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应以电子商务为鉴
——企业成长的经济共同体道路
信息化是企业面向互联网时代和信息革命最有力的武器和最重要的进程,这已经成为信息化基本涵义的一部分。与兼备了各种资源优势和政策优惠于一身的国有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实力的制约和生存环境的局限,经常面临有心无力的信息化尴尬困境。但是,这一步却又非迈出去不可,其迫切需求尤以加速发展的成长型企业为甚:无论是品牌推广、成本挖掘,还是巩固行业优势、甚至冲刺创业板等等,都需要信息化来提供企业变革的力量和提升经营效率的动力。
这一困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即可获得圆满解决。据悉,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发起,中国信息化服务的主要提供商中企动力牵头,将成立首个以普及成长型企业信息化应用普及为主旨的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应用中心。业界评论普遍认为,此举能够解决成长型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大部分难题;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不仅仅如此。实际上,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在中国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历程了,各方面推出的信息化协会、信息化网站比比皆是,工信部也有《中国经济与信息化》杂志等进行引导。但这一次,中企动力创造性地选择与电子商务协会合作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工作,应该说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因为这种合作,无疑是基于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种种成功经验的充分认知,其目标是用中国电子商务模式中的经济共同体经验注入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路。
不同于国有企业强大的融资后盾和失败容忍,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天生就面临着“一招走错、满盘皆输”的风险和压力。成长型企业就像高速飞奔的汽车,发展速度越快风险越大,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然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市场策略、产品方向等决策型的风险很容易被企业所关注,恰恰最容易被忽略的风险就是信息化进程可能产生的变革风险。企业经过信息化改造之后,通常会在管理架构和决策流程方面做出新的约定,在没有经过充分时间检验的前提下会潜藏不易觉察的漏洞和陷阱。信息化服务的标准化可以克服这种困难,回避可能的漏洞和陷阱,尤其是经过充分事件的信息化模型及其提供商。
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向来被称作一种改革,因为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甚至是对企业流程的再造)是要付出代价的:效率的提高和对原有架构的改变是一对交换进程。有人说,我的企业小,没有什么架构;殊不知,没有架构也是一种架构,而且是最顽固最难变革的架构,它在很多时候显露出的多重头绪特性让变革无从下手。因此,信息化对企业的改革称为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旧势力和旧观念让步多少?旧体制旧架构牺牲多少?新的流程起码要建立到哪个程度?等等,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存在着一系列纷繁复杂的问题。这都需要有一个标准,需要一个能够达成共识的参考体系和参考价值。中企动力与电子商务协会合作成立的这个信息化应用中心,能够将中企动力十多年来服务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充分经验和电子商务的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的参考系统和解决方案。并且,以这个信息化应用中心为核心,众多的中小企业可以籍此形成信息化的共同体,其作用首先在于架构的分享,其次是价值观和经营策略的分享,最终将有可能形成颇具互助作用的经济共同体。
旧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道夫·贝利在《没有财产的权力》一书中阐述了被他称为“经济共和国”的共同体理论。在他看来,从欧洲煤铁联营组织到欧洲共同市场,再到现在的欧盟和欧元区,都是典型的经济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好处非常明显,不仅可以提高其参与者的增长率,而且可以帮助实现成员自身和成员之间互助性的持续性发展。据我观察,在中国的电子商务领域,经济共同体的效应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对此我曾在《环球时报》发表文章进行过详细论述:无论是淘宝联合千万中小网商创造的C2C共同体,还是ShopEX与数十万企业客户共同营造的B2B和B2C共同体,电子商务业已形成具有很强可持续发展趋势和经济效率的共同体经济。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借鉴这个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企业与信息化服务商在当前的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甲方乙方的关系,信息化架构建设的承接方和信息化服务的提供商在市场上良莠不齐,导致企业的选择也缺乏一个确定性的标准。实际上,信息化服务应当根据企业的商业结构、市场定位和经营模式,以及什么样的管理思路来综合考察;象大多数高智力含量的细分行业一样,企业信息化领域最专业的服务一定要有平台的支持,让平台为你服务。平台不仅是企业信息化的服务商和共同基础,也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和经验传递的纽带和信使。看到并且对这个效应加以有效的运用,应该说是中企动力和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一项成功的前瞻性战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瞬雨
技术经济观察家,自由评论人
本文转自 瞬雨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soorain/393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