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代码中常用的数据结构

简介: Linux内核代码中常用的数据结构

Linux内核代码中广泛使用了数据结构和算法,其中最常用的两个是链表和红黑树。

链表

Linux内核代码大量使用了链表这种数据结构。链表是在解决数组不能动态扩展这个缺陷而产生的一种数据结构。链表所包含的元素可以动态创建并插入和删除。

链表的每个元素都是离散存放的,因此不需要占用连续的内存。链表通常由若干节点组成,每个节点的结构都是一样的,由有效数据区和指针区两部分组成。有效数据区用来存储有效数据信息,而指针区用来指向链表的前继节点或者后继节点。因此,链表就是利用指针将各个节点串联起来的一种存储结构。

(1)单向链表

单向链表的指针区只包含一个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因此会形成一个单一方向的链表,如下代码所示。

struct list {
    int data;   /*有效数据*/
    struct list *next; /*指向下一个元素的指针*/
};

如图所示,单向链表具有单向移动性,也就是只能访问当前的节点的后继节点,而无法访问当前节点的前继节点,因此在实际项目中运用得比较少。

单向链表示意图

(2)双向链表

如图所示,双向链表和单向链表的区别是指针区包含了两个指针,一个指向前继节点,另一个指向后继节点,如下代码所示。

struct list {
    int data;   /*有效数据*/
    struct list *next; /*指向下一个元素的指针*/
    struct list *prev; /*指向上一个元素的指针*/
};

双向链表示意图

(3)Linux内核链表实现

单向链表和双向链表在实际使用中有一些局限性,如数据区必须是固定数据,而实际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方法无法构建一套通用的链表,因为每个不同的数据区需要一套链表。

为此,Linux内核把所有链表操作方法的共同部分提取出来,把不同的部分留给代码编程者自己去处理。

Linux内核实现了一套纯链表的封装,链表节点数据结构只有指针区而没有数据区,另外还封装了各种操作函数,如创建节点函数、插入节点函数、删除节点函数、遍历节点函数等。

Linux内核链表使用 struct list_head 数据结构来描述。

<include/linux/types.h>
struct list_head {
    struct list_head *next, *prev;
};

struct list_head数据结构不包含链表节点的数据区,通常是嵌入其他数据结构,如struct page数据结构中嵌入了一个lru链表节点,通常是把page数据结构挂入LRU链表。

<include/linux/mm_types.h>
struct page {
    ...
    struct list_head lru;
    ...
}

链表头的初始化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静态初始化,另一种动态初始化。

把next和prev指针都初始化并指向自己,这样便初始化了一个带头节点的空链表。

<include/linux/list.h>
/*静态初始化*/
#define LIST_HEAD_INIT(name) { &(name), &(name) }
#define LIST_HEAD(name) \
    struct list_head name = LIST_HEAD_INIT(name)
/*动态初始化*/
static inline void INIT_LIST_HEAD(struct list_head *list)
{
    list->next = list;
    list->prev = list;
}

添加节点到一个链表中,内核提供了几个接口函数,如list_add()是把一个节点添加到表头,list_add_tail()是插入表尾。

<include/linux/list.h>
void list_add(struct list_head *new, struct list_head *head)
list_add_tail(struct list_head *new, struct list_head *head)

遍历节点的接口函数。

#define list_for_each(pos, head) \
for (pos = (head)->next; pos != (head); pos = pos->next)

这个宏只是遍历一个一个节点的当前位置,那么如何获取节点本身的数据结构呢?这里还需要使用list_entry()宏。

#define list_entry(ptr, type, member) \
    container_of(ptr, type, member)
//container_of()宏的定义在kernel.h头文件中。
#define container_of(ptr, type, member) ({            \
    const typeof( ((type *)0)->member ) *__mptr = (ptr);    \
    (type *)( (char *)__mptr - offsetof(type,member) );})
#define offsetof(TYPE, MEMBER) ((size_t) &((TYPE *)0)->MEMBER)

其中offsetof()宏是通过把0地址转换为type类型的指针,然后去获取该结构体中member成员的指针,也就是获取了member在type结构体中的偏移量。最后用指针ptr减去offset,就得到type结构体的真实地址了。对linux内核中container_of()宏的理解

下面是遍历链表的一个例子。

<drivers/block/osdblk.c>
static ssize_t class_osdblk_list(struct class *c,
                struct class_attribute *attr,
                char *data)
{
    int n = 0;
    struct list_head *tmp;
    list_for_each(tmp, &osdblkdev_list) {
        struct osdblk_device *osdev;
        osdev = list_entry(tmp, struct osdblk_device, node);
        n += sprintf(data+n, "%d %d %llu %llu %s\n",
            osdev->id,
            osdev->major,
            osdev->obj.partition,
            osdev->obj.id,
            osdev->osd_path);
    }
    return n;
}

红黑树

红黑树(Red Black Tree)被广泛应用在内核的内存管理和进程调度中,用于将排序的元素组织到树中。红黑树被广泛应用在计算机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它在速度和实现复杂度之间提供一个很好的平衡。

红黑树是具有以下特征的二叉树:

  • 每个节点或红或黑。
  • 每个叶节点是黑色的。
  • 如果结点都是红色,那么两个子结点都是黑色。
  • 从一个内部结点到叶结点的简单路径上,对所有叶节点来说,黑色结点的数目都是相同的。

红黑树的一个优点是,所有重要的操作(例如插入、删除、搜索)都可以在O(log n)时间内完成,n为树中元素的数目。

经典的算法教科书都会讲解红黑树的实现,这里只是列出一个内核中使用红黑树的例子,供读者在实际的驱动和内核编程中参考。这个例子可以在内核代码的documentation/Rbtree.txt文件中找到。

#include <linux/init.h>
#include <linux/list.h>
#include <linux/module.h>
#include <linux/kernel.h>
#include <linux/slab.h>
#include <linux/mm.h>
#include <linux/rbtree.h>
MODULE_AUTHOR("figo.zhang");
MODULE_DESCRIPTION(" ");
MODULE_LICENSE("GPL");
  struct mytype { 
     struct rb_node node;
     int key; 
};
/*红黑树根节点*/
 struct rb_root mytree = RB_ROOT;
/*根据key来查找节点*/
struct mytype *my_search(struct rb_root *root, int new)
  {
     struct rb_node *node = root->rb_node;
     while (node) {
          struct mytype *data = container_of(node, struct mytype, node);
          if (data->key > new)
               node = node->rb_left;
          else if (data->key < new)
               node = node->rb_right;
          else
               return data;
     }
     return NULL;
  }
/*插入一个元素到红黑树中*/
  int my_insert(struct rb_root *root, struct mytype *data)
  {
     struct rb_node **new = &(root->rb_node), *parent=NULL;
     /* 寻找可以添加新节点的地方 */
     while (*new) {
          struct mytype *this = container_of(*new, struct mytype, node);
          parent = *new;
          if (this->key > data->key)
               new = &((*new)->rb_left);
          else if (this->key < data->key) {
               new = &((*new)->rb_right);
          } else
               return -1;
     }
     /* 添加一个新节点 */
     rb_link_node(&data->node, parent, new);
     rb_insert_color(&data->node, root);
     return 0;
  }
static int __init my_init(void)
{
     int i;
     struct mytype *data;
     struct rb_node *node;
     /*插入元素*/
     for (i =0; i < 20; i+=2) {
          data = kmalloc(sizeof(struct mytype), GFP_KERNEL);
          data->key = i;
          my_insert(&mytree, data);
     }
     /*遍历红黑树,打印所有节点的key值*/
      for (node = rb_first(&mytree); node; node = rb_next(node)) 
          printk("key=%d\n", rb_entry(node, struct mytype, node)->key);
     return 0;
}
static void __exit my_exit(void)
{
     struct mytype *data;
     struct rb_node *node;
     for (node = rb_first(&mytree); node; node = rb_next(node)) {
          data = rb_entry(node, struct mytype, node);
          if (data) {
                rb_erase(&data->node, &mytree);
                kfree(data);
          }
     }
}
module_init(my_init);
module_exit(my_exit);

mytree是红黑树的根节点,my_insert()实现插入一个元素到红黑树中,my_search()根据key来查找节点。内核大量使用红黑树,如虚拟地址空间VMA的管理。

无锁环形缓冲区

生产者和消费者模型是计算机编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型。生产者产生数据,而消费者消耗数据,如一个网络设备,硬件设备接收网络包,然后应用程序读取网络包。

环形缓冲区是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模型的经典算法。环形缓冲区通常有一个读指针和一个写指针。读指针指向环形缓冲区中可读的数据,写指针指向环形缓冲区可写的数据。通过移动读指针和写指针实现缓冲区数据的读取和写入。

在Linux内核中,KFIFO是采用无锁环形缓冲区的实现。FIFO的全称是“First In First Out”,即先进先出的数据结构,它采用环形缓冲区的方法来实现,并提供一个无边界的字节流服务。

采用环形缓冲区的好处是,当一个数据元素被消耗之后,其余数据元素不需要移动其存储位置,从而减少复制,提高效率

(1)创建KFIFO

在使用KFIFO之前需要进行初始化,这里有静态初始化和动态初始化两种方式。

<include/linux/kfifo.h>
int kfifo_alloc(fifo, size, gfp_mask)

该函数创建并分配一个大小为size的KFIFO环形缓冲区。第一个参数fifo是指向该环形缓冲区的struct kfifo数据结构;第二个参数size是指定缓冲区元素的数量;第三个参数gfp_mask表示分配KFIFO元素使用的分配掩码。

静态分配可以使用如下的宏。

#define DEFINE_KFIFO(fifo, type, size)
#define INIT_KFIFO(fifo)

(2)入列

把数据写入KFIFO环形缓冲区可以使用kfifo_in()函数接口。

int kfifo_in(fifo, buf, n)

该函数把buf指针指向的n个数据复制到KFIFO环形缓冲区中。第一个参数fifo指的是KFIFO环形缓冲区;第二个参数buf指向要复制的数据的buffer;第三个数据是要复制数据元素的数量。

(3)出列

从KFIFO环形缓冲区中列出或者摘取数据可以使用kfifo_out()函数接口。

#define    kfifo_out(fifo, buf, n)

该函数是从fifo指向的环形缓冲区中复制n个数据元素到buf指向的缓冲区中。如果KFIFO环形缓冲区的数据元素小于n个,那么复制出去的数据元素小于n个。

(4)获取缓冲区大小

KFIFO提供了几个接口函数来查询环形缓冲区的状态。

#define kfifo_size(fifo)
#define kfifo_len(fifo)
#define kfifo_is_empty(fifo)
#define kfifo_is_full(fifo)

kfifo_size()用来获取环形缓冲区的大小,也就是最大可以容纳多少个数据元素。kfifo_len()用来获取当前环形缓冲区中有多少个有效数据元素。kfifo_is_empty()判断环形缓冲区是否为空。kfifo_is_full()判断环形缓冲区是否为满。

(5)与用户空间数据交互

KFIFO还封装了两个函数与用户空间数据交互。

#define    kfifo_from_user(fifo, from, len, copied)
#define    kfifo_to_user(fifo, to, len, copied)

kfifo_from_user()是把from指向的用户空间的len个数据元素复制到KFIFO中,最后一个参数copied表示成功复制了几个数据元素。

kfifo_to_user()则相反,把KFIFO的数据元素复制到用户空间。这两个宏结合了copy_to_user()copy_from_user()以及KFIFO的机制,给驱动开发者提供了方便。

目录
相关文章
|
17天前
|
安全 Linux 编译器
探索Linux内核的奥秘:从零构建操作系统####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读者踏上一段从零开始构建简化版Linux操作系统的旅程。我们将避开复杂的技术细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逐步揭开Linux内核的神秘面纱,探讨其工作原理、核心组件及如何通过实践加深理解。这既是一次对操作系统原理的深刻洞察,也是一场激发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冒险。 ####
|
2天前
|
Linux 数据库
Linux内核中的锁机制:保障并发操作的数据一致性####
【10月更文挑战第29天】 在多线程编程中,确保数据一致性和防止竞争条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深入探讨Linux操作系统中实现的几种关键锁机制,包括自旋锁、互斥锁和读写锁等。通过分析这些锁的设计原理和使用场景,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锁机制以优化系统性能和稳定性。 ####
15 6
|
2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负载均衡 算法
深入探索Linux内核调度机制的优化策略###
本文旨在为读者揭开Linux操作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CPU调度机制的神秘面纱。通过深入浅出地解析其工作原理,并探讨一系列创新优化策略,本文不仅增强了技术爱好者的理论知识,更为系统管理员和软件开发者提供了实用的性能调优指南,旨在促进系统的高效运行与资源利用最大化。 ###
|
4天前
|
算法 Linux 开发者
深入探究Linux内核中的内存管理机制
本文旨在对Linux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如何通过高效的内存分配和回收策略来优化系统性能。文章将详细介绍Linux内核中内存管理的关键技术点,包括物理内存与虚拟内存的映射、页面置换算法、以及内存碎片的处理方法等。通过对这些技术点的解析,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Linux内存管理框架,帮助理解其在现代计算环境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
1天前
|
监控 网络协议 算法
Linux内核优化:提升系统性能与稳定性的策略####
本文深入探讨了Linux操作系统内核的优化策略,旨在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最佳实践,显著提升系统的性能、响应速度及稳定性。文章首先概述了Linux内核的核心组件及其在系统中的作用,随后详细阐述了内存管理、进程调度、文件系统优化、网络栈调整及并发控制等关键领域的优化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优化措施如何有效减少延迟、提高吞吐量,并增强系统的整体健壮性。最终,文章强调了持续监控、定期更新及合理配置对于维持Linux系统长期高效运行的重要性。 ####
|
3天前
|
缓存 网络协议 Linux
Linux操作系统内核
Linux操作系统内核 1、进程管理: 进程调度 进程创建与销毁 进程间通信 2、内存管理: 内存分配与回收 虚拟内存管理 缓存管理 3、驱动管理: 设备驱动程序接口 硬件抽象层 中断处理 4、文件和网络管理: 文件系统管理 网络协议栈 网络安全及防火墙管理
20 4
|
1天前
|
缓存 算法 Linux
深入理解Linux内核调度器:公平性与性能的平衡####
真知灼见 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完全公平调度器(CFS),通过剖析其设计原理、工作机制以及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效果,揭示它是如何在众多进程间实现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高效性的。不同于传统的摘要概述,本文旨在通过直观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让读者仿佛亲身体验到CFS在复杂系统环境中游刃有余地进行任务调度的过程。 ####
17 6
|
4天前
|
人工智能 算法 大数据
Linux内核中的调度算法演变:从O(1)到CFS的优化之旅###
本文深入探讨了Linux操作系统内核中进程调度算法的发展历程,聚焦于O(1)调度器向完全公平调度器(CFS)的转变。不同于传统摘要对研究背景、方法、结果和结论的概述,本文创新性地采用“技术演进时间线”的形式,简明扼要地勾勒出这一转变背后的关键技术里程碑,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引领其深入了解Linux调度机制的革新之路。 ###
|
6天前
|
算法 Linux 定位技术
Linux内核中的进程调度算法解析####
【10月更文挑战第29天】 本文深入剖析了Linux操作系统的心脏——内核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即进程调度机制。不同于传统的摘要概述,我们将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线来揭开进程调度算法的神秘面纱,展现其背后的精妙设计与复杂逻辑,让读者仿佛跟随一位虚拟的“进程侦探”,一步步探索Linux如何高效、公平地管理众多进程,确保系统资源的最优分配与利用。 ####
30 4
|
7天前
|
存储
系统调用处理程序在内核栈中保存了哪些上下文信息?
【10月更文挑战第29天】系统调用处理程序在内核栈中保存的这些上下文信息对于保证系统调用的正确执行和用户程序的正常恢复至关重要。通过准确地保存和恢复这些信息,操作系统能够实现用户模式和内核模式之间的无缝切换,为用户程序提供稳定、可靠的系统服务。
29 4
下一篇
无影云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