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就已经提出“物联网”这个概念,所谓的物联网,英文为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联的网络。国内也有人称之为泛在网,其内涵更是广泛,寓意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联的网。2005年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ITU Internet Report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将最初主要以RFID技术为中心构建的物联网(或称之为传感网)的定义和范围,作了更进一步的拓展。报告指出世界上任何物体,各种生活用品(牙刷、纸巾、轮胎和房屋等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起来,人类对信息的掌控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维度。
十年之后的2009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美国基于此,把物联网研究和发展提升到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由此世界跟随美国的脚步,都陆陆续续把物联网看着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能掀起下一个科技和经济浪潮的新技术,都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去研究和发展物联网技术。
而我国最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但是直到2009年物联网的发展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温总理去无锡物联网研究院考察之后,才真正得到实质发展,无锡最先在物联网领域发力,所以被称之为中国的物联网之都(感知中国的中心)。随后各地政府以构建“智慧城市”为目标,吹响了进军物联网的号角。
随着近几年的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手机、平板平台成为互联网的最主要的入口,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逐渐融入到网络之中。“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设备”等概念更是目不暇接地涌入人们的视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这些传统的互联网巨头,更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纷纷构建自己的物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的新贵小米公司,号称和上百家硬件公司合作,构建物联网生态系统。在智能家居领域,阿里巴巴携手海尔,小米联手美的,360向格力抛出橄榄枝,互联网企业和传统白色家电合作,向物联网的纵深领域发展。在车联网领域,移动、联通牵头,依托强大的宽带网络以及领先的3G和4G网络和众多汽车厂商或集成厂商合作,共同实现“智能交通”、“互联驾驶”等愿景。
以上我们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漫谈物联网的,下面我们从技术的角度简单来谈一下物联网的构成。
从技术架构层面来讲,物联网可以分三大部分:
一是“云”,云上可以存取数据、可以运行程序、也可以提供具体应用服务。以亚马逊、阿里巴巴为首的云服务商,提供的是一种最基础的云服务,相当于提供了一个PC,你可以自行在上面安装程序、运行程序、存取数据等等;以微软、谷歌为首的公司提供的云服务,才能真正体现所谓的“云计算”,比如微软提供了基于云的操作系统Windows Azure,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云平台的能力;以苹果、百度为首的公司其实提供的只是一种存储服务,主要就是照片和数据文件云端存储和共享; 而传统以万维网为首的网站服务商,也可以算作一种云服务,一种基于应用的服务,提供网页发布等功能。
二是“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端的含义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在单纯的指传感器了,根据用途,可以分三种,一种是“入口端”,比如手机、平板,是数据查看,设备控制的主要入口;第二种是“数据端”就是直接产生数据的端,比如温湿度传感器、PM2.5传感器、RFID标签采集等等;第三种是“被控制端”,比如电灯、空调、热水器等等;目前赤手可热的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设备,可以算作一种“复合端”,即可以产生数据,也可以控制一些设备。
传统的传感器厂商是“数据端”的主要生产者,而现在的手机、平板、智能硬件厂商成为“入口端”最主要的生产者,而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一些传统的白色家电领域的巨头摇身一变成为“被控端”最主要的生产者了。
三是“物联网中间件”,目前物联网的概念早就超出了RFID+Zigbee了,当前通用物联网系统框架如下图所示。
当下一般人眼中,所谓的物联网,就是可以方便用手机、平台和可穿戴设备获取“云”数据,也可以通过云(或直接)控制一些智能设备。从上图可以看出,为了更为容易的实现这种互联互控,“物联网中间件”技术必不可少。
比如YeeLink公司的物联网中间平台就提供了数据端(和被控端)到云,及云到入口端的快速连接的技术,这种中间件技术偏重于传感器数据采集和设备控制。APICloud公司提供入口端和云互联的快速开发中间件平台,侧重于移动入口快速开发。腾讯公司提供的“QQ物联”开发平台,更是一种标准的物联网中间件技术,每个“端”都被映射为一个QQ号,通过提供的SDK,让端和云、云和端更为简便的互联。
以上从技术架构层面简单阐述了物联网的相关组成,其实这是站在互联网公司的角度来看物联网的,在我眼中,物联网却是下面这个样子。
我从2001年进入工控行业,主要为冶金行业的一些企业做自动化系统,对一些工业领域产品厂商及相关技术相对熟悉,比如西门子、施耐德、AB、三菱、研华、MOXA和周立功等国内外厂商,比如各种PLC、各种智能采集和控制模块、LonWoeks、Profibus、CAN和工业以太网等各种现场总线技术。我眼中的物联网其实是工控网的一种外延:立足于可靠成熟稳定的设备,及各种现场总线技术所构建的物物相联的网络。
所以说,物联网的大发展,其核心推动力,应该来源于这些传统以工控技术为主的公司。但是诡异的是,在最近几年的工控产品行业会上,却很少看到或听到说物联网概念的,推物联网产品的,发展的重点却是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技术。
说是诡异,其实也不是诡异,现在所谓的物联网通信技术,各种智能硬件,相对于工业现场总线技术和采集、控制设备来讲,是相对皮毛的技术(或者说是早已经成熟,相对基础的技术),只不过由原来要求相对严格的工控应用领域,拓展到民用领域而已。而互联网公司当下为了实现下一步的业务转型,新瓶装旧酒,以云平台、手机和平板为核心,结合一些监控和互联的技术,来包装物联网的概念,并以颠覆传统生产制造行业的面目出现,这确实或多或少蒙蔽了不少人的眼睛。
现在物联网发展的困局不在云、不在手机、平板输入端、也不在网络基础平台,这也是互联网公司最擅长的领域,其实这部分技术在我眼中是完全偏软的技术,因为其基础硬件平台发展到现在,都已经成熟,并且差异化也没有那么大。如果是基于软件技术,那么规模就相对容易做大,基于网络推广和发布,即使出现问题,其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对小的。真正的难点在于要能以最小的代价,制造出差异化的,能提供二次开发、并且能长期稳定运行的智能硬件。
互联网公司和传统白色家电厂商合作,其实从另一种眼光来看,不是在颠覆什么,对硬件产品来说,添加了一个联网的新功能,对营销角度来说,多了一个宣传的新名词。只是对这些传统白色家电产业发展遇到了天花板之后,又重新有了一次洗牌的机会。
其实真正的物联网绝对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制造商结合而生出的怪胎。目前来看,似乎也不是那些现在变的有些傲慢,反应有些迟钝,对当前一些软硬件新技术有些视而不见的传统工控领域巨头所引领下的工控网的外延。
以我个人的眼光来看,倒是在ARM公司和在其领导一下的一些芯片制造商在扎扎实实地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硬件层面,推出基于Cortex-M技术架构为核心的物联网芯片;在软件和系统层面推出CMSIS接口标准和mbed OS物联网系统;在云和端通信层面,收购了Sensinode公司,大力发展NanoStack和NanoService产品技术,全方位构建物联网生态。
有了芯片和软件,也并不等于就能很容易构建物联网应用平台。Arduino、树莓派,相对简单的手机APP和没有什么特色的云平台,是构建不了成熟的物联网应用,更不可能成为物联网发展的基础。对于差异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物联网应用平台应用来说,硬件的稳定可靠(工业级产品要求)、功能的可定制化(组态化)和易于开发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回过头来看国内一些互联网企业的物联网化,其实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用新的思路和方法,改造或打破旧行业的产业格局而已。仔细来看,似乎并没有真正催生新的物联网基础层面的软硬件技术,不能不说,这是国内物联网行业发展的一种悲哀。
【说明】本文是笔者在程序员期刊上的一篇文章,网站版原文链接
http://www.csdn.net/article/2015-02-21/28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