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Servlet来处理请求响应
当客户端提交数据之后,接着发送请求,请求被封装成对象,服务器接收到请求,根据请求的URL,来判断将请求对象交由哪个Servlet处理。在servlet中,我们可以根据请求是从哪里发出的,来判断我们具体执行哪段处理表现层业务逻辑的if-else.或者,可能我们客户端会提交一个参数,我们可以根据参数来判断调用哪段代码去渲染表现层,返回给客户端。无论是怎么判断,中间的选择都是要得出我们要返回哪个表现层,例如,返回哪个JSP!
当表现层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的选择逻辑越来越庞大,而且,每次增加一个表现层,我们就要在servlet里面,if -else进去返回这个表现层的界面逻辑代码。首先,if-else过长是一个问题,而且,每次修改代码,严重违反了我们的开放封闭原则。
其实,使用了servlet之后,已经有明显的MVC的思想了,形式上也有MVC的意思,只是一些小的不足,改进这些不足,就会诞生更成熟的MVC实践。
首先是改进IF-Else的问题,针对我们以前的设计经验,if-else过长,我们选择的是工厂+反射来改进。这样,在这里,我们就拆出来很多处理请求响应的类,另外,反射是依赖配置文件的,所以,也会多出来一个配置文件,来配置我们在动态调用的时候,具体实例化哪一个类来处理请求响应。if-else处理掉了,所以后面的开放封闭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基于上面这个思路实现的MVC框架,想象中还是蛮美好的。
二,sturts的请求响应分析
下面来分析下struts中,是如何处理请求响应的:
前面过程其实一样,首先客户端发送请求,请求地址是符合我们servlet配置的url-name的,所以当服务器接收到请求的时候,创建完请求响应对象,会根据我们配置的url-name截取出URL,然后通过各种判断,之后,找到处理这个请求响应的类,当这个类处理完成之后,会返回一个专向的信息,信息里面至少包含:转向地址(转到哪里去),和请求响应信息等。
之后,我们的前端负责界面展现的servlet(在框架中已经被做好了)会帮我们将响应分发给相应的视图。
加入了struts之后,相比直接使用Servelt,我们屏蔽掉很多细节上的实现跟代码上的坏味道,让开发过程中更关注相对变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