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论的历史上,有一位被誉为“信息论之父”的科学家,他就是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他在1948年发表了一篇名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论文,这篇论文被认为是信息论的奠基之作。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51年,香农就为大模型的发展埋下了一颗种子。
这篇名为《印刷英语的预测和熵》的论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利用语言的统计特性来预测下一个字母的出现。虽然这篇论文并没有直接涉及大模型的概念,但它为大模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香农的研究背景。在20世纪40年代,香农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对通信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意识到,要提高通信系统的效率,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传输和存储信息。于是,他开始研究如何用数学方法来描述信息的传输和存储过程。
在《印刷英语的预测和熵》这篇论文中,香农提出了一种基于语言统计特性的预测方法。他发现,人们在阅读文本时,可以根据前面的字母来预测下一个字母的出现。这种预测能力源于人们对语言的统计特性的了解,例如字母的频率、字母组合的出现概率等。
香农通过实验研究了英语的预测能力。他让被试者猜测一段文本中的下一个字母,并记录下他们的猜测结果。根据实验结果,香农发现,人们在猜测下一个字母时,通常只需要知道前面几个字母的信息。这表明,英语的预测能力是有限的,但仍然可以利用语言的统计特性来进行预测。
基于这些实验结果,香农提出了一种计算语言熵的方法。语言的熵可以看作是语言的不确定性或随机性的度量。香农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前面的字母来预测下一个字母的出现,那么语言的熵就会降低。因此,他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的熵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评估语言的预测能力和信息传输效率。
然而,香农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他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英语的预测能力,而没有考虑其他语言的特点。其次,他的研究主要基于实验数据,而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数学分析。最后,他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单个字母的预测,而没有考虑更复杂的语言结构,如单词、短语等。
尽管如此,香农的研究仍然为大模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首先,他强调了语言的统计特性在预测中的重要性,这为大模型的训练提供了思路。大模型可以通过学习语言的统计特性来进行预测,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其次,香农的研究为大模型的评估提供了方法。通过计算语言的熵,我们可以评估大模型的预测能力和信息传输效率。这为我们选择合适的大模型提供了依据。
最后,香农的研究为大模型的应用提供了方向。虽然他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单个字母的预测,但我们可以将这种预测能力应用到更复杂的语言结构上。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大模型来预测下一个单词的出现,或者生成连贯的文本。
论文链接:https://www.princeton.edu/~wbialek/rome/refs/shannon_5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