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杨飞的个人专访,推荐阅读(约3分钟)。
度量权衡,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我在互联网从业十年,至今有三段工作经历,行业和技术跨度都很大。毕业后进入腾讯做端游的C++服务器,有200万用户同时在线,在十年前这个数据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大厂有严格的人事体系和业务规划,由于缺乏场景历练,我渐渐觉察到如果自己再停留在后端的单一业务,很难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腾讯做升级答辩时,评审专家给的唯一意见是可以多看看兄弟业务的做法,不同领域的实践都是基于什么样的场景。于是即使端游产品即将正式商业化,我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腾讯。我是个不太看重短期回报的人,但家庭因素在我的所有选择中占很大比重。因为我太太在西安,所以我选择回归家庭,主动降薪入职西安的三星。
加入三星后我投身于跨度很大的基于SSD的数据库优化项目,算是半工业半科研性质。基于SSD的特性和开放出的能力,我们将RocksDB的IO的性能最多提升了80%。习惯了自由随意的互联网公司氛围,最初到三星被要求全天正装还有些不适应,同时还有更加严格的信息安全标准。由于三星自身的行业秘密,自己无法在更具价值的方向深入业务,遇到了个人成长和边界扩展的瓶颈,一段时间后,我可以明显感觉到已经触碰到了天花板。所以考虑回归互联网,来到了现在的公司每日瑜伽,负责APP移动端的技术管理工作。
这十年职业生涯里,每一次促使我转型的动力都是看清自己在技术生涯的瓶颈,而刚好有改变的机会,我就顺势而为。强烈的突破自我、与团队共赢的意识鞭策我勇敢地跨过了转向的阵痛,视野和技能都向更高阶层发展。
度过“转向的阵痛”,乐在其中
工作是最好的练兵场,以痛为乐很重要。我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无论是通过查阅资料引经据典,还是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条条大路通罗马,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实在难以逾越的,不妨暂时搁置,或许下个月就有新想法,总能自然过渡。当我发现新问题的时候,总是很兴奋,认为又遇到了一个成长的机会。程序员往往对这样的感受更深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痛在其中也乐在其中。至今我也很感激大厂的经历,养成沉淀和总结方法论的习惯,持之以恒则成就斐然。
深入业务则可以加速度过阵痛。当我来到每日瑜伽做移动互联网产品,语言也从C++转为PHP+Go,等于完全从零开始。于是我抓住一切机会跟同事深入沟通,当经过一段时间的知识储备、讨论和信息输入后,明确了业务和特点,其他流程也就容易开展起来。同时,我也通过练习瑜伽的方式切身了解业务,尽量体会用户的产品体验,身心结合,完成了跨行跨专业门槛的跨越。
夯实基础,纯粹地积累势能
以我的经历而言,我的个人价值观更多体现在落地价值,成为一个靠谱的人。在我的成长方法论中,更深入的系统思考,更靠谱的落地结果,是在工作里闭环成长的路径。
夯实基础是一切的前提。从游戏后端到硬件数据库,再到移动互联网,每一次专业跨越和语言障碍都是别人眼中的高墙,对于而言我并不是障碍,却是很多人迈不过的坎,根本原因是探索个人边界的渴望。在三星的时候,第一个问题是专业英文论文看不懂的情况,几乎无法开展工作。 于是,在周末逐词逐句翻译,手写译文加深理解,用最笨的办法解决了知识门槛的障碍。深入业务才能举一反三,这一步就足以拉开和别人的距离。
延伸边界有更重要的意义。不断地尝试新的个人边界,在工作中实践和突破,将技术和业务结合落地,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路径,靠近价值最大化。比如架构师就要以业务为本——熟知产品背景和用户数据,能合理地沟通理解业务本质需要,熟悉代码现状,合理拆分功能,协助团队有效落地需求。而专家则需要专精技术——有设计弱业务需求、深度创新和解决技术问题的驱动力。管理者就必须关注人和事——配合业务状态,辅以研发流程,高效落地,发掘团队成员潜力并给予空间。
管理我个人觉得是为了结果的一种手段和选项,在大厂时我就做过领导力方面的刻意练习,也一直努力汲取养料并实践验证。未来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尽可能影响到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得到价值和乐趣,在更适合的场景发挥自己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