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架构设计 (六): 微服务间的共享的管理

本文涉及的产品
服务治理 MSE Sentinel/OpenSergo,Agent数量 不受限
简介: 在实际的项目中, 产品中的微服务又无法避免的会对某些库 (Library) 产生依赖,共享某些库。所以, 架构师必需要知道要如何管理微服务间的共享。架构师设计微服务的粒度时, 便需仅记“外部的世界” 远比 “内部的世界” 要来得重要。本文是微服务架构设计系列的第六篇。

在微服务的架构下, 产品或许会有上百个或上千个微服务。所以, 当这些上百个或上千个微服务, 同时都依赖于某个库 (Library) 时, 则当此共享的库, 即使只是针对某个微服务做些很少量的修改, 也可能会对其他上百个或上千个微服务, 造成不可预期的影响。

但在实际的项目中, 产品中的微服务又无法避免的会对某些库 (Library) 产生依赖; 共享某些库 (Library)。

所以, 架构师必需要知道要如何管理微服务间的共享?

微服务会形成共享的原因, 主要是来自于:

  1. 微服务共同继承于某个抽象的接口。
  2. 微服务同时依赖于某个共享的库 (Library)。

架构师可采用以下的四种方案, 管理微服务间的共享:

A.Compile Binding: 将多个微服务会共享的代码, 置入在一共享的项目中。在编译的时候, 共享的代码便与特定的微服务的代码编译在一起。

此种方案, 从开发的角度, 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不需重启运维中的微服务, 而是在编译, 单元测试的时候, 特定的微服务便可立即知道, 在共享项目中的任何的修改或变更, 对微服务自身的影响为何? 然而, Compile Binding 却存在著个严重的问题: 当共享的项目与数十个、上百个微服务是 Compile Binding 时, 则有的微服务可编译, 可测试通过, 可发布、有的微服务却发生了无法编译, 或测试不通过、有的微服务则发生了无法发布....; 真的是一场灾难。更糟糕的是, 当灾难发生时, 各个微服务也没法对所共享的项目, 有任何的选择权或控制权; 各个微服务无法选择自身所要的共享项目的版本。

B.JAR File/ Shared Library: 各微服务间共享著编译, 构建后的包 (Shared Library) ; 如: JAR包。

此方案最大的好处便是: 各个微服务间对其所共享的 Shared Library 拥有所谓的选择权; 也就是说, 某个微服务可选择 1.0 版的 JAR, 另一个微服务则可以选择 1.5 版的 JAR。当然, 缺点是: 当有数十个、上百个, 甚至是上千个微服务共享某个发生变更的 Shared Library 时, 则这些为数众多的微服务便得一一的重新启动后, 才能执行测试, 才能得知 Shared Library 的改变, 对各个微服务的影响。Share Library 应尽量的能细分到某一特殊功能的粒度; 如: 某一庞大的 Backend.jar 应细分为 Persistence.jar, SQL.jar, Security.jar。某一大而全的 Utility.jar 亦应细分为Calculator.jar, MaxTime.jar。这样的细分粒度, 将有利于能更精确的分析出, Shared Library 在每个版本中到底变更些了什么? 各微服务针对这些变更, 所应采取的相对应的措施为何?

C.Replication:将各微服务都会用到模块 (代码) , Copy-Paste 到各个微服务中。

此方案虽然违背了DRY (Do not RepeatYourself.), 但却使得每个微服务维持了自身的边界上下文 (Bounded Context), 而使得产品中的数百个或甚至数千个微服务间的依赖降低; 产品中的数百个或甚至数千个微服务间的依赖越少, 各微服务便得以更高效的方式进行开发、测试、发布。

当然, 架构师必需要确保: Copy-Paste 到各个微服务中的模块 (代码) 的质量是稳定的与变更的频率是不高的。因为, 任何一个质量上的缺陷或任意的变更, 将会造成数百个或甚至数千个微服务维护的工作量。  

D.Service Consolidation: 当某个SharedLibrary; 如: 某个.jar; 被多个微服务所共用时, 则当此 Shared Library 有变更时, 多个共用此 Shared Library 的微服务, 将必需再次的被测试, 再次的被发布。架构师此时应重新的思考: 这些共用 Shared Library 的微服务, 那些或全部可与 Shared Library 合并为一单一的微服务; 合并后, 将可减化 Shared Library 变更后的测试与发布的复杂度与工作量。

本文作者:

方俊贤 (Ken Fang), 曾任职于 IJI, Rational, Telelogic, Borland◦ 有将近二十年在半导体, 电信产业与军事研究单位, 从事软件工程与精益敏捷开发相关咨询服务的经验。 主要专长是精益敏捷开发, 有价值的产品需求挖掘, 使用者行为场景分析, 动态注入框架设计, ROA, 既有软件架构优化, 探索式测试, 敏捷测试与持续集成。


本文转载自 方俊贤_Ken 的 CSDN 博客

原文链接:

  • http://blog.csdn.net/featuresoft/article/details/52243976
  • http://blog.csdn.net/featuresoft/article/details/52249677
目录
相关文章
|
5天前
|
负载均衡 安全 API
探索微服务架构中的API网关模式
【6月更文挑战第15天】本文深入探讨了微服务架构中API网关的核心作用与设计原则。通过分析网关在请求路由、负载均衡、安全验证等方面的功能,揭示了其作为系统入口的重要性。同时,文章还讨论了实现高效API网关的技术策略和最佳实践。
|
1天前
|
弹性计算 负载均衡 API
微服务架构下的API网关模式解析
在现代软件工程中,微服务架构因其灵活性和可维护性而受到青睐。本文将探讨API网关模式在微服务架构中的关键角色,分析其设计原则、实现方式及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如何有效整合API网关以提升系统整体性能和安全性。
|
2天前
|
敏捷开发 负载均衡 Java
微服务架构下的服务治理策略
【6月更文挑战第18天】在微服务架构日益成为企业IT架构转型的标配时,如何有效管理与维护这些服务成为了一个挑战。本文将探讨微服务架构下的服务治理策略,包括服务发现、配置管理、负载均衡、故障转移和熔断机制等关键技术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治理解决方案。
|
1天前
|
设计模式 负载均衡 API
微服务架构中的服务发现与注册中心
【6月更文挑战第19天】在微服务架构的海洋中,服务发现和注册中心扮演着灯塔的角色,指引着服务间的通信。本文将深入探讨服务发现的机制、注册中心的实现,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维护一个健康、动态的服务网络。我们将通过比喻和实例,揭示这一复杂系统背后的简洁之美。
9 3
|
1天前
|
存储 运维 监控
云原生架构下的微服务治理实践
【6月更文挑战第19天】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云原生技术以其灵活、可扩展的特性成为企业IT架构升级的首选。本文深入探讨了在云原生架构下,如何有效实施微服务治理,包括服务发现、配置管理、服务监控和故障处理等方面的最佳实践。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的微服务治理框架,帮助团队构建更加稳定、高效的分布式系统。
5 2
|
1天前
|
运维 监控 Cloud Native
云原生时代的微服务架构演进
【6月更文挑战第19天】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云原生技术成为支撑现代应用架构的关键力量。本文将探讨微服务架构在云原生环境下的演进路径,分析其设计理念的转变,以及如何借助容器化、自动化和服务网格等技术实现高效的微服务治理。文章旨在为开发者和架构师提供实践指导,帮助他们构建更加灵活、可扩展的应用系统。
|
1天前
|
监控 Java Sentinel
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
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
14 1
|
2天前
|
监控 Cloud Native 安全
云原生架构下的微服务治理实践
【6月更文挑战第18天】本文深入探讨了在云原生架构背景下,微服务治理的实践方法与技术选型。文章首先介绍了云原生的基本概念和微服务治理的重要性,随后详细阐述了服务发现、配置管理、弹性设计等关键技术的实施细节,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如何构建高效、稳定的微服务系统。最后,文章讨论了微服务治理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
2天前
|
运维 监控 负载均衡
软件架构设计:从单体到微服务的演进之路
【6月更文挑战第19天】从单体到微服务的演进:随着软件发展,从单体架构到微服务成为趋势。单体架构因简单起家,但随着规模扩大,出现扩展性、维护性和可靠性问题。微服务架构应运而生,通过拆分独立服务,提升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增强系统可靠性。然而,微服务也带来复杂性和更高的运维成本。演进策略包括识别可拆服务、逐步重构、引入服务治理和持续优化。
|
4天前
|
安全 应用服务中间件 API
微服务架构下的API网关设计与实现
【6月更文挑战第16天】本文将深入探讨在微服务架构中,如何设计和实现一个高效的API网关。我们将从API网关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详细解析其设计原则和实现方法,最后通过一个实例来具体展示API网关的实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