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辨析:架构的演进趋势(1)

简介: 中台辨析:架构的演进趋势(1)

春节前应“技术琐话”之约,试图写一篇讨论架构方法论的文章,然而动笔之后,才发现,自己似乎陷入了Frederick P. Brooks先生在《设计原本》一书中指出的问题:“设计中最困难的部分在于决定要设计什么”。


2020年1月18日,有人戏称是“中台”历史上最“困难”的一天,一篇炸圈的文章将对“中台”的讨论又一次推向高点,虽然“泼冷水”的意味十足。其实笔者之前也谈到过,“中台”自诞生伊始就非一个严谨的定义,而是一种比喻,比喻当然也就容易导致争论不休,“中台”现在面临的问题其实也和笔者动手写这篇文章面对的问题差不多。但是,将“中台”理论不断明晰化的尝试仍是个好事情,毕竟,这是国内企业掀起的一次对架构设计方法的有益探索。笔者在2019年11月南京中台大会上也曾讲到,如今很多领域都在谈国产化、自主可控,架构领域难道不需要吗?架构领域方法论的持续完善、国产理论的持续创新,是驾驭技术组合的关键,底层技术的不断自主化并不会必然带来顶层设计能力的自主化,而数字化转型,除了需要底层技术的支撑外,卓越的上层设计更是重中之重。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道路,底层技术能力与上层设计能力缺一不可。对企业级软件架构设计方法的研究需要所有人共同关注,它是在持续进化的,也是未来企业走向数字化过程中,实现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必经之路。Brooks先生在同一本书还提到:“好的设计者应该投入大量精力来学习判例……但现代设计匆忙的节奏却对这种实现非常不利”,他写下此语是在10年前,今天,这种情况只能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吧。讨论架构问题永远是困难的,虽然笔者能力有限,但是出于对架构理论的爱好,还是尝试通过本文与各位读者共同探讨架构方法的演进与改良。


一、软件工程与企业架构


(一)懵懂的早期:没有工程、没有架构


架构设计是随着软件复杂度的上升而真正受到人们重视的。1946年,巨大的电子管计算机ENIAC诞生,软件行业的帷幕拉开,但是此后十几年的时间里,软件设计都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这个行业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中发展。虽然高级语言出现,但是大多数程序设计人员的主要武器是汇编语言。模块化的思路逐渐出现,但是软件过程管理是很原始的,也没有所谓的架构设计方法,流行的就是“先写了再说”。


(二)方法的开始:瀑布模型和Zachman模型


混乱的管理方式引发了60-70年代的软件危机,于是,1968年NATO会议上,“软件工程”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其核心思想就是建立并使用完善的工程化原则,通过一系列方法,以较经济的手段获得能在实际机器上有效运行的可靠软件。这个“朴素”的目标,反映了软件行业早期存在的时间不可控、质量不可控、预算不可控等诸多问题造成的困扰。1970年,Winston Royce在《大型软件系统开发的管理》一文中,提出了“瀑布模型”,将开发分成如图1所示的7个明确的阶段:


image.png


Royce其实认为这是一个有风险的开发过程,并提出了5个修改建议,包括在分析阶段之前增加一个在信息不足条件下的预设计、开发过程中增加客户参与等,但是大家却把这个被他列为批评对象的“瀑布模型”作为开发的标准过程,包括美国国防部,他的建议却鲜为人知了。其中的分析阶段也就包括了架构设计工作,逐渐又被细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但是这个时期的架构设计主要还是针对软件设计,还没有发展出成形的企业架构理论。随着人们对软件设计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入,大型软件设计与企业管理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也体现了人们对软件设计的本质性目标——为企业服务的认知。基于此,1987年Zachman提出了首个较为完整的企业架构模型,该模型按照“5W1H”,即What(数据)、How(功能)、Where(网络)、Who(角色)、When(时间)、Why(动机)6个维度,结合目标范围、业务模型、信息系统模型、技术模型、详细展现、功能系统6个层次,将企业架构分成36个组成部分,描述了一个完整的企业架构要考虑的内容,如表1-1所示。


image.png


这个架构设计方法论已经将系统设计应支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要求表达出来,但是该模型的一个不足是Zachman并没有给出一个详细的构建方法。

(三)成熟的进步:螺旋模型和TOGAF

1988年,软件工程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方法诞生了,Barry Boehm提出了“螺旋模型”,该模型如图2所示:


image.png


螺旋模型通过持续对原型进行验证式、增量交付的方式,弥补“瀑布模型”在需求管理方面不足,是一种对需求的渐进式探索,也加强了对项目风险的管理。Brooks在2010年著书时仍对该模型赞赏有加。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企业越发认识到将IT融入企业管理的重要性,IT人员也意识到与业务结合的重要性,于是,1995年TOGAF(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 ,开放组体系结构框架)应运而生,业务架构的概念也被明确提出来。TOGAF认为企业架构分为业务架构和IT架构两大部分,业务架构是把企业的业务战略转化为日常运作的渠道,业务战略决定业务架构,它包括业务的运营模式、流程体系、组织结构、地域分布等内容,业务架构再作用于IT实现。TOGAF的设计交付物如表2所示:


image.png


可以看出,到TOGAF时代,在内容上,企业架构和业务架构发展的已经较为完善了;在工艺上,TOGAF也有明确的操作要求,也正是因为有详细的要求,TOGAF被公认的缺点之一就是太“重”,有点像是架构领域的“瀑布模型”。


从Zachman到TOGAF,尽管理论日臻成熟,但是企业架构设计与实际开发过程之间的结合一直不是很好,更像是在两条线上发展,表面看起来,Zachman模型似乎还能跟“瀑布模型”走得到一起,毕竟二者都被认为是“漫长”的,但大部分开发实际上在这个时期都是沿着“竖井式”的道路在走,仍旧缺乏对企业级设计的关心。至于TOGAF,它跟螺旋模型、迭代模型之间在实操上有不易结合之嫌,恐怕不少企业接受了应用TOGAF思路的咨询方案,却在实施过程中将其束之高阁了。尽管如此,TOGAF对推动企业架构发展的作用仍是非常大的。

相关文章
|
存储 敏捷开发 缓存
中台架构介绍和应用价值
中台架构介绍和应用价值
590 0
|
8月前
|
缓存 负载均衡 架构师
阿里资深架构师钟华曰: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含内部实施手册
最近在读一本书,叫做《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在写此文时本书还没有看完,因为担心如果把书全部看完后再来写这篇文章,很多精彩的内容可能已经忘记了,所以中途先写一篇来分享给大家。
|
SQL 架构师 算法
一口气说透中台--给你架构师的视角
一口气说透中台--给你架构师的视角
|
存储 数据采集 监控
我为什么要搭建的数字中台而不仅是单一中台架构
数字中台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关注监控和维护、数据更新和迭代、服务管理和支持、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市场推广和宣传以及业务拓展和合作等多个方面,以确保数字中台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发展性。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运维
我对目前中台架构使用的的思考理解
我需要的是解决我的问题,而中台架构并不代表说它是一个死的架构,这个可以根据过程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的,这个概念和架构的提出,会更加明确搭建和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但是怎么实现,需要架构师根据团队来进行优化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的感觉好比别人送给你一个屠龙刀,会使用的人可以扫四方,但是不会使用的,可能会惹火上身,伤到自己,甚至会发现,还不会以前菜刀方便,关键是怎么使用。
|
缓存 负载均衡 架构师
阿里资深架构师钟华曰: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含内部实施手册
最近在读一本书,叫做《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在写此文时本书还没有看完,因为担心如果把书全部看完后再来写这篇文章,很多精彩的内容可能已经忘记了,所以中途先写一篇来分享给大家。
|
SQL 人工智能 运维
我在AIGC和数字中台方面的架构升级设计
整个研究的目标点是为了针对于数字中台层级的超级自动化,这个是在继Ops架构体系之后的一个突破点,前两年在Ops架构突发和成熟,比如 DevOps/GitOps/DataOps/AIOps等体系(这里不涉及AIOps架构),在某个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动能力,进而发展出数字中台的基础设施能力。
|
30天前
|
弹性计算 API 持续交付
后端服务架构的微服务化转型
本文旨在探讨后端服务从单体架构向微服务架构转型的过程,分析微服务架构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文章首先介绍单体架构的局限性,然后详细阐述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概念及其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应用。通过对比两种架构,指出微服务化转型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最后,讨论了微服务架构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2月前
|
Cloud Native Devops 云计算
云计算的未来:云原生架构与微服务的革命####
【10月更文挑战第21天】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云原生技术正迅速成为IT行业的新宠。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架构的核心理念、关键技术如容器化和微服务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实现高效、灵活且可扩展的现代应用开发。我们将揭示云原生如何重塑软件开发流程,提升业务敏捷性,并探索其对企业IT架构的深远影响。 ####
48 3
|
2月前
|
Cloud Native 安全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云原生架构下的微服务治理与挑战####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云原生架构以其高效、灵活、可扩展的特性成为现代企业IT架构的首选。本文聚焦于云原生环境下的微服务治理问题,探讨其在促进业务敏捷性的同时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通过分析微服务拆分、服务间通信、故障隔离与恢复等关键环节,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如何在云原生环境中有效实施微服务治理的全面视角,助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