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olarDB当binlog保存默认参数 设置为0时,为何binlog使用量还在持续增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阿里云实名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具体规则请查看《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用户服务协议》和《阿里云开发者社区知识产权保护指引》。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填写侵权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社区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在PolarDB中,当binlog保存默认参数(如loose_expire_logs_hours或binlog_expire_logs_seconds)设置为0时,理论上表示不会自动删除binlog文件。然而,用户可能会观察到binlog使用量仍在持续增长,这种现象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
即使将binlog的保存时长参数设置为0,历史binlog文件并不会被立即清除。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时,这些文件才会被清理,例如: - 当前binlog文件达到max_binlog_size限制后切换到新文件,旧文件才会被自动清除。 - 手动执行FLUSH BINARY LOGS命令可以触发binlog文件切换并清理过期文件。 - 集群重启后会自动清理历史binlog文件。
因此,在未触发上述条件之前,binlog文件会继续累积,导致使用量持续增长。
binlog记录的是数据库的所有数据变更操作(如INSERT、UPDATE、DELETE等)。如果业务场景中存在大量写入操作,尤其是批量更新或删除操作,binlog的增长速度会显著加快。特别是当binlog格式为ROW模式时,每行数据的修改都会被详细记录,进一步增加了binlog的存储占用。
如果集群正在使用阿里云的数据传输服务(DTS)进行数据同步,binlog会被DTS工具持续读取和消费。为了保证同步任务的正常运行,DTS要求源数据库的binlog日志保留一定时间(如全量同步和增量同步任务需要保留至少7天)。即使将binlog保存时长设置为0,DTS仍会阻止binlog文件被清理,从而导致binlog使用量持续增长。
如果曾经开启过binlog,但后来将其关闭,已生成的binlog文件会一直保留,不会自动删除。这种情况下,即使将保存时长参数设置为0,也不会影响已存在的binlog文件,它们会继续占用存储空间。
在提交超大事务时,binlog会记录整个事务的所有变更操作。如果事务涉及大量数据行的修改,binlog文件的大小会迅速膨胀。此外,大事务还可能导致其他事务的提交被阻塞,进一步延长binlog的生成时间。
针对上述问题,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binlog的增长: 1. 手动清理历史 Binlog 文件
- 使用高权限账号执行FLUSH BINARY LOGS命令,触发binlog文件切换并清理过期文件。 - 如果允许,可以重启集群以自动清理历史binlog文件。
调整 Binlog 保存策略
binlog的保存时长,避免一次性清理大量文件导致写入异常。优化业务写入操作
binlog记录。binlog格式从ROW模式改为STATEMENT模式(需评估对业务的影响)。检查 DTS 任务配置
binlog日志的保存时间符合DTS的要求(如全量同步完成后可将保存时间调整为24小时以上)。binlog资源。关闭 Binlog(谨慎操作)
binlog功能,可以考虑关闭binlog。但请注意,关闭binlog会导致历史文件无法自动删除,需手动清理后再关闭。通过以上分析和建议,您可以更好地理解binlog使用量持续增长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控制。
阿里云关系型数据库主要有以下几种:RDS MySQL版、RDS PostgreSQL 版、RDS SQL Server 版、PolarDB MySQL版、PolarDB PostgreSQL 版、PolarDB分布式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