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引入MDL锁的目的,最初是为了解决著名的bug#989,在MySQL 5.1及之前的版本,事务执行过程中并不维护涉及到的所有表的Metatdata 锁,极易出现复制中断,例如如下执行序列:
- Session 1: BEGIN;
- Session 1: INSERT INTO t1 VALUES (1);
- Session 2: Drop table t1; --------SQL写入BINLOG
- Session 1: COMMIT; -----事务写入BINLOG
在备库重放 binlog时,会先执行DROP TABLE,再INSERT数据,从而导致复制中断。
在MySQL 5.5版本里,引入了MDL, 在事务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表的MDL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这意味着上述序列的DROP TABLE 操作将被Session 1阻塞住直到其提交。
不过用过5.5的人都知道,MDL实在是个让人讨厌的东西,相信不少人肯定遇到过在使用mysqldump做逻辑备份时,由于需要执行FLUSH TABLES WITH READ LOCK (以下用FTWRL缩写代替)来获取全局GLOBAL的MDL锁,因此经常可以看到“wait for global read lock”之类的信息。如果备库存在大查询,或者复制线程正在执行比较漫长的DDL,并且FTWRL被block住,那么随后的QUERY都会被block住,导致业务不可用引发故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Facebook为MySQL增加新的接口替换掉FTWRL 只创建一个read view ,并返回与read view一致的binlog位点;另外Percona Server也实现了一种类似的办法来绕过FTWRL,具体点击文档连接以及percona的博客,不展开阐述。
MDL解决了bug#989,却引入了一个新的热点,所有的MDL锁对象被维护在一个hash对象中;对于热点,最正常的想法当然是对其进行分区来分散热点,不过这也是Facebook的大神Mark Callaghan在report了bug#66473后才加入的,当时Mark观察到MDL_map::mutex的锁竞争非常高,进而推动官方改变。因此在MySQL 5.6.8及之后的版本中,引入了新参数metadata_locks_hash_instances来控制对mdl hash的分区数(Rev:4350);
不过故事还没结束,后面的测试又发现哈希函数有问题,类似somedb.someprefix1….somedb.someprefix8的hash key值相同,都被hash到同一个桶下面了,相当于hash分区没生效。这属于hash算法的问题,喜欢考古的同学可以阅读下bug#66473后面Dmitry Lenev的分析。
Mark进一步的测试发现Innodb的hash计算算法比my_hash_sort_bin要更高效, Oracle的开发人员重开了个bug#68487来跟踪该问题,并在MySQL5.6.15对hash key计算函数进行优化,包括fix 上面说的hash计算问题(Rev:5459),使用MurmurHash3算法来计算mdl key的hash值。
MySQL 5.7 对MDL锁的优化
在MySQL 5.7里对MDL子系统做了更为彻底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尽管对MDL HASH进行了分区,但由于是以表名+库名的方式作为key值进行分区,如果查询或者DML都集中在同一张表上,就会hash到相同的分区,引起明显的MDL HASH上的锁竞争
针对这一点,引入了LOCK-FREE的HASH来存储MDL_lock,LF_HASH无锁算法基于论文"Split-Ordered Lists: Lock-Free Extensible Hash Tables",实现还比较复杂。 注:实际上LF_HASH很早就被应用于Performance Schema,算是比较成熟的代码模块。
由于引入了LF_HASH,MDL HASH分区特性自然直接被废除了 。
第二,从广泛使用的实际场景来看,DML/SELECT相比DDL等高级别MDL锁类型,是更为普遍的,因此可以针对性的降低DML和SELECT操作的MDL开销。
为了实现对DML/SELECT的快速加锁,使用了类似LOCK-WORD的加锁方式,称之为FAST-PATH,如果FAST-PATH加锁失败,则走SLOW-PATH来进行加锁。
每个MDL锁对象(MDL_lock)都维持了一个long long类型的状态值来标示当前的加锁状态,变量名为MDL_lock::m_fast_path_state 举个简单的例子:(初始在sbtest1表上对应MDL_lock::m_fast_path_state值为0)
- Session 1: BEGIN;
- Session 1: SELECT * FROM sbtest1 WHERE id =1; //m_fast_path_state = 1048576, MDL ticket 不加MDL_lock::m_granted队列
- Session 2: BEGIN;
- Session 2: SELECT * FROM sbtest1 WHERE id =2; //m_fast_path_state=1048576+1048576=2097152,同上,走FAST PATH
- Session 3: ALTER TABLE sbtest1 ENGINE = INNODB; //DDL请求加的MDL_SHARED_UPGRADABLE类型锁被视为unobtrusive lock,可以认为这个是比上述SQL的MDL锁级别更高的锁,并且不相容,因此被强制走slow path。而slow path是需要加MDL_lock::m_rwlock的写锁。m_fast_path_state = m_fast_path_state | MDL_lock::HAS_SLOW_PATH | MDL_lock::HAS_OBTRUSIVE
- 注:DDL还会获得库级别的意向排他MDL锁或者表级别的共享可升级锁,但为了表述方便,这里直接忽略了,只考虑涉及的同一个MDL_lock锁对象。
- Session 4: SELECT * FROM sbtest1 WHERE id =3; // 检查m_fast_path_state &HAS_OBTRUSIVE,如果DDL还没跑完,就会走slow path。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MDL子系统显式的对锁类型进行了区分(OBTRUSIVE or UNOBTRUSIVE),存储在数组矩阵m_unobtrusive_lock_increment。 因此对于相容类型的MDL锁类型,例如DML/SELECT,加锁操作几乎没有任何读写锁或MUTEX开销。
对应WL#7304, WL#7306 , PATCH(Rev:7067,Rev:7129)(Rev:7586)
第三,由于引入了MDL锁,实际上早期版本用于控制Server和引擎层表级并发的THR_LOCK 对于Innodb而言已经有些冗余了,因此Innodb表完全可以忽略这部分的开销。
不过在已有的逻辑中,Innodb依然依赖THR_LOCK来实现LOCK TABLE tbname READ,因此增加了新的MDL锁类型来代替这种实现。
实际上代码的大部分修改都是为了处理新的MDL类型,Innodb的改动只有几行代码。
第四,Server层的用户锁(通过GET_LOCK函数获取)使用MDL来重新实现。
用户可以通过GET_LOCK()来同时获取多个用户锁,同时由于使用MDL来实现,可以借助MDL子系统实现死锁的检测。
注意由于该变化,导致用户锁的命名必须小于64字节,这是受MDL子系统的限制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