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 空口资源综述
3.3.2 频谱利用
3.3.3 部分带宽
部分带宽(BWP)是在给定载波和给定 Numerology 条件下的一组连续的PRB。由于 NR 支持小至 5 MHz、大至 400 MHz 的工作带宽,如果要求所有UE 均支持最大的 400 MHz 带宽,无疑会对 UE 的性能提出较高要求,也不利于降低 UE 的成本。同时,由于一个 UE 不可能同时占满整个 400 MHz 带宽,且高带宽意味着高采样率,而高采样率意味着更高功耗,如果 UE 全部按照支持 400 MHz 的带宽进行设计,无疑是对性能的极大浪费。因此,NR 引入了带宽自适应(Bandwidth Adaptation)技术,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带宽自适应意味着,UE 在低业务周期可以使用适度的带宽监测控制信道,而只在必要时才启用大的接收带宽以应对高业务负荷。
在 LTE 中,UE 的带宽与系统带宽保持一致,在解码 MIB 信息配置带宽后便保持不变。而在 NR 中,不同的 UE 可以配置不同的 BWP,也就是说,UE 的带宽可以动态变化。如图 3-26 所示,在 T0 时段,UE 业务负荷较大且对时延要求不敏感,系统为 UE 配置大带宽 BWP1(BW 为 40 MHz,SCS 为15 kHz);在 T1 时段,由于业务负荷趋降,UE 由 BWP1 切换至小带宽 BWP2(BW 为 10 MHz,SCS 为 15 kHz),在满足基本通信需求的前提下,可达到减低功耗的目的;在 T2 时段,UE 可能突发时延敏感业务,或者发现 BWP1 所在频段内资源紧缺,于是切换到新的 BWP3(BW 为 20 MHz,SCS 为 60 kHz)上;同理,在 T3 和 T4 等其他不同时段,UE 均根据实时业务需求,在不同 BWP之间切换。
以下简要总结一下 BWP 的优势。
- 支持低带宽能力 UE 在大系统带宽小区中工作,有利于低成本终端的开发以及保持终端的多样性。如图 3-27 所示,UE1 为窄带终端,仅可使用一个NR 载波的部分带宽;UE2 为宽带终端,可使用整个 NR 系统带宽;UE3 是具有载波聚合能力的终端,可使用部分或全系统带宽,但带宽使用的灵活度较低;UE4 是具有带宽自适应能力的终端,可以仅检测和使用比其射频能力小的带宽,可支持灵活可变的带宽配置。可见,由于 NR 终端带宽自适应特性的设计,不同性能及成本的终端均可以在网络中并存。
- 可通过不同带宽大小的 BWP 之间的转换和自适应来降低 UE 功耗。
- 可通过切换 BWP 来变换 Numerology,以优化对无线资源的利用,并更好地适配业务需求。
- 载波中可以预留频段以支持尚未定义的传输格式,这一特性有利于支持未来市场推出的设备和应用,具备前向兼容性。
BWP 在 NR 多种场景中的应用举例如图 3-28 所示。
虽然 BWP 为 NR 带来诸多良好的特性,但也使 NR 系统的设计更为复杂。举例来说,在 LTE 中,为了避免因本振泄漏导致的在 DC 子载波处产生的强干扰,考虑到 LTE 终端均支持全系统带宽且中心频点一致,在下行方向,可以简单地将 DC 子载波置零,即 DC 子载波不用于数据传输。而对于 NR,由于不同 UE 可配置不同的 BWP,其中心频点可能存在于载波的不同位置,如果沿用 LTE 对下行 DC 子载波进行特殊处理的方式,系统设计的复杂度将极大增加。综合权衡后,NR 采用了将 DC 子载波也用于数据传输的方式,如图 3-29 所示。但 NR 也由此必须接受在 DC 子载波上传输的数据质量较差的代价。
BWP 具体可以分为 Initial BWP 和 Dedicated BWP 两类,其中,Initial BWP是 UE 在初始接入阶段使用的 BWP,主要用于发起随机接入等。Dedicated BWP是 UE 在 RRC 连接态时配置的 BWP,主要用于数据业务传输。根据 R15,一个 UE 可以通过 RRC 信令分别在上、下行链路各自独立配置最多 4 个 DedicatedBWP,如果 UE 配置了 SUL,则在 SUL 链路上可以额外配置最多 4 个 Dedicated BWP。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 NR TDD 系统,DL BWP 和 UL BWP 是成对的,其中心频点保持一致,但带宽和子载波间隔的配置可以不同。
UE 在 RRC 连接态时,某一时刻有且只能激活一个 Dedicated BWP,称为Active BWP。当其 BWPinactivitytimer 超时,UE 所工作的 Dedicated BWP,称为 Default BWP。图 3-30 示出了 BWP 的分类及切换流程的示意。更多关于 BWP配置的细节,后续再进行介绍。
3.3.4 载波聚合
与 LTE 和 LTE-A 类似,为了满足更大带宽和更高速率,NR 支持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的特性。在 R15 中,NR 最大支持 16 个成员载波(Component Carrier)的聚合。NR 的单载波最大带宽为 400 MHz,这意味着 NR最大可以聚合 16×400 MHz=6.4 GHz 的频谱,远远超过单个运营商实际分配到的频率资源。
按照频谱的连续性,NR 载波聚合可以分为连续载波聚合与非连续载波聚合,如图 3-31 所示。
按照系统支持业务的对称关系,NR 载波聚合可以分为对称载波聚合和非对称载波聚合。非对称载波聚合意味着 NR 上行和下行方向聚合的成员载波数量不必一致,如图 3-32 所示。通常情况下,图 3-32(a)的非对称载波聚合方式更为常见。这是由于实际中的下行负载通常高于上行负载。此外,受制于 UE的能力,在上行方向同时激活多个成员载波的复杂度通常远高于下行方向。
在多载波聚合的情况下,NR 支持单载波调度和跨载波调度的方式。图 3-33(a)所示为单载波调度模式,控制信道与对应的数据传输分配在相同的成员载波上,每个控制信道中含有相同成员载波上数据传输的控制信息。控制开销与被调度到的带宽成比例,可以节省一些不必要的开销,并且可以很好地利用 LTE 现有的控制格式,不需要对原有的格式进行大的改动,对系统的后向兼容有重要的意义。图 3-33(b)为跨载波调度模式,控制信道横跨聚合后的全部带宽。对于干扰严重的场景,可以选择一个可靠的成员载波来传输控制信令。但这一方案需要用户监控整个带宽上的控制信道,由此带来了更大的开销和功耗,同时也提高了系统设计的复杂性。
由上面的讨论可知,NR 载波聚合的诸多特性与 LTE-A 相同或相似。需要重点说明的是,BWP 与 CA 这组近似概念的区别。
BWP 和 CA 两种机制在 NR 中并存,两者均与 UE 的能力密切相关。可以说,BWP 的设计是为了“下兼容”,满足低带宽能力 UE 在大系统带宽小区中工作的需求,而 CA 的设计则是“上兼容”,满足高带宽能力 UE 获取更高的单用户峰值速率。从更深层次的 RF 视角看,对于 CA,支持某一成员载波的聚合,则要求 UE 具备相应的 RF 特性(如带外泄漏等),而对于 BWP,则无额外的 RF 特性要求。此外,二者在 MAC 层的实现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