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书摘来自华章计算机《高性能Linux服务器构建实战:系统安全、故障排查、自动化运维与集群架构》一书中的第3章,第3.2节,作者:高俊峰著, 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华章计算机”公众号查看。
3.2 DRDB的安装与配置
3.2.1 安装环境说明
操作系统统一采用CentOS5.5-x86-64,安装环境如表3-1所示。
其中,主用节点和备用节点两块磁盘/dev/sdb1是未经格式化的物理磁盘分区,大小均为10GB。为了不浪费磁盘空间,建议主用节点和备用节点的镜像磁盘大小保持一致。
DRBD安装的基本拓扑信息如图3-2所示。
3.2.2 DRBD的安装部署
DRBD的安装非常简单,可以通过源码和yum源方式进行安装。简单起见,我们直接使用yum源方式来安装,其他系统基本类似。下面介绍具体的安装过程。
通过yum安装DRBD服务,执行如下命令:
[root@master-drbd ~]# yum -y install kmod-drbd83 drbd83
加载DRBD模块到内核:
[root@master-drbd ~]# modprobe drbd
检查DRBD是否安装成功:
[root@master-drbd ~]# lsmod | grep -i drbd
drbd 300440 0
查看drbd.ko安装的路径:
[root@master-drbd ~]# modprobe -l | grep -i drbd
/lib/modules/2.6.18-194.el5/weak-updates/drbd83/drbd.ko
安装成功之后drbd相关工具(drbdadm,drbdsetup)被安装在/sbin目录下面,并且会建立/etc/init.d/drbd启动脚本。
3.2.3 快速配置一个DRBD镜像系统
DRBD的配置文件主要分三个部分:global、common和resource。在运行时默认读取配置文件的路径是/etc/drbd.conf,这个文件描述了DRBD的一些配置参数以及DRBD设备与硬盘分区的映射关系,在默认情况下这个文件是空的,不过在DRBD的源代码包中包含了配置文件的样例。如果DRBD是通过yum源方式安装的,可以到对应的样例目录下去复制一份到/etc目录下。在本书的环境下,样例目录是/usr/share/doc/drbd83-8.3.13/。drbd.conf配置文件包含的内容如下:
include "/etc/drbd.d/global_common.conf";
include "/etc/drbd.d/*.res";
一般情况下,global_common.conf文件仅包含DRBD的global和common配置部分,而在/etc/drbd.d目录下还可以创建*.res的资源文件,只要所创建的文件是以文件名res结尾的,DRBD在启动的时候就会自动读取。将配置文件每个部分独立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管理和维护。其实将DRBD所有配置部分都整合到一个单独的drbd.conf文件中也是可以的,不过,对于需要配置的资源比较多的情况,这样做就会变得混乱,难于管理。
为了讲述方便,下面我们将DRBD的所有配置都集中到一个配置文件中。下面是两台DRBD主机节点配置文件drbd.conf的简单示例。
[root@master-drbd ~]# cat /etc/drbd.conf
# drbd.conf
global {
usage-count no; #是否参加DRBD使用者统计,默认参加
}
common {
syncer { rate 200M; } #设置主用节点和备用节点同步时的网络速率最大值,单位是字节
}
resource r0 { #资源名字为r0
protocol C; #使用DRBD的第三种同步协议,表示收到远程主机的写入确认后认为写入完成
handlers {
pri-on-incon-degr "echo o > /proc/sysrq-trigger ; halt -f";
pri-lost-after-sb "echo o > /proc/sysrq-trigger ; halt -f";
local-io-error "echo o > /proc/sysrq-trigger ; halt -f";
fence-peer "/usr/lib64/heartbeat/drbd-peer-outdater -t 5";
pri-lost "echo pri-lost. Have a look at the log files. | mail -s 'DRBD Alert' root";
split-brain "/usr/lib/drbd/notify-split-brain.sh root";
out-of-sync "/usr/lib/drbd/notify-out-of-sync.sh root";
}
net {
cram-hmac-alg "sha1"; # DRBD同步时使用的验证方式和密码信息
shared-secret "MySQL-HA";
}
disk { # 使用dpod功能(drbd outdate-peer daemon)保证在数
# 据不同步时不进行切换
on-io-error detach;
fencing resource-only;
}
startup {
wfc-timeout 120;
degr-wfc-timeout 120;
}
device /dev/drbd0;
on master-drbd { # 每个主机的说明以on开头,后面是hostname(uname -n),
# 再后面的{}中为这个主机的配置
disk /dev/sdb1; # /dev/drbd0使用的磁盘分区是/dev/sdb1
address 192.168.12.181:7788; #设置DRBD的监听端口,用于与另一台主机通信
meta-disk internal;
}
on slave-drbd {
disk /dev/sdb1; # /dev/drbd0使用的磁盘分区是/dev/sdb1
address 192.168.12.182:7788; #设置DRBD的监听端口,用于与另一台主机通信
meta-disk internal; # DRBD的元数据存放方式
}
}
将上面这个drbd.conf文件分别复制到两台主机的/etc目录下。drbd.conf的配置参数很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使用命令“man drbd.conf”来查看了解更多的参数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