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就无法思考
---卢曼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检验知识的特有方法,对于知识的理解以自己的方式讲出来,能够整理自己的思路,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且在表达这个知识的同时,能够真正明白这里我到底懂没懂,如果不能生动的描述自己的知识,那便是逻辑的缺失或者没有真正的理解。
我以前的写作方法就是看完,并且实现,然后再次输出,但时间久了再回头去看,只是觉得熟悉,但并不深刻,再次整理发现知识copy并没有on write,就像写论文,老师给出主题,我们根据大体框架,然后四处拼接文献,阅读,写作,修改,退回,再修改(好一个CRUD图片),那么先框架写死,再学习,自己就是被迫在做某事,虽然自己选题,但好像并不是自己自愿在输出,久而久之,这件事便成了痛苦的事。
最近其实我有一篇非技术类文章,名为《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一开始受到感触,自己定好了几节的大纲就开始写了,但写着写着就被其他的事打乱了,慢慢就没有了后续的输出了,并且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写,出现了思路荒漠,并且觉得那些能够引起人共鸣的想法,一但不记下便转瞬即逝,那么针对写作,或者我觉得是学习方法更合适,卢曼的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就改变了这种现状,而且很容易结合技术去理解,比如索引,比如文中与费尔曼学习法的比较等等。
原文写到:传统的写作法像纳博科夫,是使用一个盒子,用一个盒子来保存自己写作的内容。而卢曼多了一个盒子,对自己卡片写作的内容进行索引和整理,这里第一时间我就想到了链表和跳表,把一个盒子比做一个链表,一个个卡片就是元素,卡片位置即为索引,但卢曼的多了一个盒子,就是将链表本身当做元素,把链表当成属性,头上举得牌牌范围就是一个个‘卡片’之间的联系,从而将一个个知识点放在这个区间内,这样当底层的知识点产生联系,头上的知识之间再产生联系,那么一个知识点便慢慢串联了好多知识点了。
那么刨除原文,你觉得你的表达能带来现实中的那些好处呢?那么个人认为就是你表达的对象是谁?或者有没有表达的对象?如果你说没有,别那么肯定,你是不是极其厌恶跟领导开会?觉得领导不够实际,不讲人话?那么就对了,你要学会向上表达,或者如何让别人听起来你讲出来的很有层次,那么慢慢的锻炼写作,不视为一种绝妙的好办法,比如面试中如何带有转折的像面试官表达你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会上如何提出对痛点的解决方案,甚至你如何跟你的女朋友产生源源不断的表达欲!!!
而卡片(好多文中翻译为qia pian)写作法的衍生产品便是我前段时间布道的 Roam Research 和obsidian,特别是ob,因为它的理念就是通过索引管理碎片化的文章形成知识网络,而自上而下学习方法就是先学习,再框架,比如我会关联为什么hashmap初始容量是16个,redis对象结构是16个字节,redis的库有16个,不由让人产生这个神秘的数字是为何,为何各个作者这么热衷这个数字这些想法。
虽然这本书都是精华,但因为我读的篇幅还不够多,只是根据里面的内容不自主的进行简单的输出和理解,让我觉得原来坚持写作是件很赞的事,也要改掉那些copy作者原话输出的坏习惯,希望这本书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