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是《爆裂鼓手》剧照,主角与其他鼓手在排练时,一直达不到老师要求,打得不是太快,就是太慢,只要他们打不准,整队乐团都没法开始排练,最后等到后半夜才开始排练。
如果主角早点读到下面内容,或许他就不用那么狼狈(观众也不用看得那么虐心…)。
有人(非官方)这样定义音乐可视化:实时生成,并且每次生成的结果不同,不像舞蹈,舞台灯光、MTV那样,基于曲子旋律、情绪和内容,每次得出同样的视觉效果。
(看着回忆满满,但好不好看,就是个人审美问题!)
Windows Media Player 10(网络图片)
Windows Media Player 7(网络图片)
iTunes截图
MilkDrop version 1.04d
"Milkdrop Screenshot Mandala Chasers". Licensed under BSD via Wikimedia Commons
"Atarivideomusic" by Wgungfu at en.wikipedia. Licensed under CC
Atari Video Music (Model C240)是最早的商用音乐可视化器材,果然是很有分量的机器,但…要怎么用?先连上音响,再连接电视,就成了一个让家里青春期少年引以自豪的视听器材(硕大的实体Windows Media Player)了!别看他那么古老的感觉,当时确实风靡万千青少年的潮物,直至今天,仍然是Icon!
Daft Punk的Robot Rock (2005) MV中,舞台背景电视们,就是接上Atari Video Music的。
© Robot Rock Daft Punk
©technabob
而它的运作原理是这样的,有兴趣可以自行研究。
©Tarikh Korula
by Creativelab.org.ua
这是音乐家Pavel Karnaukhov做音乐可视化的方法,但不代表方法只有一种,其实现在的音乐可视化可谓百花齐放,每一位可视化专家都有自己的风格。
起点
“音乐随时间走,而影像是随空间走的,但两者都有始有终。”要设定音乐可视化影像的起点,我们先要在画面上找出第一着眼点,譬如大部分人第一眼就会看画面的对角线。
秩序
人类追求秩序,我们本能地会以“一对”或“相反”的准则来判断事情,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来形容方向和空间是方便直接的,所以我们常常把画框做成矩形,在音乐上亦然。
音乐转换为影像
在对角线开始,方便眼睛定位,由中心往外而去,音调会越来越高。而随时间推前,与音乐对应的视觉元素会循逆时针方向,一个一个出现。
Colorscore
Colorscore将乐谱中的音乐资讯转化成不同颜色,加上交互程序,用户可以在看到乐曲中的层次、结构和重点。设计者,伊藤贵之教授与团队希望Colorscore可以方便更多业余的音乐爱好者、音乐学生,去理解,甚至改编古典音乐。
音乐可视分析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是直接分析声音,从声波中获取信息;第二种是分析乐谱信息。
伊藤教授团队设计Colorscore,是为了帮助业余的音乐爱好者理解管弦乐曲,用直接分析声音就不太合适,因为这种技术无法把不同乐器的声音一一分辨出来。
所以,伊藤团队决定采用第二种技术,方便用户细致地了解管弦乐曲中每一种乐器对在整首曲子中的“角色”,也方便用户对乐曲作出改编,例如地区小乐团的成员和资源不多,他们可以将管弦乐曲各部分浓缩,写成室内乐曲。
这个工具以算法将乐谱数据分成不同的小组合,然后将这些组合分成不同的角色,例如主音、和声和低音部。用户需要预先提供和设定不同部分的旋律。
通过可视化手段,上图每一个小方块代表一个小组合,它们在曲子中所起的作用就以颜色表示。当音乐播放时,对应的方块会亮起来。
团队还做了测试,看看可视化是否真的能帮业余的音乐爱好者了解音乐结构,发现业余人士回答音乐考题的准确率达七成,成绩还不错,但是这次测试只找来27位同学,代表性不一定足够。
资料来源:Knowledge Visualization Currents: From Text to Art to Culture edited by Francis T Marchese, Ebad Banissi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5-06-08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大数据文摘”,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