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缓存设计案例
从用户发出请求到最底层的数据库,实际上会经过多个节点。因此,在整个链路上都可以设置缓存。根据缓存最近原则,将缓存放置在离用户最近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响应效率,并明显提升系统的吞吐量,从而大大降低对后端的压力。
在整个链路流程中,可以添加缓存的地方包括:发起请求时的浏览器/客户端缓存、边缘缓存/CDN、反向代理(如Nginx)缓存、远程缓存、进程内缓存以及数据库缓存。
上面图中是一种常用的服务端多级缓存设计技术方案:
- 浏览器/客户端缓存:可以通过设置HTTP缓存头来控制客户端的缓存行为,减少发送重复请求的次数。
- 边缘缓存/CDN:利用内容分发网络(CDN),将静态资源缓存在全球各个边缘节点上,提供更快速的访问速度。
- 反向代理缓存:配置反向代理服务器(如Nginx)来缓存静态和动态内容,减少请求的转发到后端服务器的次数。
- 远程缓存:使用分布式缓存系统(如Redis、Memcached等)作为后端服务的缓存层,提高数据访问速度。
- 进程内缓存:在应用程序内部使用缓存来存储频繁访问的数据,减少对数据库的访问次数。
- 数据库缓存:使用数据库自身的缓存机制(如MySQL查询缓存、Redis作为数据库缓存)来加速查询结果的返回。
通过合理地设计和配置多级缓存,可以提升系统性能和吞吐量,实现更高效的请求处理和数据访问。
多级缓存处理流程
多级缓存模式的处理主要流程以及整体的缓存设计如下:
- 请求首先到达Nginx,Nginx首先检查本地缓存,如果存在缓存数据则直接返回。为了实现负载均衡和分布式路由策略,我们采用轮询方式来分布访问压力,或者可以考虑在流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切换到一致性哈希策略,以提高缓存命中率。需要注意的是,一致性哈希策略可能会导致单点压力过大的问题。
- 如果Nginx缓存未命中,则查询分布式缓存。为了实现高可用性和提高系统吞吐量,我们通常采用主从结构的远程分布式缓存。在这一步中,我们将读取从缓存服务集群中的数据,并在命中缓存时返回数据。
- 如果分布式缓存未命中,则查询应用本地缓存(堆内或堆外缓存)。同样,我们可以使用轮询或一致性哈希作为路由策略。如果命中了本地缓存,则返回数据,并将数据写回Nginx缓存中。为了避免由于缓存服务故障而导致数据库过载,我们可以尝试读取主缓存服务。
- 如果所有缓存均未命中,则查询数据库并返回数据,并异步将数据写回主缓存和应用本地缓存。主缓存通过主从同步机制将数据同步到从缓存服务集群中。在这一步中,需要注意多个应用实例异步写入主缓存时可能会导致数据乱序的问题。
针对以上多级缓存设计,可以通过引入热点发现系统来发现非预期的热点数据,利用flume订阅Nginx日志,然后通过消息进行消费,最后通过storm等实时计算框架进行热点数据的统计,当监控发现到热点数据,将其推送到各个缓存节点上。
缓存意义及总结
为了追求高性能,开发者经常使用缓存作为解决系统性能问题的方法。然而,如果缓存使用不当,它可能会适得其反,成为系统的毒药,增加了维护成本和复杂度。缓存并非一刀切的解决方案,但在高并发情况下,通过缓存可以快速响应请求,提升系统吞吐量和支撑更高的并发用户数。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缓存来优化系统性能的例子很多。
即使没有机会挑战高并发互联网架构和大量访问流量的情况,我们也应该深入分析通用的技术方案。尤其在缓存使用中,高并发带来的数据一致性问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些分析是开发者建立方法论和培养思路的重要训练途径。学习每种技术组件时,通用解决方案是经过历史经验积累的智慧,需要我们细心品味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