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H3C—IP、TCP和UDP

本文涉及的产品
容器服务 Serverless 版 ACK Serverless,317元额度 多规格
容器服务 Serverless 版 ACK Serverless,952元额度 多规格
简介: NewH3C—IP、TCP和UDP

IP基本原理


1、定义: 网络层的协议,无连接的,不可靠的
2、作用:
  1. 标识结点和链路:用唯一的IP地址标识节点,网络号标识链路
  2. 寻址和转发:寻找节点所在的范围;IP路由器选择适当的路径将IP包转发到目的节点
3、IP网络结构

IP网络由多个网段构成,每个网段对应一个链路

路由器负责将网段连接起来,适配链路层协议,在网络之间转发数据包

4、IP头部的封装格式(重点)

  1. 首部最大60字节:其中固定部分20字节,可变部分40字节(可有可无)
  2. 后面抓包会进一步展示
    字节解释:

version:版本,用于标识封装是IPv4还是IPv6

IHL: 头部长度,描述了数据包头的内容长度

Type of Service:服务类型,用于标识DSCP或IP优先级,用于QOS识别

Total length:数据包总长度

Identification:标识符,用于标识某个分片来自于哪个数据包

Flags:标识数据包是否允许分片

Fragment offset:片偏移,用于描述分片在数据包中的位置

Time to Live:TTL,该数据包允许经过的路由器的最大跳数

Protocol:用于标识上层协议是TCP/UDP/ICMP

Header Checksum:头部校验序列,用于头部信息差错校验

Source Address:源IP地址

Destination Address:目的IP地址

Padding:若数据包不是4的倍数,填充

最大传输单元(MTU): 一般1500字节、PPPoE默认MTU1482字节

分片传输:

5、IP地址

格式: 32位长度,点分十进制;由网络位+主机位组成

分类:


公网IP

A类:1.X.X.X~126.X.X.X 前8位为主机位,后24位为网络位

B类:128.X.X.X~192.X.X.X 16位

C类:192.X.X.X~223.X.X.X 32位

D类:224.X.X.X~239.X.X.X 组播地址,不能配置主机IP

E类:240.X.X.X~256.X.X.X 科研地址,不公开

特殊IP

127.X.X.X~....:本地回环地址,标识本机,用于测试

主机位全为0的地址:网络地址,用来标识网段

主机位全为1的地址:广播地址(本网段广播)

255.255.255.255: 全网广播

0.0.0.0: 通配地址,任意IP地址

私网IP:本地随便使用,无法在互联网寻址

10.X.X.X~10.255.255.255

172.16.X.X~172.31.X.X

192.168.X.X~192.168.255.255

自动私有地址:169.254.X.X

运营商专用私有地址:100.64.X.X~100.127.X.X

6、两个IP协议 (ARP、ICMP)

ARP

定义: 地址解析协议,把IP地址解析为Mac地址

工作原理: A主机以广播形式发送ARP查询请求,询问B主机的IP对应的MAC地址;B主机以单播形式回复A主机本机MAC地址;A主机把B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关系写入ARP缓存表

相关命令

查询ARP缓存:arp -a

清空ARP缓存:arp -d

ICMP

Ping:测试网络连通性

Tracert:路由跟踪

ip ttl-expires enable:H3C的设备开启路由跟踪功能需要的前置命令

7、IP数据转发原理(重点)
  1. 如果目的IP和本机IP属于同一网段,会直接查询目的IP的Mac地址,并进行封装
  2. 如果目的IP和本机IP不属于同一网段,会查询网关IP地址的Mac地址,并进行封装
8、网关 本网段出口的IP地址


TCP基本原理

1、传输层的作用
  1. 提供面向连接或无连接的服务
  2. 维护连接状态
  1. 对应用层数据进行分段和封装
  2. 实现多路复用
  3. 可靠地传输数据
  4. 执行流量控制
2、TCP封装

见本人潦草图——哈~哈

端口:每个应用程序进出网络都需要经过一个唯一端口,通过端口号来识别数据交由哪个应用程序处理

服务端:固定端口号

客户端:1024以上随机端口

> **知名端口号:**
>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80 
>文件传输协议 :FTP:20(数据)、21(控制)
> 终端仿真协议:Telnet:23
> 简单邮件发送协议:SMTP:25
> 域名服务器:DNS:53
> POP3:110
> IMAP:143
> SNMP:161、162

Seq、Ack演示:保持可靠的连接

三次握手:建立可靠的连接:不传输数据信息

如果没有接收到,或接收到的是不完整数据,会再次发送Ack请求对方重发

> Seq=上一次ack
> Ack=上一次的seq+length
四次挥手:释放连接

窗口机制:滑动窗口:通过通告对方本机接收能力,来实现流量控制

UDP基本原理

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不保证顺序的、无差错流控机制;开销小,头部只有8字节。一般适合传输音视频。

UDP和TCP区别(了解)

相关实践学习
通过Ingress进行灰度发布
本场景您将运行一个简单的应用,部署一个新的应用用于新的发布,并通过Ingress能力实现灰度发布。
容器应用与集群管理
欢迎来到《容器应用与集群管理》课程,本课程是“云原生容器Clouder认证“系列中的第二阶段。课程将向您介绍与容器集群相关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可以帮助您了解阿里云容器服务ACK/ACK Serverless的使用。同时,本课程也会向您介绍可以采取的工具、方法和可操作步骤,以帮助您了解如何基于容器服务ACK Serverless构建和管理企业级应用。 学习完本课程后,您将能够: 掌握容器集群、容器编排的基本概念 掌握Kubernetes的基础概念及核心思想 掌握阿里云容器服务ACK/ACK Serverless概念及使用方法 基于容器服务ACK Serverless搭建和管理企业级网站应用
相关文章
|
16天前
|
存储 网络协议 算法
UDP 协议和 TCP 协议
本文介绍了UDP和TCP协议的基本结构与特性。UDP协议具有简单的报文结构,包括报头和载荷,报头由源端口、目的端口、报文长度和校验和组成。UDP使用CRC校验和来检测传输错误。相比之下,TCP协议提供更可靠的传输服务,其结构复杂,包含序列号、确认序号和标志位等字段。TCP通过确认应答和超时重传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并采用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四次挥手断开连接,确保通信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49 1
UDP 协议和 TCP 协议
|
2月前
|
消息中间件 网络协议 算法
UDP 和 TCP 哪个更好?
【8月更文挑战第23天】
101 0
|
2天前
|
存储 网络协议 算法
更深层次理解传输层两协议【UDP | TCP】【UDP 缓冲区 | TCP 8种策略 | 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UDP和TCP各有所长,UDP以其低延迟、轻量级的特点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而TCP凭借其强大的错误检测、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机制,确保了数据的可靠传输,适用于文件传输、网页浏览等场景。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特别是UDP的缓冲区管理和TCP的8种策略,对于优化网络应用的性能、确保数据的高效和可靠传输至关重要。开发者在选择传输层协议时,应根据实际需求权衡利弊,合理利用这两项关键技术。
16 5
|
3天前
|
网络协议 Linux 网络性能优化
Linux基础-socket详解、TCP/UDP
综上所述,Linux下的Socket编程是网络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灵活运用TCP和UDP协议,开发者能够构建出满足不同需求的网络应用程序。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进行更复杂网络编程任务的基石。
15 1
|
15天前
|
存储 网络协议 算法
UDP & TCP 超详解
本文详细介绍了UDP与TCP协议的相关知识。首先阐述了UDP协议结构,包括其报文格式、各字段含义及其CRC校验和机制。接着深入探讨了TCP协议,涵盖其协议结构、确认应答机制、超时重传策略、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过程,以及滑动窗口、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关键技术。最后分析了TCP在异常情况下的处理机制,如进程崩溃、主机关机、掉电和网线断开等情况。
83 5
|
20天前
|
网络协议
TCP和UDP区别
简介: TCP和UDP区别
|
12天前
|
网络协议
最简单的tcp客户端和服务端 还有udp
最简单的tcp客户端和服务端 还有udp
|
1月前
|
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概览:HTTP、UDP、TCP与IP
理解这些基本的网络协议对于任何网络专业人员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不仅是网络通信的基础,也是构建更复杂网络服务和应用的基石。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能会带来新的协议和标准,但这些基本协议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将继续是理解和创新网络技术的关键。
70 0
|
1月前
|
网络协议 Linux
TCP 和 UDP 的 Socket 调用
【9月更文挑战第6天】
|
2月前
|
域名解析 网络协议 Linux
在Linux中,我们都知道,dns采用了tcp协议,又采用了udp协议,什么时候采用tcp协议?什么 时候采用udp协议?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在Linux中,我们都知道,dns采用了tcp协议,又采用了udp协议,什么时候采用tcp协议?什么 时候采用udp协议?为什么要这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