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面试题之浏览器原理篇(二)

本文涉及的产品
.cn 域名,1个 12个月
简介: 前端面试题之浏览器原理篇(二)

前端面试题之浏览器原理篇(一)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583670?spm=a2c6h.13148508.setting.21.3cca4f0el1KT37

六、浏览器本地存储

1. 浏览器本地存储方式及使用场景

(1)Cookie

Cookie是最早被提出来的本地存储方式,在此之前,服务端是无法判断网络中的两个请求是否是同一用户发起的,为解决这个问题,Cookie就出现了。Cookie的大小只有4kb,它是一种纯文本文件,每次发起HTTP请求都会携带Cookie。

Cookie的特性:

Cookie一旦创建成功,名称就无法修改

Cookie是无法跨域名的,也就是说a域名和b域名下的cookie是无法共享的,这也是由Cookie的隐私安全性决定的,这样就能够阻止非法获取其他网站的Cookie

每个域名下Cookie的数量不能超过20个,每个Cookie的大小不能超过4kb

有安全问题,如果Cookie被拦截了,那就可获得session的所有信息,即使加密也于事无补,无需知道cookie的意义,只要转发cookie就能达到目的

Cookie在请求一个新的页面的时候都会被发送过去

如果需要域名之间跨域共享Cookie,有两种方法:


使用Nginx反向代理

在一个站点登陆之后,往其他网站写Cookie。服务端的Session存储到一个节点,Cookie存储sessionId

Cookie的使用场景:

  • 最常见的使用场景就是Cookie和session结合使用,我们将sessionId存储到Cookie中,每次发请求都会携带这个sessionId,这样服务端就知道是谁发起的请求,从而响应相应的信息。
  • 可以用来统计页面的点击次数


(2)LocalStorage

LocalStorage是HTML5新引入的特性,由于有的时候我们存储的信息较大,Cookie就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这时候LocalStorage就派上用场了。

LocalStorage的优点:

  • 在大小方面,LocalStorage的大小一般为5MB,可以储存更多的信息
  • LocalStorage是持久储存,并不会随着页面的关闭而消失,除非主动清理,不然会永久存在
  • 仅储存在本地,不像Cookie那样每次HTTP请求都会被携带

LocalStorage的缺点:

  • 存在浏览器兼容问题,IE8以下版本的浏览器不支持
  • 如果浏览器设置为隐私模式,那我们将无法读取到LocalStorage
  • LocalStorage受到同源策略的限制,即端口、协议、主机地址有任何一个不相同,都不会访问

LocalStorage的****常用API:

// 保存数据到 localStorage
localStorage.setItem('key', 'value');
 
// 从 localStorage 获取数据
let data = localStorage.getItem('key');
 
// 从 localStorage 删除保存的数据
localStorage.removeItem('key');
 
// 从 localStorage 删除所有保存的数据
localStorage.clear();
 
// 获取某个索引的Key
localStorage.key(index)

LocalStorage的****使用场景:

  • 有些网站有换肤的功能,这时候就可以将换肤的信息存储在本地的LocalStorage中,当需要换肤的时候,直接操作LocalStorage即可
  • 在网站中的用户浏览信息也会存储在LocalStorage中,还有网站的一些不常变动的个人信息等也可以存储在本地的LocalStorage中
(3)SessionStorage

SessionStorage和LocalStorage都是在HTML5才提出来的存储方案,SessionStorage 主要用于临时保存同一窗口(或标签页)的数据,刷新页面时不会删除,关闭窗口或标签页之后将会删除这些数据。

SessionStorage****与LocalStorage对比:

SessionStorage和LocalStorage都在本地进行数据存储;

SessionStorage也有同源策略的限制,但是SessionStorage有一条更加严格的限制,SessionStorage只有在同一浏览器的同一窗口下才能够共享;

LocalStorage和SessionStorage都不能被爬虫爬取;


SessionStorage的****常用API:

// 保存数据到 sessionStorage
sessionStorage.setItem('key', 'value');
 
// 从 sessionStorage 获取数据
let data = sessionStorage.getItem('key');
 
// 从 sessionStorage 删除保存的数据
sessionStorage.removeItem('key');
 
// 从 sessionStorage 删除所有保存的数据
sessionStorage.clear();
 
// 获取某个索引的Key
sessionStorage.key(index)

SessionStorage的****使用场景

  • 由于SessionStorage具有时效性,所以可以用来存储一些网站的游客登录的信息,还有临时的浏览记录的信息。当关闭网站之后,这些信息也就随之消除了。

2. Cookie有哪些字段,作用分别是什么

Cookie由以下字段组成:

Name:cookie的名称

Value:cookie的值,对于认证cookie,value值包括web服务器所提供的访问令牌;

Size: cookie的大小

Path:可以访问此cookie的页面路径。 比如domain是abc.com,path是/test,那么只有/test路径下的页面可以读取此cookie。

Secure: 指定是否使用HTTPS安全协议发送Cookie。使用HTTPS安全协议,可以保护Cookie在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间的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和篡改。该方法也可用于Web站点的身份鉴别,即在HTTPS的连接建立阶段,浏览器会检查Web网站的SSL证书的有效性。但是基于兼容性的原因(比如有些网站使用自签署的证书)在检测到SSL证书无效时,浏览器并不会立即终止用户的连接请求,而是显示安全风险信息,用户仍可以选择继续访问该站点。

Domain:可以访问该cookie的域名,Cookie 机制并未遵循严格的同源策略,允许一个子域可以设置或获取其父域的 Cookie。当需要实现单点登录方案时,Cookie 的上述特性非常有用,然而也增加了 Cookie受攻击的危险,比如攻击者可以借此发动会话定置攻击。因而,浏览器禁止在 Domain 属性中设置.org、.com 等通用顶级域名、以及在国家及地区顶级域下注册的二级域名,以减小攻击发生的范围。

HTTP: 该字段包含HTTPOnly 属性 ,该属性用来设置cookie能否通过脚本来访问,默认为空,即可以通过脚本访问。在客户端是不能通过js代码去设置一个httpOnly类型的cookie的,这种类型的cookie只能通过服务端来设置。该属性用于防止客户端脚本通过document.cookie属性访问Cookie,有助于保护Cookie不被跨站脚本攻击窃取或篡改。但是,HTTPOnly的应用仍存在局限性,一些浏览器可以阻止客户端脚本对Cookie的读操作,但允许写操作;此外大多数浏览器仍允许通过XMLHTTP对象读取HTTP响应中的Set-Cookie头。

Expires/Max-size : 此cookie的超时时间。若设置其值为一个时间,那么当到达此时间后,此cookie失效。不设置的话默认值是Session,意思是cookie会和session一起失效。当浏览器关闭(不是浏览器标签页,而是整个浏览器) 后,此cookie失效。

总结:

服务器端可以使用 Set-Cookie 的响应头部来配置 cookie 信息。一条cookie 包括了5个属性值 expires、domain、path、secure、HttpOnly。其中 expires 指定了 cookie 失效的时间,domain 是域名、path是路径,domain 和 path 一起限制了 cookie 能够被哪些 url 访问。secure 规定了 cookie 只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传输,HttpOnly 规定了这个 cookie 只能被服务器访问,不能使用 js 脚本访问。

3. Cookie、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区别

浏览器端常用的存储技术是 cookie 、localStorage 和 sessionStorage。


**cookie:**其实最开始是服务器端用于记录用户状态的一种方式,由服务器设置,在客户端存储,然后每次发起同源请求时,发送给服务器端。cookie 最多能存储 4 k 数据,它的生存时间由 expires 属性指定,并且 cookie 只能被同源的页面访问共享。

**sessionStorage:**html5 提供的一种浏览器本地存储的方法,它借鉴了服务器端 session 的概念,代表的是一次会话中所保存的数据。它一般能够存储 5M 或者更大的数据,它在当前窗口关闭后就失效了,并且 sessionStorage 只能被同一个窗口的同源页面所访问共享。

**localStorage:**html5 提供的一种浏览器本地存储的方法,它一般也能够存储 5M 或者更大的数据。它和 sessionStorage 不同的是,除非手动删除它,否则它不会失效,并且 localStorage 也只能被同源页面所访问共享。

上面几种方式都是存储少量数据的时候的存储方式,当需要在本地存储大量数据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浏览器的 indexDB 这是浏览器提供的一种本地的数据库存储机制。它不是关系型数据库,它内部采用对象仓库的形式存储数据,它更接近 NoSQL 数据库。

4. 前端储存的⽅式有哪些?

cookies: 在HTML5标准前本地储存的主要⽅式,优点是兼容性好,请求头⾃带cookie⽅便,缺点是⼤⼩只有4k,⾃动请求头加⼊cookie浪费流量,每个domain限制20个cookie,使⽤起来麻烦,需要⾃⾏封装;


localStorage:HTML5加⼊的以键值对(Key-Value)为标准的⽅式,优点是操作⽅便,永久性储存(除⾮⼿动删除),⼤⼩为5M,兼容IE8+ ;


sessionStorage:与localStorage基本类似,区别是sessionStorage当⻚⾯关闭后会被清理,⽽且与cookie、localStorage不同,他不能在所有同源窗⼝中共享,是会话级别的储存⽅式;

Web SQL:2010年被W3C废弃的本地数据库数据存储⽅案,但是主流浏览器(⽕狐除外)都已经有了相关的实现,web sql类似于SQLite,是真正意义上的关系型数据库,⽤sql进⾏操作,当我们⽤JavaScript时要进⾏转换,较为繁琐;


IndexedDB: 是被正式纳⼊HTML5标准的数据库储存⽅案,它是NoSQL数据库,⽤键值对进⾏储存,可以进⾏快速读取操作,⾮常适合web场景,同时⽤JavaScript进⾏操作会⾮常便。

5. IndexedDB有哪些特点?

IndexedDB 具有以下特点:

键值对储存:IndexedDB 内部采用对象仓库(object store)存放数据。所有类型的数据都可以直接存入,包括 JavaScript 对象。对象仓库中,数据以"键值对"的形式保存,每一个数据记录都有对应的主键,主键是独一无二的,不能有重复,否则会抛出一个错误。

异步:IndexedDB 操作时不会锁死浏览器,用户依然可以进行其他操作,这与 LocalStorage 形成对比,后者的操作是同步的。异步设计是为了防止大量数据的读写,拖慢网页的表现。

支持事务:IndexedDB 支持事务(transaction),这意味着一系列操作步骤之中,只要有一步失败,整个事务就都取消,数据库回滚到事务发生之前的状态,不存在只改写一部分数据的情况。

**同源限制:**IndexedDB 受到同源限制,每一个数据库对应创建它的域名。网页只能访问自身域名下的数据库,而不能访问跨域的数据库。

储存空间大:IndexedDB 的储存空间比 LocalStorage 大得多,一般来说不少于 250MB,甚至没有上限。

支持二进制储存:IndexedDB 不仅可以储存字符串,还可以储存二进制数据(ArrayBuffer 对象和 Blob 对象)。

七、浏览器同源策略

1. 什么是同源策略

跨域问题其实就是浏览器的同源策略造成的。

同源策略限制了从同一个源加载的文档或脚本如何与另一个源的资源进行交互。这是浏览器的一个用于隔离潜在恶意文件的重要的安全机制。同源指的是:协议、端口号、域名必须一致。


下表给出了与 URL http://store.company.com/dir/page.html 的源进行对比的示例:

image.png

同源策略:protocol(协议)、domain(域名)、port(端口)三者必须一致。

同源政策主要限制了三个方面:

当前域下的 js 脚本不能够访问其他域下的 cookie、localStorage 和 indexDB。

当前域下的 js 脚本不能够操作访问操作其他域下的 DOM。

当前域下 ajax 无法发送跨域请求。

同源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它只是对 js 脚本的一种限制,并不是对浏览器的限制,对于一般的 img、或者script 脚本请求都不会有跨域的限制,这是因为这些操作都不会通过响应结果来进行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操作。

2. 如何解决跨越问题

(1)CORS

下面是MDN对于CORS的定义:

跨域资源共享(CORS) 是一种机制,它使用额外的 HTTP 头来告诉浏览器 让运行在一个 origin (domain)上的Web应用被准许访问来自不同源服务器上的指定的资源。当一个资源从与该资源本身所在的服务器不同的域、协议或端口请求一个资源时,资源会发起一个跨域HTTP 请求。


CORS需要浏览器和服务器同时支持,整个CORS过程都是浏览器完成的,无需用户参与。因此实现CORS的关键就是服务器,只要服务器实现了CORS请求,就可以跨源通信了。


浏览器将CORS分为简单请求和非简单请求:


简单请求不会触发CORS预检请求。若该请求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可以看作是简单请求:

1)请求方法是以下三种方法之一:

  • HEAD
  • GET
  • POST

2)HTTP的头信息不超出以下几种字段:

  • Accept
  • Accept-Language
  • Content-Language
  • Last-Event-ID
  • Content-Type:只限于三个值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multipart/form-data、text/plain


若不满足以上条件,就属于非简单请求了。

(1)简单请求过程:

对于简单请求,浏览器会直接发出CORS请求,它会在请求的头信息中增加一个Orign字段,该字段用来说明本次请求来自哪个源(协议+端口+域名),服务器会根据这个值来决定是否同意这次请求。如果Orign指定的域名在许可范围之内,服务器返回的响应就会多出以下信息头: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api.bob.com  // 和Orign一直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 表示是否允许发送Cookie
Access-Control-Expose-Headers: FooBar   // 指定返回其他字段的值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 表示文档类型

如果Orign指定的域名不在许可范围之内,服务器会返回一个正常的HTTP回应,浏览器发现没有上面的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头部信息,就知道出错了。这个错误无法通过状态码识别,因为返回的状态码可能是200。


在简单请求中,在服务器内,至少需要设置字段:**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2)非简单请求过程

非简单请求是对服务器有特殊要求的请求,比如请求方法为DELETE或者PUT等。非简单请求的CORS请求会在正式通信之前进行一次HTTP查询请求,称为预检请求。


浏览器会询问服务器,当前所在的网页是否在服务器允许访问的范围内,以及可以使用哪些HTTP请求方式和头信息字段,只有得到肯定的回复,才会进行正式的HTTP请求,否则就会报错。


预检请求使用的请求方法是OPTIONS,表示这个请求是来询问的。他的头信息中的关键字段是Orign,表示请求来自哪个源。除此之外,头信息中还包括两个字段:

  • Access-Control-Request-Method:该字段是必须的,用来列出浏览器的CORS请求会用到哪些HTTP方法。
  • Access-Control-Request-Headers: 该字段是一个逗号分隔的字符串,指定浏览器CORS请求会额外发送的头信息字段。


服务器在收到浏览器的预检请求之后,会根据头信息的三个字段来进行判断,如果返回的头信息在中有Access-Control-Allow-Origin这个字段就是允许跨域请求,如果没有,就是不同意这个预检请求,就会报错。


服务器回应的CORS的字段如下: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api.bob.com  // 允许跨域的源地址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GET, POST, PUT // 服务器支持的所有跨域请求的方法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X-Custom-Header  // 服务器支持的所有头信息字段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 表示是否允许发送Cookie
Access-Control-Max-Age: 1728000  // 用来指定本次预检请求的有效期,单位为秒

只要服务器通过了预检请求,在以后每次的CORS请求都会自带一个Origin头信息字段。服务器的回应,也都会有一个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头信息字段。


在非简单请求中,至少需要设置以下字段: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减少OPTIONS请求次数:


OPTIONS请求次数过多就会损耗页面加载的性能,降低用户体验度。所以尽量要减少OPTIONS请求次数,可以后端在请求的返回头部添加:Access-Control-Max-Age:number。它表示预检请求的返回结果可以被缓存多久,单位是秒。该字段只对完全一样的URL的缓存设置生效,所以设置了缓存时间,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再次发送请求就不需要进行预检请求了。

CORS中Cookie相关问题:

在CORS请求中,如果想要传递Cookie,就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 在请求中设置 **withCredentials**

默认情况下在跨域请求,浏览器是不带 cookie 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设置 withCredentials 来进行传递 cookie.

// 原生 xml 的设置方式
var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xhr.withCredentials = true;
// axios 设置方式
axios.defaults.withCredentials = true;
  •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设置为 true
  •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设置为非 *****

(2)JSONP

jsonp的原理就是利用标签没有跨域限制,通过标签src属性,发送带有callback参数的GET请求,服务端将接口返回数据拼凑到callback函数中,返回给浏览器,浏览器解析执行,从而前端拿到callback函数返回的数据。



1)原生JS实现:

<script>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
    // 传参一个回调函数名给后端,方便后端返回时执行这个在前端定义的回调函数
    script.src = 'http://www.domain2.com:8080/login?user=admin&callback=handleCallback';
    document.head.appendChild(script);
    // 回调执行函数
    function handleCallback(res) {
        alert(JSON.stringify(res));
    }
 </script>


服务端返回如下(返回时即执行全局函数):

handleCallback({"success": true, "user": "admin"})


2)Vue axios实现:

this.$http = axios;
this.$http.jsonp('http://www.domain2.com:8080/login', {
    params: {},
    jsonp: 'handleCallback'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后端node.js代码:

var querystring = require('querystring');
var http = require('http');
var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
server.on('request', function(req, res) {
    var params = querystring.parse(req.url.split('?')[1]);
    var fn = params.callback;
    // jsonp返回设置
    res.writeHead(200, { 'Content-Type': 'text/javascript' });
    res.write(fn + '(' + JSON.stringify(params) + ')');
    res.end();
});
server.listen('8080');
console.log('Server is running at port 8080...');


JSONP的缺点:

  • 具有局限性, 仅支持get方法
  • 不安全,可能会遭受XSS攻击


(3)postMessage 跨域

postMessage是HTML5 XMLHttpRequest Level 2中的API,且是为数不多可以跨域操作的window属性之一,它可用于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



页面和其打开的新窗口的数据传递

多窗口之间消息传递

页面与嵌套的iframe消息传递

上面三个场景的跨域数据传递

用法:postMessage(data,origin)方法接受两个参数:



data: html5规范支持任意基本类型或可复制的对象,但部分浏览器只支持字符串,所以传参时最好用JSON.stringify()序列化。

origin: 协议+主机+端口号,也可以设置为"*",表示可以传递给任意窗口,如果要指定和当前窗口同源的话设置为"/"。


1)a.html:(domain1.com/a.html)

<iframe id="iframe" src="http://www.domain2.com/b.html" style="display:none;"></iframe>
<script>       
    var ifram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frame');
    iframe.onload = function() {
        var data = {
            name: 'aym'
        };
        // 向domain2传送跨域数据
        iframe.contentWindow.postMessage(JSON.stringify(data), 'http://www.domain2.com');
    };
    // 接受domain2返回数据
    window.addEventListener('message', function(e) {
        alert('data from domain2 ---> ' + e.data);
    }, false);
</script>


2)b.html:(domain2.com/b.html)

<script>
    // 接收domain1的数据
    window.addEventListener('message', function(e) {
        alert('data from domain1 ---> ' + e.data);
        var data = JSON.parse(e.data);
        if (data) {
            data.number = 16;
            // 处理后再发回domain1
            window.parent.postMessage(JSON.stringify(data), 'http://www.domain1.com');
        }
    }, false);
</script>


<script>
    // 接收domain1的数据
    window.addEventListener('message', function(e) {
        alert('data from domain1 ---> ' + e.data);
        var data = JSON.parse(e.data);
        if (data) {
            data.number = 16;
            // 处理后再发回domain1
            window.parent.postMessage(JSON.stringify(data), 'http://www.domain1.com');
        }
    }, false);
</script>


4)nginx代理跨域


nginx代理跨域,实质和CORS跨域原理一样,通过配置文件设置请求响应头Access-Control-Allow-Origin…等字段。



1)nginx配置解决iconfont跨域


浏览器跨域访问js、css、img等常规静态资源被同源策略许可,但iconfont字体文件(eot|otf|ttf|woff|svg)例外,此时可在nginx的静态资源服务器中加入以下配置。

location / {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2)nginx反向代理接口跨域


跨域问题:同源策略仅是针对浏览器的安全策略。服务器端调用HTTP接口只是使用HTTP协议,不需要同源策略,也就不存在跨域问题。


实现思路:通过Nginx配置一个代理服务器域名与domain1相同,端口不同)做跳板机,反向代理访问domain2接口,并且可以顺便修改cookie中domain信息,方便当前域cookie写入,实现跨域访问。

nginx具体配置:

#proxy服务器
server {
    listen       81;
    server_name  www.domain1.com;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www.domain2.com:8080;  #反向代理
        proxy_cookie_domain www.domain2.com www.domain1.com; #修改cookie里域名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 当用webpack-dev-server等中间件代理接口访问nignx时,此时无浏览器参与,故没有同源限制,下面的跨域配置可不启用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www.domain1.com;  #当前端只跨域不带cookie时,可为*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
}


(5)nodejs 中间件代理跨域

node中间件实现跨域代理,原理大致与nginx相同,都是通过启一个代理服务器,实现数据的转发,也可以通过设置cookieDomainRewrite参数修改响应头中cookie中域名,实现当前域的cookie写入,方便接口登录认证。


1)非vue框架的跨域


使用node + express + http-proxy-middleware搭建一个proxy服务器。

  • 前端代码:
var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 前端开关:浏览器是否读写cookie
xhr.withCredentials = true;
// 访问http-proxy-middleware代理服务器
xhr.open('get', 'http://www.domain1.com:3000/login?user=admin', true);
xhr.send();
  • 中间件服务器代码:
var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var proxy = require('http-proxy-middleware');
var app = express();
app.use('/', proxy({
    // 代理跨域目标接口
    target: 'http://www.domain2.com:8080',
    changeOrigin: true,
    // 修改响应头信息,实现跨域并允许带cookie
    onProxyRes: function(proxyRes, req, res) {
        res.header('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www.domain1.com');
        res.header('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
    // 修改响应信息中的cookie域名
    cookieDomainRewrite: 'www.domain1.com'  // 可以为false,表示不修改
}));
app.listen(3000);
console.log('Proxy server is listen at port 3000...');


2)vue框架的跨域

node + vue + webpack + webpack-dev-server搭建的项目,跨域请求接口,直接修改webpack.config.js配置。开发环境下,vue渲染服务和接口代理服务都是webpack-dev-server同一个,所以页面与代理接口之间不再跨域。



webpack.config.js部分配置:

module.exports = {
    entry: {},
    module: {},
    ...
    devServer: {
        historyApiFallback: true,
        proxy: [{
            context: '/login',
            target: 'http://www.domain2.com:8080',  // 代理跨域目标接口
            changeOrigin: true,
            secure: false,  // 当代理某些https服务报错时用
            cookieDomainRewrite: 'www.domain1.com'  // 可以为false,表示不修改
        }],
        noInfo: true
    }
}


(6)document.domain + iframe跨域

此方案仅限主域相同,子域不同的跨域应用场景。实现原理:两个页面都通过js强制设置document.domain为基础主域,就实现了同域。


1)父窗口:(domain.com/a.html)

<iframe id="iframe" src="http://child.domain.com/b.html"></iframe>
<script>
    document.domain = 'domain.com';
    var user = 'admin';
</script>


1)子窗口:(child.domain.com/a.html)

<script>
    document.domain = 'domain.com';
    // 获取父窗口中变量
    console.log('get js data from parent ---> ' + window.parent.user);
</script>


(7)location.hash + iframe跨域

实现原理:a欲与b跨域相互通信,通过中间页c来实现。 三个页面,不同域之间利用iframe的location.hash传值,相同域之间直接js访问来通信。


具体实现:A域:a.html -> B域:b.html -> A域:c.html,a与b不同域只能通过hash值单向通信,b与c也不同域也只能单向通信,但c与a同域,所以c可通过parent.parent访问a页面所有对象。



1)a.html:(domain1.com/a.html)

<iframe id="iframe" src="http://www.domain2.com/b.html" style="display:none;"></iframe>
<script>
    var ifram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frame');
    // 向b.html传hash值
    setTimeout(function() {
        iframe.src = iframe.src + '#user=admin';
    }, 1000);
    
    // 开放给同域c.html的回调方法
    function onCallback(res) {
        alert('data from c.html ---> ' + res);
    }
</script>


2)b.html:(.domain2.com/b.html)

<iframe id="iframe" src="http://www.domain1.com/c.html" style="display:none;"></iframe>
<script>
    var ifram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frame');
    // 监听a.html传来的hash值,再传给c.html
    window.onhashchange = function () {
        iframe.src = iframe.src + location.hash;
    };
</script>


3)c.html:(http://www.domain1.com/c.html)

<script>
    // 监听b.html传来的hash值
    window.onhashchange = function () {
        // 再通过操作同域a.html的js回调,将结果传回
        window.parent.parent.onCallback('hello: ' + location.hash.replace('#user=', ''));
    };
</script>


(8)window.name + iframe跨域

window.name属性的独特之处:name值在不同的页面(甚至不同域名)加载后依旧存在,并且可以支持非常长的 name 值(2MB)。


1)a.html:(domain1.com/a.html)

var proxy = function(url, callback) {
    var state = 0;
    var iframe = document.createElement('iframe');
    // 加载跨域页面
    iframe.src = url;
    // onload事件会触发2次,第1次加载跨域页,并留存数据于window.name
    iframe.onload = function() {
        if (state === 1) {
            // 第2次onload(同域proxy页)成功后,读取同域window.name中数据
            callback(iframe.contentWindow.name);
            destoryFrame();
        } else if (state === 0) {
            // 第1次onload(跨域页)成功后,切换到同域代理页面
            iframe.contentWindow.location = 'http://www.domain1.com/proxy.html';
            state = 1;
        }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frame);
    // 获取数据以后销毁这个iframe,释放内存;这也保证了安全(不被其他域frame js访问)
    function destoryFrame() {
        iframe.contentWindow.document.write('');
        iframe.contentWindow.close();
        document.body.removeChild(iframe);
    }
};
// 请求跨域b页面数据
proxy('http://www.domain2.com/b.html', function(data){
    alert(data);
});


2)proxy.html:(domain1.com/proxy.html)

中间代理页,与a.html同域,内容为空即可。


3)b.html:(domain2.com/b.html)

<script>
    window.name = 'This is domain2 data!';
</script>


通过iframe的src属性由外域转向本地域,跨域数据即由iframe的window.name从外域传递到本地域。这个就巧妙地绕过了浏览器的跨域访问限制,但同时它又是安全操作。



(9)WebSocket协议跨域

WebSocket protocol是HTML5一种新的协议。它实现了浏览器与服务器全双工通信,同时允许跨域通讯,是server push技术的一种很好的实现。


原生WebSocket API使用起来不太方便,我们使用Socket.io,它很好地封装了webSocket接口,提供了更简单、灵活的接口,也对不支持webSocket的浏览器提供了向下兼容。


1)前端代码:

<div>user input:<input type="text"></div>
<script src="https://cdn.bootcss.com/socket.io/2.2.0/socket.io.js"></script>
<script>
var socket = io('http://www.domain2.com:8080');
// 连接成功处理
socket.on('connect', function() {
    // 监听服务端消息
    socket.on('message', function(msg) {
        console.log('data from server: ---> ' + msg); 
    });
    // 监听服务端关闭
    socket.on('disconnect', function() { 
        console.log('Server socket has closed.'); 
    });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input')[0].onblur = function() {
    socket.send(this.value);
};
</script>


2)Nodejs socket后台:

var http = require('http');
var socket = require('socket.io');
// 启http服务
var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function(req, res) {
    res.writeHead(200, {
        'Content-type': 'text/html'
    });
    res.end();
});
server.listen('8080');
console.log('Server is running at port 8080...');
// 监听socket连接
socket.listen(server).on('connection', function(client) {
    // 接收信息
    client.on('message', function(msg) {
        client.send('hello:' + msg);
        console.log('data from client: ---> ' + msg);
    });
    // 断开处理
    client.on('disconnect', function() {
        console.log('Client socket has closed.'); 
    });
});


3. 正向代理和反向代理的区别

  • 正向代理:

客户端想获得一个服务器的数据,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直接获取。于是客户端设置了一个代理服务器,并且指定目标服务器,之后代理服务器向目标服务器转交请求并将获得的内容发送给客户端。这样本质上起到了对真实服务器隐藏真实客户端的目的。实现正向代理需要修改客户端,比如修改浏览器配置。

  • 反向代理:

服务器为了能够将工作负载分不到多个服务器来提高网站性能 (负载均衡)等目的,当其受到请求后,会首先根据转发规则来确定请求应该被转发到哪个服务器上,然后将请求转发到对应的真实服务器上。这样本质上起到了对客户端隐藏真实服务器的作用。


一般使用反向代理后,需要通过修改 DNS 让域名解析到代理服务器 IP,这时浏览器无法察觉到真正服务器的存在,当然也就不需要修改配置了。


两者区别如图示:


正向代理和反向代理的结构是一样的,都是 client-proxy-server 的结构,它们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中间这个 proxy 是哪一方设置的。在正向代理中,proxy 是 client 设置的,用来隐藏 client;而在反向代理中,proxy 是 server 设置的,用来隐藏 server。



4. Nginx的概念及其工作原理

Nginx 是一款轻量级的 Web 服务器,也可以用于反向代理、负载平衡和 HTTP 缓存等。Nginx 使用异步事件驱动的方法来处理请求,是一款面向性能设计的 HTTP 服务器。


传统的 Web 服务器如 Apache 是 process-based 模型的,而 Nginx 是基于event-driven模型的。正是这个主要的区别带给了 Nginx 在性能上的优势。


Nginx 架构的最顶层是一个 master process,这个 master process 用于产生其他的 worker process,这一点和Apache 非常像,但是 Nginx 的 worker process 可以同时处理大量的HTTP请求,而每个 Apache process 只能处理一个。


八、浏览器事件机制


1. 事件是什么?事件模型?

事件是用户操作网页时发生的交互动作,比如 click/move, 事件除了用户触发的动作外,还可以是文档加载,窗口滚动和大小调整。事件被封装成一个 event 对象,包含了该事件发生时的所有相关信息( event 的属性)以及可以对事件进行的操作( event 的方法)。


事件是用户操作网页时发生的交互动作或者网页本身的一些操作,现代浏览器一共有三种事件模型:


DOM0 级事件模型,这种模型不会传播,所以没有事件流的概念,但是现在有的浏览器支持以冒泡的方式实现,它可以在网页中直接定义监听函数,也可以通过 js 属性来指定监听函数。所有浏览器都兼容这种方式。直接在dom对象上注册事件名称,就是DOM0写法。

IE 事件模型,在该事件模型中,一次事件共有两个过程,事件处理阶段和事件冒泡阶段。事件处理阶段会首先执行目标元素绑定的监听事件。然后是事件冒泡阶段,冒泡指的是事件从目标元素冒泡到 document,依次检查经过的节点是否绑定了事件监听函数,如果有则执行。这种模型通过attachEvent 来添加监听函数,可以添加多个监听函数,会按顺序依次执行。

DOM2 级事件模型,在该事件模型中,一次事件共有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事件捕获阶段。捕获指的是事件从 document 一直向下传播到目标元素,依次检查经过的节点是否绑定了事件监听函数,如果有则执行。后面两个阶段和 IE 事件模型的两个阶段相同。这种事件模型,事件绑定的函数是addEventListener,其中第三个参数可以指定事件是否在捕获阶段执行。


2. 如何阻止事件冒泡

  • 普通浏览器使用:event.stopPropagation()
  • IE浏览器使用:event.cancelBubble = true;


3. 对事件委托的理解


(1)事件委托的概念


事件委托本质上是利用了浏览器事件冒泡的机制。因为事件在冒泡过程中会上传到父节点,父节点可以通过事件对象获取到目标节点,因此可以把子节点的监听函数定义在父节点上,由父节点的监听函数统一处理多个子元素的事件,这种方式称为事件委托(事件代理)。


使用事件委托可以不必要为每一个子元素都绑定一个监听事件,这样减少了内存上的消耗。并且使用事件代理还可以实现事件的动态绑定,比如说新增了一个子节点,并不需要单独地为它添加一个监听事件,它绑定的事件会交给父元素中的监听函数来处理。


(2)事件委托的特点
  • 减少内存消耗

如果有一个列表,列表之中有大量的列表项,需要在点击列表项的时候响应一个事件:


<ul id="list">
  <li>item 1</li>
  <li>item 2</li>
  <li>item 3</li>
  ......
  <li>item n</li>
</ul>

如果给每个列表项一一都绑定一个函数,那对于内存消耗是非常大的,效率上需要消耗很多性能。因此,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把这个点击事件绑定到他的父层,也就是 ul 上,然后在执行事件时再去匹配判断目标元素,所以事件委托可以减少大量的内存消耗,节约效率。

  • 动态绑定事件


给上述的例子中每个列表项都绑定事件,在很多时候,需要通过 AJAX 或者用户操作动态的增加或者去除列表项元素,那么在每一次改变的时候都需要重新给新增的元素绑定事件,给即将删去的元素解绑事件;如果用了事件委托就没有这种麻烦了,因为事件是绑定在父层的,和目标元素的增减是没有关系的,执行到目标元素是在真正响应执行事件函数的过程中去匹配的,所以使用事件在动态绑定事件的情况下是可以减少很多重复工作的。

// 来实现把 #list 下的 li 元素的事件代理委托到它的父层元素也就是 #list 上:
// 给父层元素绑定事件
document.getElementById('list').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e) {
  // 兼容性处理
  var event = e || window.event;
  var target = event.target || event.srcElement;
  // 判断是否匹配目标元素
  if (target.nodeName.toLocaleLowerCase === 'li') {
    console.log('the content is: ', target.innerHTML);
  }
});

在上述代码中, target 元素则是在 #list 元素之下具体被点击的元素,然后通过判断 target 的一些属性(比如:nodeName,id 等等)可以更精确地匹配到某一类 #list li 元素之上;


(3)局限性

当然,事件委托也是有局限的。比如 focus、blur 之类的事件没有事件冒泡机制,所以无法实现事件委托;mousemove、mouseout 这样的事件,虽然有事件冒泡,但是只能不断通过位置去计算定位,对性能消耗高,因此也是不适合于事件委托的。


当然事件委托不是只有优点,它也是有缺点的,事件委托会影响页面性能,主要影响因素有:


元素中,绑定事件委托的次数;

点击的最底层元素,到绑定事件元素之间的DOM层数;

在必须使用事件委托的地方,可以进行如下的处理:


只在必须的地方,使用事件委托,比如:ajax的局部刷新区域

尽量的减少绑定的层级,不在body元素上,进行绑定

减少绑定的次数,如果可以,那么把多个事件的绑定,合并到一次事件委托中去,由这个事件委托的回调,来进行分发。


4. 事件委托的使用场景

场景:给页面的所有的a标签添加click事件,代码如下: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e) {
    if (e.target.nodeName == "A")
        console.log("a");
}, false);

但是这些a标签可能包含一些像span、img等元素,如果点击到了这些a标签中的元素,就不会触发click事件,因为事件绑定上在a标签元素上,而触发这些内部的元素时,e.target指向的是触发click事件的元素(span、img等其他元素)。


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用事件委托来处理,将事件绑定在a标签的内部元素上,当点击它的时候,就会逐级向上查找,知道找到a标签为止,代码如下: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e) {
    var node = e.target;
    while (node.parentNode.nodeName != "BODY") {
        if (node.nodeName == "A") {
            console.log("a");
            break;
        }
        node = node.parentNode;
    }
}, false);


5. 同步和异步的区别

同步指的是当一个进程在执行某个请求时,如果这个请求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返回,那么这个进程会一直等待下去,直到消息返回为止再继续向下执行。

异步指的是当一个进程在执行某个请求时,如果这个请求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返回,这个时候进程会继续往下执行,不会阻塞等待消息的返回,当消息返回时系统再通知进程进行处理。


6. 对事件循环的理解


因为 js 是单线程运行的,在代码执行时,通过将不同函数的执行上下文压入执行栈中来保证代码的有序执行。在执行同步代码时,如果遇到异步事件,js 引擎并不会一直等待其返回结果,而是会将这个事件挂起,继续执行执行栈中的其他任务。当异步事件执行完毕后,再将异步事件对应的回调加入到一个任务队列中等待执行。任务队列可以分为宏任务队列和微任务队列,当当前执行栈中的事件执行完毕后,js 引擎首先会判断微任务队列中是否有任务可以执行,如果有就将微任务队首的事件压入栈中执行。当微任务队列中的任务都执行完成后再去执行宏任务队列中的任务。

Event Loop 执行顺序如下所示:

  • 首先执行同步代码,这属于宏任务
  • 当执行完所有同步代码后,执行栈为空,查询是否有异步代码需要执行
  • 执行所有微任务
  • 当执行完所有微任务后,如有必要会渲染页面
  • 然后开始下一轮 Event Loop,执行宏任务中的异步代码


7. 宏任务和微任务分别有哪些

微任务包括: promise 的回调、node 中的 process.nextTick 、对 Dom 变化监听的 MutationObserver。

宏任务包括: script 脚本的执行、setTimeout ,setInterval ,setImmediate 一类的定时事件,还有如 I/O 操作、UI 渲染等。


8. 什么是执行栈

可以把执行栈认为是一个存储函数调用的栈结构,遵循先进后出的原则。


当开始执行 JS 代码时,根据先进后出的原则,后执行的函数会先弹出栈,可以看到,foo 函数后执行,当执行完毕后就从栈中弹出了。


平时在开发中,可以在报错中找到执行栈的痕迹:

function foo() {
  throw new Error('error')
}
function bar() {
  foo()
}
bar()



可以看到报错在 foo 函数,foo 函数又是在 bar 函数中调用的。当使用递归时,因为栈可存放的函数是有限制的,一旦存放了过多的函数且没有得到释放的话,就会出现爆栈的问题

function bar() {
  bar()
}
bar()


9. Node 中的 Event Loop 和浏览器中的有什么区别?process.nextTick 执行顺序?

Node 中的 Event Loop 和浏览器中的是完全不相同的东西。


Node 的 Event Loop 分为 6 个阶段,它们会按照顺序反复运行。每当进入某一个阶段的时候,都会从对应的回调队列中取出函数去执行。当队列为空或者执行的回调函数数量到达系统设定的阈值,就会进入下一阶段。



(1)Timers(计时器阶段):初次进入事件循环,会从计时器阶段开始。此阶段会判断是否存在过期的计时器回调(包含 setTimeout 和 setInterval),如果存在则会执行所有过期的计时器回调,执行完毕后,如果回调中触发了相应的微任务,会接着执行所有微任务,执行完微任务后再进入 Pending callbacks 阶段。


(2)Pending callbacks:执行推迟到下一个循环迭代的I / O回调(系统调用相关的回调)。


(3)Idle/Prepare:仅供内部使用。


(4)Poll(轮询阶段):


当回调队列不为空时:会执行回调,若回调中触发了相应的微任务,这里的微任务执行时机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不会等到所有回调执行完毕后才执行,而是针对每一个回调执行完毕后,就执行相应微任务。执行完所有的回调后,变为下面的情况。

当回调队列为空时(没有回调或所有回调执行完毕):但如果存在有计时器(setTimeout、setInterval和setImmediate)没有执行,会结束轮询阶段,进入 Check 阶段。否则会阻塞并等待任何正在执行的I/O操作完成,并马上执行相应的回调,直到所有回调执行完毕。

(5)Check(查询阶段):会检查是否存在 setImmediate 相关的回调,如果存在则执行所有回调,执行完毕后,如果回调中触发了相应的微任务,会接着执行所有微任务,执行完微任务后再进入 Close callbacks 阶段。



(6)Close callbacks:执行一些关闭回调,比如socket.on(‘close’, …)等。


下面来看一个例子,首先在有些情况下,定时器的执行顺序其实是随机的

setTimeout(() => {
    console.log('setTimeout')
}, 0)
setImmediate(() => {
    console.log('setImmediate')
})


对于以上代码来说,setTimeout 可能执行在前,也可能执行在后


首先 setTimeout(fn, 0) === setTimeout(fn, 1),这是由源码决定的

进入事件循环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在准备时候花费了大于 1ms 的时间,那么在 timer 阶段就会直接执行 setTimeout 回调

那么如果准备时间花费小于 1ms,那么就是 setImmediate 回调先执行了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执行顺序一定是固定的,比如以下代码:

const fs = require('fs')
fs.readFile(__filename, ()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timeout');
    }, 0)
    setImmediate(() => {
        console.log('immediate')
    })
})


在上述代码中,setImmediate 永远先执行。因为两个代码写在 IO 回调中,IO 回调是在 poll 阶段执行,当回调执行完毕后队列为空,发现存在 setImmediate 回调,所以就直接跳转到 check 阶段去执行回调了。


上面都是 macrotask 的执行情况,对于 microtask 来说,它会在以上每个阶段完成前清空 microtask 队列,下图中的 Tick 就代表了 microtask

setTimeout(() => {
  console.log('timer21')
}, 0)
Promise.resolve().then(function() {
  console.log('promise1')
})


对于以上代码来说,其实和浏览器中的输出是一样的,microtask 永远执行在 macrotask 前面。


最后来看 Node 中的 process.nextTick,这个函数其实是独立于 Event Loop 之外的,它有一个自己的队列,当每个阶段完成后,如果存在 nextTick 队列,就会清空队列中的所有回调函数,并且优先于其他 microtask 执行。


setTimeout(() => {
 console.log('timer1')
 Promise.resolve().then(function() {
   console.log('promise1')
 })
}, 0)
process.nextTick(() => {
 console.log('nextTick')
 process.nextTick(() => {
   console.log('nextTick')
   process.nextTick(() => {
     console.log('nextTick')
     process.nextTick(() => {
       console.log('nextTick')
     })
   })
 })
})

对于以上代码,永远都是先把 nextTick 全部打印出来。


10. 事件触发的过程是怎样的

事件触发有三个阶段:

  • window 往事件触发处传播,遇到注册的捕获事件会触发
  • 传播到事件触发处时触发注册的事件
  • 从事件触发处往 window 传播,遇到注册的冒泡事件会触发

事件触发一般来说会按照上面的顺序进行,但是也有特例,如果给一个 **body** 中的子节点同时注册冒泡和捕获事件,事件触发会按照注册的顺序执行。

// 以下会先打印冒泡然后是捕获
node.addEventListener(
  'click',
  event => {
    console.log('冒泡')
  },
  false
)
node.addEventListener(
  'click',
  event => {
    console.log('捕获 ')
  },
  true
)

通常使用 addEventListener 注册事件,该函数的第三个参数可以是布尔值,也可以是对象。对于布尔值 useCapture 参数来说,该参数默认值为 false ,useCapture 决定了注册的事件是捕获事件还是冒泡事件。对于对象参数来说,可以使用以下几个属性:


capture:布尔值,和 useCapture 作用一样

once:布尔值,值为 true 表示该回调只会调用一次,调用后会移除监听

passive:布尔值,表示永远不会调用 preventDefault

一般来说,如果只希望事件只触发在目标上,这时候可以使用 stopPropagation 来阻止事件的进一步传播。通常认为 stopPropagation 是用来阻止事件冒泡的,其实该函数也可以阻止捕获事件。


stopImmediatePropagation 同样也能实现阻止事件,但是还能阻止该事件目标执行别的注册事件。

node.addEventListener(
  'click',
  event => {
    event.stopImmediatePropagation()
    console.log('冒泡')
  },
  false
)
// 点击 node 只会执行上面的函数,该函数不会执行
node.addEventListener(
  'click',
  event => {
    console.log('捕获 ')
  },
  true
)


九、浏览器垃圾回收机制


1. V8的垃圾回收机制是怎样的


V8 实现了准确式 GC,GC 算法采用了分代式垃圾回收机制。因此,V8 将内存(堆)分为新生代和老生代两部分。


(1)新生代算法

新生代中的对象一般存活时间较短,使用 Scavenge GC 算法。


在新生代空间中,内存空间分为两部分,分别为 From 空间和 To 空间。在这两个空间中,必定有一个空间是使用的,另一个空间是空闲的。新分配的对象会被放入 From 空间中,当 From 空间被占满时,新生代 GC 就会启动了。算法会检查 From 空间中存活的对象并复制到 To 空间中,如果有失活的对象就会销毁。当复制完成后将 From 空间和 To 空间互换,这样 GC 就结束了。


(2)老生代算法

老生代中的对象一般存活时间较长且数量也多,使用了两个算法,分别是标记清除算法和标记压缩算法。


先来说下什么情况下对象会出现在老生代空间中:


新生代中的对象是否已经经历过一次 Scavenge 算法,如果经历过的话,会将对象从新生代空间移到老生代空间中。

To 空间的对象占比大小超过 25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影响到内存分配,会将对象从新生代空间移到老生代空间中。

老生代中的空间很复杂,有如下几个空间

enum AllocationSpace {
  // TODO(v8:7464): Actually map this space's memory as read-only.
  RO_SPACE,    // 不变的对象空间
  NEW_SPACE,   // 新生代用于 GC 复制算法的空间
  OLD_SPACE,   // 老生代常驻对象空间
  CODE_SPACE,  // 老生代代码对象空间
  MAP_SPACE,   // 老生代 map 对象
  LO_SPACE,    // 老生代大空间对象
  NEW_LO_SPACE,  // 新生代大空间对象
  FIRST_SPACE = RO_SPACE,
  LAST_SPACE = NEW_LO_SPACE,
  FIRST_GROWABLE_PAGED_SPACE = OLD_SPACE,
  LAST_GROWABLE_PAGED_SPACE = MAP_SPACE
};


在老生代中,以下情况会先启动标记清除算法:


某一个空间没有分块的时候

空间中被对象超过一定限制

空间不能保证新生代中的对象移动到老生代中

在这个阶段中,会遍历堆中所有的对象,然后标记活的对象,在标记完成后,销毁所有没有被标记的对象。在标记大型对内存时,可能需要几百毫秒才能完成一次标记。这就会导致一些性能上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1 年,V8 从 stop-the-world 标记切换到增量标志。在增量标记期间,GC 将标记工作分解为更小的模块,可以让 JS 应用逻辑在模块间隙执行一会,从而不至于让应用出现停顿情况。但在 2018 年,GC 技术又有了一个重大突破,这项技术名为并发标记。该技术可以让 GC 扫描和标记对象时,同时允许 JS 运行。


清除对象后会造成堆内存出现碎片的情况,当碎片超过一定限制后会启动压缩算法。在压缩过程中,将活的对象向一端移动,直到所有对象都移动完成然后清理掉不需要的内存。


2. 哪些操作会造成内存泄漏?

第一种情况是由于使用未声明的变量,而意外的创建了一个全局变量,而使这个变量一直留在内存中无法被回收。


第二种情况是设置了 setInterval 定时器,而忘记取消它,如果循环函数有对外部变量的引用的话,那么这个变量会被一直留在内存中,而无法被回收。


第三种情况是获取一个 DOM 元素的引用,而后面这个元素被删除,由于我们一直保留了对这个元素的引用,所以它也无法被回收。


第四种情况是不合理的使用闭包,从而导致某些变量一直被留在内存当中。


相关文章
|
30天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前端开发
前端大模型应用笔记(三):Vue3+Antdv+transformers+本地模型实现浏览器端侧增强搜索
本文介绍了一个纯前端实现的增强列表搜索应用,通过使用Transformer模型,实现了更智能的搜索功能,如使用“番茄”可以搜索到“西红柿”。项目基于Vue3和Ant Design Vue,使用了Xenova的bge-base-zh-v1.5模型。文章详细介绍了从环境搭建、数据准备到具体实现的全过程,并展示了实际效果和待改进点。
127 2
|
3月前
|
存储 缓存 前端开发
前端谷歌浏览器面版属性
【8月更文挑战第19天】前端谷歌浏览器面版属性
44 0
|
3月前
|
Web App开发 监控 前端开发
前端必备浏览器调试工具
【8月更文挑战第19天】前端必备浏览器调试工具
57 0
|
11天前
|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API
前端开发的秘密花园:这些技巧让你轻松应对各种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10月更文挑战第31天】前端开发是一个充满创意与挑战的领域,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同时,浏览器兼容性问题却时常阻碍我们前进。本文将介绍几种解决浏览器兼容性的最佳实践:使用CSS前缀、Autoprefixer工具、现代JavaScript特性与Babel转译、Polyfill与Feature Detection、响应式设计以及跨域问题处理。掌握这些技巧,助你轻松应对各种兼容性难题,创建更稳定、用户友好的网页应用。
24 3
|
10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前端开发
前端神经网络入门:Brain.js - 详细介绍和对比不同的实现 - CNN、RNN、DNN、FFNN -无需准备环境打开浏览器即可测试运行-支持WebGPU加速
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 JavaScript 神经网络库 **Brain.js** 实现不同类型的神经网络,包括前馈神经网络(FFNN)、深度神经网络(D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通过简单的示例和代码,帮助前端开发者快速入门并理解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文章还对比了各类神经网络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并简要介绍了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替代方案。
|
14天前
|
存储 缓存 网络协议
计算机网络常见面试题(二):浏览器中输入URL返回页面过程、HTTP协议特点,GET、POST的区别,Cookie与Session
计算机网络常见面试题(二):浏览器中输入URL返回页面过程、HTTP协议特点、状态码、报文格式,GET、POST的区别,DNS的解析过程、数字证书、Cookie与Session,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
19天前
|
缓存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面试通关秘籍:深度解析浏览器面试必考问题,从重绘回流到事件委托,让你一举拿下前端 Offer!"
【10月更文挑战第23天】在前端开发面试中,浏览器相关知识是必考内容。本文总结了四个常见问题:浏览器渲染机制、重绘与回流、性能优化及事件委托。通过具体示例和对比分析,帮助求职者更好地理解和准备面试。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提升面试表现和实际工作能力。
54 1
|
2月前
|
Web App开发 前端开发 Linux
「offer来了」浅谈前端面试中开发环境常考知识点
该文章归纳了前端开发环境中常见的面试知识点,特别是围绕Git的使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Git的基本概念、常用命令以及在团队协作中的最佳实践,同时还涉及了Chrome调试工具和Linux命令行的基础操作。
「offer来了」浅谈前端面试中开发环境常考知识点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前端开发
前端大模型入门:Transformer.js 和 Xenova-引领浏览器端的机器学习变革
除了调用API接口使用Transformer技术,你是否想过在浏览器中运行大模型?Xenova团队推出的Transformer.js,基于JavaScript,让开发者能在浏览器中本地加载和执行预训练模型,无需依赖服务器。该库利用WebAssembly和WebGPU技术,大幅提升性能,尤其适合隐私保护、离线应用和低延迟交互场景。无论是NLP任务还是实时文本生成,Transformer.js都提供了强大支持,成为构建浏览器AI应用的核心工具。
415 1
|
23天前
|
NoSQL 前端开发 MongoDB
前端的全栈之路Meteor篇(三):运行在浏览器端的NoSQL数据库副本-MiniMongo介绍及其前后端数据实时同步示例
MiniMongo 是 Meteor 框架中的客户端数据库组件,模拟了 MongoDB 的核心功能,允许前端开发者使用类似 MongoDB 的 API 进行数据操作。通过 Meteor 的数据同步机制,MiniMongo 与服务器端的 MongoDB 实现实时数据同步,确保数据一致性,支持发布/订阅模型和响应式数据源,适用于实时聊天、项目管理和协作工具等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