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全称为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是一种用于创建网页的标准标记语言。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90年,由Web的发明者Tim Berners-Lee和他的同事Daniel W. Connolly共同创立。起初,HTML是作为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的一个子集而存在的,它允许创建复杂的文档结构,并通过链接指向其他文档,从而实现信息的超文本连接。
HTML的第一个版本——HTML 1.0,于1993年6月作为互联网工程工作小组(IETF)的工作草案发布,但并未成为正式标准。随后,HTML 2.0在1995年11月被正式发布为RFC 1866,并在随后的RFC 2854中被宣布过时。
1996年1月14日,W3C推出了HTML 3.2,并将其定为推荐标准。这个版本的HTML引入了更多的元素和属性,增强了网页的表现力。紧接着,HTML 4.0在1997年12月18日被W3C推荐为标准,进一步丰富了网页的功能和样式。
1999年12月24日,HTML 4.01作为微小的改进版本被推出,并继续作为W3C推荐标准。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网络技术的演进,XHTML 1.0在2000年1月26日作为W3C推荐标准发布,它结合了HTML与XML的特性,提供了更严格的语法规则。XHTML 1.1则于2001年5月31日发布,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标准。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HTML展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独立于平台,即不依赖于特定的计算机硬件或操作系统;二是超文本功能,能够链接到其他文档和信息;三是其顽强的生命力,这得益于W3C的不断规范和完善。
综上所述,HTML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多次迭代和更新,每一次变革都旨在提升网页内容的表达能力和互操作性。随着技术的发展,HTML仍然在不断进化,以满足现代网络应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