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镜像就可以说是一个“样板间”,把运行进程所需要的文件系统、依赖库、环境变量、启动参数等所有信息打包整合到了一起。之后镜像文件无论放在哪里,操作系统都能根据这个“样板间”快速重建容器,应用程序看到的就会是一致的运行环境了。
从功能上来看,镜像和常见的 tar、rpm、deb 等安装包一样,都打包了应用程序,但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里面不仅有基本的可执行文件,还有应用运行时的整个系统环境。这就让镜像具有了非常好的跨平台便携性和兼容性,能够让开发者在一个系统上开发(例如 Ubuntu),然后打包成镜像,再去另一个系统上运行(例如 CentOS),完全不需要考虑环境依赖的问题,是一种更高级的应用打包方式。
所谓的“容器化的应用”,或者“应用的容器化”,就是指应用程序不再直接和操作系统打交道,而是封装成镜像,再交给容器环境去运行。
镜像就是静态的应用容器,容器就是动态的应用镜像,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密不可分。
docker run 命令把这些静态的应用运行起来,变成动态的容器了。
docker run -h srv alpine hostname
这里的 -h srv 就是容器的运行参数,alpine 是镜像名,它后面的 hostname 表示要在容器里运行的“hostname”这个程序,输出主机名。
-it 表示开启一个交互式操作的 Shell,这样可以直接进入容器内部,就好像是登录虚拟机一样。(它实际上是“-i”和“-t”两个参数的组合形式)
-d 表示让容器在后台运行,这在我们启动 Nginx、Redis 等服务器程序的时候非常有用。
--name 可以为容器起一个名字,方便我们查看,不过它不是必须的,如果不用这个参数,Docker 会分配一个随机的名字。
docker exec 命令在里面执行另一个程序,效果和 docker run 很类似,但因为容器已经存在,所以不会创建新的容器。它最常见的用法是使用 -it 参数打开一个 Shell,从而进入容器内部。
docker run 命令的时候加上一个 --rm 参数,这就会告诉 Docker 不保存容器,只要运行完毕就自动清除,省去了我们手工管理容器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