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酷 | 攀钢:钢铁是怎样用AI炼成的?

简介: 过去20年里,尽管中国贡献了全球粗钢增量的80%,但中国钢铁业的发展不容乐观,产能过剩与结构严重失衡、全球经济下滑导致钢铁需求增速放缓、生产质量的不稳定、废品率高、高耗能以及多元化需求,给整个行业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中国钢企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钢铁产业严重过剩、钢企转型压力巨大的背景下, 作为一个传统“老三线”建设的国有企业,攀钢前些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通过这几年的改革创新,不仅终结了亏损历史,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去年全年经营性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它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摘要:过去20年里,尽管中国贡献了全球粗钢增量的80%,但中国钢铁业的发展不容乐观,产能过剩与结构严重失衡、全球经济下滑导致钢铁需求增速放缓、生产质量的不稳定、废品率高、高耗能以及多元化需求,给整个行业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中国钢企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在钢铁产业严重过剩、钢企转型压力巨大的背景下, 作为一个传统“老三线”建设的国有企业,攀钢前些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通过这几年的改革创新,不仅终结了亏损历史,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去年全年经营性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它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image.png

依托西部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和自主创新建设,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攀钢)已经成为我国特大型钒钛钢铁企业集团、全球第一的产钒企业、国内最大的钛原料和产业链最完整的钛加工企业,以及国内重要的铁路用钢、汽车用钢、家电用钢、特殊钢生产基地。中国的40%的钢轨和高速轨道由攀钢生产的。

尽管行业地位领先,但攀钢一样面对着和行业一样的难点痛点。从2011年到2016年,受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导致的行业普遍亏损,资源不足、位置偏僻、人员多、负担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攀钢持续亏损,企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image.png

为此,攀钢确定了提质增效的大目标,开始改革创新:一方面扎实推进品种、市场、原料、产线结构调整,铁血降本;一方面推进产业升级,推动钒钛加快发展、钢铁精品发展、非钢创新发展。此外,人力资源方面推行绩效考核新模式,鼓励自主创新等,打开了一个科技强企的新局面。

新技术降低旧能耗

“炼钢就是炼渣”,这是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一句老话。钢由生铁而来,和生铁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分不同,所谓炼钢就是通过冶炼降低生铁中的碳、去除有害杂质,再根据钢性能要求加入适量合金元素,使之性能优良。为了将原料中一些不需要的杂质去除,就需要进行造渣。造好渣是实现炼钢生产优质、高产、低消耗的重要保证。其中,钢铁料消耗占整个炼钢厂成本的70%以上,攀钢集团需要通过降低钢铁料的消耗,实现减少原料投入及优化能耗成本,才能提升企业的整体综合竞争力。

据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总经理、积微物联总裁谢海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用传统的工艺、工控手段提升产能、降低能耗、节省人力已经趋于钢铁行业极限,而随着工业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成熟,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攀钢集团和阿里云工业大脑一起合作,以阿里云为技术载体、以积微物联(攀钢电商平台)为平台、以攀钢集团为场景试点,率先深化ET工业大脑在钢铁生产领域的应用。出于数据采集难度、项目风险性与收益等综合因素考虑,最终决定从冷轧板材表面检测与脱硫工业优化两个场景切入,着手工业智能的尝试。

image.png

脱硫是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降低铁水或钢液中的硫含量。而脱硫环节由于扒渣带铁(脱硫剂反应之后的脱硫渣中带走了大量的铁)会造成大量铁损。工业大脑应用到攀钢西昌钢钒转炉炼钢工艺后,打通炼钢全流程数据,通过建模分析获得炼钢工艺优化的关键因子,结合专家知识,定位提钒、脱硫和炼钢三个关键工序。通过对这三个工序的深入建模分析,聚焦在脱硫工序,依靠脱硫仿真模型与参数寻优模型寻找最优参数。根据实际测算,通过优化的参数推荐,每生产一吨钢可以节省一公斤铁。对于年产值400万吨钢的攀钢来说,一年的成本节省就在700万元以上 。

image.png

同时,工业大脑还被应用到了冷轧环节。钢材经过冷轧工艺加工,会形成长度约1千米钢卷。在表面检测环节,质检员通常会在短短5到10分钟内,识别出少则几百个,多则几千个的缺陷,并给出分选度、表面等级、主缺陷和是否合格等判定。但长时间、高强度、重复性且枯燥的质检工作让判钢工程师难以保证判定结果的稳定性,同时,工程师经验的差异也会造成判定水平的参差不齐。最终导致的结果则是客户的服务体验与满意度差,造成巨大的隐性成本。工业大脑的引入,可以辅助人工判断产品缺陷,降低人工依赖性。

image.png

“老师傅”们的经验复用和传承

钢铁行业历经上百年的发展,累积了大量的经验。然而,经验都是碎片化地藏在“老师傅”的脑袋里,像一个个黑箱,难以形成经验共享与规模化的复用。工业大脑的使命就是将这些隐性化的知识显性化,并帮助打破人的传统思维框架与认知局限。

工业大脑由四块拼图组成——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专家经验(Domain knowledge)。简单地讲,就是利用A、B、C技术将D(工厂老师傅、老专家的经验)抽象成知识,并将知识规范化、模型化与代码化,以数字化的方式嵌入到系统与设备当中,被重复调用,指导或是替代人力进行决策与执行。

未来,随着大数据、算力与算法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数据智能相关的工业应用将呈指数级增长。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在拥有多少产能或是固定资产,而是在于掌握了多少行代码与核心算法。工业智能应用的场景颗粒度会不断细化,面对焦化、烧结、高炉、热轧、炼钢系统、安保、物流、园区、电商等场景,都有机会开放出爆款的工业SaaS或是工业APP。此外,除了持续加强场景化的算法开发能力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中台),更重要的是加快钢铁企业的数字化组织、数字化领导、数字化文化以及数字化人才的转型,创造工业智能的生长与创新土壤。

文章来源:阿里研究所
开发者社区整理

相关文章
|
1月前
|
人工智能 监控 安全
员工使用第三方AI办公的风险与解决方案:从三星案例看AI的数据防泄漏
生成式AI提升办公效率,也带来数据泄露风险。三星、迪士尼案例揭示敏感信息外泄隐患。AI-FOCUS团队建议构建“流式网关+DLP”防护体系,实现分级管控、全程审计,平衡安全与创新。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运维
运维告警别乱飞了!AI智能报警案例解析
运维告警别乱飞了!AI智能报警案例解析
396 0
|
4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搜索推荐
从理论到应用:AI搜索MCP的最佳实践案例解析
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 MCP 协议让大语言模型(LLM)高效调用外部工具,并结合多个实际场景展示了 MCP 在 AI 应用中的价值和未来潜力。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阿里云 Qwen3 全栈 AI 模型:技术解析、开发者实操指南与 100 万企业落地案例
阿里云发布Qwen3全栈AI体系,推出Qwen3-Max、Qwen3-Next等七大模型,性能全球领先,开源生态超6亿次下载。支持百万级上下文、多模态理解,训练成本降90%,助力企业高效落地AI。覆盖制造、金融、创作等场景,提供无代码与代码级开发工具,共建超级AI云生态。
758 6
|
1月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Kubernetes
Serverless 应用引擎 SAE:为传统应用托底,为 AI 创新加速
在容器技术持续演进与 AI 全面爆发的当下,企业既要稳健托管传统业务,又要高效落地 AI 创新,如何在复杂的基础设施与频繁的版本变化中保持敏捷、稳定与低成本,成了所有技术团队的共同挑战。阿里云 Serverless 应用引擎(SAE)正是为应对这一时代挑战而生的破局者,SAE 以“免运维、强稳定、极致降本”为核心,通过一站式的应用级托管能力,同时支撑传统应用与 AI 应用,让企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业务创新。
411 29
|
2月前
|
人工智能 安全 中间件
阿里云 AI 中间件重磅发布,打通 AI 应用落地“最后一公里”
9 月 26 日,2025 云栖大会 AI 中间件:AI 时代的中间件技术演进与创新实践论坛上,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技术专家林清山发表主题演讲《未来已来:下一代 AI 中间件重磅发布,解锁 AI 应用架构新范式》,重磅发布阿里云 AI 中间件,提供面向分布式多 Agent 架构的基座,包括:AgentScope-Java(兼容 Spring AI Alibaba 生态),AI MQ(基于Apache RocketMQ 的 AI 能力升级),AI 网关 Higress,AI 注册与配置中心 Nacos,以及覆盖模型与算力的 AI 可观测体系。
804 42
|
1月前
|
消息中间件 人工智能 安全
云原生进化论:加速构建 AI 应用
本文将和大家分享过去一年在支持企业构建 AI 应用过程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463 29
|
1月前
|
设计模式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3个月圈粉百万,这个AI应用在海外火了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之前推荐过一个叫 Agnes 的 AI 应用,也是当时在 WAIC 了解到的。
320 1
|
1月前
|
消息中间件 人工智能 安全
构建企业级 AI 应用:为什么我们需要 AI 中间件?
阿里云发布AI中间件,涵盖AgentScope-Java、AI MQ、Higress、Nacos及可观测体系,全面开源核心技术,助力企业构建分布式多Agent架构,推动AI原生应用规模化落地。
234 0
构建企业级 AI 应用:为什么我们需要 AI 中间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