点transformEntry方法,上面已经分析过了,transformEntry方法会触发当前节点的entry,也就是说fireEntry方法实际是触发了下一个节点的entry方法。

image.png

从最初的调用Chain的entry()方法,转变成了调用SlotChain中Slot的entry()方法。

@SpiOrder(-10000) 知道,SlotChain中的第一个Slot节点是NodeSelectorSlot。

slot总结

sentinel的限流降级等功能,主要是通过一个SlotChain实现的。

在链式插槽中,有7个核心的Slot,这些Slot各司其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进行资源调用路径构造的NodeSelectorSlot和ClusterBuilderSlot

二、进行资源的实时状态统计的StatisticsSlot

三、进行系统保护,限流,降级等规则校验的SystemSlot、AuthoritySlot、FlowSlot、DegradeSlot

后面几个Slot依赖于前面几个Slot统计的结果。至此,每种Slot的功能已经基本分析清楚了。

10、sentinel滑动窗口 sliding window 源码分析

image.png

Sentinel统计QPS使用的是滑动窗口:时间窗口+Bucket,通过循环复用Bucket以减少对内存的占用,在统计QPS时,更是利用当前时间戳定位Bucket,使用LongAdder统计时间窗口内的请求成功数、失败数、总耗时等指标数据优化了并发锁,通过定时任务递增时间戳避免每次都使用System获取当前时间。

Sentinel会为每个资源创建一个保存一分钟内,时间窗口为1秒的Bucket数组,以及一个保存一秒钟内以500ms为时间窗口的Bucket数组,将这两个数组包装为一个Node,以统计该接口的请求数据。

每个Bucket记录一个时间窗口内的请求总数、失败总数、总耗时(通过总耗时可计算平均耗时)、被限流或者被熔断的请求总数这些指标数据。

image.png

因此,Sentinel消耗的内存,至少是资源总数乘以每个资源对应的Node占用的内存大小,每个Node占用的内存大小即为一个大小为2的Bucket数组和一个大小为60的Bucket数组所占用的内存。

可以看到Sentinel在性能方面所做出的努力,Sentinel尽最大可能降低自身对应用的影响。

10.1 基本原理

滑动窗口可以先拆为滑动跟窗口两个词,先介绍下窗口

你可以这么理解,一段是时间就是窗口,比如说我们可以把这个1s认为是1个窗口

这个样子我们就能将1分钟就可以划分成60个窗口了,这个没毛病吧。

如下图我们就分成了60个窗口(这个多了我们就画5个表示一下)

image.png

比如现在处于第1秒上,那1s那个窗口就是当前窗口,就如下图中红框表示。

image.png

好了,窗口就介绍完了,现在在来看下滑动

滑动很简单,比如说现在时间由第1秒变成了第2秒,就是从当前这个窗口---->下一个窗口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下一个窗口就变成了当前窗口,之前那个当前窗口就变成了上一个窗口,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滑动。

image.png

好了,介绍完了滑动窗口,我们再来介绍下这个sentinel的滑动窗口的实现原理。

其实你要是理解了上面这个滑动窗口的意思,sentinel实现原理就简单了。

先是介绍下窗口中里面都存储些啥。也就是上面这个小框框都有啥。

  1. 它得有个开始时间吧,不然你怎么知道这个窗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2. 还得有个窗口的长度吧,不然你咋知道窗口啥时候结束,通过这个开始时间+窗口长度=窗口结束时间,就比如说上面的1s,间隔1s
  3. 最后就是要在这个窗口里面统计的东西,你总不能白搞些窗口,搞些滑动吧。所以这里就存储了一堆要统计的指标(qps,rt等等)

说完了这一个小窗口里面的东西,就得来说说是怎么划分这个小窗口,怎么管理这些小窗口的了,也就是我们的视野得往上提高一下了,不能总聚在这个小窗口上。

  1. 要知道有多少个小窗口,在sentinel中也就是sampleCount,比如说我们有60个窗口。
  2. 还有就是intervalInMs,这个intervalInMs是用来计算这个窗口长度的,intervalInMs/窗口数量= 窗口长度。也就是我给你1分钟,你给我分成60个窗口,这个时候窗口长度就是1s了,那如果我给你1s,你给我分2个窗口,这个时候窗口长度就是500毫秒了,这个1分钟,就是intervalInMs。
  3. 再就是存储这个窗口的容器(这里是数组),毕竟那么多窗口,还得提供计算当前时间窗口的方法等等

最后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当前时间窗口是怎么计算的。
咱们就拿 60个窗口,这个60个窗口放在数组中,窗口长度是1s 来计算,看看当前时间戳的一个时间窗口是是在数组中哪个位置。

比如说当前时间戳是1609085401454 ms,算出秒 = 1609085401454 /1000(窗口长度)

在数组的位置 = 算出秒 %数组长度

我们再来计算下 某个时间戳对应窗口的起始时间,还是以1609085401454 来计算

窗口startTime = 1609085401454 - 1609085401454%1000(窗口长度)=454

这里1609085401454%1000(窗口长度) 能算出来它的毫秒值,也就是454 , 减去这个后就变成了1609085401000

好了,sentinel 滑动窗口原理就介绍完成了。

10.2 sentinel使用滑动窗口都统计啥

我们来介绍下使用这个滑动窗口都来统计啥

public enum MetricEvent {
   
    /**
     * Normal pass.
     */
    PASS,// 通过
    /**
     * Normal block.
     */
    BLOCK,// 拒绝的
    EXCEPTION,// 异常
    SUCCESS,//成功
    RT,// 耗时
    /**
     * Passed in future quota (pre-occupied, since 1.5.0).
     */
    OCCUPIED_PASS
}

这是最基本的指标,然后通过这些指标,又可以计算出来比如说最大,最小,平均等等的一些指标。

10.3 滑动窗口源码实现

我们先来看下这个窗口里面的统计指标的实现 MetricBucket

10.3.1 MetricBucket 源码分析

这个MetricBucket 是由LongAdder数组组成的,一个LongAdder就是一个MetricEvent ,也就是第二小节里面的PASS ,BLOCK等等。
我们稍微看下就可以了

image.png

可以看到它在实例化的时候创建一个LongAdder 数据,个数就是那堆event的数量。这个LongAdder 是jdk8里面的原子操作类,你可以把它简单认为AtomicLong。然后下面就是一堆get 跟add 的方法了,这里我们就不看了。
接下来再来看看那这个窗口的实现WindowWrap类

10.3.2 WindowWrap 源码分析

先来看下这个成员

image.png

窗口长度,窗口startTime ,指标统计的 都有了,下面的就没啥好看的了,我们再来看下的一个方法吧

image.png

就是判断某个时间戳是不是在这个窗口中, 时间戳要大于等于窗口开始时间 && 小于这个结束时间。

接下来再来看下这个管理窗口的类LeapArray

10.3.3 LeapArray 源码分析

image.png

看下它的成员, 窗口长度, 样本数sampleCount 也就是窗口个数, intervalInMs ,再就是窗口数组
看看它的构造方法

image.png

这个构造方法其实就是计算出来这个窗口长度,创建了窗口数组。

Sentinel的限流与Gateway的限流有什么差别?

问题说明:考察对限流算法的掌握情况

限流算法常见的有三种实现:滑动时间窗口,令牌桶算法,漏桶算法。gateway则采用基于Redis实现的令牌桶算法。但是我们不会去用,而Sentinel 功能比较丰富。
而sentinel内部比较复杂:

  • 默认限流模式是基于滑动时间窗口算法
    针对资源做统计,一个资源对弈一个滑动窗口算法,统计的数据较少,内存使用不高。

  • 流控效果为排队等待的限流模式基于漏桶算法
    需要排队等待效果

  • 而流控规则的热点参数限流 是基于令牌桶算法

    参数较多,只需要记录参数对应的请求时间信息

补充

限流: 对 应用服务的请求做限制,避免因过多的请求而导致服务器过载甚至宕机。
限流算法常见的包括两种:
1.计算器算法,有包括窗口计算器算法,滑动窗口算法

2.令牌桶算法(Token Bucket)

3.漏桶算法(Leaky Bucket)

固定窗口算法

  • 将时间划分为多个窗口,窗口时间跨度成为Interval(间隔). 1000ms
  • 每个窗口维护一个计数器,每有一次请求就会将计数器加1,限流就是设置计数器阀值。设置为3
  • 如果计算器超过了限流阀值,则超出阀值的请求都会被丢弃。
    image.png

观上图,这种算法使用问题的,在4500-5500ms 这1s内有6个请求通过。

滑动窗口计数器算法

滑动窗口计数器算法会对一个窗口分为n个更小的区间,例如:

  • 窗口时间跨度Interval为1s;区间数量 n=2,则每个小区间的时间间隔为500ms
  • 限流阀值依然为3,时间窗口(1s)内请求超过阀值时,超出的请求被限流
  • 窗口会根据当前请求所在的时间(currentTime)移动,窗口范围是从(currentTime-Interval)之后的第一个时区开始,到currentTime 所在时区结束

0 500 1000 1500 2000
比如是1250ms 时来个请求,1250-1000=250, 250后面的第一个时区是500-100。而1250在 1000-1500中;所以这个滑动窗口是 500-1000。

image.png

观上图,其实还是有问题,可以将区间数量设置越小,限流就越准确,但是还是不能100%准确。

令牌桶算法

  • 以固定的速率生成令牌,存入令牌桶中,如果令牌桶满了以后,多余令牌丢弃
  • 请求进入后,必须先尝试从桶中获取令牌后才可以被处理
  • 如果令牌中没有令牌,则请求等待或丢弃

image.png

代码实现上并不是设计一个桶来存储令牌,而是存储 一定时间范围的请求信息,根据请求信息来计算是否可以拿到令牌。

漏桶算法

漏桶算法是对令牌桶算法的改进

  • 将每个请求视作水滴放入漏桶进行存储
  • 漏桶以固定速度向外漏出请求来执行,如果“漏桶”空了则停止“漏水”
  • 如果“漏桶”满了则多余的“水滴”会被直接丢弃
    image.png

漏桶实现 用阻塞队列

漏桶算法

Sentinel 在实现漏桶时,采用了排队等待模式:
让所有请求进入一个队列中,然后按照阀值允许的时间间隔依次执行。并发的多个请求必须等待,预期的等待时长-最近一次请求的预期等待时间+允许的间隔。如果请求预期的等待时间超出最大时长,则会拒绝。

例如: QPS=5 ,意味这没200ms处理一个队列中的请求,timeout=2000,意味着预期等待超过2000ms的请求会被拒绝并抛出异常。

image.png

image.png

Sentinel与Hystix的线程隔离有什么差别

线程隔离有两种方式实现:

  • 线程池隔离(hystix 默认采用)
    优点:支持主动超时,支持异步调用
    缺点: 线程的额外开销比较大
    场景: 低扇出(服务A调用服务B这种简单的调用)
  • 信号量隔离(Setinel 默认采用)
    优点: 轻量级,无额外开销
    缺点:不支持主动超时,不支持异步调用
    场景: 高扇出,高频调用

image.png

Sentinel与Hystix的线程隔离有什么差别?

Hystix 默认是基于线程池实现线程隔离,每个被隔离的业务都要创建一个独立的线程池,线程过多会带来额外的CPU开销,性能一般,但是隔离性更强

Sentinel 是基于信号量(计算器)实现的线程隔离,不用线程池,性能较好,但是隔离性一般。

11 使用Nacos存储规则及双向同步

1、Sentinel 动态规则扩展

Sentinel 的理念是开发者只需要关注资源的定义,当资源定义成功后可以动态增加各种流控降级规则。

Sentinel 提供两种方式修改规则:

  • 通过 API 直接修改 (loadRules) (硬编码方式)
  • 通过 DataSource 适配不同数据源修改

手动通过 API 修改比较直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 API 修改不同的规则:

FlowRuleManager.loadRules(List<FlowRule> rules); // 修改流控规则DegradeRuleManager.loadRules(List<DegradeRule> rules); // 修改降级规则

手动修改规则(硬编码方式)一般仅用于测试和演示或者小规模的规则场景

大量规则场景,一般通过动态规则源的方式来动态管理规则。

  • config center: zookeeper / apollo / etcd / redis / Consul / Eureka / Nacos
  • 规则的感知(Pull,Push)
    image.png

2、规则管理及推送

一般来说,规则的推送有下面三种模式:

推送模式 说明 优点 缺点
原始模式 API 将规则推送至客户端并直接更新到内存中,扩展写数据源(WritableDataSource 简单,无任何依赖 不保证一致性;规则保存在内存中,重启即消失。严重不建议用于生产环境
Pull 模式 扩展写数据源(WritableDataSource), 客户端主动向某个规则管理中心定期轮询拉取规则,这个规则中心可以是 RDBMS、文件 等 简单,无任何依赖;规则持久化 不保证一致性;实时性不保证,拉取过于频繁也可能会有性能问题。
Push 模式 扩展读数据源(ReadableDataSource),规则中心统一推送,客户端通过注册监听器的方式时刻监听变化,比如使用 Nacos、Zookeeper 等配置中心。这种方式有更好的实时性和一致性保证。生产环境下一般采用 push 模式的数据源。 规则持久化;一致性;快速 引入第三方依赖

3、DataSource 扩展

上述 loadRules() 方法只接受内存态的规则对象,但更多时候规则存储在文件、数据库或者配置中心当中。DataSource 接口给我们提供了对接任意配置源的能力。相比直接通过 API 修改规则,实现 DataSource 接口是更加可靠的做法。

生产环境下一般更常用的是 push 模式的数据源。对于 push 模式的数据源,如远程配置中心(ZooKeeper, Nacos, Apollo等等),推送的操作不应由 Sentinel 客户端进行,而应该经控制台统一进行管理,直接进行推送,数据源仅负责获取配置中心推送的配置并更新到本地。因此推送规则正确做法应该是 配置中心控制台/Sentinel 控制台 → 配置中心 → Sentinel 数据源 → Sentinel,而不是经 Sentinel 数据源推送至配置中心。这样的流程就非常清晰了:

image.png

DataSource 扩展常见的实现方式有:

  • 拉模式:客户端主动向某个规则管理中心定期轮询拉取规则,这个规则中心可以是 RDBMS、文件,甚至是 VCS 等。这样做的方式是简单,缺点是无法及时获取变更;
  • 推模式:规则中心统一推送,客户端通过注册监听器的方式时刻监听变化,比如使用 Nacos、Zookeeper 等配置中心。这种方式有更好的实时性和一致性保证。

Sentinel 目前支持以下数据源扩展:

  • Pull-based: 文件、Consul
  • Push-based: ZooKeeper, Redis, Nacos, Apollo, etcd

详细说明,可参考官网:

https://github.com/alibaba/Sentinel/wiki/%E5%8A%A8%E6%80%81%E8%A7%84%E5%88%99%E6%89%A9%E5%B1%95

DataSource(接口)

1、导入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alibaba-sentinel</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csp</groupId>
            <artifactId>sentinel-datasource-nacos</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alibaba-nacos-config</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alibaba-nacos-discovery</artifactId>
        </dependency>

2、配置

#开启sentinel
feign.sentinel.enabled=true
spring.cloud.sentinel.transport.port=8719
#sentinel控制台
spring.cloud.sentinel.transport.dashboard=localhost:8080
#服务启动直接建立心跳连接
spring.cloud.sentinel.eager=true

#Sentinel使用Nacos存储规则
spring.cloud.sentinel.datasource.ds1.nacos.server-addr=192.168.100.80:8848
spring.cloud.sentinel.datasource.ds1.nacos.dataId=${spring.application.name}-flow-rules
spring.cloud.sentinel.datasource.ds1.nacos.groupId=myGroupId
spring.cloud.sentinel.datasource.ds1.nacos.namespace=@namespace@
spring.cloud.sentinel.datasource.ds1.nacos.data-type=json
spring.cloud.sentinel.datasource.ds1.nacos.rule-type=flow

注:如果你的Nacos配置了不同的隔离环境 namespace,则需要指定具体哪一个namespace,否则会加载不到规则配置,报错如下:

[c.a.c.s.datasource.converter.SentinelConverter     ] line 80  : converter can not convert rules because source is empty

naocs 如下:

image.png

  • spring.cloud.sentinel.transport.dashboard:sentinel dashboard的访问地址,根据上面准备工作中启动的实例配置
  • spring.cloud.sentinel.datasource.ds.nacos.server-addr:nacos的访问地址,,根据上面准备工作中启动的实例配置
  • spring.cloud.sentinel.datasource.ds.nacos.groupId:nacos中存储规则的groupId
  • spring.cloud.sentinel.datasource.ds.nacos.dataId:nacos中存储规则的dataId
  • spring.cloud.sentinel.datasource.ds.nacos.rule-type:该参数是spring cloud alibaba升级到0.2.2之后增加的配置,用来定义存储的规则类型。所有的规则类型可查看枚举类:org.springframework.cloud.alibaba.sentinel.datasource.RuleType,每种规则的定义格式可以通过各枚举值中定义的规则对象来查看,比如限流规则可查看:com.alibaba.csp.sentinel.slots.block.flow.FlowRule

这里对于dataId使用了${spring.application.name}变量,这样可以根据应用名来区分不同的规则配置。

3、Nacos中创建限流规则的配置

在Nacos控制台,对应的namespace ,新建一个json配置文件:service-order-flow-rules,如下:

image.png

其中:Data IDGroup就是上面第5点中配置的内容。

配置格式选择JSON,并在配置内容中填入下面的内容:

[
    {
        "resource": "/test",
        "limitApp": "default",
        "grade": 1,
        "count": 10,
        "strategy": 0,
        "controlBehavior": 0,
        "clusterMode": false
    }
]

可以看到上面配置规则是一个数组类型,数组中的每个对象是针对每一个保护资源的配置对象,每个对象中的属性解释如下:

  • resource:资源名,即限流规则的作用对象
  • limitApp:流控针对的调用来源,若为 default 则不区分调用来源
  • grade:限流阈值类型(QPS 或并发线程数);0代表根据并发数量来限流,1代表根据QPS来进行流量控制
  • count:限流阈值
  • strategy:调用关系限流策略
  • controlBehavior:流量控制效果(直接拒绝、Warm Up、匀速排队)
  • clusterMode:是否为集群模式

image.png

启动service-order 应用,注册到nacos到,打开Sentinel控制台,可以看到上面nacos新建的限流规则,如下:

image.png

注意:

在完成了上面的整合之后,对于接口流控规则的修改就存在两个地方了:Sentinel控制台、Nacos控制台

这个时候,通过Nacos修改该条规则是可以同步到Sentinel的,但是通过Sentinel控制台修改或新增却不可以同步到Nacos。

因为当前版本的Sentinel控制台不具备同步修改Nacos配置的能力,而Nacos由于可以通过在客户端中使用Listener来实现自动更新。

所以,在整合了Nacos做规则存储之后,需要知道在下面两个地方修改存在不同的效果:

  • Sentinel控制台中修改规则:仅存在于服务的内存中,不会修改Nacos中的配置值,重启后恢复原来的值。
  • Nacos控制台中修改规则:服务的内存中规则会更新,Nacos中持久化规则也会更新,重启后依然保持。

下面我们进通过修改,使得Nacos与Sentinel可以互相同步限流规则:

12、Nacos与Sentinel互相同步限流规则

1、流控推送规则

要通过 Sentinel 控制台配置集群流控规则,需要对控制台进行改造。主要改造规则可以参考:

https://github.com/alibaba/Sentinel/wiki/Sentinel-控制台(集群流控管理)#规则配置

其控制台推送规则:

  • 将规则推送到Nacos或其他远程配置中心
  • Sentinel客户端链接Nacos,获取规则配置;并监听Nacos配置变化,如发生变化,就更新本地缓存。

控制台监听Nacos配置变化,如发生变化就更新本地缓存。从而让控制台本地缓存总是和Nacos一致。

2、改造sentinel-dashboard

2.1 通关git官网下载Sentinel 源代码,如下:

https://github.com/alibaba/Sentinel/archive/1.7.2.zip

下载后解压,使用IDEA打开如下:
image.png

2.2 修改sentinel-dashboard 控制台模块的pom.xml,将test注释掉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csp</groupId>
    <artifactId>sentinel-datasource-nacos</artifactId>
    <!--<scope>test</scope>-->
</dependency>

2.3 修改sidebar.html页面(sentinel控制台左边菜单栏)

sentinel-dashboard/src/main/webapp/resources/app/scripts/directives/sidebar.html

并找到如下代码段后,并把注释打开,名称也稍作修改。

修改前
image.png

修改后:

image.png

2.4 修改nacos相关java代码

找到如下目录(位于test目录)

sentinel-dashboard/src/test/java/com/alibaba/csp/sentinel/dashboard/rule/nacos

将整个目录拷贝到

sentinel-dashboard/src/main/java/com/alibaba/csp/sentinel/dashboard/rule/nacos

修改com.alibaba.csp.sentinel.dashboard.controller.v2.FlowControllerV2.java

修改如下:

image.png

其中,注入的两个bean:

  • flowRuleNacosProvider,就是实现Nacos的限流规则配置拉取。
  • flowRuleNacosPublisher,实现Nacos的配置推送。

FlowRuleNacosProvider.java 如下,无需修改

image.png

  • getRules方法中的appName参数是Sentinel中的服务名称。

  • configService.getConfig方法是从Nacos中获取配置信息的具体操作。其中,DataId和GroupId分别对应客户端使用时候的对应配置。

    如下:

spring.cloud.sentinel.datasource.ds1.nacos.server-addr=192.168.100.80:8848
spring.cloud.sentinel.datasource.ds1.nacos.dataId=${spring.application.name}-flow-rules

FlowRuleNacosPublisher.java如下,无需修改:

image.png

打开 NacosConfigUtil.java ,如下两个地方,需要和上面使用nacos存储时的配置一致。注意:两边的DataId和GroupId必须对应上。

image.png

打开 NacosConfig.java,修改如下,主要是nacos配置中心的地址与namespace隔离环境的配置修改,如果没有设置namespace,就可以不设置 PropertyKeyConst.NAMESPACE 。

image.png

经过以上步骤就已经把流控规则改造成推模式持久化了。

2.5 编译生成jar包

执行命令

mvn clean package -DskipTests

编译成功后,在项目的 target 目录可以找到sentinel-dashboard.jar ,执行以下命令可以启动控制台:

java -jar sentinel-dashboard.jar

打开Sentinel控制台,可以看到上面通过nacos新建的限流规则

image.png

我们可以尝试在Sentinel控制台修改该规则,看是否能同步推送到Nacos,这里我们修改阈值为15,打开Nacos配置中心,可以看到已经更新过来了。

image.png

下面我们通过修改Nacos将阈值再修改为20,刷新Sentinel,也能同步过来,如下:

image.png

通过测试发现,在Sentinel控制台修改规则可以同步到Nacos,或者在Nacos上修改规则也可以同步到Sentinel控制台

说在最后:有问题找老架构取经

image.png

尼恩团队15大技术圣经 ,使得大家内力猛增,

可以充分展示一下大家雄厚的 “技术肌肉”,让面试官爱到 “不能自已、口水直流”,然后实现”offer直提”。

在面试之前,建议大家系统化的刷一波 5000页《尼恩Java面试宝典PDF》,里边有大量的大厂真题、面试难题、架构难题。

很多小伙伴刷完后, 吊打面试官, 大厂横着走。

在刷题过程中,如果有啥问题,大家可以来 找 40岁老架构师尼恩交流。

另外,如果没有面试机会,可以找尼恩来改简历、做帮扶。前段时间,刚指导一个27岁 被裁小伙,拿到了一个年薪45W的JD +PDD offer,逆天改命

狠狠卷,实现 “offer自由” 很容易的, 前段时间一个武汉的跟着尼恩卷了2年的小伙伴, 在极度严寒/痛苦被裁的环境下, offer拿到手软, 实现真正的 “offer自由” 。

尼恩技术圣经系列PDF

……完整版尼恩技术圣经PDF集群,请找尼恩领取

《尼恩 架构笔记》《尼恩高并发三部曲》《尼恩Java面试宝典》PDF,请到下面公号【技术自由圈】取↓↓↓

相关文章
|
6月前
|
监控 Java 应用服务中间件
【微服务系列笔记】Sentinel入门-微服务保护
Sentinel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运维监控平台。它提供了实时数据收集、可视化、告警和自动化响应等功能,帮助用户监控和管理复杂的IT环境。本文简单介绍了微服务保护以及常见雪崩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利用sentinel进行入门案例。
189 3
|
6月前
|
Java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Sentinel
微服务学习 | Spring Cloud 中使用 Sentinel 实现服务限流
微服务学习 | Spring Cloud 中使用 Sentinel 实现服务限流
|
Sentinel 微服务
微服务组件(高并发带来的问题 服务器雪崩效应 Sentinel入门)2
微服务组件(高并发带来的问题 服务器雪崩效应 Sentinel入门)2
136 0
|
存储 SpringCloudAlibaba NoSQL
九.SpringCloudAlibaba极简入门-持久化Sentinel限流规则
在前两章节我们学习了通过[Sentinel的限流和熔断机制](https://blog.csdn.net/u014494148/article/details/105484410)来保护微服务,提高系统的可用性,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在Sentinel配置了限流,熔断策略,默认情况下Sentinel的数据是基于内存存储,当客户端断开,或者Sentinel重启数据就会丢失,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所有我们需要的Sentinel做数据持久。 Sentinel 中支持5种持久化的方式:file、redis、nacos、zk和apollo,本片文章针对于Nacos进行持久化配置。
|
消息中间件 监控 Java
微服务组件(高并发带来的问题 服务器雪崩效应 Sentinel入门)1
微服务组件(高并发带来的问题 服务器雪崩效应 Sentinel入门)1
154 0
|
SpringCloudAlibaba Java Sentinel
十四.SpringCloudAlibaba极简入门-Sentinel对Gateway网关进行限流
服务网关在微服务架构中充当了请求访问入口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高并发的系统中我们通常会在网关层通过流控降级等手段把多余的请求拒绝在外来防止微服务被高并发请求打垮,在之前我们有讨论过《服务网关Spring Cloud Gateway》和 《Sentinel流控》,一个是服务网关,一个是流控降级,本篇文章要讨论的是如何使用Sentinel对Gateway进行流控
|
SpringCloudAlibaba 负载均衡 Java
八.SpringCloudAlibaba极简入门-Sentinel兼容Feign进行服务熔断
Spring Cloud Alibaba是Spring Cloud的一个子项目,OpenFeign是Spring Cloud的客户端负载均衡器,使用Spring Cloud Alibaba依然可以很方便的集成OpenFeign,如果要使用OpenFeign作为服务客户端负载均衡,那么我们需要考虑OpenFeign开启Sentinel进行服务熔断降级。
|
SpringCloudAlibaba 双11 Sentinel
七.SpringCloudAlibaba极简入门-Sentinel熔断
在上一章节我们探讨了Sentinel的流控(限流)功能,Sentinel除了流控还提供了服务熔断和降级机制,服务之间的调用关系错综复杂,微服务的调用链上的某些服务资源不稳定(宕机,异常,超时)可能会导致可能请求的失败和请求的堆积,调用链产生连锁反应可能会导致整个微服务架构瘫痪。服务熔断降级机制是保障高可用的重要措施之一。
|
消息中间件 SpringCloudAlibaba 监控
六.SpringCloudAlibaba极简入门-Sentinel限流
限流 , 限制流量,这里的流量我们可以理解成请求数量,其实就是限制服务器的请求并发数量,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不做限流,那么在大量并发请求下我们的服务器会慢慢的变慢然后顶不住压力而挂掉(类似堵车)。并不是说并发越大越好,有的时候我们的项目规模和业务决定了我们不需要那么大的并发性,当大量的并发请求访问到服务器时我们需要把部分请求拒绝在外,这个是流量限制 - 限流。 熔断机制在在《Spring Cloud 极简入门》中有详细的解释,熔断机制是对服务调用链路的保护机制,如果链路上的某个服务不可访问,调用超时,发生异常等,服务会进行发熔断,触发降级返回托底数据。简单理解就是当服务器不可访问,可以返回一
|
SpringCloudAlibaba 监控 Java
SpringCloud Alibaba学习(五):Sentinel的介绍与搭建
SpringCloud Alibaba学习(五):Sentinel的介绍与搭建
391 1
SpringCloud Alibaba学习(五):Sentinel的介绍与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