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与隐私侵犯行为频发,调查显示超四成人反感当前的大数据应用,36.5%的人认为应该由政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与监管。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7(2016)》(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对于当前的大数据应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课题组调查发现,在被随机调查的人群中,42.9%表示讨厌,33.3%觉得无所谓,14.3%很享受当前大数据带来的个性化服务,9.5%表示并不了解大数据。
大数据的良性发展需高度重视人文关怀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36.5%的人认为应该由政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与监管,24.2%的人认为应该由行业加强网络服务提供商数据采集、应用的监督与道德自律,22.6%的人认为互联网服务平台应采取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强信息安全性建设,16.1%的人认为应该由个人努力提高自身信息安全意识和相关技能。
另外,课题组选取了北京、上海、深圳、武汉不同年龄、行业、学历的受访者访谈,结果显示:在各类互联网应用中,大部分人认为社交应用安全性最差,其次是购物、娱乐、互联网金融及游戏类应用。
在大数据应用的过程中,大数据开发者是否考虑了基础数据的贡献者——用户的权益?是否将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纳入了保护?是否对用户隐私进行了合理考量?个体用户对于大数据的应用有怎样的感知?在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如何对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进行保护?对于这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指出,大数据在技术的不断优化、完善中快速发展,各类新兴互联网企业,尤其电商平台、社交平台争相建立大数据中心,全面采集各类用户行为信息资源,并基于所获得的大数据开展各种模式的商业运营。与此同时,各类骚扰电话、网络诈骗、账户被盗等基于互联网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和隐私侵犯行为频发。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结果,课题组认为,通过媒介“劝服”,人们已基本接受大数据这一创新应用,但大数据的良性发展,需高度重视人文关怀,不断优化和提升个人数据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
大数据的红利分配是弱肉强食的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5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同样显示:网络购物大数据应用愿景美好,但是对个人隐私提出严峻挑战。
数据显示,2015年83.5%的用户察觉到并明确表示网购平台根据自己的浏览痕迹推荐商品,这一比例较2014年提升25.9个百分点。
在互联网这个比拼速度、简化流程和提升体验的时代,网民日益增长的期望和要求以及极度缺乏耐心的表现,使得精准的个性化推荐有理由满足用户的需求痛点,进而激发消费行为。
网民的隐私高速海量地流入了电商数据库,然而,大数据挖掘目前处于根据浏览痕迹推荐商品阶段。大数据挖掘提升用户体验愿景值得期待,但当前的技术应用远没有达到精准匹配的程度,用户尚未完全体验到大数据挖掘利用的好处,越来越多的用户只是感觉到平台商家在根据自己的浏览痕迹推荐商品。
大数据的红利分配是弱肉强食的。照理说,用户“交出”了隐私,电商才有了大数据的“食粮”和巨大收益。可是用户得到的是什么?是无数商业兼公关广告加上专家学者的鼓吹与不断重复的一个许诺:隐私数据换来“高大上”的商品和服务,投入市场造福于消费者。
然而,这诺言在法律看来,并没有约束力。因此,许诺者不必受任何监督,也不用承担任何义务。即使利用隐私信息,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赢了红利,也不会与消费者分享。甚至,可以拿用户隐私做损害用户利益的事,也无须承担法律后果。
交出隐私的这一方对于大数据已经有了不少反感的声音。商业模式复杂多样,大数据的个人权利边界被淡化,因此造成用户隐私泄露或频繁出现招致用户反感的推荐信息,从而带来不良的用户体验,出现大数据滥用现象。
但现在整体环境还是支持大数据发展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了大数据的良好发展,企业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应多考虑用户们的感受。
====================================分割线================================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