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ormer系列(5)】Transformer代码超详细解读(Pytorch)

简介: 【Transformer系列(5)】Transformer代码超详细解读(Pytorch)

前言

前面几篇我们一起读了transformer的论文,更进一步了解了它的模型架构,这一篇呢,我们就来看看它是如何代码实现的!

(建议大家在读这一篇之前,先去看看上一篇模型结构讲解 这样可以理解更深刻噢!)

transformer代码有很多版本,本文是参考B站这位大佬改进后的代码进行解读,因为我也是刚开始学习,能力有限,如有不详实之处,大家可移步至文末的传送门去看大佬解读的更多细节嗷~


  🍀前期回顾

【Transformer系列(1)】encoder(编码器)和decoder(解码器)

【Transformer系列(2)】注意力机制、自注意力机制、多头注意力机制、通道注意力机制、空间注意力机制超详细讲解

【Transformer系列(3)】《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论文超详细解读(翻译+精读)

【Transformer系列(4)】Transformer模型结构超详细解读



🚀0.导入依赖库

 #======================0.导入依赖库=============================#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math
  • numpy:  科学计算库,提供了矩阵,线性代数,傅立叶变换等等的解决方案, 最常用的是它的N维数组对象
  • torch:   这是主要的Pytorch库。它提供了构建、训练和评估神经网络的工具
  • torch.nn:  torch下包含用于搭建神经网络的modules和可用于继承的类的一个子包
  • torch.optim:  优化器 Optimizer。主要是在模型训练阶段对模型可学习参数进行更新,常用优化器有 SGD,RMSprop,Adam等
  • matplotlib.pyplot:  matplotlib.pyplot 是一个命令型函数集合,它可以像使用 Matlab 一样使用 matplotlib,pyplot 中的每一个函数都会对画布图像作出相应的改变
  • math:  调用这个库进行数学运算

🚀1. 数据预处理

本文以一个简单的德语到英语机器翻译任务Demo为例。

1.1 数据准备

1.1.1 训练集:句子输入部分

 # ===1.训练集(句子输入部分)===#
     sentences = ['ich mochte ein bier P', 'S i want a beer', 'i want a beer E']
  • 第一个德语句子 'ich mochte ein bier P' --> 编码端的输入
  • 第二个英语句子 'S i want a beer' --> 解码端的输入
  • 第三个英语句子 'i want a beer E' --> 解码端的真实标签(答案)

可以通过这个图来理解一下:

P、S、E是什么?

  • P:pad字符。如果当前批次的数据量小于时间步数,将填写空白序列的符号。
  • S:Start。显示 解码 输入开始 的符号
  • E:End。显示 解码 输出开始 的符号

1.1.2 测试集:构建词表

 #===2.测试集(构建词表)===#
 # 编码端的词表
     src_vocab = {'P': 0, 'ich': 1, 'mochte': 2, 'ein': 3, 'bier': 4}
     src_vocab_size = len(src_vocab)  # src_vocab_size:实际情况下,它的长度应该是所有德语单词的个数
 # 解码端的词表
     tgt_vocab = {'P': 0, 'i': 1, 'want': 2, 'a': 3, 'beer': 4, 'S': 5, 'E': 6}
     tgt_vocab_size = len(tgt_vocab)  # 实际情况下,它应该是所有英语单词个数

词嵌入本身是一个look up查表的过程,因此需要构建词表:token及其索引。

现在的实际任务中,一般使用Huggingface Transformers库的Tokenizer等API直接获取。

其实编码端和解码端可以共用一个词表的。


1.2 数据构建

1.2.1 实现一个minibatch迭代器

 def make_batch(sentences):
     input_batch = [[src_vocab[n] for n in sentences[0].split()]] # 输入数据集
     output_batch = [[tgt_vocab[n] for n in sentences[1].split()]] # 输出数据集
     target_batch = [[tgt_vocab[n] for n in sentences[2].split()]] # 目标数据集
 return torch.LongTensor(input_batch), torch.LongTensor(output_batch), torch.LongTensor(target_batch)

这段代码主要是把字符串类型的文本转成词表索引,然后再把索引转成tensor类型。


1.2.2 自定义一个MyDataSet去读取这些句子

  class MyDataSet(Data.Dataset):
     """自定义DataLoader"""
     def __init__(self, enc_inputs, dec_inputs, dec_outputs):
         super(MyDataSet, self).__init__()
         self.enc_inputs = enc_inputs
         self.dec_inputs = dec_inputs
         self.dec_outputs = dec_outputs
     def __len__(self):
         return self.enc_inputs.shape[0]
     def __getitem__(self, idx):
         return self.enc_inputs[idx], self.dec_inputs[idx], self.dec_outputs[idx]
 loader = Data.DataLoader(
     MyDataSet(enc_inputs, dec_inputs, dec_outputs), 2, True)

我们需要在自定义的数据集类中继承Dataset类,同时还需要实现两个方法:

  • __len__方法:  能够实现通过全局的len()  方法获取其中的元素个数
  • __getitem__方法:  能够通过传入索引的方式获取数据,例如通过dataset[i]  获取其中的第i条数据

最后DataLoader进行封装:dataset,batch_size,shuffle(是否打乱)


🚀2.模型整体架构

2.1 超参数设置

    src_len = 5 # length of source 编码端的输入长度
    tgt_len = 5 # length of target 解码端的输入长度
    #===Transformer参数===#
    d_model = 512  # Embedding Size 每一个字符转化成Embedding的大小
    d_ff = 2048  # FeedForward dimension 前馈神经网络映射到多少维度
    d_k = d_v = 64  # dimension of K(=Q), V
    n_layers = 6  # number of Encoder of Decoder Layer  encoder和decoder的个数,这个设置的是6个encoder和decoder堆叠在一起(encoder和decoder的个数必须保持一样吗)
    n_heads = 8  # number of heads in Multi-Head Attention  多头注意力机制时,把头分为几个,这里说的是分为8个

重要参数:

  • src_len :  编码端的输入长度
  • tgt_len :  解码端的输入长度
  • d_model:   需要定义embeding 的维度,论文中设置的512
  • d_ff: FeedForward 层隐藏神经元个数,论文中设置的2048
  • d_k = d_v: Q、K、V 向量的维度,其中 Q 与 K 的维度必须相等,V 的维度没有限制,都设为 64
  • n_layers:  Encoder 和 Decoder 的个数,也就是图中的Nx
  • n_heads: 多头注意力中 head 的数量

2.2 整体架构

class Transform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Transformer, self).__init__()
        self.encoder=Encoder().to(device) # 编码层
        self.decoder=Decoder().to(device) # 解码层
       # 输出层,d_model是解码层每一个token输出维度的大小,之后会做一个tgt_vocab_size大小的softmax
        self.projection=nn.Linear(d_model,tgt_vocab_size,bias=False).to(device)
    # 实现函数
    def forward(self, enc_inputs,dec_inputs):
        """
         Transformers的输入:两个序列(编码端的输入,解码端的输入)
         enc_inputs: [batch_size, src_len]   形状:batch_size乘src_len
         dec_inputs: [batch_size, tgt_len]   形状:batch_size乘tgt_len
         """
        # tensor to store decoder outputs
        # outputs = torch.zeros(batch_size, tgt_len, tgt_vocab_size).to(self.device)
        # enc_outputs: [batch_size, src_len, d_model], enc_self_attns: [n_layers, batch_size, n_heads, src_len, src_len]
        # 经过Encoder网络后,得到的输出还是[batch_size, src_len, d_model]
        enc_outputs,enc_self_attns=self.encoder(enc_inputs)
        # dec_outputs: [batch_size, tgt_len, d_model], dec_self_attns: [n_layers, batch_size, n_heads, tgt_len, tgt_len], dec_enc_attn: [n_layers, batch_size, tgt_len, src_len]
        dec_outputs,dec_self_attns,dec_enc_attns=self.decoder(dec_inputs,enc_inputs,enc_outputs)
        # dec_outputs: [batch_size, tgt_len, d_model] -> dec_logits: [batch_size, tgt_len, tgt_vocab_size]
        dec_logits=self.projection(dec_outputs)
        return dec_logits.view(-1,dec_logits.size(-1)),enc_self_attns,dec_self_attns,dec_enc_attns

Transformer主要就是调用Encoder和Decoder。最后返回dec_logits的维度是[batch_size * tgt_len, tgt_vocab_size]

主要流程:

  • 输入文本进行词嵌入和位置编码,作为最终的文本嵌入;
  • 文本嵌入经过Encoder编码,得到注意力加权后输出的编码向量以及自注意力权重矩阵;
  • 然后将编码向量和样本的Ground trurh共同输入解码器,经过注意力加权等操作后输出最终的上下文向量,然后映射到词表大小的线性层上进行解码生成文本;
  • 最终返回代表预测结果的logits矩阵。

主要参数:  

  • d_model:解码层每个token输出的维度大小,之后会做一个 tgt_vocab_size 大小的softmax

d_model:预测一个德语单词被翻译成英语,它会对应为那个单词,这里输入就是一个单词在词表中的维度,这里的维度是512,所以在词表中一个单词的维度是512。

如果一句话有n个单词,那么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就会调用n次这个全连接函数。

举个栗子:英语单词有100000个,那么这儿的tgt_vocab_size就是1000000个。到达这儿,就好像是一个分类任务,看这个单词属于这100000个类中的哪一个类,最后全连接分类的结果然后再进行一个softmax就会得到这100000个单词每个单词的概率。哪个单词的概率最大,那么我们就把这个德语单词翻译成那个单词。也就是我们这儿的projection就是那个德语单词被翻译成英语单词的词。

  • enc_inputs:编码端输入。形状为[batch_size, src_len],输出由自己的函数内部指定,想要什么指定输出什么,可以是全部tokens的输出,可以是特定每一层的输出;也可以是中间某些参数的输出
  • enc_outputs:编码端输出。编码端的输入(enc_inputs)通过编码端(encoder)流到编码端的输出(enc_outputs)
  • enc_self_attns:Q、K转置相乘后softmax的矩阵值,代表每个单词和其他单词的相关性
  • dec_outputs: 解码端输出,用于后续的linear映射
  • dec_self_attns: 类比于enc_self_attns是查看每个单词对解码端中输入的其余单词的相关性
  • dec_enc_attns:解码端中每个单词对encoder中每个单词的相关性
  • dec_logits.view: 进行view操作主要是为了适应后面的CrossEntropyLoss(交叉熵损失函数) API的参数要求

2.3 模型训练

model=Transformer().to(device) # 调用Transformer模型
criterion=nn.CrossEntropyLoss(ignore_index=0) # 交叉熵损失函数
optimizer=optim.SGD(model.parameters(),lr=1e-3,momentum=0.99)# 用Adam的话效果不好
for epoch in range(epochs):
    for enc_inputs,dec_inputs,dec_outputs in loader:
        """
            enc_inputs: [batch_size, src_len]
            dec_inputs: [batch_size, tgt_len]
            dec_outputs: [batch_size, tgt_len]
        """
        enc_inputs,dec_inputs,dec_outputs=enc_inputs.to(device),dec_inputs.to(device),dec_outputs.to(device)
        # outputs: [batch_size * tgt_len, tgt_vocab_size]
        outputs,enc_self_attns,dec_self_attns,dec_enc_attns=model(enc_inputs,dec_inputs)
        # dec_outputs.view(-1):[batch_size * tgt_len * tgt_vocab_size]
        loss=criterion(outputs,dec_outputs.view(-1))
        print('Epoch:', '%04d' % (epoch + 1), 'loss =', '{:.6f}'.format(loss))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这里的损失函数里面设置了一个参数ignore_index=0,因为"pad"这个单词的索引为0,这样设置以后,就不会计算"pad"的损失(因为本来"pad"也没有意义,不需要计算)


🚀3. 编码器(Encoder)

编码器(Encoder)由三个部分组成:输入多头注意力前馈神经网络

流程

  • 输入文本的索引tensor,经过词嵌入层得到词嵌入,然后和位置编码线性相加作为输入层的最终输出;
  • 随后,每一层的输出最为下一层编码块的输入,在每个编码块里进行注意力计算、前馈神经网络、残差连接、层归一化等操作;
  • 最终返回编码器最后一层的输出和每一层的注意力权重矩阵。

3.1 Encoder Layer:单个编码器层

作为Encoder的组成单元, 每个Encoder Layer完成一次对输入的特征提取过程, 即编码过程。

结构如图所示:

# ---------------------------------------------------#
# EncoderLayer:包含两个部分,多头注意力机制和前馈神经网络
# ---------------------------------------------------#
class EncoderLay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EncoderLayer, self).__init__()
        self.enc_self_attn = MultiHeadAttention()
        self.pos_ffn = PoswiseFeedForwardNet()
    def forward(self, enc_inputs, enc_self_attn_mask):
        """
        下面这个就是做自注意力层,输入是enc_inputs,形状是[batch_size x seq_len_q x d_model],需要注意的是最初始的QKV矩阵是等同于这个
        输入的,去看一下enc_self_attn函数.
        """
        # enc_inputs to same Q,K,V
        enc_outputs, attn = self.enc_self_attn(enc_inputs, enc_inputs, enc_inputs, enc_self_attn_mask)
        # enc_outputs: [batch_size x len_q x d_model]
        enc_outputs = self.pos_ffn(enc_outputs)
        return enc_outputs, attn

Encoder Layer包含两个部分:多头注意力机制前馈神经网络


3.2 Encoder:编码器

Encoder用于对输入进行指定的特征提取过程,也称为编码,由n个Encoder Layer层堆叠而成。

结构如图所示:

# -----------------------------------------------------------------------------#
# Encoder部分包含三个部分:词向量embedding,位置编码部分,自注意力层及后续的前馈神经网络
# -----------------------------------------------------------------------------#
class Encod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Encoder, self).__init__()
        # 这行其实就是生成一个矩阵,大小是: src_vocab_size * d_model
        self.src_emb = nn.Embedding(src_vocab_size, d_model)
        # 位置编码,这里是固定的正余弦函数,也可以使用类似词向量的nn.Embedding获得一个可以更新学习的位置编码
        self.pos_emb = PositionalEncoding(d_model)
        # 使用ModuleList对多个encoder进行堆叠,因为后续的encoder并没有使用词向量和位置编码,所以抽离出来;
        self.layers = nn.ModuleList([EncoderLayer() for _ in range(n_layers)])
    def forward(self, enc_inputs):
        """
        这里我们的enc_inputs形状是: [batch_size x source_len]
        """
        # 下面这行代码通过src_emb进行索引定位,enc_outputs输出形状是[batch_size, src_len, d_model]
        enc_outputs = self.src_emb(enc_inputs)
        # 这行是位置编码,把两者相加放到了pos_emb函数里面
        enc_outputs = self.pos_emb(enc_outputs.transpose(0, 1)).transpose(0, 1)
        # get_attn_pad_mask是为了得到句子中pad的位置信息,给到模型后面,在计算自注意力和交互注意力的时候去掉pad符号的影响
        enc_self_attn_mask = get_attn_pad_mask(enc_inputs, enc_inputs)
        enc_self_attns = []
        for layer in self.layers:
            # 去看EncoderLayer层函数
            enc_outputs, enc_self_attn = layer(enc_outputs, enc_self_attn_mask)
            enc_self_attns.append(enc_self_attn)
        return enc_outputs, enc_self_attns

进入Encoder后,首先进行Embedding,然后进行Positional Encoding。Embedding使用了nn.Embedding。n个Encoder Layer存放在nn.ModuleList()里的列表中。

Encoder 部分包含三个部分:Word EmbeddingPosition EmbeddingMulti-Head Attention层及后续的Feed Forward层

  • Multi-Head Attention层:  主要就是进行attention的计算,QKV的矩阵运算都在这里。
  • Feed Forward层:  就是进行特征的提取,进行向前传播。

3.3 Padding Mask:形成一个符号矩阵

def get_attn_pad_mask(seq_q, seq_k):
    batch_size, len_q = seq_q.size()
    batch_size, len_k = seq_k.size()
    # eq(zero) is PAD token
    pad_attn_mask = seq_k.data.eq(0).unsqueeze(1)  # batch_size x 1 x len_k, one is masking
    # 最终得到的应该是一个最后n列为1的矩阵,即K的最后n个token为PAD。
    return pad_attn_mask.expand(batch_size, len_q, len_k)  # batch_size x len_q x len_k

padding mask的作用:

不同batch之间句子长度可以不一样,但是每个batch的长度必须是一样的:因此出现一个问题,不够长度需要加pad,使得其长度变成一样。

我们看一下这个图:

阴影部分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希望它是0,以便后续的softmax等操作。

padding mask的主要作用就是针对句子不够长的问题,我们加了 pad,因此需要对 pad 进行 遮掩mask

从代码角度来看:

这个函数最核心的一句代码是seq_k.data.eq(0),这句的作用是返回一个大小和seq_k一样的tensor,只不过里面的值只有True和False。如果seq_k某个位置的值等于0,那么对应位置就是True,否则即为False。

举个栗子:输入为seq_data = [1, 2, 3, 4, 0],seq_data.data.eq(0)就会返回[False, False, False, False, True]

【注意】由于在 Encoder 和 Decoder 中都需要进行 mask(和矩阵原大小一样,有问题的地方加负无穷) 操作,因此就无法确定这个函数的参数中 seq_len 的值,如果是在 Encoder 中调用的,seq_len 就等于 src_len;如果是在 Decoder 中调用的,seq_len 就有可能等于 src_len,也有可能等于 tgt_len(因为 Decoder 有两次 mask)。


🚀4. 解码器(Decoder)

上图红色框框为 Transformer 的 Decoder 结构,与 Encoder 相似,但是存在一些区别。

Decoder包含两个 Multi-Head Attention 层。

  • 第一个 Multi-Head Attention 层采用了 Masked 操作。
  • 第二个 Multi-Head Attention 层的K, V矩阵使用 Encoder 编码信息矩阵C进行计算,而Q使用上一个 Decoder的输出计算

最后有一个 Softmax 层计算下一个翻译单词的概率。


4.1Decoder Layer:单个解码层

Decoder模块由6个Decoder Layer组成,每个Decoder Layer结构完全一样,如图所示:

# -----------------------------------------------------------------------------#
# Decoder Layer包含了三个部分:解码器自注意力、“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基于位置的前馈网络
# -----------------------------------------------------------------------------#
class DecoderLay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DecoderLayer, self).__init__()
        self.dec_self_attn = MultiHeadAttention()
        self.dec_enc_attn = MultiHeadAttention()
        self.pos_ffn = PoswiseFeedForwardNet()
    def forward(self, dec_inputs, enc_outputs, dec_self_attn_mask, dec_enc_attn_mask):
        dec_outputs, dec_self_attn = self.dec_self_attn(dec_inputs, dec_inputs, dec_inputs, dec_self_attn_mask)
        dec_outputs, dec_enc_attn = self.dec_enc_attn(dec_outputs, enc_outputs, enc_outputs, dec_enc_attn_mask)
        dec_outputs = self.pos_ffn(dec_outputs)
        return dec_outputs, dec_self_attn, dec_enc_attn

Decoder Layer包含了三个部分:解码器自注意力+“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基于位置的前馈网络

每个Decoder Layer由三个子层连接结构组成:

  • 第一个子层连接结构:包括一个Multi-Head AttentionNorm层以及一个残差连接

在训练时,因为有目标数据可用,所以第一个Decoder LayerMulti-Head Attention的输入来自于目标数据,但是在测试时,已经没有目标数据可用了,那么,输入数据就来自于此前序列的Decoder模块输出,没有预测过,那么就是起始标志的编码。同时,这里的注意力是自注意力,也就是说Q、K、V都来自于目标数据矩阵变化得来,然后计算注意力,另外,这里计算注意力值时,一定使用Mask操作。后续的5个Decoder Layer的输入数据是前一个Decoder Layer的输出。

  • 第二个子层连接结构:包括一个Multi-Head AttentionNorm层以及一个残差连接

Encoder的输出的结果将会作为K、V传入每一个Decoder Layer的第二个子层连接结构,而Q则是当前Decoder Layer的上一个子层连接结构的输出。注意,这里的Q、K、V已经不同源了,所以不再是自注意力机制。完成计算后,输出结果作为第三个子层连接结构的输入。

  • 第三个子层连接结构: 包括一个前馈全连接子层Norm层以及一个残差连接

完成计算后,输出结果作为输入进入下一个Decoder Layer。如果是最后一个Decoder Layer,那么输出结果就传入输出模块。


4.2Decoder:解码器

# -----------------------------------------------------------------------------#
# Decoder 部分包含三个部分:词向量embedding,位置编码部分,自注意力层及后续的前馈神经网络
# -----------------------------------------------------------------------------#
class Decod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Decoder, self).__init__()
        self.tgt_emb = nn.Embedding(tgt_vocab_size, d_model)
        self.pos_emb = PositionalEncoding(d_model)
        self.layers = nn.ModuleList([DecoderLayer() for _ in range(n_layers)])
    def forward(self, dec_inputs, enc_inputs, enc_outputs): # dec_inputs : [batch_size x target_len]
        dec_outputs = self.tgt_emb(dec_inputs)  # [batch_size, tgt_len, d_model]
        dec_outputs = self.pos_emb(dec_outputs.transpose(0, 1)).transpose(0, 1) # [batch_size, tgt_len, d_model]
        ## get_attn_pad_mask 自注意力层的时候的pad 部分
        dec_self_attn_pad_mask = get_attn_pad_mask(dec_inputs, dec_inputs)
        ## get_attn_subsequent_mask 这个做的是自注意层的mask部分,就是当前单词之后看不到,使用一个上三角为1的矩阵
        dec_self_attn_subsequent_mask = get_attn_subsequent_mask(dec_inputs)
        ## 两个矩阵相加,大于0的为1,不大于0的为0,为1的在之后就会被fill到无限小
        dec_self_attn_mask = torch.gt((dec_self_attn_pad_mask + dec_self_attn_subsequent_mask), 0)
        ## 这个做的是交互注意力机制中的mask矩阵,enc的输入是k,我去看这个k里面哪些是pad符号,给到后面的模型;注意哦,我q肯定也是有pad符号,但是这里我不在意的,之前说了好多次了哈
        dec_enc_attn_mask = get_attn_pad_mask(dec_inputs, enc_inputs)
        dec_self_attns, dec_enc_attns = [], []
        for layer in self.layers:
            dec_outputs, dec_self_attn, dec_enc_attn = layer(dec_outputs, enc_outputs, dec_self_attn_mask, dec_enc_attn_mask)
            dec_self_attns.append(dec_self_attn)
            dec_enc_attns.append(dec_enc_attn)
        return dec_outputs, dec_self_attns, dec_enc_attns

Decoder 部分包含三个部分:Word EmbeddingPosition EmbeddingMulti-Head Attention层及后续的Feed Forward层

Decoder Encoder类似,就是将6个Decoder Layer进行堆叠。第一个Decoder Layer接受目标数据作为输入,后续的Decoder使用前序一个Decoder Layer的输出作为输入,通过这种方式将6个Decoder Layer连接。最后一个Decoder Layer的输出将进入输出模块。


4.3 Sequence Mask:屏蔽子序列的mask

屏蔽子序列的mask部分,这个函数就是用来表示Decoder的输入中哪些是未来词,使用一个上三角为1 的矩阵遮蔽未来词,让当前词看不到未来词。

def get_attn_subsequent_mask(seq):
    """
    seq: [batch_size, tgt_len]
    """
    attn_shape = [seq.size(0), seq.size(1), seq.size(1)]
    # attn_shape: [batch_size, tgt_len, tgt_len]
    subsequence_mask = np.triu(np.ones(attn_shape), k=1)  # 生成一个上三角矩阵
    subsequence_mask = torch.from_numpy(subsequence_mask).byte()
    return subsequence_mask  # [batch_size, tgt_len, tgt_len]

🚀5. 位置编码(Position Embedding)

Transformer 中需要使用Position Embedding 表示单词出现在句子中的位置。因为 Transformer 不采用 RNN 的结构,而是使用全局信息,因此是无法捕捉到序列顺序信息的,例如将K、V按行进行打乱,那么Attention之后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序列信息非常重要,代表着全局的结构,因此必须将序列的分词相对或者绝对position信息利用起来。

 

class PositionalEncoding(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d_model, dropout=0.1, max_len=5000):
        super(PositionalEncoding, self).__init__()
        self.dropout = nn.Dropout(p=dropout)
    # 生成一个形状为[max_len,d_model]的全为0的tensor
        pe = torch.zeros(max_len, d_model)
        # position:[max_len,1],即[5000,1],这里插入一个维度是为了后面能够进行广播机制然后和div_term直接相乘
        # 注意,要理解一下这里position的维度。每个pos都需要512个编码。
        position = torch.arange(0, max_len, dtype=torch.float).unsqueeze(1)
        # 共有项,利用指数函数e和对数函数log取下来,方便计算
        div_term = torch.exp(torch.arange(0, d_model, 2).float() * (-math.log(10000.0) / d_model))
        # 这里position * div_term有广播机制,因为div_term的形状为[d_model/2],即[256],符合广播条件,广播后两个tensor经过复制,形状都会变成[5000,256],*表示两个tensor对应位置处的两个元素相乘
        #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pe[:, 0::2]这个用法,就是从0开始到最后面,补长为2,其实代表的就是偶数位置赋值给pe
        pe[:, 0::2] = torch.sin(position * div_term)
        # 同理,这里是奇数位置
        pe[:, 1::2] = torch.cos(position * div_term)
        # 上面代码获取之后得到的pe:[max_len*d_model]
        # 下面这个代码之后,我们得到的pe形状是:[max_len*1*d_model]
        pe = pe.unsqueeze(0).transpose(0, 1)
    # 定一个缓冲区,其实简单理解为这个参数不更新就可以,但是参数仍然作为模型的参数保存
        self.register_buffer('pe', pe)  
    def forward(self, x):
        """
        x: [seq_len, batch_size, d_model]
        """
        # 这里的self.pe是从缓冲区里拿的
        # 切片操作,把pe第一维的前seq_len个tensor和x相加,其他维度不变
        # 这里其实也有广播机制,pe:[max_len,1,d_model],第二维大小为1,会自动扩张到batch_size大小。
        # 实现词嵌入和位置编码的线性相加
        x = x + self.pe[:x.size(0), :]
        return self.dropout(x)

位置编码的实现直接对照着公式写就行,上面这个代码只是其中一种实现方式。

【注意】pos代表的是单词在句子中的绝对索引位置,例如max_len是128,那么索引就是从0,1,2,…,127,假设d_model是512,即用一个512维tensor来编码一个索引位置,那么0<=2i<512,0<=i<=255,那么2i对应取值就是0,2,4…510,即偶数位置;2i+1的取值是1,3,5…511,即奇数位置。

最后的文本嵌入表征是词嵌入和位置编码相加得到。


🚀6.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6.1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缩放点积注意力机制

class ScaledDotProductAttentio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ScaledDotProductAttention, self).__init__()
    def forward(self, Q, K, V, attn_mask):
        # 输入进来的维度分别是Q:[batch_size x n_heads x len_q x d_k]  K:[batch_size x n_heads x len_k x d_k]  V:[batch_size x n_heads x len_k x d_v]
        # matmul操作即矩阵相乘
        # [batch_size x n_heads x len_q x d_k] matmul [batch_size x n_heads x d_k x len_k] -> [batch_size x n_heads x len_q x len_k]
        scores = torch.matmul(Q, K.transpose(-1, -2)) / np.sqrt(d_k)
        # masked_fill_(mask,value)这个函数,用value填充源向量中与mask中值为1位置相对应的元素,
        # 要求mask和要填充的源向量形状需一致
        # 把被mask的地方置为无穷小,softmax之后会趋近于0,Q会忽视这部分的权重
        scores.masked_fill_(attn_mask, -1e9) # Fills elements of self tensor with value where mask is one.
        attn = nn.Softmax(dim=-1)(scores)
        context = torch.matmul(attn, V)
        # context:[batch_size,n_heads,len_q,d_k]
        # attn:[batch_size,n_heads,len_q,len_k]
        return context, attn

缩放点积注意力机制主要原理就是通过 QK 计算出 scores,然后将 scores V 进行matmul操作,即矩阵相乘,这样得到每个单词的 context vector。

首先将 Q K 的转置相乘,相乘之后得到的 scores 还不能立刻进行 softmax,需要和 attn_mask 相加,把一些需要屏蔽的信息屏蔽掉,attn_mask 是一个仅由 True 和 False 组成的 tensor,并且一定会保证 attn_mask scores 的维度四个值相同(不然无法做对应位置相加)

mask 完了之后,就可以对 scores 进行 softmax 了。然后再与 V 相乘,得到 context。


6.2MultiHead Attention:多头注意力机制

与其只使用单独一个注意力汇聚, 我们可以用独立学习得到的h组(一般h=8)不同的线性投影来变换Q、K和V。

然后,这h组变换后的Q、K和V将并行地送到注意力汇聚中。 最后,将这h个注意力汇聚的输出拼接在一起, 并且通过另一个可以学习的线性投影进行变换, 以产生最终输出。 这种设计被称为多头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

class MultiHeadAttentio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MultiHeadAttention, self).__init__()
        # Wq,Wk,Wv其实就是一个线性层,用来将输入映射为Q、K、V
        # 这里输出是d_k * n_heads,因为是先映射,后分头。
        self.W_Q = nn.Linear(d_model, d_k * n_heads) 
        self.W_K = nn.Linear(d_model, d_k * n_heads)
        self.W_V = nn.Linear(d_model, d_v * n_heads)
        self.linear = nn.Linear(n_heads * d_v, d_model)
        self.layer_norm = nn.LayerNorm(d_model)
    def forward(self, Q, K, V, attn_mask):
        # attn_mask:[batch_size,len_q,len_k]
        # 输入的数据形状: Q: [batch_size x len_q x d_model], K: [batch_size x len_k x d_model], 
        # V: [batch_size x len_k x d_model]
        residual, batch_size = Q, Q.size(0)
        # (B, S, D) -proj-> (B, S, D) -split-> (B, S, H, W) -trans-> (B, H, S, W)
        # 分头;一定要注意的是q和k分头之后维度是一致的,所以一看这里都是d_k
        # q_s: [batch_size x n_heads x len_q x d_k]
        q_s = self.W_Q(Q).view(batch_size, -1, n_heads, d_k).transpose(1,2)
        # k_s: [batch_size x n_heads x len_k x d_k]
        k_s = self.W_K(K).view(batch_size, -1, n_heads, d_k).transpose(1,2)
        # v_s: [batch_size x n_heads x len_k x d_v]
        v_s = self.W_V(V).view(batch_size, -1, n_heads, d_v).transpose(1,2)
        # attn_mask:[batch_size x len_q x len_k] ---> [batch_size x n_heads x len_q x len_k]
        # 就是把pad信息复制n份,重复到n个头上以便计算多头注意力机制
        attn_mask = attn_mask.unsqueeze(1).repeat(1, n_heads, 1, 1)
        # 计算ScaledDotProductAttention
        # 得到的结果有两个:context: [batch_size x n_heads x len_q x d_v],
        # attn: [batch_size x n_heads x len_q x len_k]
        context, attn = ScaledDotProductAttention()(q_s, k_s, v_s, attn_mask)
        # 这里实际上在拼接n个头,把n个头的加权注意力输出拼接,然后过一个线性层,context变成
        # [batch_size,len_q,n_heads*d_v]。这里context需要进行contiguous,因为transpose后源tensor变成不连续的
        # 了,view操作需要连续的tensor。
        context = context.transpose(1, 2).contiguous().view(batch_size, -1, n_heads * d_v)
        output = self.linear(context)
        # 过残差、LN,输出output: [batch_size x len_q x d_model]和这一层的加权注意力表征向量
        return self.layer_norm(output + residual), attn

代码中有三处地方调用MultiHeadAttention():

  • Encoder Layer调用一次,传入的input_Qinput_Kinput_V全部都是enc_inputs
  • Decoder Layer中两次调用:
  • 第一次传入的全是dec_inputs
  • 第二次传入的分别是dec_outputs,enc_outputs,enc_outputs

这里需要注意一下:为啥都是d_k而不是d_q呢?

我们要注意的是q和k分头之后维度是一致的,所以这里都是dk


🚀7. 前馈神经网络(PoswiseFeedForward)

完成多头注意力计算后,考虑到此前一系列操作对复杂过程的拟合程度可能不足,所以通过增加全连接层来增强模型的拟合能力。

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通过卷积的方式实现,一种是通过线性层实现。二者的区别除了原理上,还有代码细节上。

举个栗子:

  • 第一种卷积方式实现要求输入必须是[batch_size,channel,length],必须是三维tensor
  • 第二种线性层方式实现要求输入是[batch_size,*,d_model],可以有多个维度

7.1 实现方式1:Conv1d

class PoswiseFeedForwardNe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PoswiseFeedForwardNet, self).__init__()
        self.conv1 = nn.Conv1d(in_channels=d_model, out_channels=d_ff, kernel_size=1)
        self.conv2 = nn.Conv1d(in_channels=d_ff, out_channels=d_model, kernel_size=1)
        self.layer_norm = nn.LayerNorm(d_model)
    def forward(self, inputs):
        residual = inputs # inputs : [batch_size, len_q, d_model]
        output = nn.ReLU()(self.conv1(inputs.transpose(1, 2)))
        output = self.conv2(output).transpose(1, 2)
        return self.layer_norm(output + residual)

7.2 实现方式2:Linear

class PoswiseFeedForwardNe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PoswiseFeedForwardNet, self).__init__()
        self.fc = nn.Sequential(
            nn.Linear(d_model, d_ff, bias=False),
            nn.ReLU(),
            nn.Linear(d_ff, d_model, bias=False))
    def forward(self, inputs):              # inputs: [batch_size, seq_len, d_model]
        residual = inputs
        output = self.fc(inputs)
        return nn.LayerNorm(d_model).(output + residual)   # [batch_size, seq_len, d_model]

这个方式比较好理解,就是做两次线性变换,残差连接后再跟一个Layer Norm

Layer Norm的作用:对x归一化,使x的均值为0,方差为1


以上就是transformer代码的解读。

更多详细解读还要看各位大佬的:

b站:Transformer代码(源码Pytorch版本)从零解读(Pytorch版本)_哔哩哔哩_bilibili

        手把手教你用Pytorch代码实现Transformer模型_哔哩哔哩_bilibili

CSDN:Transformer的PyTorch实现(超详细)

相关文章
|
2月前
|
存储 物联网 PyTorch
基于PyTorch的大语言模型微调指南:Torchtune完整教程与代码示例
**Torchtune**是由PyTorch团队开发的一个专门用于LLM微调的库。它旨在简化LLM的微调流程,提供了一系列高级API和预置的最佳实践
208 59
基于PyTorch的大语言模型微调指南:Torchtune完整教程与代码示例
|
4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PyTorch 算法框架/工具
CNN中的注意力机制综合指南:从理论到Pytorch代码实现
注意力机制已成为深度学习模型的关键组件,尤其在卷积神经网络(CNN)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使模型关注输入数据中最相关的部分,注意力机制显著提升了CNN在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和语义分割等任务中的表现。本文将详细介绍CNN中的注意力机制,包括其基本概念、不同类型(如通道注意力、空间注意力和混合注意力)以及实际实现方法。此外,还将探讨注意力机制在多个计算机视觉任务中的应用效果及其面临的挑战。无论是图像分类还是医学图像分析,注意力机制都能显著提升模型性能,并在不断发展的深度学习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
151 10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PyTorch
Transformer模型变长序列优化:解析PyTorch上的FlashAttention2与xFormers
本文探讨了Transformer模型中变长输入序列的优化策略,旨在解决深度学习中常见的计算效率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批处理变长输入的技术挑战,特别是填充方法导致的资源浪费。随后,提出了多种优化技术,包括动态填充、PyTorch NestedTensors、FlashAttention2和XFormers的memory_efficient_attention。这些技术通过减少冗余计算、优化内存管理和改进计算模式,显著提升了模型的性能。实验结果显示,使用FlashAttention2和无填充策略的组合可以将步骤时间减少至323毫秒,相比未优化版本提升了约2.5倍。
59 3
Transformer模型变长序列优化:解析PyTorch上的FlashAttention2与xFormers
|
6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计算机视觉 异构计算
【YOLOv8改进 - Backbone主干】FasterNet:基于PConv(部分卷积)的神经网络,提升精度与速度,降低参数量。
【YOLOv8改进 - Backbone主干】FasterNet:基于PConv(部分卷积)的神经网络,提升精度与速度,降低参数量。
|
6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计算机视觉
【YOLOv8改进 - Backbone主干】VanillaNet:极简的神经网络,利用VanillaNet替换YOLOV8主干
【YOLOv8改进 - Backbone主干】VanillaNet:极简的神经网络,利用VanillaNet替换YOLOV8主干
|
6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计算机视觉 异构计算
【YOLOv8改进 - Backbone主干】ShuffleNet V2:卷积神经网络(CNN)架构
【YOLOv8改进 - Backbone主干】ShuffleNet V2:卷积神经网络(CNN)架构
|
6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计算机视觉
【YOLOv8改进 - Backbone主干】VanillaNet:极简的神经网络,利用VanillaBlock降低YOLOV8参数
【YOLOv8改进 - Backbone主干】VanillaNet:极简的神经网络,利用VanillaBlock降低YOLOV8参数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建模
三种Transformer模型中的注意力机制介绍及Pytorch实现:从自注意力到因果自注意力
本文深入探讨了Transformer模型中的三种关键注意力机制:自注意力、交叉注意力和因果自注意力,这些机制是GPT-4、Llama等大型语言模型的核心。文章不仅讲解了理论概念,还通过Python和PyTorch从零开始实现这些机制,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内部工作原理。自注意力机制通过整合上下文信息增强了输入嵌入,多头注意力则通过多个并行的注意力头捕捉不同类型的依赖关系。交叉注意力则允许模型在两个不同输入序列间传递信息,适用于机器翻译和图像描述等任务。因果自注意力确保模型在生成文本时仅考虑先前的上下文,适用于解码器风格的模型。通过本文的详细解析和代码实现,读者可以全面掌握这些机制的应用潜力。
196 3
三种Transformer模型中的注意力机制介绍及Pytorch实现:从自注意力到因果自注意力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PyTorch 算法框架/工具
聊一聊计算机视觉中常用的注意力机制以及Pytorch代码实现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计算机视觉注意力机制及其PyTorch实现,包括SENet、CBAM、BAM、ECA-Net、SA-Net、Polarized Self-Attention、Spatial Group-wise Enhance和Coordinate Attention等,每种方法都附有详细的网络结构说明和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这些注意力机制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模型在目标检测任务上的性能。此外,作者还提供了实验数据集的基本情况及baseline模型的选择与实验结果,方便读者理解和复现。
130 0
聊一聊计算机视觉中常用的注意力机制以及Pytorch代码实现
|
5月前
|
计算机视觉
在yolov5项目中如何使用自带摄像机不用网络摄像机进行实时检测?
这篇文章讨论了在yolov5项目中,如何避免使用网络摄像机而改用自带的本地摄像机进行实时目标检测,并提供了解决摄像头打开错误的具体步骤和代码示例。
在yolov5项目中如何使用自带摄像机不用网络摄像机进行实时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