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积月累的力量|读《刻意练习》有感

简介: 本文作者从被此书打动的几个点总结了这本书的影响意义。

分享优秀经验方法的书籍从不是鸡汤,道理简单一说似乎都懂,但“似乎懂”从不等于“真的懂”,尤其是想提升能力的每个人,琢磨的不是多听一些浅显的大道理,而是细品以及消化这些道理,真正的运用到工作及生活中去。也许这才是时间想教会我们的。---- 写在前面《刻意学习》出现在非常多书单的toplist里面并不是徒有虚名,整体来说,它用大量的真实的数据及详细的案例细节,具体详尽的陈述了一个事实:任何一个成功人士都是日积月累、大量刻意练习成长而成的,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来就是天才,“天才”是训练的产物。这打破了很多童年天才的滤镜,和很多人洗脑般的自我否定。本文想从我被此书打动的几个点,总结这本书的影响意义。在分享前,我想先确认几个前提:1.本文定义成功,就是在特定的行业/领域中,成为杰出人物,比如:获得领域内最高奖项、有成名造成全球影响力的作品等;(我理解这本书也是想表达此含义);2.本文观念仅代表个人理解,即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求同存异。

几个角度


10000小时定律正确与否?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格拉德威尔提出的10000小时定律,准确来说,就是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只要潜心钻研超过1万小时,就一定会获得成功,成为杰出人士。但这正确么?其实这个概念,就是基于本书作者安德斯和罗伯特所做的大量实验,采访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甚至连续几年的追踪调查,发现所有这些杰出人物都是在本行业中投入了大量的练习时间,有的是8000多小时,有的是9000多小时,有的是11000小时左右,因为这些数据再笼统的总结,即1万小时定律。但作者陈述,这个总结也不准确,因为行业的不同,所需花费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若真去浅显的理解认为,只要满足练习1万个小时就能达成杰出成就,就错了。这个概念之所以火爆,我的理解,是因为繁杂枯燥的实验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在信息快速输入输出的高速发展年代,大家能瞬间抓住的只会是显眼的数字、冲突的话题。反复的练习一件事情,而没有规划、没有突破,只是机械的完成练习,就像是在10000个格子上,每完成一小时划掉一个,只是为了完成填满这1小时练习而去做,根本不能提高自己,更别说成为杰出人物了。熟能生巧并没有错,是的,它会让你发现自己好像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但总有一天你发现当前做的事情,跟前一天没有什么差别。如果没有清晰规划如何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永远在这熟练的一块工作中,只是让自身成为更顺手的机器而已。时间必须要花,但是怎么花也同样非常重要,即如果目的是成功,需要在这10000个小时中充分的刻意练习。


如何刻意练习?

在书本一开始作者就提出了“有目的的练习”。简单总结,有目的的练习有4个特点:明确目标、专注、反馈、突破舒适圈。首先制定明确的目标很重要,有规划有目的;专注的练习、同时找到一个领域中的领军人物或者导师(阶段性),去收集反馈改正自己,再去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继续练习。作者在本书中陈述了一个概念:心理表征,以及三个F: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修改(Fix it)。心理表征简单来讲,以我的理解,它是所有杰出人物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有在总结的一条条定律,是一种能自我完善逻辑的心理结构。这也是刻意练习的一部分。怎么理解呢?比如我在工作中遇到了A问题,我记录并总结出了自己的方法A(即可以理解为初始化表征),于是再碰到跟A相似的问题B时,我会首先套用这个方法A,但可能并不能完成问题B,我再去尝试总结,优化方法A 到方案A+ (进阶版本的表征),或者突破成方法B,再去沉淀总结,以此类推。一个杰出人的会有很多很多条这样的表征,因为不是说用笔记录,是在不断突破尝试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独特的心理结构,被作者定义为“心理表征”。这些心理表征既是自我逻辑可以说通的,又同时也应该是有效的精炼的。如果创建这种心理表征,其实应该是通过上面提及的三个F完成的,即专注高强度的练习、及时收集反馈、及时改正,这是一个周期但不应该是个长周期,我理解应该是个短频快的周期,多个短频快的练习周期反复发生反复练习,这才是正确的刻意练习的方式。


我天生不行/我没有天赋?

周围人总会说,什么我没有唱歌天赋,我学不了乐器没有天赋,我天生数学就不行,这些有关天赋的自我认定,都在这本书中明确否定了。书中用大量的、有名字有证据的杰出案例陈述,除非是基因上生理上先天的缺陷,正常人每个人的资质都是一样的。没有谁比谁有天赋。这些所谓“我没有天赋”的观念,其实就是强行给自己的洗脑,就是告诉自己我不行,事实就确实不行。作者用老人从70岁开始学习跆拳道,到目标成为黑带跆拳道的案例,以一个普通人为成为他想达成的从未接触过的目标,陈述任何一个人如果想干成一件事,只要通过刻意练习,就是可以达成的。年龄或者说体力的局限性,体现在如果从幼时开始持续的刻意练习,达成杰出成就也许就10年左右,但是如果从中年开始刻意练习,需要花费15-20年的时间,这也对应说明了为什么幼年教育很重要,刻意练习的习惯越早的养成,会更早相对更容易的成功。但不代表现在开始就不会成功,作者以科学严谨的角度陈述了,只要持续不断的刻意练习下去,就会显著的跟身边人拉开距离,当然每个人制定的规划、特定的行业领域以及对于反馈修复的时间不同,达成的时间也是会有差距。


读者有感

其实我之前不是一个喜欢读这种类型的书籍的人,小学/中学狂热爱好小说、各种杂志文刊,很少读这种一板一眼的成功学之类书籍;可是如今的我竟然津津有味的看完了这本书,这也是为什么最开始我说,也许这是时间想教会我们的。读这本书真的让我感受很深。后来我反复琢磨了下,理解可能对我来说,这本书其实是案例记录本,大量的案例事实印证了我自己一直信奉的理念,确确切切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只要不断正确的练习,任何人都可以是天才;只要敢想敢做,明确的想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作出杰出成就,现在就是最早开始的时候。然而我并没有做好刻意练习,准确来说是信奉这些观念,但看这本书前,很多细节我没有琢磨清楚,比如说我一度不觉得这一路走到现在没有人生导师,这是个问题。看过这本书后,虽然我认知是对的,但很多细节很多成体系的练习方式,我都没有做到,如今可以思路清晰的迈开步子了。所以我是真的希望,这本书能真真切切的帮助到,想突破自身能力的你、想教育出天才的你、想成为你想成为的人的你。书中有太多宝贵的观点、突破自身的方式、甚至是完整的教育方式及体系。正如本书作者自己说的,我已经把成功的方式,一笔一画排着序号写给你了,你只要照着做就好了,就一定会成功。真的非常值得认真一读,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相关文章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技术人的四大「造神」学习法,为啥就没人好好用呢?
技术人的四大「造神」学习法,为啥就没人好好用呢?
26 2
|
1月前
人生没有捷径,专注做好一件事就是捷径——《元智慧》读后
人生没有捷径,专注做好一件事就是捷径——《元智慧》读后
15 0
|
10月前
|
SQL
工作中的成长是从摆脱低水平勤奋开始的吗?
成长的本质是自我革新,成长就是在不断变化中的积极面。深度思考、目标设定、自律实践、持续学习、总结反思等步骤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同时也需要避免陷入低水平勤奋的陷阱,不要忙于行动而忽视了反思和学习。
117 1
|
NoSQL Java 程序员
要学的东西太多,自己能力不足,很焦虑怎么办
总有人问我,兔哥,现在java要学的知识点这么多,记不住,怕学不精很焦虑怎么办? 这是很多初学者都有的痛点。 其实吧,你可以试试贪多而不必嚼烂。
147 0
|
Web App开发 JSON 安全
魏永明:少谈情怀少作秀,多写代码多创新
魏永明:少谈情怀少作秀,多写代码多创新
332 0
|
存储 搜索推荐 双11
别让非理性思维毁了你的人生
我们的身体的精密程度远超机器可以比拟,大脑神经元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已存在的机器,但是我们却没有最简单的机器那样精准计算和准确无误的存储。
145 0
|
设计模式 算法 架构师
狂补计算机基础知识,让我上了瘾,想要尽快和同龄人拉开差距,必须这么干,才有戏!!!!
狂补计算机基础知识,让我上了瘾,想要尽快和同龄人拉开差距,必须这么干,才有戏!!!!
150 0
|
XML SQL 存储
不学无数——在工作中被逼出来的解决之道
在工作中被逼出来的解决之道 相信初入职场的小伙伴们肯定经历过在组内统计一些东西的事情,简单却繁琐。前一段时间给了一个关于统计组内各个系统中都用了哪些用户下的表的任务。
1082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读《学习之道》— 放松点,有时候太勤奋也是一种病
(1)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 自21世纪以来,神经学家就已经对大脑中两种思维模式网络模式间的相互切换取得了研究上的长足进步,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和更加放松的休息状态;这两种思考状态基于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我们将其分别称为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1264 0

相关实验场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