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多云平台软件体系,VMware再探索下一代企业IT架构

简介: 完善多云平台软件体系,VMware再探索下一代企业IT架构

本文来自云科技时代公众号

软件定义计算是由云计算兴起后带动的新一代企业IT架构。IDC定义的软件定义计算软件市场主要包括虚拟化软件、云系统软件和容器基础架构软件三个子市场,它们构成了支撑传统应用和云原生应用的软件定义计算平台,是构建云计算平台不可缺少也是最重要的基础架构软件。随着企业IT向云运营模式转型,传统虚拟化软件正向云系统软件转型。而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兴起,又在重新定义软件定义计算。

作为全球虚拟化软件的市场领导者,VMware近年来全力发展软件定义计算架构和产品体系,已经在云系统软件和容器基础架构软件领域再次建立了市场领导地位,vSphere、VMware Cloud Foundation和VMware Tanzu分别是面向这三大领域的领导性软件品牌,此外还有跨云管理运维软件品牌VMware Aria、数字化工作空间品牌VMware Anywhere Workspace以及边缘计算软件平台VMware Edge Compute Stack。在VMware Explore 2023大会期间,VMware进一步丰富了这些软件产品体系、强化了品牌体验和平台体验,同时发布了面向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探索性下一代企业IT架构——VMware Private AI。

VMware将自己的软件定义计算软件体系称为“多云”,这个“多云”实际上包含了各种云和边缘计算系统、传统IT系统、容器系统以及即将囊括的大模型AI加速计算系统,简而言之就是现代企业IT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主流计算体系。在VMware Explore大会期间,VMware向业界全面展示了平台型多云软件品牌产品体系,也就是提供类似公有云体验——VMware多云服务官网提供了类似公有云门户的体验,甚至VMware还提供了《VMware Cloud良好架构》白皮书,帮助用户建立跨多种计算资源的统一软件平台。

b2fee781a9925bcf79c33398b1d1799b.jpg

VMware首席执行官Raghu RaghuramVMware首席执行官Raghu Raghuram在2023年9月底的VMware Explore新加坡大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刚刚度过25周年的VMware公司还很年轻,比起微软、Oracle等从优秀到卓越再到殿堂级公司,VMware的未来非常值得期待。打造平台型软件产品体系什么是平台型软件产品体系?简单理解,就是像公有云那样由一组共同的服务、设计理念和标准所组成的软件产品体系。例如,公有云的门户既对外统一用户体验,也对内统一开发思维和标准。对于公有云的用户来说,他们通过公有云门户浏览所有在售的公有云服务和软件产品,所有的公有云服务和软件产品都提供一致的用户界面设计、一致的用户ID体系、一致的数据和API标准、一致的辅助功能(安全等)等,而这些公有云服务和软件也是基于共同的底层基础设施。因此,公有云软件和服务就是平台型软件产品的范例。 ded1d8d4006e5ff8c37b3c2aecdb1bee.jpg

(VMware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Kit Colbert)而VMware所开发的本质上是企业级软件,传统上是以项目制方式部署到企业IT环境中,因此缺乏一个统一的门户平台可用于统一用户体验和开发思维及标准。这就是自2015年VMware从虚拟化软件转向软件定义计算后,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在VMware年度内部工程师大会RADIO 2022上,VMware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Kit Colbert就专门提出了产品开发的平台型思维,本质上就是要统一琳琅满目的各种新开发出来的软件产品,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让企业用户了解都有哪些产品可以购买、产品之间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等等。时间来到2023年8月和9月分别在拉斯维加斯以及新加坡举办的VMware Explore 2023,VMware的软件产品体系已经显著向平台化迈进了。最显著的改变就是VMware公司官网,简化为多云服务、产品、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和资源等类别,其中的“产品”页面提供了类似公有云门户的软件与服务目录,让用户对于VMware提供的所有产品与服务都一目了然。进入每一个产品页面,又提供了针对不同用户需求以及不同云与IT场景的各个版本,让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选择适合的版本。在VMware Explore 2023上,VMware推出了五种在企业本地数据中心部署的VMware Cloud 版本(Essentials、Standard、Pro、Advanced、Enterprise),企业本地数据中心既可以连入云端也可以完全独立,从而满足企业在云转型过程中的各阶段需求。对于VMware Cloud,VMware提供了客户自管以及由合作伙伴托管的部署和管理等方式,在合作伙伴托管中既有VMware on AWS这种托管到公有云上的模式,也有与Equinix合作的祼金属服务器托管与colocation托管,还有由IBM Cloud等提供的跨多云管理服务IBM Cloud for VMware等。VMware 为所有的VMware Cloud软件版本都提供了增值软件与服务,包括:灾难恢复、勒索恢复、入侵检测与预防、网络侦测与响应、高级负载平衡、虚拟桌面基础设施VDI/虚拟桌面、Tanzu任务控制、工作负载与端点安全等。勒索恢复服务是在VMWare Explore 2023大会上新推出的增值服务之一,VMware勒索恢复服务提供了诸多功能,其中的一个亮点是增加了多虚拟机并行恢复功能,并支持客户在云中运行生产型工作负载,直至完成取证和本地数据中心的加固。实际上,VMware为了给客户提供统一的产品门户体验,进行了大量的产品整合工作。例如,VMware在去年推出的VMware Aria统一多云管理,就是将分散于VMware各种产品的IT与云管功能都集中到一个平台上,主要是vRealize、CloudHealth和Tanzu等产品中的相关管理功能,相关整合工作在今年全面推进。而VMware也对Tanzu品牌下的软件产品进行了整合,Tanzu包括之前收购的Bitnami、Heptio、Pivotal和Wavefront等软件产品组成,由于是收购的软件产品,更需要整合到统一的用户体验中。负责Tanzu和Aria产品线的VMware高级副总裁兼现代化应用和管理业务部总经理Purnima Padmanabhan在VMware Explore 2023上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Tanzu产品线最大的工作就是全面整合、统一与简化Tanzu的产品体验,让用户体验到一个软件平台而不是多个不同的软件。在统一到一个平台之后,VMware继续推进产品的公有云体验。例如在VMware Explore 2023大会上的几项新发布:VMware Cloud Flex Storage提供企业级云存储服务、为业务弹性增长提供PB级云存储容量、确保满足企业关键工作负载的要求;vSAN Max则将提供PB级分布式存储,可独立于计算之外进行存储的弹性扩展,每个集群的容量最高可达8.9PB、IOPS最高可达360万,该产品将以订阅形式提供;NSX+将允许以API方式创建VPC,这几乎就是公有云的体验。

6785fcbbc9af08cbb27287d87e3e3163.jpg

可以说,经过一年的努力,VMware在以平台思维对软件产品体验进行统一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今天的VMware以五大品牌产品线、以VMware Cloud为核心以及以官网为门户,为企业提供了类似公有云平台的多云平台软件体验,真正创造了跨所有云、数据中心、边缘等企业计算环境的单一“超级云”。完善多云产品线“多云”是今天VMware的定位。从2016年在VMworld 2016上推出完整的VMware Cloud Foundation,到VMware Explore 2023上形成VMware Cloud、VMware Tanzu、VMware Aria、VMware Workspace One和VMware Edge Compute Stack等五大产品矩阵,VMware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多云”产品线布局,VMware Explore在2023年继续完善这一布局。

4f9237e903ae9d54a35a0723abf3ccc1.jpg

首先是拳头产品vSphere。VMware宣布VMware vSphere+中基于云的ESXi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将提前上市。IT 管理员将能够集中管理分布式多vCenter环境中的整个ESXi机群的升级,从而解决孤岛问题,并且只需几步操作就可完成之前可能需要数百甚至数千步操作才能完成的工作,尤其是在大型环境中,这将大幅节省时间,让升级规划和部署变得更简单。今天的vSphere包括了4个版本,分别是vSphere Standard、vSphere Enterprise Plus、基于云的vSphere+ Standard和vSphere+,4个版本均提供订阅模式,其中的vSphere Standard和vShpere Enterprise Plus还提供永久License模式。VMware在2019年的VMworld上宣布了Project Pacific,对vSphere进行了重构,并于2020年4月推出了全新的vSphere 7。vSphere 7将容器与虚机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原生性支持容器,是自vSphere上市以来最大的变革,几乎可以说是自我革新式变革。2022年底,VMware推出了vSphere 8,同时支持CPU、GPU和DPU;2023年3月推出了vSphere 8 Update 1,可在单个ESXi主机上支持多达8个GPU,且这些GPU之间可使用NVSwitch技术实现GPU的协同工作;2023年8月推出了vSphere 8 Update 2,进一步支持16个GPU。另一个拳头产品vSAN则在VMware Explore 2023上推出了vSAN 8 Update 2 和vSAN Max。vSAN Max是分散式存储部署模式,可提供高可扩展性与成本效率,从单一交互界面管理HCI超融合设备和分散模式两种环境,可独立于计算之外单独扩展存储。VMware Explore 2023还推出了NSX的更新,包括面向多云环境的全新NSX(之前为Project NorthStar)云管服务NSX+。VMware在2022年推出了vSphere+和vSAN+,随着NSX+的推出,VCF+组合全面上线,企业可以通过云端建立体验一致的多云IaaS。VMware Tanzu是面向现代APP的云原生应用平台,今年除了对Tanzu旗下所有产品进行全面的整合,还增强了对于多云的支持。VMware Explore 2023上推出了全新VMware Tanzu Application Engine(测试版)、多云管理平台Tanzu Hub、加强的多云Kubernetes运营、统一开发者门户、通过Spring Framework 6加强的企业开发者体验等。其中的VMware Tanzu Application Engine为APP应用提供了一个运行空间Tanzu Application Spaces,该空间将APP应用之下的基础设施管理独立了出来,可以提供自动扩缩容、高可用、升级、加密、打包及服务等多种基础设施服务,可以在多云环境中运行,保持一致的运维治理和合规遵从。由于采用了自服务的方式,开发工程师无需向IT平台运维工程师提交工单,就能自动跨多云环境运行和治理APP,而IT平台运维工程可以在不影响APP运行的情况下进行Kubernetes集群的升级等运维工作。而Tanzu Hub就是之前的Aria Hub,提供了多云环境上运行的资源(包括应用程序)的可视性,以增强跨多云的应用治理以及为分散的公有云和Kubernetes环境提供洞察。Tanzu Hub之下就是基于图形的Aria Graph,它以应用为核心,对所有相关的多云资源和配置数据进行多对多实时映射,从而为应用优化和故障排除等提供端到端的洞察和运维流程自动化。Tanzu Hub为跨多云的应用和IT运维提供可视性、洞察、安全、控制、运维流程自动化以及协作等能力。在最新的版本中,VMware还为Tanzu Hub内嵌了AI智能查询和聊天机器人辅助的自动配置,以轻松按需部署SDDC软件定义数据中心。VMware对Tanzu产品线还进行了大量更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全新Tanzu Intelligence Services,它包含了VMware Aria产品组合的部分功能以及通用数据平台,利用集成式ML/AI功能,主动优化跨云应用的成本、性能和安全性,可大幅提高平台工程和云运营的速度。例如VMware Tanzu with Intelligent Assist(技术预览版)将通过提供由生成式AI驱动的对话式聊天机器人体验,使用跨VMware Tanzu Hub集成解决方案的联合数据架构,将被动运营转化为主动运营,大幅简化并提升运营工作流程的效率。VMware Anywhere Workspace是集成了数字员工体验(DEX)、虚拟桌面和应用基础架构(VDI和DaaS)、统一端点管理(UEM)和安全性的混合办公平台。VMware在2022年发布了Autonomous Workspace愿景,这是从统一数字化工作空间到自动化数字化工作空间之后的再次进化,简单理解就是在自动化数字化工作空间的基础上引入AI/ML和数据分析,智能化为IT运维团队提供由数据驱动的主动式建议,形成数字化工作空间的“自动驾驶”体验。2023年,VMware继续推进这一愿景的落地,持续将AI集成到Anywhere Workspace平台。在边缘计算方面,VMware 将软件定义边缘定义为可在多个地点运行工作负载、且靠近生产和消费数据终端的分布式数字基础架构,它可以延伸到用户和设备所在的位置,包括办公室、旅途中、工厂车间等。新推出的VMware Edge Cloud Orchestrator,其前身为 VMware SASE Orchestrator,它将统一管理 VMware SASE 和 VMware Edge Compute Stack,这也是业界首款填补边缘网络与边缘计算间缺口的产品。值得一提的是,VMware Edge Compute Stack 支持各种新老应用,让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整合硬件,并实现应用的现代化。总体来说,VMware在2023年持续完善多云产品体系,特别是随着VMware Cloud被部署到越来越多的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边缘等环境中,VMware拥有越来越多的“多云”场景,从而能够根据这些场景的需求,开发更多的跨云的SaaS服务,将不同云与IT形态中的数据、软件和服务等连接起来,形成跨所有云与IT环境的“超级云”体验。 c9535e83cd994a0496bfa44e073e82cc.jpg

在完善多云产品线之外,还必须要提到VMware提供的《VMware Cloud良好架构》白皮书。当前的公有云市场中有不少“良好架构”白皮书,其中以AWS的良好架构白皮书最为著名。而由VMware提供的《VMware Cloud良好架构》白皮书,则是面向多云环境的良好架构指南。《VMware Cloud良好架构》白皮书为企业多云策略提供了计划、构建、安全、现代化和运营等支柱,帮助企业打造可靠、可扩展、安全和高效运营的多云环境。除了良好架构白皮书外,VMware还提供多云成熟度测评模型,供企业对自己的多云水平进行评估。探索下一个企业IT架构:大模型和生成式AI在多云之外,大模型和生成式AI就是下一个企业IT的前沿。NVIDIA CEO黄仁勋来到了VMware Explore 2023拉斯维加斯大会的主题演讲,他特别提出:现在是重新发明企业计算的时候了。VMware首席执行官Raghu Raghuram在主题演讲中专门提到了大模型和生成式AI与之前的预测性AI/ML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大模型有望成为像数据库那样的企业IT基础设施。VMware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科技官Kit Colbert也认为,大模型有望像云计算和云原生那样重塑企业IT。 9b5b7a83cc90a117b3584e47d16aeb8e.jpg

为什么大模型有望重塑企业IT架构呢?之前的预测性AI和ML都是小模型,且都是孤岛型和项目制的部署模式,每个AI/ML项目都是为企业开发的特定的AI模型。而大模型是一个具有百亿、千亿参数的庞大AI模型,且大模型为通用AI模型,部署一个大模型后可以在其上开发各种企业AI应用。更为重要的是,预测性AI/ML都是由数据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发的面向技术人群的系统,而大模型与开发者和普通用户则通过自然语言和API进行交互,普通用户用自然语言就能开发自己的生成式AI应用,这些都与传统企业IT截然不同。大模型带来对于企业计算堆栈的全新要求。这不仅是在企业计算堆栈中大量增加了GPU和DPU,由于大模型的矩阵计算特性还大量增加了企业IT内部的并行计算量以及带来了激增的数据中心内部网络流量,同时企业计算堆栈还要提供对各种大模型的支持,将各种大模型纳入企业IT之中。类似于以前的数据库或中间件,当大模型像数据库或中间件那样成为企业计算架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势必要影响整个企业计算堆栈的重构。VMware首席执行官Raghu Raghuram表示,大模型对企业IT架构带来的影响除了GPU、DPU外,还需要新的网络架构以及新的存储与内存技术等等。 5eb7e7ea72309e8817914a0eb985896f.jpg

在VMware Explore 2023上,VMware推出了新的VMware Private AI产品线,包括VMware Private AI Foundation with NVIDIA和VMware Private AI Reference Architecture for Open Source。其中,VMware Private AI Foundation with NVIDIA是与NVIDIA合作的全面集成了两家公司技术精华的方案,该方案全面集成了VMware Cloud Foundation和NVIDIA的GPU、DPU和智能网卡等硬件以及NVIDIA AI Enterprise软件和NVIDIA大模型等,同时DELL、联想和HPE等三家将率先推出预集成VMware Private AI Foundation with NVIDIA方案的系统。而VMware Private AI Reference Architecture for Open Source则是与开源社区的集成方案,包括Anyscale、Domino Daa Lab、Hugging Face、英特尔以及多家全球系统集成商。在VMware Private AI计算堆栈中,出现了Deep Learning VM、Vector DB、GPU Scaling、NVIDIA GPUDirect RDMA等新的技术或之前很少出现在企业IT范畴内的技术,例如Vector DB向量数据库是专门服务于AI/ML计算的小众数据库、GPU通信技术此前也没有在企业IT范围内大规模采用过等等。如今,随着百亿、千亿、万亿参数的大模型落地到企业IT中,大模型成为像数据库一样的企业基础软件,企业也需要一套完整的结合了软件、硬件、大模型等集成系统,特别是在VM虚机上部署大模型。因此,VMware面向大模型在企业IT环境中落地而推出了Private AI参考架构模型,其中包括预配置好的面向深度学习的VM。企业将能够在OEM硬件厂商的预配置系统以及未来的公有云和服务提供商解决方案中,部署和使用生产级的Private AI。Private AI的推出并非跟风之举。VMware首席执行官Raghu Raghuram表示,VMware Private AI是在探索未来的企业IT架构和堆栈。实际上,VMWare与NVIDIA的合作已经超过10年,近几年更紧密合作让VMware Cloud Foundation成为AI-Ready Enterprise Platform。随着大模型的快速流行,双方也合作推出了更为完整的面向大模型的企业IT参考架构,让企业通过能够保护数据隐私并确保访问安全的架构,在任何数据所在地轻松运行AI服务。VMware副总裁兼AI Labs负责人Chris Wolf介绍,VMware Private AI的研发集合了VMware全球工程师的努力,其中Open Source的AI组件就是由来自中国的研发团队所开发的。虽然VMware Private AI的产品化解决方案要在2024年初正式上市,但现在企业和合作伙伴就可以获得VMware Private AI的参考架构和参考代码,可以马上着手开始自己的大模型和Private AI开发与部署。VMware首席执行官Raghu Raghuram介绍,VMware已经在公司内部开始部署和使用各种大模型和智能助手,将自己的真实场景作为“小白鼠”,一旦这些应用获得成功,未来将逐步推向市场。VMware还宣布了全新的VMware AI Ready计划,该计划将为独立软件供应商(ISV)提供在VMware Private AI Reference Architecture上验证和认证其产品所需的工具和资源。VMware还推出了一个使用VMware 专有数据训练而成的生成式AI解决方案——Intelligent Assist,可在多云时代简化和自动化企业IT。全文总结VMware Explore 2023是第二届Explore大会,也是名副其实的技术探索。大模型与生成式AI将从公有云走向企业IT,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将在自己的IT环境中部署大模型和开发各种生成式AI应用。在未来的数年,全球企业将从“多云”走向“多云+大模型/生成式AI”。VMware在全面夯实自己的平台型多云软件产品体系之外,也全面探索以大模型和生成式AI为特点的下一代企业IT架构,为下一个25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和产品基础。我们期待着VMware成为从优秀走向卓越,再从卓越走向殿堂级的软件公司。

相关实践学习
基于阿里云DeepGPU实例,用AI画唯美国风少女
本实验基于阿里云DeepGPU实例,使用aiacctorch加速stable-diffusion-webui,用AI画唯美国风少女,可提升性能至高至原性能的2.6倍。
相关文章
|
1天前
|
负载均衡 算法 架构师
系统架构设计师-软件水平考试(高级)-论文-可靠性设计
系统架构设计师-软件水平考试(高级)-论文-可靠性设计
|
3天前
|
存储 负载均衡 关系型数据库
分布式架构|打造高效、稳定、灵活的现代IT基石
分布式架构|打造高效、稳定、灵活的现代IT基石
12 1
|
14天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监控
智能化运维:AI在IT基础架构管理中的应用
【6月更文挑战第8天】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AI)如何革新传统的IT运维领域,实现智能化的故障预测、自动化的修复流程以及高效的资源分配。我们将通过实例分析AI技术如何优化数据中心的能源使用,提升网络性能监控的准确性,并降低系统维护成本。
14 2
|
22天前
|
Cloud Native 物联网 持续交付
未来科技浪潮:区块链、物联网与虚拟现实的融合创新云原生技术:重塑IT架构的未来
【5月更文挑战第31天】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兴技术如区块链、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本文将探讨这些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前景,揭示它们如何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一个智能化、互联的未来世界。 【5月更文挑战第31天】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技术的兴起及其对传统IT架构的颠覆性影响。通过分析云原生的核心概念,如微服务、容器化、以及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文章揭示了这些技术如何促进更高效、灵活和可扩展的软件开发实践。同时,本文还讨论了企业在采用云原生技术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展望了云原生技术在未来IT领域的发展趋势。
|
22天前
|
运维 监控 Cloud Native
云原生技术:重塑企业IT架构的未来
【5月更文挑战第31天】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云原生技术已经成为了企业IT架构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将深入探讨云原生技术的核心概念、优势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实践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云原生技术的价值和潜力。
|
3天前
|
运维 监控 Cloud Native
云原生时代的微服务架构演进
【6月更文挑战第19天】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云原生技术成为支撑现代应用架构的关键力量。本文将探讨微服务架构在云原生环境下的演进路径,分析其设计理念的转变,以及如何借助容器化、自动化和服务网格等技术实现高效的微服务治理。文章旨在为开发者和架构师提供实践指导,帮助他们构建更加灵活、可扩展的应用系统。
|
2天前
|
存储 消息中间件 运维
从单体到微服务:架构演进中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系统架构的选择对项目的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从单体架构向微服务架构演进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挑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17 0
|
1天前
|
监控 持续交付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Python进行微服务架构的监控
【6月更文挑战第16天】
12 5
Python进行微服务架构的监控
|
1天前
|
监控 Cloud Native 持续交付
云原生时代的微服务架构演进
【6月更文挑战第21天】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云原生概念逐渐成为IT行业的新宠。本文将聚焦于云原生环境下的微服务架构,探讨其在设计哲学、技术选型和部署策略上的演进。我们将通过分析微服务架构的核心原则及其与容器化、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和DevOps实践的结合,来揭示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可靠且易于维护的分布式系统。
|
2天前
|
设计模式 负载均衡 API
微服务架构中的服务发现与注册中心
【6月更文挑战第19天】在微服务架构的海洋中,服务发现和注册中心扮演着灯塔的角色,指引着服务间的通信。本文将深入探讨服务发现的机制、注册中心的实现,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维护一个健康、动态的服务网络。我们将通过比喻和实例,揭示这一复杂系统背后的简洁之美。
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