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的ACID特性分别是怎么实现的?
MySQL的ACID特性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1. 原子性 (Atomicity)
确保每个事务要么完全执行,要么完全回滚。MySQL使用事务日志 (transaction log) 来记录事务的所有操作,当事务提交时,将操作永久写入磁盘,确保原子性。
2. 一致性 (Consistency)
确保事务在开始和结束时数据库处于一致状态。MySQL使用锁机制来防止并发操作导致数据不一致,同时MySQL提供了各种锁类型(如行级锁、表级锁)来满足不同的并发控制需求。
3. 隔离性 (Isolation)
确保并发执行的事务相互隔离,每个事务对其他事务的操作是不可见的。MySQL通过使用锁和多版本并发控制 (MVCC) 来实现隔离性。MVCC使用了快照(snapshot)来提供事务的一致视图,以避免锁机制的串行化开销。
4. 持久性 (Durability)
确保一旦事务提交,其变更将永久保存在数据库中,即使发生系统故障或系统重启。MySQL通过将事务日志写入磁盘,并使用写前日志 (write-ahead logging) 策略来确保持久性。写前日志将事务日志先写入一个日志文件,然后再将操作应用到数据库中。
这些机制的组合确保了MySQL的ACID特性,从而提供了可靠的事务支持和数据一致性。
OSI七层模型
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七层模型是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一种参考模型,用于将网络通信过程分为不同的层级,以便于理解、设计和实现网络协议和技术。以下是OSI七层模型的各层及其功能: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负责传输原始的比特流,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数据。
- 定义电器、光学和机械规范。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将原始的比特流组织成数据帧。
- 提供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过帧检测和纠错技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 管理物理地址(MAC地址)。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负责为数据包选择合适的路径和转发,实现网络互联和路由。
- 处理 IP 地址、IP 协议和路由选择等。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建立、管理和终止端到端的连接,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 提供面向连接或无连接的服务,传送协议通常为
TCP
和UDP
。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
- 管理和协调两个节点之间的会话。
- 实现会话建立、维护和结束的功能。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 处理数据的格式和表示,确保不同系统的数据能够互相理解。
- 实现数据的加解密、压缩和格式转换等功能。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提供网络应用程序与用户之间的接口。
- 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远程访问。
每个层级负责不同的功能,通过在各层之间定义清晰的接口和协议,实现了网络通信的标准化和互操作性。这种分层结构在网络设计、故障排除和性能优化等方面提供了便利。
说一说cookie sessionStorage localStorage 区别?
Cookie、sessionStorage和localStorage是Web开发中常用的数据存储方式,它们有以下区别:
1. 存储容量
- Cookie:每个域名下的Cookie总容量有限,通常为
4KB
左右。每个Cookie的存储量也被限制在几KB内。 - sessionStorage和localStorage:每个域名下的sessionStorage和localStorage存储容量通常为
5MB
左右。
2. 存储位置
- Cookie:存储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中,并在
每次HTTP请求时通过Cookie头部发送到服务器
。 - sessionStorage和localStorage:也存储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中,但不会在每次请求时发送给服务器。
3. 生命周期
- Cookie:可以设置过期时间,可以是会话级别的(当浏览器关闭时失效)或持久性的(在到达过期时间之前持续存在)。
- sessionStorage:仅在当前会话期间有效。当浏览器窗口关闭后,数据将被清除。
- localStorage:在浏览器关闭后仍然存在,可以长期保存。
4. 数据共享
- Cookie:
相同域名下的所有页面共享Cookie数据
,可以在不同页面之间进行传递。 - sessionStorage和localStorage:各个页面独立使用,数据不会自动共享。
5. 可访问性
- Cookie:可以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共享数据,服务器可以通过设置响应头部将Cookie发送给客户端。
- sessionStorage和localStorage:只能在客户端使用,并且仅在浏览器的JavaScript上下文中访问。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存储方式能够满足不同的数据存储需求。如果需要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共享数据,使用Cookie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只需要在同一会话期间或在简单的页面间共享数据,可以使用sessionStorage。而localStorage适合长期保存数据,不需要每次会话期间都重新设置的情况。
说一说 Linux 如何管理内存
Linux操作系统使用了各种内存管理技术来有效地管理系统内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虚拟内存管理
Linux使用虚拟内存技术将物理内存与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进行映射,让每个进程拥有独立的地址空间。这允许每个进程使用比实际可用物理内存更大的虚拟地址空间。
2. 内存分页
Linux将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划分为页面,以固定大小的页面框架(通常为4 KB)的形式存储,这样可以更方便地管理内存。
3. 内存分配与释放
Linux内核通过管理内存分配器来为进程提供所需的内存空间。常见的内存分配器包括SLAB分配器、SLUB分配器和SLOB分配器。当进程不再需要某些内存时,通过释放内存回收被占用的页面。
4. 页面置换与缓存
当物理内存不足时,Linux通过页面置换(Page swapping)将不常用的页面从内存中换出到磁盘的交换分区(swap partition)中,以释放出更多的物理内存给当前活跃的进程。同时,Linux还利用缓存机制将磁盘上的文件数据缓存在内存中,以提高文件访问的速度。
5. 内存回收与压缩
当系统内存紧张时,Linux会触发内存回收机制,通过回收未使用的页面来释放内存。此外,一些版本的Linux内核还提供了内存压缩(Memory Compression)功能,将不经常使用但仍保留在内存中的页面进行压缩,以节约内存空间。
6. 页面合并与充分利用
Linux使用Transparent Huge Pages(THP)技术将连续的小页面合并成大页面,减少内存使用的开销。此外,Linux还使用内存回收算法来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内存。常见的回收算法包括LRU(Least Recently Used)算法和LFU(Least Frequently Used)算法。
通过这些内存管理技术,Linux能够高效地管理系统内存,实现进程的虚拟内存、内存分配与释放、页面置换与缓存等功能,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