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笔记第03章:数组(二)

简介: C语言笔记第03章:数组

3.4.3 一维数组的排序

在操作数组时,经常需要对数组中的元素进行排序。

3.4.3.1 冒泡排序法

冒泡排序(Bubble Sorting)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待排序序列从前向后(从下标较小的元素开始),依次比较相邻元素的值,若发现逆序则交换,使值较大的元素逐渐从前移向后部,就像水底下的气泡一样逐渐向上冒。

3.4.3.1.1 初级 - 揭秘冒泡排序原生模样

在冒泡排序的过程中,不断地比较数组中相邻的两个元素,较小者向上浮,较大者往下沉,整个过程和水中气泡上升的原理相似,接下来,分步骤讲解冒泡排序的整个过程,具体如下:

  • 第一步,从第一个元素开始,将相邻的两个元素依次进行比较,直到最后两个元素完成比较。如果前一个元素比后一个元素大,则交换它们的位置。整个过程完成后,数组中最后一个元素自然就是最大值,这样也就完成了第一轮的比较。
  • 第二步,除了最后一个元素,将剩余的元素继续进行两两比较,过程与第一步相似,这样就可以将数组中第二大的数放在倒数第二个位置。
  • 第三步,依次类推,持续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没有任何一对元素需要比较为止。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
    要求:将arr数组的元素排列顺序变为由小到大排序
  */
  //定义一个数组并初始化
  int arr[5] = { 8,9,6,7,5 };
  int temp;
  /*
    第一轮排序:将最大的元素值放到arr[4]即最后一个位置上
    涉及到比较的是该数组前五个元素
  */
  for (int i = 0; i < 4; i++)
  {
    //发现下标小的元素值大于下标大的元素值
    if (arr[i] > arr[i + 1])
    {
      //则交换两个元素位置
      temp = arr[i];
      arr[i] = arr[i+1];
      arr[i + 1] = temp;
    }
  }
  //打印第一轮排序后的结果
  printf("第一轮排序后的结果:");
  for (int j = 0; j < 5; j++)
  {
    printf("%d    ", arr[j]);
  }
    //第一轮排序后的结果:8 6 7 5 9
  printf("\n\n");
  /*
    第二轮排序:将第二大的元素值放到arr[3]即倒数第二个位置上
    涉及到比较的是该数组前四个元素
  */
  for (int i = 0; i < 3; i++)
  {
    //发现下标小的元素值大于下标大的元素值
    if (arr[i] > arr[i + 1])
    {
      //则交换两个元素位置
      temp = arr[i];
      arr[i] = arr[i + 1];
      arr[i + 1] = temp;
    }
  }
  //打印第二轮排序后的结果
  printf("第二轮排序后的结果:");
  for (int j = 0; j < 5; j++)
  {
    printf("%d    ", arr[j]);
  }
    //第二轮排序后的结果:6 7 5 8 9
  printf("\n\n");
  /*
    第三轮排序:将第三大的元素值放到arr[2]即倒数第三个位置上
    涉及到比较的是该数组前三个元素
  */
  for (int i = 0; i < 2; i++)
  {
    //发现下标小的元素值大于下标大的元素值
    if (arr[i] > arr[i + 1])
    {
      //则交换两个元素位置
      temp = arr[i];
      arr[i] = arr[i + 1];
      arr[i + 1] = temp;
    }
  }
  //打印第三轮排序后的结果
  printf("第三轮排序后的结果:");
  for (int j = 0; j < 5; j++)
  {
    printf("%d    ", arr[j]);
  }
    //第三轮排序后的结果:6 5 7 8 9
  printf("\n\n");
  /*
    第四轮排序:将第四大的元素值放到arr[1]即倒数第四个位置上
    涉及到比较的是该数组前两个元素
  */
  for (int i = 0; i < 1; i++)
  {
    //发现下标小的元素值大于下标大的元素值
    if (arr[i] > arr[i + 1])
    {
      //则交换两个元素位置
      temp = arr[i];
      arr[i] = arr[i + 1];
      arr[i + 1] = temp;
    }
  }
  //打印第四轮排序后的结果
  printf("第四轮排序后的结果:");
  for (int j = 0; j < 5; j++)
  {
    printf("%d    ", arr[j]);
  }
    //第四轮排序后的结果:5 6 7 8 9
  printf("\n\n");
  //到这里其实就结束了,因为一共只有五个元素,我们已经对四个大的元素进行了排序,那最小的肯定也就在arr[0]的位置上了
  return 0;
}

3.4.3.1.2 中级 - 原生模样合并

原生模样的代码,我们一共进行了四轮排序,而该数组一共有五个元素,因此 排序轮数 = 数组元素个数 - 1

仔细看原生模样的代码,其实可以发现,每一次for循环排序的结构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是在for循环的循环条件判断 上是递减趋势,即:

  • 第一轮排序:i < 4
  • 第二轮排序:i < 3
  • 第三轮排序:i < 2
  • 第四轮排序:i < 1

这个 i 需要小于的数我们设为 num ,分别取了4、3、2、1。

这也很容易可以出来,num = 数组元素个数 - 当前轮数

因此我们可以:

  • 以 排序轮数 作为 外层循环,循环 数组元素个数 - 1
  • 以 相邻元素比较 内层循环,循环 数组元素个数 - 当前轮次

综上,总结一下:通过嵌套for循环实现了冒泡排序。其中,外层循环用来控制进行多少轮比较,每一轮比较都可以确定一个元素的位置,由于最后一个元素不需要进行比较,因此,外层循环的次数为数组的长度-1,内层循环的循环变量用于控制每轮比较的次数,在每次比较时,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就交换两个元素的位置。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
    要求:将arr数组的元素排列顺序变为由小到大排序
  */
  //定义一个数组并初始化
  int arr[5] = { 8,9,6,7,5 };
  int temp;
  //数组长度
  int length = sizeof(arr) / sizeof(arr[0]);
  // j+1 表示当前排序轮数
  // j < length-1 说明会循环 (数组元素个数 - 1) 次 
  for (int j = 0; j < length - 1; j++) {
    // j+1 表示当前排序轮数
    // i < length - (j+1)  说明会 相邻元素比较 循环 (数组元素个数-当前排序轮数) 次
    for (int i = 0; i < length - (j+1); i++)
    {
      //发现下标小的元素值大于下标大的元素值
      if (arr[i] > arr[i + 1])
      {
        //则交换两个元素位置
        temp = arr[i];
        arr[i] = arr[i + 1];
        arr[i + 1] = temp;
      }
    }
  }
  //打印结果
  for (int t = 0; t < 5; t++)
  {
    printf("%d    ", arr[t]);
  }
  return 0;
}

3.4.3.1.3 高级 - 冒泡排序优化

因为排序的过程中,各元素不断接近自己的位置,如果一趟比较下来没有进行过交换,就说明序列有序

因此要在排序过程中设置一个标志 flag 判断元素是否进行过交换。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比较。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
    要求:将arr数组的元素排列顺序变为由小到大排序
  */
  //定义一个数组并初始化
  int arr[5] = { 8,9,6,7,5 };
  int temp;
  //设置一个标志 flag 判断元素是否进行过交换
  //0表示没有交换,1表示发生交换
  //默认为没有交换
  int flag;
  //数组长度
  int length = sizeof(arr) / sizeof(arr[0]);
  // j+1 表示当前排序轮数
  // j < length-1 说明会循环 (数组元素个数 - 1) 次 
  for (int j = 0; j < length - 1; j++) {
    //在每一轮排序,即元素比较前,默认为没有交换
    flag = 0;
    // j+1 表示当前排序轮数
    // i < length - (j+1)  说明会 相邻元素比较 循环 (数组元素个数-当前排序轮数) 次
    for (int i = 0; i < length - (j+1); i++)
    {
      //发现下标小的元素值大于下标大的元素值
      if (arr[i] > arr[i + 1])
      {
        //说明是发生交换的,则设置flag为1
        flag = 1;
        //则交换两个元素位置
        temp = arr[i];
        arr[i] = arr[i + 1];
        arr[i + 1] = temp;
      }
    }
    /*
      该轮排序完毕,判断是否发生过交换
      如果该轮发生过交换,则说明我们还需要进行下一轮排序
      如果该轮没有发生过交换,则说明全部元素已经按照从小到大排列好了,那我们就不进行下轮排序了
    */
    if (!flag) {
      //说明没有发生过交换,则直接跳出外层循环即不进行下轮排序
      break;
    }
  }
  //打印结果
  for (int t = 0; t < 5; t++)
  {
    printf("%d    ", arr[t]);
  }
  return 0;
}

3.4.3.2 选择排序法

3.4.3.2.1 基本介绍

选择式排序也属于内部排序法,是从欲排序的数据中,按指定的规则选出某一元素,再依规定交换位置后达到 排序的目的。

3.4.3.2.2 选择排序思想

选择排序(select sorting)也是一种简单的排序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第一次从 arr[0]~arr[n-1]中选取最小值, 与 arr[0]交换,第二次从 arr[1]~arr[n-1]中选取最小值,与 arr[1]交换,第三次从 arr[2]~arr[n-1]中选取最小值,与 arr[2] 交换,…,第 i 次从 arr[i-1]~arr[n-1]中选取最小值,与 arr[i-1]交换,…, 第 n-1 次从 arr[n-2]~arr[n-1]中选取最小值, 与 arr[n-2]交换,总共通过 n-1 次,得到一个按排序码从小到大排列的有序序列。

3.4.3.2.3 思路分析

3.4.3.2.4 代码实现
3.4.3.2.4.1 揭秘选择排序原生模样
#include<stdio.h>
int main()
{
  //不指定长度的初始化赋值 --> 数组长度由参与赋值的元素个数决定
  int arr[] = { 101,115,119,1 };
  //最小值
  int minValue;
  //最小值的那个元素的索引/下标
  int minValueIndex;
  //数组的长度
  int length = sizeof(arr) / sizeof(arr[0]);
  /*
    第一轮循环:搜索索引在[0,length-1]即[0,3]内的最小元素值及其索引
  */
  //假定最小值为 arr[0]
  minValue = arr[0];
  //并标记一下当前索引 - 0
  minValueIndex = 0;
  //将minValue与该索引后面的元素进行遍历比较
  for (int j = 0 + 1; j < length; j++) {
    //发现更小的元素值
    if (arr[j] < minValue) {
      //则将当前最小值minValue设置为该元素值
      minValue = arr[j];
      //并标记好改元素的索引值
      minValueIndex = j;
    }
  }
  //遍历完毕,如果当前最小值标记的索引不是 0
  //则将索引为 0 的元素与当前最小值的索引的元素值进行交换
  //将最小值放到了 索引为 0 的位置上
  if (minValueIndex != 0) {
    arr[minValueIndex] = arr[0];
    arr[0] = minValue;
  }
  //打印结果
  printf("第一轮循环的结果:");
  for (int t = 0; t < length; t++)
  {
    printf("%d    ", arr[t]);
  }
    //第一轮排序后的结果:1 115    119    101
  printf("\n\n");
  /*
    第二轮循环:搜索索引在[1,length-1]即[1,3]内的最小元素值及其索引
  */
  //假定最小值为 arr[1]
  minValue = arr[1];
  //并标记一下当前索引 - 1
  minValueIndex = 1;
  //将minValue与该索引后面的元素进行遍历比较
  for (int j = 1 + 1; j < length; j++) {
    //发现更小的元素值
    if (arr[j] < minValue) {
      //则将当前最小值minValue设置为该元素值
      minValue = arr[j];
      //并标记好改元素的索引值
      minValueIndex = j;
    }
  }
  //遍历完毕,如果当前最小值标记的索引不是 1
  //则将索引为 1 的元素与当前最小值的索引的元素值进行交换
  //将最小值放到了 索引为 1 的位置上
  if (minValueIndex != 1) {
    arr[minValueIndex] = arr[1];
    arr[1] = minValue;
  }
  //打印结果
  printf("第二轮循环的结果:");
  for (int t = 0; t < length; t++)
  {
    printf("%d    ", arr[t]);
  }
    //第二轮排序后的结果:1 101    119    115
  printf("\n\n");
  /*
    第三轮循环:搜索索引在[2,length-1]即[2,3]内的最小元素值及其索引
  */
  //假定最小值为 arr[2]
  minValue = arr[2];
  //并标记一下当前索引 - 2
  minValueIndex = 2;
  //将minValue与该索引后面的元素进行遍历比较
  for (int j = 2 + 1; j < length; j++) {
    //发现更小的元素值
    if (arr[j] < minValue) {
      //则将当前最小值minValue设置为该元素值
      minValue = arr[j];
      //并标记好改元素的索引值
      minValueIndex = j;
    }
  }
  //遍历完毕,如果当前最小值标记的索引不是 2
  //则将索引为 2 的元素与当前最小值的索引的元素值进行交换
  //将最小值放到了 索引为 2 的位置上
  if (minValueIndex != 2) {
    arr[minValueIndex] = arr[2];
    arr[2] = minValue;
  }
  //打印结果
  printf("第三轮循环的结果:");
  for (int t = 0; t < length; t++)
  {
    printf("%d    ", arr[t]);
  }
    //第三轮排序后的结果:1 101    115    119
  printf("\n\n");
  //这里就没必要进行第四次循环了,
  //因为一共四个元素,我们通过三次循环求出了三个对应范围内的最小值
  //因此第四个元素也就到了应到的位置了
  return 0;
}

3.4.3.2.4.2 合并原生模样代码

原生模样的代码,我们一共进行了三轮排序,而该数组一共有四个元素,因此 排序轮数 = 数组元素个数 - 1

仔细看原生模样的代码,其实可以发现,每一次for循环排序的结构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是比较范围在缩小,即:

  • 第一轮排序:起始假定 minIndex = 0 ,与索引范围在[1,3]的元素比较
  • 第二轮排序:起始假定 minIndex = 1 ,与索引范围在[2,3]的元素比较
  • 第三轮排序:起始假定 minIndex = 2 ,与索引范围在[3,3]的元素比较

这也很容易可以出来:

  • minIndex = 当前轮数 - 1
  • 比较索引开始值 = minIndex + 1
#include<stdio.h>
int main()
{
    //不指定长度的初始化赋值 --> 数组长度由参与赋值的元素个数决定
    int arr[] = { 101,34,119,1 };
    //最小值
    int minValue;
    //最小值的那个元素的索引/下标
    int minValueIndex;
    //数组的长度
    int length = sizeof(arr) / sizeof(arr[0]);
    //循环 length-1 次,对应 (length-1) 个不同范围的最小值
    for (int i = 0; i < length - 1; i++) {
        //最小值为当前索引的值
        minValue = arr[i];
        //并标记一下当前索引
        minValueIndex = i;
        //将minValue与该索引后面的元素进行遍历比较
        for (int j = i + 1; j < length; j++) {
            //发现更小的元素值
            if (arr[j] < minValue) {
                //则将当前最小值minValue设置为该元素值
                minValue = arr[j];
                //并标记好改元素的索引值
                minValueIndex = j;
            }
        }
        //遍历完毕,如果当前最小值标记的索引不是i
        //则将索引为 i 的元素与当前最小值的索引的元素值进行交换
        if (minValueIndex != i) {
            arr[minValueIndex] = arr[i];
            arr[i] = minValue;
        }
    }
    //打印结果
    for (int t = 0; t < length; t++)
    {
        printf("%d    ", arr[t]);
    }
    return 0;
}

4.二维数组

4.1 二维数组的定义

在实际的工作中,仅仅使用一维数组是远远不够的,例如,一个学习小组有5个人,每个人有三门课的考试成绩,如果使用一维数组解决是很麻烦的。又比如说你有三个女朋友,每个女朋友有自己的三维,如果使用一维数组解决也很麻烦。这时,可以使用二维数组,二维数组的定义方式与一维数组类似,其语法格式如下:

类型说明符 数组名[常量表达式1][常量表达式2];
  • 类型说明符:数组中每一个元素的数据类型
  • 常量表达式1:被称为行下标
  • 常量表达式2:被称为列下标。

📝 定义一个3行4列的二维数组:

int a[3][4];

在上述定义的二维数组中,共包含3*4个元素,即12个元素。接下来,通过一张图来描述二维数组a的元素分布情况:

可以看出,二维数组a是按行进行存放的,先存放a[0]行,再存放a[1]行、a[2]行,并且每行有四个元素,也是依次存放的。

相关文章
|
17天前
|
传感器 算法 安全
【C语言】两个数组比较详解
比较两个数组在C语言中有多种实现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性能要求。从逐元素比较到使用`memcmp`函数,再到指针优化,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适用范围。在嵌入式系统中,考虑性能和资源限制尤为重要。通过合理选择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57 6
|
20天前
|
存储 缓存 算法
在C语言中,数据结构是构建高效程序的基石。本文探讨了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和图等常见数据结构的特点、应用及实现方式
在C语言中,数据结构是构建高效程序的基石。本文探讨了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和图等常见数据结构的特点、应用及实现方式,强调了合理选择数据结构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旨在帮助读者提升编程能力。
43 5
|
20天前
|
存储 程序员 编译器
C 语言数组与指针的深度剖析与应用
在C语言中,数组与指针是核心概念,二者既独立又紧密相连。数组是在连续内存中存储相同类型数据的结构,而指针则存储内存地址,二者结合可在数据处理、函数传参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掌握它们的特性和关系,对于优化程序性能、灵活处理数据结构至关重要。
|
24天前
|
存储 C语言 计算机视觉
在C语言中指针数组和数组指针在动态内存分配中的应用
在C语言中,指针数组和数组指针均可用于动态内存分配。指针数组是数组的每个元素都是指针,可用于指向多个动态分配的内存块;数组指针则指向一个数组,可动态分配和管理大型数据结构。两者结合使用,灵活高效地管理内存。
|
24天前
|
存储 NoSQL 编译器
C 语言中指针数组与数组指针的辨析与应用
在C语言中,指针数组和数组指针是两个容易混淆但用途不同的概念。指针数组是一个数组,其元素是指针类型;而数组指针是指向数组的指针。两者在声明、使用及内存布局上各有特点,正确理解它们有助于更高效地编程。
|
28天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算法
数据结构实验之C 语言的函数数组指针结构体知识
本实验旨在复习C语言中的函数、数组、指针、结构体与共用体等核心概念,并通过具体编程任务加深理解。任务包括输出100以内所有素数、逆序排列一维数组、查找二维数组中的鞍点、利用指针输出二维数组元素,以及使用结构体和共用体处理教师与学生信息。每个任务不仅强化了基本语法的应用,还涉及到了算法逻辑的设计与优化。实验结果显示,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并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任务。
50 4
|
2月前
|
存储 编译器 C语言
【c语言】数组
本文介绍了数组的基本概念及一维和二维数组的创建、初始化、使用方法及其在内存中的存储形式。一维数组通过下标访问元素,支持初始化和动态输入输出。二维数组则通过行和列的下标访问元素,同样支持初始化和动态输入输出。此外,还简要介绍了C99标准中的变长数组,允许在运行时根据变量创建数组,但不能初始化。
51 6
|
2月前
|
存储 算法 C语言
C语言:什么是指针数组,它有什么用
指针数组是C语言中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指针。它用于存储多个内存地址,方便对多个变量或数组进行操作,常用于字符串处理、动态内存分配等场景。
|
2月前
|
存储 C语言
C语言:一维数组的不初始化、部分初始化、完全初始化的不同点
C语言中一维数组的初始化有三种情况:不初始化时,数组元素的值是随机的;部分初始化时,未指定的元素会被自动赋值为0;完全初始化时,所有元素都被赋予了初始值。
|
2月前
|
C语言
C语言数组
C语言数组
2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