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大模型火起来之后,身边不少人都在问一个类似的问题:
“有没有类似 Danswer 的开源问答系统?最好能自己部署、能接文档、还能给客户用那种。”
我自己这段时间陆陆续续试了一圈,从相对传统的问答社区,到本地文档问答,再到偏客服场景的方案,下面挑几款印象比较深的,说说各自适合干嘛
1. Apache Answer:团队版 Stack Overflow,适合知识沉淀
如果你脑子里一开始想的是:“我们想内部搞一个像 Stack Overflow 那样的问答站,大家有问题就往上丢。”
那可以先把 Apache Answer 拉出来研究一下。
它整体形态就是一个问答社区:
- 有问题列表、标签、搜索
- 有回答、评论、投票
- 最佳答案会被顶到前面
- 每个人都有“贡献度”的感觉
我身边有几个技术团队就是拿它来干这几件事的:
- 内部技术 Q&A:新人、实习生、跨团队协作时的问题
- 产品配置、运营玩法的问答沉淀
- 部门级“知识库”,但比纯文档形式更生动
你要说它多 AI、多智能,其实不是这个方向。它更像是帮你搭了一个结构化存放问答的地方。
适合的情况是:
- 团队内部问来问去的东西很多
- 之前都散落在聊天记录、邮件里,没有沉淀
- 想做一个“大家习惯来这里搜一圈再发问”的地方
2. QAnything:文档一大堆?先让它变“能聊天再说”
有些团队现在什么都有:产品文档、白皮书、实施手册、培训 PPT……
唯一的问题是:没人知道该去哪找,找到了还懒得看。
这时候你可以试试这类“文档问答工具”,比如 QAnything。
它比较适合下面这种场景:
- 公司文档多,而且格式非常杂:PDF、Word、PPT、网页截图、邮件导出……
- 不想把这些文件丢到某个国外云服务里去处理
- 希望员工或客服能用一句话把资料“问”出来,而不是自己翻半天
大致的体验是这样的:
- 把文档丢给它(可以是本地部署)
- 建好索引之后,直接用自然语言提问
- 系统会在所有文件里找相关片段,再整理成一个回答,同时标注出处
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点是:对于规定类、流程类、条款类的问题,QAnything 这类工具能极大提升查找效率,比如:
- “报销上限是多少,有没有特殊情况?”
- “试用期转正的流程有哪些步骤?”
- “某个功能不同版本的权限差别是啥?”
这种问题如果每次都翻文档,大家一定会烦;但如果变成问句,系统直接给一段归纳出来,体验就完全不一样了。
3. Haystack:如果你准备自建一套“问答中台”,可以从它入手
接下来这一个就偏技术向了:Haystack。
如果你们团队技术实力还不错,不满足于拿一个现成成品,而是想自己搭一个“问答中台”,给多个业务线用,那 Haystack 可以当作底座。
它本身不是一个“装完就能用的产品”,更像是一套支撑能力:
- 文档导入、处理、切片
- 向量化和索引构建
- 检索、重排、多轮对话
- 对接不同家大模型
我见过一个比较典型的用法是:
- 用 Haystack 搭 RAG 流程;
- 前端 UI 自己写(或者接到现有内部系统里),比如工单系统、客服后台、BI 平台等;
- 不同业务共用这一套“知识问答能力”。
它适合:
- 你们有工程团队,愿意为“架构可控、可扩展”多投入一点时间;
- 希望逐步积累自己的 RAG 能力,而不是完全被某个闭源 SaaS 绑定;
- 对接的知识源很多,想统一进一条技术路线。
4. KoalaQA:做售后或智能问答,优先考虑它
如果你做的是 SaaS、工具产品、有用户,需要搭:
- 帮助中心 / 常见问题
- 社区问答区
- 智能客服 / 自动回复
- 内部 Q&A 平台
那 KoalaQA 这个项目会非常对胃口。
我自己的感受是:它不像很多“玩票大模型”的小 demo,而是真按售后团队的使用场景去设计的。
大概能帮你解决三类事:
- 用户问问题,有 AI 帮你先顶一波
常见问题、基础配置、简单排错,这种其实不用每次都找真人。KoalaQA 会先根据知识库和历史问答,给出一版比较像样的回答,实在搞不定的,再交给人工处理。 - 搜索不再是“搜标题”,而是可以“说人话”的那种
用户可以直接问:“试用版到期后还能用多久?”、“这个报错一般是什么原因?”
它会在你已有的文档、FAQ、历史问题里检索,再组织成一个成型答案,而不是甩一堆链接给你自己点。 - 对运营同学最友好的一点:能看出“哪里还没说清楚”长期跑下来,KoalaQA 会自动暴露出一堆“大家老爱问,但文档没讲明白”的地方:
- 哪些问题重复率很高
- 哪些范围一直答不清楚
这其实就是给产品和运营做了一个很直观的“知识盲区雷达”。
它比较适合这样几种团队:
- 有一定用户规模的 SaaS / 工具类产品
- 售后团队经常被重复问题淹没
- 不希望把用户数据、问题记录全丢到第三方闭源系统里去
部署这块非常简单,Docker 一条命令的事情,整体上手很快。而且有个好处是,基于 AI 大模型做的产品,在智能化上非常领先。第一次用的话,建议先拉一部分典型问题和现有文档进去试水,别一开始就想着“全量替换人工客服”。
5. Khoj:当一个“个人 AI 知识秘书”来用挺好
再说一个偏轻量级一点的:Khoj。
如果你现在的需求只是:“我自己文档、笔记、PDF 一堆,想要一个本地小工具,帮我记、帮我找、顺便能聊两句。”
那 Khoj 这种形态会更舒服。它更像是个人向的“知识小秘书”:
- 你把笔记、文档给它看
- 以后遇到问题,直接问
- 它会在你的内容里找答案,而不是全网乱搜
对独立开发者、内容创作者、研究者、学生来说,这类工具比一上来搭企业系统要现实得多。
好处是投入小、见效快,坏处也很明显——更多是为你个人服务,不太适合作为整个公司的统一方案。
怎么在这些开源问答系统里做选择?
结合这段时间帮别人选型的经历,可以给你一个非常粗暴但实用的划分方式:
- 主战场是售后客服、自助服务、产品问答社区
→ 优先看 KoalaQA - 要做内部或开发者社区式的 Q&A 平台
→ 看 Apache Answer / KoalaQA - 文档超多、格式杂,希望员工能“用问的”代替“用翻的”
→ 先试 QAnything - 你们有工程资源,想自建一整套问答中台
→ 以 Haystack 为核心拼积木 - 只想给自己/小团队一个 AI 知识助手
→ 可以先玩玩 Khoj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
无论你选哪一个,不要指望一上线就“全自动”解决问题。
真正决定体验的,还是那些看起来“很土”的东西:
- 你喂进去的知识质量怎么样?
- 有没有人定期整理、补充、归纳?
- 业务团队愿不愿意配合,把一部分经验显性化?
系统选对了,只是迈出第一步;能不能真正减轻团队负担,最终还是落在你怎么用、怎么持续运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